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变强的?

人生要变强,需要集齐3块拼图,缺一不可。这3块拼图是:变强的动机、方法与技术、格局。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深刻的理解这3块拼图,也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很久以前,我单纯的以为努力就可以变强,就像热血动漫一样,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后来我们又开始崇拜某些技术与方法,认为某种“秘籍”可以让我们变强。另有部分人可能会进入所谓“格局”的坑,在装满鸡汤的罐子里翱翔一阵子。

这些迷茫与困惑我都曾经经历过,也看见无数的年轻人正深陷其中。这篇文章,既是向读者介绍理念,也当做我自己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吧。

人是怎么变强的?

一.动机

我想要变强——这是个多么容易的想法,似乎每个充满活力的少年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可是很久以后我才逐渐明白过来,要有真正的变强的动机,其实不容易。

人类有追求自我成就感的原始本能,因此每个人的大脑里多少会有那么一点要变强的冲动,可是这个冲动其实是不稳定的,大部分情况下都很弱。

大部分人说他们很想变强,但是所谓的想要变强,可能比不上星期天早上想要多睡两个小时的“想要”,比不上晚上8点钟想要看两集美剧的“想要”,比不上假期里多打两盘游戏的想要,那个“想要”的程度还比不上。所以我们扪心自问下,你真的想要变强吗?

人是怎么变强的?

动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产生的,很多人的动机,可能是假的动机。

但是这个变强的动机,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以产生。第一种真实的强烈的动机,是苦难的动机。这种动机类型一度非常普遍,回到我们父辈的那代人,大多数是经历过极端的苦难的,至少是有过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的经历,甚至遇到灾荒还会目睹亲人的死亡。

这一代的人读书的时候常常有疯狂的勤奋,打拼事业的时候常常有惊人的吃苦耐劳。老一代的财富新闻中,经常介绍某个集团创始人当年亲自扛货物跑运输,手脚被划破、累出胃病,冒雨熬夜加班等故事。

80后的这一代人大部分也还有些贫困的经历,比如我就是这种。虽然没有经历过父辈那种极端的贫困,但是小时候衣服不够换、没有零用钱、午饭吃不起稍微一点的菜,这种经历还是有过的。我们这个年代,还有些温饱家庭平时还能过得下去,碰到点疾病就全家破产,这样的案例也很常见。

人是怎么变强的?

这些因苦难而起的动力非常真实,他们可以是变强的动机。

但这种动机的强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整体性的减弱。国内的,比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方,很多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十年前差了很多,比二十年前更是天差地隔。为什么?就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这种要学习、要变强的动力减弱了。国外的,欧美国家人民生活之幸福,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之懒惰,我们早有耳闻了,也是最基本的动力问题。

因苦难而起的成长动力变弱了,对社会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不好说。

因苦难而起的动力永远不会彻底消亡,但它在随着时间减退。

与此同时,另一种动力在随着时代不断的崛起——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人是怎么变强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恐怕很多人没有特别严肃认真的想过。可能大家都曾在某个深夜里疑惑过,我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呢?但仅仅是思维的流水微微掠过,并没有太多的停留,第二天你就回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了。

只要你的基本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房子、工作、升职、高考、考研——你就很难静下心来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的思考生命意义的问题。说穿了,就是没钱的穷逼啊,有空了多赚钱、少瞎想。

人是怎么变强的?

但是当你有钱了以后,就不一样了。

时代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从小衣食无忧、家底丰厚的情况下长大,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过着没有压力的生活,很早就开始认真的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他们有大把的闲情逸致。虽然有不少富二代不去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就是每天纸醉金迷的活着,蹦迪、泡吧、约炮甚至吸毒等,但是不可否认,有一部分脑袋清醒的年轻人,确实是在认认真真的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一旦他们想通了,那就很厉害了,他们会突然爆发出强大的动力——我要干点什么事情,我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一旦他们想通了,这句话就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而是融在他们骨子里、灵魂里的一个命运宣言了!这种情况下的动力会非常强大,读书起来全神贯注,工作起来全情投入,还经常不安心打工领工资,动不动就拉几个激情澎湃的年轻才子,创业拼搏要改变世界了!这种人生往往容易过得很精彩,会快速成长、变得很强。

不论是因苦难而起的动力,还是因人生意义而起的动力,都可以帮助你解决变强路上的第一个问题。但正如我们开头所说,变强要有三块拼图,这才刚刚收集了第一块。

实际上,多块拼图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是割裂的。比如说,有人确实受过了很大的苦难,或者有很强的追求人生意义的动力,但他们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变强,他们不懂技术方法,于是在漫长的人生中,那些动机就不断的被挫折消磨掉了。因此在成长的路上,做事的技术与方法很重要,这是我们要收集的第二块拼图。

二.技术

如果说动机这个要素是给了你一条变强的命,那么技术与方法的要素,就是如何给你续命让你的命不要断。

技术的成长,大部分情况下很漫长。我们读了十几二十年的书大部分就是在积累这个技术。很多人读书的时候还没觉得有什么用(要不怎么这么多中学生厌学呢?),但反面案例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猛烈的意识到,没有基础的技术会多么的凄惨——比如某些大专、中专乃至中学辍学的低学历人群,会陷入我们看来无比弱智的传销、网贷、成功学骗局中。

当你掌握了某种技术与方法后,你就会看到眼前是有光的,短期的路是走的下去的。比如某个程序员,985本科四年出来,基础学的扎扎实实,进入某个互联网公司做技术,起薪就很高,大公司里的成长路径也很明确,一步一个脚印就可以做到中层。

看得见短期的路可以走,你的动力就不会轻易的被磨灭。

人是怎么变强的?

