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聰明寶貝養成記:

未來天才兒童的培養離不開藝術教育薰陶與語言天賦的開發

(陳加榮,2019年1月18日)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洞見未來:聰明孩子養成記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每一個父母的夢想和畢生追求的崇高目標和理想追求。

對於聰明的定義,從傳統意義上看,“聰明”的定義一直通過智商來衡量,也就是智商越高就越聰明。先知先覺,慧根不淺,聰明絕頂,聰穎,聰明伶俐,早慧, 天才,稟賦聰慧,耳聰目明等就是對天才兒童的定義和描述。

而在應試教育的當下,在強調成績和分數的教育體制下,很多成績一般的學生被定義為“差生”和“笨孩子”,被扣上“差生”、“笨蛋”、“蠢才”的帽子後,都會認為自己不如成績好的,都會認為自己之所以是這樣,主要是因為天生大腦不聰明所致。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認為值得深思,學習好不一定是最聰明的,成績差也不是最笨,最不聰明的。

現實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很多曾經在學校成績很差,一塌糊塗的人,在社會上,在工作中,在生活裡,在事業上卻非常成功,大放異彩,比如我們熟知的馬雲、黃光裕、馬明哲等,無一不是成績差,卻事業成功,功成名就,能力強,聰明絕頂的商界奇才,這些典型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博士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認為人的智慧與能力是廣泛且多元性的,能在多個領域有卓越表現的人如鳳毛麟爪,大多數天才,只能在某個特定領域發揮所長。

比如有的人,是在文學方面有天賦,數理邏輯上可能比較弱勢;有的人是個數學天才,卻對藝術一知半解;有的人善於鑑賞藝術作品,卻不精於運動;有的人天生具有運動細胞,卻不擅於人際交往。

鑑於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才能,加德納將人的基本智能,分為7種類型,即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音樂智能、視覺智能、運動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省智能(之後增加了自然觀察理論),這就是關於聰明之外的多元智能理論的認知和論述。

所以,不要簡單粗暴的用“聰明”或“愚蠢”一次來定義孩子,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扣帽子。

360行,行行出狀元。

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了解到,孩子的聰明,並非單一且絕對的,而是多元和多維度的,也許是語言能力強,也許是數學能力強,也許是藝術興趣強,也許是動手能力強,也許是文學天才,也許是技術工匠,也許是情商高手,也許是智商高,也許是逆商高,總之一句話各有千秋。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觀察孩子,這些智能中的日常表現,能夠幫助併發掘出孩子的潛能和閃光點,並加以引導。多一些“啊哈”,少一些“哎呀”。

另外,加德納通過研究,歸納出以下孩子不同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希望能夠幫助家長,因材施教、打造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道路和具有獨特性格特點和個性特質的個人“IP”和獨有“畫像”。

一、語言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作家、演說家和律師。

2、定義:指運用口語或文字表達思想,並理解他人,將語言思維、語言表達和語言欣賞等結合在一起運用自如的能力。

3、特徵表現:

善於用文字、語言表達各種抽象事物,比如感情和聲音

喜歡向人敘述某件事,並且箇中細節也能描述得一清二楚

對詞語的含義、順序和聲音敏感

能夠使用多種語言,話癆、熱衷於發言

講故事時如果讀錯了一個詞語,孩子會主動糾正

擅長文字遊戲

喜歡聽、講故事,喜歡押韻和詩歌

對姓名和日期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

擅長語言的模仿,喜歡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

喜歡主動翻閱繪本或者故事書

喜歡用語言進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二、邏輯/數學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科學家和哲學家。

2、定義:指的是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使之能夠以合邏輯的方式思考。

3、特徵表現:

愛問“為什麼”和“怎麼樣”之類的問題

喜歡有規則的棋盤遊戲

對數字很有概念

擁有良好的歸納和演繹推理能力

更容易窺測出事情之間的關係、聯繫和特點

喜歡將事情預測、分析和理論化

喜歡把玩具和用品分門別類,比如按大小或顏色放在一起

精通數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擅長長線推理

做任何事都要先找到去做的理由

喜歡處理抽象的問題

多少、大小以及排序的能力很好

因果概念比較早成熟

三、音樂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藝人或音樂家。

2、定以:指的是分辨節奏、音色及音調的能力,使之能夠察覺、辨別、改變和創造音樂。

3、特徵表現:

