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大鵬視野戰略策劃中心 主任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本號自開設至今,已經寫出關於河南的數十篇文章,其目的正是想以河南為樣本,通過不同視角切入,總結河南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進而嘗試解讀中國發展密碼,這也正是為何本號以 “觀世界、讀河南、懂中國” 作為slogan的初衷。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一、中原之問

研究河南的過程中,發覺始終繞不開幾個命題: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1、為什麼中原地區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創造了中國古代商業文明巔峰——北宋東京城,但後來歷史進程中卻逐漸與商業無緣,歷史上十大商幫中缺席,當代的首富也從未出現於此,即使有(許家印),也是離開河南之後才成就,究竟為何?

2、為什麼鄭州亞細亞曾經開啟全國商戰先河,而今卻默默無聞,一線商業巨頭鮮有進駐?

3、為什麼如今河南經濟總量全國第五,但民營經濟並不發達?

4、為什麼河南難以有名揚四海的行業巨頭、知名企業家,出不了馬雲、馬化騰?

5、為什麼河南自身企業多侷限於本土,極少國際性、全國性企業?

6、為什麼河南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腹地廣闊,但外來企業、尤其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一線商業、一線房企等知名企業入駐如此少、如此晚?

……

……

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

一個是偶然,但多個偶然同時並存則背後必有其必然。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二、追本溯源

1、農耕型中原文化

可以說“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中原文明孕育了華夏文明,中原文明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其根基正是傳統農耕文明。

傳統農耕文明以儒家思想為正統,講究三綱五常、封侯拜爵、出將入相,每個中原士子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夢想。自古重農抑商,傳統觀念裡商人永遠處於社會的最底層,這與海洋文明存在本質區別。千百年來未曾改變,即使是當下,該觀念依然濃郁。反映到現實中就是對於仕途大於一切,從其內心來看,企業並未佔據重要位置。本土多數優秀人才要麼外流、要麼爭搶“鐵飯碗”,投身商海的比例並不高。

同時,千百年沉澱下來的傳統、封閉、保守文化特質,與現代、開放、創新的海洋文明也形成鮮明對比。

2、小農型中原性格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濃郁中原文明滋養下,中原人性格具有典型的傳統農耕文明特點,淳樸善良、踏實勤勞、忠誠順從、安於現狀、逆來順受,數千年來,歷朝歷代各類起義很多,但幾乎從未在中原地區發生過,至少未發軔於此。

長期封閉、安逸環境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耕細作的數千年生活方式中,也逐漸形成觀念保守、膽小怕事、精於算計、自私自利、不抱團、小富即安、小農意識濃厚,缺乏憂患意識、團隊意識的性格特質。加之深居內陸、信息相對閉塞,思維觀念和眼界受限,缺乏格局和視野。所以說,河南省看似人口眾多,看似“成群”,實則一個個體,群體意識弱,各自算計,貌合神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江浙、潮汕地區,由於多山地丘陵、人多地少,時刻為生計發愁,由於沿海,需要去向洶湧澎湃的大海去討生計,只有乘風破浪、勇立潮頭才能有一線生機,由此形成強烈的憂患意識、抱團取暖意識、冒險精神、創新精神,宏大的格局、廣闊的視野、開放的思維,具有典型的海洋文明性格特質。加之開埠較早、市場開放較早,因而市場思維和氛圍更為濃厚。

此外,歷朝歷代的戰火兵亂,中原士族多次大舉南遷,而今,中原大地上原本的士族精英階層後代極少。

此類地域文化和地域性格特質極難孕育出優秀企業家,更難產生一批批具有戰略思維、國際視野、市場意識、縱橫四海的優秀企業家隊伍。

3、資源型企業特質

在之前一文中專門分析過河南民企的特點,比如規模體量小、競爭力弱、家族傳承式、本土化為主、產業水平低、企業治理水平低等,但這些只是表面特徵,實際上更深一步講都可以歸類為資源型企業。

當然,資源型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型和社會資源型,河南本土資源依賴型和農業延伸型企業居多,尤其資源能源依賴型居多,未來可持續性和轉型面臨較大挑戰,真正科創型企業較少。

但與其它地區,尤其沿海發達地區多是依靠市場資源、科技研發、高端人才等市場性要素資源不同,河南多數企業更多依靠人情式資源,根本上講河南多數企業都可稱為營商型企業,這與南方沿海地區的市場型企業存在本質區別。

所謂依附型企業,多是憑藉不完全市場競爭排除外部競爭,形成地方壟斷,完成原始積累,進而逐步發展壯大,並依託背後雄厚的關係根基將經營觸角儘可能地延伸至利益最大化的各個領域,甚至民生領域,形成錯綜複雜的地方利益交織網。