除去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有一种技术,叫做思维能力的技术。很多工作的难点可能不在于专业知识,而在于你的思维能力。比如写文案、做产品设计,需要的不是新闻学专业教材上印的黑体字,而是换位思维的能力;做项目管理,需要的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某本课本,而是流程思维的能力。

我原来在一个教育智库工作,除了做教育研究之外,还要在暑期的时候给公立学校做教师培训,开发培训课程。其实我们公司已经有不少教师培训课程了,但是老板还要我新开一门,并且参与项目运营,从项目立项、定位、营销软文到课程设计、讲授全程参与。

首先要运用换位思维的能力。我就思考,该开设个什么课程?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公立学校的老师有什么特点?公立学校教师培训有什么特性?换位思考的结果是,我意识到公立学校的老师们其实都很不想参加什么教师培训,很多都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是被学校逼来了,他们觉得教师培训的内容普遍陈旧、无聊——也难怪啊,基础教育也不是什么经常更新的高科技,就那么点内容,多少年都一个样子。

所以他们的需求在哪里呢?在于新,在于搞出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觉得没那么无聊。于是我不论是项目定位,还是营销文案上,全部围绕着新这个点出发,搞创意、搞变化。我选择的课程是“可视化思维方法”而非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营销的广告文案题目是《除了思维导图,还有哪些好用的思维方法?》,也是突出新。

由于我抓住了客户(就是学校老师们)的心理,结果我这门新开的课成了智库最火爆的一门课。这就是换位思维的效果。

然后是具体的上课内容打磨、上课方式设计。这个时候又用到了另一个思维工具——流程思维。

人是怎么变强的?

要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有良好的体验,必须把课程做到最好——可是怎么才能做到最好呢?你得对这个项目进行全流程优化。

所谓全流程优化,是指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由多个流程步骤组成,把每一个流程步骤都进行优化、做到(接近)最好,就叫做全流程优化。

即,我去优化项目的时候,不是盲目的乱找灵感,而是有框架、有套路的,按部就班的去优化,做好每个细节。整个项目有多少个环节,全部在表格中列出来,然后逐一思考,每个环节怎么优化,非常细致。全流程优化的结果是,我这门报名人数最多的课,结果参训老师评分反馈也是最高的。

就是这些思维技术,让我在那个公司里快速崛起,快速被老板赏识并赋予机会。

再比如,项目中的规划、沟通、汇报等基础事项,需要典型的结构化思维;平日里高效工作、完成任务,可以用到可视化思维方法;而要想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找到根本原因,则需用到深度逻辑思维。

这些思维技术能够让我们的个人发展更加的稳定、降低大的风险。

这些思维技术的学习并不难,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思维研究,起点处就是从研究各种思维技术开始的,懂得很多高效的思维方法,所以我的具体事情、任务一直完成的不错。

有技术,你会发展的比别人更好一些,你会看得见持续变强的希望,这是技术的作用。

但仅仅有动机和技术,会在几年后到达一个发展瓶颈。我就是这种案例。我懂很多思维技术,但我早年却发展的并不顺利,因为我缺少了另一个东西——格局。这也是很多聪明人,有动机、懂技术方法的聪明人卡住的地方。

缺乏格局,你就会在某个层次上卡住,没法持续变强。

人是怎么变强的?

三. 格局

关于格局,我们有很多的误解。

人是怎么变强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格局比能力重要,格局决定结局、格局决定人生高度等。那么什么是格局呢?经常的,人们把格局当做道德品质,比如下面这种案例:

有一个推销员,巧舌如簧,成功的说服了一位月薪两千的环卫工为自己5岁的儿子报了价值五千多的情商课程。他得意洋洋的向很多大老板讲授这件事情期待得到重用,结果直接被大老板开除了,原因是人品不好,格局太小。于是得到结论——格局才是人生的关键,比能力更重要。

还有些其他情况,会把格局和责任、野心等混为一谈。这些都不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结果。

并不是说道德品质没有用,而是说,道德品质根本就算不上那些能够决定结局、决定人生高度的要素。就好比吃饭,谁不吃饭谁就死了,人都死了还有什么人生高度?但吃饭就有很高的人生高度了吗?也没有,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要素。道德品质也一样,没它不行,有它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根本上升不到决定人生结局的高度。

那么如何理解格局?我思考了很多年,后来发现,最好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理解格局,这样具有最强烈的可操作性,最有意义。


在我的研究里,思维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技术类思维方法,和格局类思维方法。技术类思维方法指的是那些帮助你提高做事效率、高效优质完成日常任务的方法。而格局类思维方法,指的是那些帮助你站在更高层面认知事物、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大方向选择的方法。

比如,如何看清时代的趋势,这决定了你的行业、职业、公司、买房定居等诸多核心选择;比如,如何权衡机会和风险,对某一个机会该不该投入、投入多少?这对你的创业、投资、事业发展等有深刻影响。这些大方向的选择问题,都是格局类思维方法所解决的问题。

人是怎么变强的?

