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的遊牧搖籃 解開千古之謎石

北方民族的遊牧搖籃 解開千古之謎石

嘎仙洞《石刻祝文》拓片

北方民族的游牧摇篮 解开千古之谜石

嘎仙洞

米文平先生曾把尋找大鮮卑山和魏先之居稱作“千古之謎”:

拉開歷史的大幕,一場威武雄壯的戲劇在演出:2000年前,天下大亂,群雄蜂起,生靈塗炭。只見中原大地上,千里無雞鳴,白骨蔽平原。三國演義剛煙消雲散,八王之亂又引來十六國紛爭。亂哄哄的序幕揭過,忽然殺出來一支小小的民族,跨過萬里長城大喝一聲:“拓跋鮮卑來也!”躍馬彎弓,統一了中原,坐上北魏王朝寶座,整整148年。在觀眾席前排的歷史學家,還沒弄清這支人馬的來龍去脈,就劇終落幕,散場了。

這樣一個英雄的民族,只在歷史畫冊抹上燦爛的一頁就消逝了。他們來無蹤,去無影。千百年來,多少歷史學家為追尋他們的足跡,翻遍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魏書·序紀》開頭提到拓跋鮮卑起源時,提到的“大鮮卑山”、“幽都之北”、“大澤”等特定地名,都極其籠統,後人很難指出其準確地點。故史家對拓跋鮮卑的最初居住地大鮮卑山始終不知在何處,甚至有人竟認為:“鮮卑山乃具神話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為何地。”

要解開大鮮卑山和魏先之居之謎,首先要研究史料。公元554年成書的《魏書》,是中國正史之一,也是研究鮮卑的最重要的史料。清代,致力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魏源和清末史學家方式濟對此問題都有研究,但無準確說法。新中國成立前,中國著名學者俞正燮、張穆、何秋濤、丁謙、屠寄、曹廷傑等對大鮮卑山的所在都不斷苦苦求索。新中國成立後,馬長壽、郭沫若、翦伯贊、唐長孺、呂思勉、林幹等學者亦對此有過論述。1961年9月2日,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到阿里河訪問鄂倫春獵民,他也聽說了嘎仙洞,但他沒有想到這裡就是《魏書》中所記述的鮮卑“祖廟”,史學家與鮮卑“祖廟”,失之交臂。尤其是1959年在呼倫湖畔的扎賚諾爾鮮卑古墓群發現以後,宿白、劉歡民、李逸友、鄭隆等專家學者陸續發表了有關鮮卑文化遺存的文章,這些都為探索和破解大鮮卑山和魏先之居之謎奠定了考古學基礎。只有史料和考古發現的結合才是解開歷史謎團的一種有效方式。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呼倫貝爾各地不斷髮現鮮卑古墓,數百座“地下檔案庫”被打開,出土文物猶如一件件會說話的檔案,為我們描繪了這些古墓的主人身份以及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1979年8月和1980年1月、6月、7月,米文平先生四探位於鄂倫春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處的嘎仙洞,終於在1980年7月30日下午4時發現了北魏石刻祝文。經過1537個寒暑,今始重見於世。使人們能夠沿著這個地理座標,去探索拓跋鮮卑人以往的歲月。史學界爭論了數百年的大鮮卑山方位和拓跋鮮卑的發源地兩大歷史謎團迎刃而解。大鮮卑山即今以魏先之居嘎仙洞為中心的大興安嶺北段,這一地區即為拓跋鮮卑最初的肇興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