懂得旋律,並能隨著音樂唱歌

對聲音敏感

能夠感知音調、音律和節奏

喜歡不斷地哼唱、敲擊和唱歌

能專注地聽不同類別的音樂

有創作音樂的天賦

發達的聽覺和辨別力

擅長唱歌和演奏樂器

聽歌的時候,身體會隨著搖擺

能夠根據聲音準確地判斷出是哪種樂器

能輕鬆記住並長處大量教過的歌曲

四、視覺/空間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建築師&工程師&雕塑家。

2、定義:指的是能夠準確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感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

3、特徵表現:

喜歡視頻、圖片、圖表、海報等視覺性事物

方向感極佳

對地理位置很清楚,很會認地標

喜歡作畫或模仿大人寫字,能夠勾勒出各種形體

具備三維思考和計劃的能力

非常有想象力

從先就喜歡瓶瓶罐罐的堆積遊戲

對物質世界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並能將其轉化為新的形式

能夠使用“思維導圖”

喜歡設計和裝飾

喜歡手工或者美術課

五、運動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運動員&舞者&演員&外科醫生。

2、定義:指的是用心智整合肢體動作的能力。

3、特徵表現:

能夠通過身體運動表達情感

喜歡身體運動和舞蹈

體能較好,不容易喊累

喜歡不斷的運動,比如站起來不停走動

肢體動作的模仿能力強

身體的協調力和靈敏度較好

擅長戲劇創作

能比出想象或者口述的動作

六、人際關係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顧問&公使&教師。

2、定義:指的是察覺並區分他人情緒、意象、動機及感覺的能力,包含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等。

3、特徵表現:

能夠透過觀察注意和辨別其他人的微妙之處,比如情緒、氣質和感受

輕鬆就能結交到朋友

能夠識別他人潛在的意圖、行為和言外之意

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視角看問題

能和不同群體的人打交道

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

在團體中守規矩,具有合作精神

喜歡和同儕進行角色扮演遊戲

熱心,喜歡幫助和關心他人

能夠協商和處理好衝突

喜歡交流和影響他人

七、自省智能

1、適合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的詩人&效率專家。

2、定義:指的是有自知之明,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

3、特徵表現:

較高的自我意識

經常表達不同的感受

經常自我反思和自省

喜歡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我們死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經常發白日夢(代表創造力無限)

喜歡寫作,比如散文、詩歌或者期刊寫作

喜歡自我發現

情緒穩定程度較高,不會亂髮脾氣

對自己的優劣勢有很強的認知

行為控制能力好,會考慮和體諒他人的感受

優秀的自我規劃家,擅長設定目標

喜歡孤獨,也喜歡獨自思考

你的孩子,有沒有以上這些表現呢?

加德納之所以提倡這幾種智能,是因為他從早期的研究中就發現,人類的大腦不僅僅只有一種智能維度(即傳統觀念中的智力)。

在接受哈佛大學校刊Harvard Gazette的採訪中,他表示,“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多種智能,這多種智能,排列組合成每個人複雜而獨特的'聰明',而所謂教育,必須認可每一個學生獨特的聰明。”

因此,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主要還是為了提醒父母和教育人士,每個孩子都有多種“知識能力”,不可能通過單一的教法、教材和測量工具,去衡量他們到底學會了沒。“支持孩子發展他們不同的聰明,才是合理的教育。”

就像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不愛看書”,這時候可以換個角度,去觀察孩子,是否更喜歡“聽覺看書”,而不是“視覺看書”,如果是的話,就可以適當調整、輔以有聲書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優勢,相比注重孩子的IQ,不如將重點放在“孩子在哪方面聰明”,透過對孩子的觀察,更深入瞭解孩子的先天潛質,施以不同的教育策略,從而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在充分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論概要後,我們也許對“聰明”一詞有了清楚的定義和認知,對教育觀念的認知,有了新的改變和更加多元的認知。

下面講一講成就天才兒童,最為重要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核心關鍵――語言天賦開發。

