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介祺(1813〜1884年)清金石學家。字壽卿,號籠齋,今濰坊市濰城人。其父陳官俊,曾任吏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青少年時代,他隨父在北京生活和學習。
道光十五年,陳介祺考中舉人,10年後又考中進士,此後近10年間,他一直供職翰林院。在北京期間,陳介祺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典籍,對於經史、義理、訓詁、辭章、音韻等學問,無不深入研究。經多年努力,陳介祺在金石文字的探討和有關文物的收藏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並於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在濰縣城內建成“萬印樓"一幢。
在許瀚、吳式芬、何紹基、陳唆等人的協助下,他將所收藏的古印、封泥,進行反覆鑑別和系統整理,編成《笛齋印集》。鴉片戰爭之後,他看到朝廷喪權辱國,官場腐敗黑暗,非常不滿,便借母喪返歸故里,專心致志地從事金石研究。他不惜巨資,到處購求文物,並不辭勞苦,到處查訪地方文物,足跡遍齊魯。
他蒐集了很多齊魯古陶,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著成《笛齋藏陶》。他收藏的文物以青銅器最多,其中最貴重的是馳名中外的毛公鼎。陳介祺所作毛公鼎考釋,有非凡的見地。他還藏有商、周古鐘11件,取其整數把“萬印樓”稱作“十鐘山'房”。此外,還有商周銅器235件,秦漢器物80餘件,以及秦漢刻石、各種古錢、陶、瓷、磚瓦、碑碣、造像、古籍、書畫等精品亦達萬件以上。
陳介祺關於金石方面的學術著作達30餘種,公開出版的有:〈〈十鐘山房印舉》、《封泥考略》、《置齋藏古目》、《甕齋傳古別錄》、《黃齋吉金錄》、《甕齋金文釋》、《甕齋藏鏡》等。
閱讀更多 濰坊市濰坊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