我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就是处于只懂思维技术、不懂思维格局的状态,所以那几年我的状态经常是得小失大、赢了战役输了战争。后来吃亏吃久了,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反思和研究,终于意识到我的人生崛起拼图中差了格局思维这一块。然后按照格局类的思维方法调整了几年,几个关键的战略选择都做对了,人生就顺畅了很多,也就是所谓的变强了。

比如我最开始做教育行业,只知道研究技术,不知道找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不知道多个机会怎么权衡取舍,选择了一条看起来很精彩、但违反时代大趋势的道路。后来按照大势思维,详细研究了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平台进行积累,然后又借着自媒体的风跳出平台单干,连续几个重要选择都做对了。

再往后呢?因为创业是有很大风险的,而我又是个没什么背景资源的个人,所以需要在保障收益的情况下严格控制风险。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兵法思维——一种源于孙子兵法、着重风险与机会平衡选择的思维方法。孙子兵法的理念是,有机会要争取,但是也要留后路,要“不致于人”,也就是你输了还有退路,还有选择,不会被逼到绝路上,所谓善败者不亡。这种路径选择就是牺牲了利益最大化,但降低了风险。

我就根据这个思路进行业务布局,传统教育业务与知识付费业务并举并且略有融合,让我在创业初期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不至于禁不住一点风险。这种布局不说多么了不起,至少晚上睡觉睡得着了,没有那种极端的创业焦虑和疲惫。

未来呢?未来我还会继续应用各种大格局的思维方法,以最灵巧方法谋划自己的人生。比如生态思维是核心,

生态思维意思是,我们研究事物的时候不要只关注事物本身,还要去关注它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与环境的关系。比如,如果我只看教育培训,只看学习策略教育这一件事情,那么似乎我的事业就一定是围绕着如何做学习策略培训来进行来。但是当我放大视野,去研究整个教育行业的生态时,我发现学习策略这件事情和其他很多东西都有关系,我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当然我具体的个人规划就不细说了,反正把这些宏观规划做好了以后,我对未来就有比较坚定的信心了,焦虑更少了,睡觉也睡得更踏实了。

总之就是一个意思,要有宏大而巧妙的思维方法,才是真的有格局。不论是理解、捕捉趋势,还是按照兵法思维权衡机会风险,又或者是观察行业生态、寻找最佳切入点,都是思维格局的体现。

根据我身边的案例,我发现那些聪明而又努力的人,如果发展不好,绝大部分就是卡在了格局思维上,卡在了宏观战略选择的问题上。

人是怎么变强的?

比如我一个朋友,聪明程度算是与我相当吧,绝对比我勤奋多了,每天看书学习锻炼身体,活得无比积极健康。基本的技术和能力也还可以,至少是个985毕业吧。但是毕业在社会上混了十年还没混出头,一点出头的影子都没有。为什么?因为选错了细分行业,选错了发展区域,理解错了时代潮流。这就是典型的格局思维有问题,这种人非常多。

这很正常,因为战略选择真的很难,尤其对于起点低、没有背景资源的人来说。资源丰厚的人,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然后就可以具体执行了。而没有资源的人呢,他会发现,别人可以选择的路他不能选,因为不具备条件,他经常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这种情况下还要做出可行的战略选择,真的很难。

我研究了十年的思维方法,是最近几年才把部分格局类思维方法想明白了。也不敢说自己想通了就很了不起,因为纯粹是吃亏吃多了,再加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去研究,才有了一点感悟。

动机、技术、格局,在人生变强的3块拼图中,因为我从来不缺动机,但缺乏后面两块,所以我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后面两块。是的,十年了,我基本上把思维方法的研究搞成了自己的主业,这就是我的职业啊,想想也是够奇特的。

最后再做一些补充。人生要变强,3块拼图之外,运气很重要,但我没有专门写,因为这东西不可控;意志、勇气、坚韧等品质也很重要,但是我更倾向于把它们合并到动机当中去,当动机足够强烈的时候,意志、勇气是可以被带动的。

这三块拼图,就是目前的我所认为的最核心要素,它们会让一个人变强。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我的人生也正是按照这几块拼图去构建的。如果哪一天我变得很强了,大抵能够验证这几块拼图,以及拼图中具体技术内容的正确性了。

拓展阅读










思维专家,学习策略专家,曾任教育智库高级研究员,《新校长杂志》执行主编,企鹅辅导特邀讲师,[学习策略师]创始人,畅销书《深度思维》作者。为几万中小学学生、教师、校长进行过学习策略培训。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可以加我的助理微信: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看见了会尽可能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