語言天賦是天才兒童的獨門利器,也是必備神器。

一、 語言天賦開發從幸福快樂開始

教育無它,幸福和愛而已。追求幸福和愛,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教育的核心、關鍵和全部。有愛就有一切,幸福即為開心,幸福即為快樂,而開心即開發右腦,開發右腦,開發潛能,開啟智慧,開啟世界,融貫中西,教育乃成,幸福可期。――陳加榮

今日教育之本源――愛和幸福。愛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愛和幸福,卻是教育的全部。精緻的利己主義教育,把教育的目標定位“成功”,而自然的生活教育,卻始終如一把幸福和愛,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追求幸福和愛,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目標,才是教育的全部。

德國著名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人生的義務,並無其他。僅有的義務就是幸福,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

教育,是教會每個人追求幸福的事業。我們真正需要建構的是指向“幸福”的教育,而不是指向“成功”的教育。

長期以來,在學校,我們並沒有把個體的“幸福”作為教育的目標。我們總是把教育的終極目標鎖定在“成功”上,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成功”進行。

把“幸福”作為教育的目標和把“成功”作為教育的目標,有著本質的差別。

指向“成功”的教育難免急功近利。

這種功利的教育,表現有三:應“試”的教育,只做“題”;應“時”的教育,多做“秀”;應“景”的教育,常做“假”。

其實,不獨應試教育,其它如獲獎教育、獲證教育、超前教育、超常教育……也都是功利教育的不同形態。

中國人認為,幸福在成功之後,所以我們要不顧一切先追求成功;西方人則認為,幸福在成功之前,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成功。

這兩個不同的觀念,帶來的差異非常大。中國人崇尚苦盡甘來,高歌陽光總在風雨後,於是苦苦尋覓,苦苦等待,苦苦糾纏,苦苦煎熬,生活過得很苦,學習變得很苦,幸福埋藏心底,有愛不敢恭維,快樂不敢苟同,追蹤為了追求成功,把幸福快樂拋在腦後,把愛埋葬心底,低眉順眼,逆來順受,一切只為成功。

而西方社會,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拘無束的愛,得過且過的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幸福,他們追求的是眼前的幸福,甚至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愛,更真實的幸福,常常不顧一切,執著於追求幸福的苟且,還有近在咫尺的詩和遠方。活得幸福而真實,自然而灑脫。於是東方人,含蓄而嬌羞,內斂而穩重,西方人,大膽而開放,真實而簡單。

西方總統、議員競選,常常首先“秀”的是“幸福”,告訴別人,他是如何對愛人好、如何對孩子好,甚至如何對自己家裡小狗好的。他已經擁有了幸福,他能夠有強大的心理和足夠的能力,去擔當大任,迎接挑戰,走向成功。

可以說西方,就是一個“秀場”――秀自己、秀幸福、秀恩愛。

我們的情況則不同。我們的領導和模範人物,常常用怎樣犧牲家人,放棄幸福,來證明自己,如何走向成功,並且證明自己,還能夠走向更大的成功。為了更好的成功,奮不顧身,不顧一切。奉獻成為口頭禪,犧牲成為座右銘。生活成了角鬥場,教育成了名利場。

當自己和家人的幸福,都要為“成功”讓路的時候,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不可以犧牲的呢?於是鹹鴨蛋中,加蘇丹紅、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些社會問題,顯然都有教育的原因。

我們知道,教育的核心理念應該是:幫助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幸福,是目的方向;完整,是質量標準。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質量,不是分數,而是成長。完整,還說的是身心腦的和諧發展,是學習性質量、發展性質量和生命性質量的整體提升。

對於教育中的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師生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治療的計劃與行動。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然而,今天的農業,卻越來越“工業化”了。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生產效率的極端追求,帶來了很多問題。

教育也是這樣,加工“過度”,添加“過多”,功利“過頭”……所以,我們要呼喚自然的、綠色的、生態的、簡約的、適合的、幸福的教育!

