孔子的治国之术:音乐治国

为何孔丘口里念兹在兹的“礼乐”中的“乐”,在漫长的封建帝制时代,会难见其踪影?在《论语》里,孔夫子反复提到了“乐”。他不但自己喜欢音乐,懂得赏析音乐之美,还把“乐”的地位摆得很高。可见如下《论语》文字:

一、孔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纵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这一段乃是孔丘对音乐演奏的个人见解。

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此处可见孔丘乃是音乐的超级粉丝。

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于此处,音乐的作用可以与“礼”相提并论,其于政治上的地位可想而知。

孔子的治国之术:音乐治国

然而,就是这个在孔丘眼中不可等闲视之的“乐”,在后世的政治生活中,却未有其尊龙之地位,最多,也不过聊当帝王娱乐之用。“乐”的“失势”,或许也是孔夫子不曾料到的吧?

从汉武帝的宠臣李延年的,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御用乐师李龟年(这两位盛世音乐天王都可是姓李的哦,是不是有巧合呢?),虽身负绝代才艺,然而也不过是一个伶人而已。正如司马迁所言:固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乐师的地位,在帝国时代异常低下,士大夫不齿,贫民百姓也不大瞧得起。可不如今日的那些“天王巨星”们如此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接受着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之敬仰与崇拜。

“乐”从受尊崇(周代)到“失势”(秦以后),再到如今的“得势”(近三十年之事)。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啊,几番飞升沉沦几番悲喜几番荣辱。这中间,到底是哪一根魔力棒在左右着“乐”的成败兴坏之规律?

周代建制以后,周公姬旦大力推崇“礼乐之教”。而在姬旦封国鲁国长大的孔丘,自幼深受其燻染。故而孔丘终其一生,虽孜孜矻矻而不见用,然而其“礼乐”天下,“仁义”四方的理想从未泯灭。故于《论语》、《周易》等有孔子言论的书籍里面,我们都能反反复复地听到夫子在念叨“乐”啊“乐”啊的。

他崇尚音乐,他懂音乐,他将音乐的地位与作用抬到了一个“绝后”(没有“空前”)的位置上。然而可悲的是,“乐”就如一个不知人事的孩子,忽然间被孔丘强行摆放到一个神台上,要其他人朝拜之。

孔子的治国之术:音乐治国

孔丘之生时众人就不以为然了,孔丘死后,那个还在神台上又哭又闹的小屁孩“乐”,自然逃脱不了被众人扔下地板的命运。

夫子一生的言论与主张,在封建帝制时代大都被封为治国之圭臬,万世不变之真理。例如“仁”、“礼”、“知”、“义”、“信”等等,然而似乎“乐”这个孔丘原本极为宠爱的信仰,却不被孔门后学所重视。

历史真是会开玩笑。


孔子的治国之术:音乐治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