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成長經驗:教師要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教師要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正高級教師 特級教師 錢守旺

記得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在一次報告中指出: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懂得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瞭解兒童,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不斷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逐步上升到教育理念,能夠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培養自己的教育風格。

郭華教授專門對名師成長的內外部條件進行了研究,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也是比較突出的。一是有高而廣闊的實踐與展示平臺。包括:優秀教師的傳、幫、帶;大量的公開課展示;有高水平的交流對象。二是個性化的教學實踐與表達。包括: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實踐;在潮流面前保持清醒;形成自己的教育話語。郭華教授這樣寫道: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是由於他們對教學的深刻理解、準確把握以及基於此的創造性的實踐,同時也是由於他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話語。這樣的教育話語,不及那些專事理論研究的學者的宏大,也不及他們的系統,卻生動、鮮活地道出了其基於實踐的對教學的理解。他們能用樸素的語言刻畫出豐富的教學內容,凝練與提升他們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

我1985年參加工作,到2020年已經整整35個年頭了,35年來,我始終戰鬥在小學數學教學第一線, 我對自己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進一步梳理、總結、提煉,明確提出了學科宣言:找尋兒童數學,打造動感課堂。提出動感課堂理念主要基於以下三點:一是基於對兒童天性的認識。兒童好奇、好動、好玩、好探究、好分享;二是基於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動感課堂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並非學生對於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強調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並試圖將情感和認知因素在學習中結合起來;三是基於對當前課堂教學現狀的改變。力圖通過行動改變當前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放不開,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

“對話——分享”是我提出的教學策略,“動感課堂”是我的教學追求。對話是師生基於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方式。對話的本質在於在自我中發現他人和在他人中發現自己。我所說的“對話”包括:與媒介對話、與同伴對話、與教師對話。我所說的“分享”包括:分享個人理解、分享經驗教訓、分享情感體驗。“動感”也可以拆開來理解。“動”是一種外在的學習狀態,主要指“五動”:手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動。所謂“手動、口動”就是學生行為上要參與,所謂“腦動”就是學生思維上要參與,所謂“心動、情動”就是學生情感上要參與。“感”是一種內在的學習狀態,主要指:開悟啟智、明理求真、思考感悟、以情促知、以知怡情。


名師成長經驗:教師要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動感課堂三要素

課堂,應該是人人在場的地方,人人在場,生命便鮮活而靈動。為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概括出教師行動十字方針:沉默、示弱、等待、放手、激勵。沉默就是“給空間”,示弱就是“給膽量”,等待就是“給時間”,放手就是“給機會”,激勵就是“給動力”。學生行動十字方針:對話、分享、反思、內化、應用。

為了讓動感課堂更容易操作,我提出了動感課堂的基本框架結構:“一體兩翼,四環五步”。(如下圖)


名師成長經驗:教師要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一體兩翼 四環五步

“一體” 就是我倡導的“五動”理念,動感課堂倡導教師少說話,學生多活動。 “兩翼”包括的核心內容是“情境”“學材” “問題串”。有了“情境”學生學起來才會感興趣,才會有參與感;有了“學材”學生才能操作、思考,學習才有“抓手”;有了“問題串”學生才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課堂才會有“溫度”。

“四環”主要指一節課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操作思考,交流發表;對話分享,點撥指導;分層訓練,達成目標。這裡只是提示幾個“核心詞”,主要目的是讓教師們看到現在的課堂一定是“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的角度設計教學。

“五步” 主要是針對前面的“問題串”提出的。這裡的“做、思、說、辯、評”主要是描述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我把它形象地叫做一個“思維圈”。學生在教學中按照這樣的路徑去學習,就可以真正學會“從頭到尾”思考問題。通過這個思維圈我們可以看到,學習一定是要經歷過程的,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後,他們就學會了如何思考,就學會了一種思維方式。

隨著對動感課堂研究越來越深入,我把自己的理念進一步形象化,通過下面這棵“智慧樹”來表達我的一種追求。

如果把動感課堂比喻成一棵大的“智慧樹”,那麼這課大樹的根部就是我所倡導的“五動”理念,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該讓“五動”的理念融入課堂的血脈之中。樹幹部分就是上面談到的“兩翼”,智慧樹上的大蘋果就是每節課的“顯性目標”,而綠葉則是“隱形目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維目標”。如果一節課上完後,我們能夠看到這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我們的課堂就是高效的,學生就有了“獲得感”。


名師成長經驗:教師要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提出的“動感課堂”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一種教學追求,一種教學理念,或者說是一種課堂形態。我更願意把我倡導的“動感課堂”比喻成一個“導航儀”,希望用理念引領行動,真正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形態發生變化。

實踐證明,“動感課堂”作為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教學形態,能夠讓教室具有生命氣息和成長性,動感課堂能夠讓學生真正“捲入”學習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