如果我們把“今天”和“明天”、“幸福”和“痛苦”排一個矩陣,就會發現有四種情況:今天痛苦-明天幸福;今天痛苦-明天痛苦;今天幸福-明天痛苦;今天幸福-明天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功”教育的話語體系中,我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今天痛苦”的教育方式。“十年寒窗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

於是學生苦學,教師苦教,校長苦撐,家長苦逼,孩子苦惱,大家都以苦為樂,苦苦尋覓,苦苦糾纏,苦苦等待,苦苦忍耐,苦苦煎熬,苦中作樂,教育變得很苦,生活變得很苦,教育變得很苦,顯然,這樣的教育,必須改變。

孩子的生命不可重複,他們既要創造幸福的未來,也要擁有幸福的當下。

幸福的童年,不意味著沒有困難、壓力和挫折,但只有痛苦、壓抑和挫敗的童年,一定不是幸福的童年。

幸福需要感受、體悟,也需要學習。學校應該開設校本的幸福課程,它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部分。

沒有教師的幸福和快樂,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幸福和快樂。

“教師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更加美好的職業。教師以其創造性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並在創造性的勞動中,享受因過程本身,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的歡樂。”

學校要幫助那些處於職業迷惘與倦怠中的老師,找回教育的幸福與快樂!

從表面上看,講了半天,這或許與兒童潛能開發和嬰幼兒語言教育,並無關聯。

事實上並非如此,關聯甚大。

因為成功的關鍵,是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的超脫,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語言。而語言天賦潛能開發的關鍵,是幸福快樂和開開心心。

所以開發語言天賦,必須談幸福教育和快樂教育。

因為開心即開發右腦。右腦開發,潛能無限。

右腦是左腦潛能的100萬倍。

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要開發右腦,只有開發右腦,才能開發孩子的潛能,潛能一旦開發,語言天賦及其他潛能將一併得以開發,人生開掛成為必然。成功的密鑰是語言天賦,語言天賦的密鑰是幸福快樂。

如果沒有幸福快樂的教育和幸福快樂的生活,語言天賦無法開發,生活內力無法激活,生命之樹無法喚醒。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幸福快樂的教育;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效的手段是愛的滋養。

據瞭解,到目前為之,愛因斯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是他的大腦也僅僅使用了10%,仍有90%屬於休眠狀態。

人類的潛在智商,有2000,但是現代人,在140以上就可以稱之為天才,大腦的開發潛力,可見一斑。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人類大腦研究與開發,都把腦科學研究,列為最附有挑戰性的科學研究課題之一,並制定了人腦功能的開發計劃。1989年,美國率先推出全腦科學計劃,並制定了以開發右腦,為目的的“零點工程”,而美國“腦的十年”計劃推出後,該計劃也成為一項世界性的行動。

一般而言,右腦能力,在兒童的0-3歲最為發達,幼兒在這一時期,會自動的使用右腦來思考,具有天才般的全面學習能力,3歲以後左腦能力逐漸變強,在3-6歲階段,左右腦並用。如果父母能夠充分利用這一時期,將右腦能力開發,並讓孩子保留下來,兒童到了6歲以後,孩子將會以左腦抽象思維為主,使記憶與感知能力受到限制。

瞭解孩子具備的天賦後,在現實生活中,應如何針對其天賦開發他們的潛在能力呢?

熱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也是發掘孩子潛能,最主要的方式。通過遊戲過程中,簡單的肢體運用、互動,可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感、安全感,也可增加孩子對各種潛能的探索及認知。同時,通過簡單的遊戲互動,不僅能增加親子間的情感,還可讓孩子有愉快的體驗及感官認知,遊戲是最好的潛能發掘模式。

每一個人與生具有的天賦,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最擅長的領域發揮,在於個人最大潛量空間上,如果能夠掌握先天潛質的優勢,自然能充分發揮個人特質。

為人父母者,可以藉此幫助子女開發優勢領域,加強弱勢智慧,運用較合適的方式,來教導讓子女,在生活中快樂學習。

從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瞭解每一位學子的先天特性,藉此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讓好的想法,落實在教學中,因材施教。

企業經營者,透過智能評量,可以更有效的做好人力資源管理,讓每一位員工適才適所,提升競爭能力,創造更高的企業價值。

一般工作者,可以充分了解自我,先天與後天的優勢及缺點,將自己的優勢發揮,並應用合適的學習管道,提升專長,將自己擺在合適的位置上,讓精神與物質生活,都能更富裕。

二、天才兒童教育和天才兒童的培養需注意保護大腦,堅強安全防範,避免因外力作用大腦受損。同時,要加強語言修煉,培養閱讀習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01 後天教育可以改變大腦

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

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很多時候,人們和專家都說“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我要告訴你,不要隨意聽信所謂的專家和權威的胡說八道,因為他們根本不懂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懂孩子的內心。

因為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很多時候,當你執著於贏在起跑線上時,其實,你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輸在終點了。

“3歲定終身”,講的時潛能開發與習慣培養,而不是所謂的知識灌輸。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就如樹冠一樣,根深才能葉茂,葉茂才能生命旺盛,根深葉茂才能生命之樹常青。

腦突(腦神經)猶如樹的根系一樣,根系越發達,樹長得越好。大腦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腦神經越發達,人就越聰明,所以才有耳聰目明和絕頂聰明之說。

人生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需要的是持久之功,久久之力,而不是一時之功,短暫之力。

幸福,不是吃得多,而是拿得少。快樂,不是想得多,而是計較得少,越簡單,越幸福。越幸福,越快樂,越快樂,越成功。如果說你還不夠成功,說明你們還不夠幸福,不夠快樂。

快樂是最好的教育,幸福是最好的成功。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和老師”。

一個早期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的兒童,醫生診斷為永遠不能說話。孩子的媽媽經過思考,決定辭掉工作,自己回家帶孩子。

別人教孩子說話,都是以“次”為單位,而這個孩子的媽媽,以“萬次”為單位。最終,這位媽媽成功了,孩子能開口說話了。

這說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用心澆灌,真心付出,不問東西,我中無我,靜待花開,就可以收穫幸福快樂的喜悅。

02 玩伴勝過玩具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

於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其實我們通過研究兒童的大腦發展發現: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麼都好。

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

因為陪伴,才是最好的愛,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教育。愛孩子,就好好陪伴你的孩子吧。

我們極力反對把孩子 丟給手機和電視機。

10個月大的孩子,如果每天多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到7歲的時候,就會比每天少看一個小時的兒童,增加10個百分點的幾率患上注意力缺失症。

很多時候愛一個孩子很辛苦,也很難,但要害一個孩子,很輕鬆,很容易,因為如果你想害一個孩子的話,請給他一個智能手機。

03 要有紀律地成長

如何發展孩子大腦?

有幾個方法最有效:一個是遊戲,一個是閱讀,一個是音樂,一個是文學,一個是運動,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愛,一個是快樂。

孩子游戲的時候,想象力在發揮,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根本。遊戲時,也是在學習人際交往。

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感悟習得。

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而閱讀,更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無論遊戲還是閱讀,都是重要的,但是,紀律是第一位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習慣成於自然。習慣養成需要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也許孩子會質疑:你不是告訴我閱讀重要嗎?我正在閱讀,你為什麼還要我去做別的事情?

這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閱讀雖然重要,可是紀律更加重要,你應該把自己今天的事情先做完。

“小的時候,父親告訴我,把該做的事情先做完,其餘的時間,再來娛樂和玩耍。這樣做事,就會快很多,因為心‘安’了。”

成長的經歷告訴我們:紀律是保障快樂幸福的關鍵,好習慣成就好未來。幸福因為習慣,快樂因為規矩。文明源於生活和教養,教養源遠生活點滴中的良好習慣。

04 將錯誤轉換成經驗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

我認為在家庭和學校裡,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

人可以犯錯誤,但不要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犯錯誤了,也不要怕,要學會從錯誤中,尋找成功的經驗,找到避免重複犯錯的方法,這樣的犯錯,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要敢於面對困難,敢於面對錯誤,並從中學到經驗教訓,獲得信得認知。

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

答案是肯定的。

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後,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05 跌倒了,換個地方爬起來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一條鐵律。

不過,我認為: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麼?

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不要執著於失敗,而應該自信,面向未來。不要執著於眼前的苟且,放下執念,才能有詩和遠方。忘卻痛苦不堪,放下心中的糾結,不要糾纏於眼前的蠅營狗苟,才能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時代不同了,多元化的社會與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在那裡跌倒了,說明你的能力,不在那裡。那麼,為什麼還要執著在你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呢?何不改頭換面,在你有長處的領域,做出一番成績?

”不要總是在不經意間,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己的孩子比。

當你口口聲聲說:“我愛你”的時候,卻一個勁的喋喋不休,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此時此刻,你正親手,一步步毀掉自己的孩子。

如果不懂教育,請學會放手,如果不懂愛,請學會唱歌、跳舞、做遊戲,如果這些都不會請閉嘴,讓孩子安安靜靜的待,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憂無慮點完善,或許也是一種幸福快樂的教育。

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截長補短”,而不是“取長補短”:數學學不會,就做10道題,還不會,就做100道題。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長帶短”、“取長補短”,以愛培養孩子,以快樂開啟孩子的世界,發展孩子的智力。

數學不好就去補數學,這樣是沒有用的。語言天賦開發和兒童教育如同中醫治病救人一樣,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中醫治未病”,要做好前置預防,整體把脈,精準定位,陰陽動態平衡,動靜結合,採陰補陽,以柔克剛,講究的是和諧共融,協同發展,融會貫通,順應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共生共存和中庸之道,教育也應如此,要言傳身教,因材施教,整體平衡,左右腦平衡發展,全面提升,整體進步。而不是拔苗助長,急功近利,或者斷章取義,殺雞取卵。

如果孩子英語有天賦,就應該把英語學好,這樣反而能帶動孩子,把數學學好。其實一切教育的根源,都在於語言教育和內心激活。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

人有了長處,頭就抬起來了,有了自信,學習也就容易了。

過去我們都知道: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錯!

應該是: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相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

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孩子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待事情,你會找到解決的方式。

三、講故事可以很好的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包括:正確清楚的發音、一定數量的詞彙、口頭表達能力三個方面。講故事,對全面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十分重要。怎樣通過故事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通過聽故事訓練孩子的語言。成人給孩子講故事,首先要堅持說普通話,禁用方言,要以清晰、準確、規範的語言,為孩子做好學習語音的楷模。

給孩子講故事時,要注重視聽結合,藉助實物、口形示範和手勢等直觀手段,形象具體地向孩子示範發音,並讓孩子反覆的辨別和體驗。

在講完一個故事後,把故事中生動、有趣、可遊戲的情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編成遊戲,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遊戲過程中,掌握語言。通過講故事,豐富孩子的詞彙。

講故事過程中,可藉助於表情、手勢等來演示一些常見的、淺顯的詞,幫助孩子理解詞義。

講故事時,所涉及的詞義,要淺近、準確,儘可能讓孩子,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來解釋詞義。

把故事中的某些常用詞,讓孩子用同義詞(或相近詞)換一換,爸爸媽媽適時地加以啟發,並做出評價(肯定或否定)。邊講邊啟發孩子,填出部分關鍵詞,如:“樹林中竄出一隻(兇猛)的老虎,三隻小白兔(飛快)地跑去……”

通過講故事,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講故事時,爸爸媽媽應用親切的語氣,把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儘量避免詞不達意、缺乏條理,給孩子造成錯覺。

應該以故事內容,這個特定環境,充分給孩子提供模仿、練習的機會,如模仿故事中某些對話、聲響等。

講完故事後,可讓孩子複述故事(故事中部分情節或故事大意),以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發展孩子的創造力。故事講到某一關鍵處,中斷講述,啟發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創編出以後的情節。

根據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孩子藉助選圖、拼圖、繪畫、粘貼圖片來表達故事情節。

可充分利用舊圖書,舊畫報中的某些圖片,讓孩子挑選人物、動物、景物等拼成有情節的畫面,再編成小故事講出來。

  • 最後,希望更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成為“語不驚人,死不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語言天才,開心快樂地邁向成功之路,謝謝大家的用心傾聽和認真閱讀,願書香浸潤每一個天才兒童的心靈,開啟世界,實現夢想,啟迪智慧,贏創天下,贏得幸福快樂,實現人生開掛,達成目標,實現理想,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驚豔世界,成就無限可能。謝謝!歡迎指正,歡迎點評和討論!請不吝賜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