此類企業最大特徵是,從體量上看,在一定領域和一定區域都有很強實力,但也僅僅侷限於當地;在本土可以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牽一髮而動全身,但也只能侷限於本土,一旦離開本土則全面啞火、一切失靈,先天基因也註定了這些企業只能紮根本土。

看似實力強勁,實則市場化程度極低、市場競爭力不強。這也就根本上回答了為何河南千億元以上企業極少、市場多侷限於本省、甚至本市或本縣。缺乏市場思維,缺乏開拓進取和冒險精神,缺乏現代企業治理能力,缺乏宏觀格局和開闊視野,缺乏金融資本手段,加之外來企業陸續搶灘內地,本土市場受到進一步擠壓,更加限制企業未來發展空間。

當然,不可全盤否定,地方加大對本土企業扶持力度,促進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擴大稅源、增加資金收入等無可厚非。

但是用潛規則擊敗市場規則,短期來看,貌似有用,但遠期來看,則得不償失。

4、依附型營商環境

當前各地都在提優化營商環境,從舉措來看,多是集中於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似乎北方省份地方表現更為積極踴躍,但優化營商環境是否僅僅侷限於此?

從提法來看,之所以有不同表述在於立場和視角不同;從舉措來看,在於對營商環境問題仍停留在表象和形式;從地區分佈來看,之所以北方更為踴躍,恰恰說明北方地區營商環境問題更為堪憂。

當前多數地方所謂的優化營商環境更多仍是以地方為中心來展開各種舉措,實際上,真正的營商環境應該是以企業為中心、為主體來構建真正適合企業生存、成長和發展的環境系統。所以,優化營商環境首先需要釐清營商環境的概念。

營商環境不僅僅只是營商環境,而還應包括市場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等構成的複雜巨系統,並可以此分析框架來審視河南多年來發展。

營商環境方面。南方沿海地區經過數十年對外開放,市場環境、意識和氛圍已經基本完善,尤其民營經濟發達的省市,比如浙江、廣東等地,管理者早已樹立其“店小二”精神,營商關係處理非常融洽,從而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繁榮,反觀內陸省份,尤其河南,則很容易走向兩端。要麼過於“親”,即走向前面“營商型企業特質”中所講的,彼此間交織一起,影響市場規則運行,要麼過於“清”,表現為地方高高在上、處處為難。

市場環境方面。雖然經過多年發展,河南本土市場逐步成熟,但也必須看到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相對封閉、排外、自循環、弱市場化。比較典型的當屬2016年鄭州本土15家開發商聯合抵制外地房企K2進駐鄭州市場,最後迫於各方壓力宣佈退出鄭州市場。而今對比周邊地區,河南和鄭州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一線房企、一線商業品牌,無論是數量,還是進駐時間,都明顯處於弱勢。倘若,一個是偶然,但多個偶然同時並存,則絕非偶然,背後必有其必然。

人文社會環境方面。雖然河南絕大多數人都是淳樸善良、熱情好客,但也必須客觀認識到,與其它省市相比,整體人員素質以及區域形象確實有待提升。以鄭州為例,雖然躋身國家中心城市,鄭東新區成為城市新區典範,但當真正生活其中看到到處的道路擁堵、工地遍佈、整體挖溝、圍擋私搭亂拆、機動車隨意亂竄、交通秩序混亂、公共服務配套滯後,相信沒有多少知名企業、沒有多少高端人才願意在這樣的城市就業、創業、生活。

自然生態環境方面。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尤其是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對自然環境要求更高。河南,尤其是作為發展核心地帶的鄭州大都市區,與其它地區相比,環境並不佔優,缺山少水,更關鍵的是空氣汙染、霧霾超標,都極大地加速了本土優秀企業、人才的外流,也極大地限制了外來企業和人才的進入。

5、後髮型發展階段

先來看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憑藉扶持、區位、交通優勢,領對外開放風氣之先,市場率先開放,工業化、城鎮化起步早,從而率先完成原始積累,並積累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搶得市場先機,迅速佔領國際和國內市場,取得市場的主導權,從而使得區域整體實力更強、人均收入水平更高、市場化程度更高、地方國際化水平更高,形成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的局面。

反觀河南,深居內陸,開放較晚,戰略眷顧較少,從而使得工業化、城鎮化起步晚,農業現代化水平低,雖然經濟總量大,但人均收入水平低,且市場化程度不高、地方國際化水平更低,整體上仍處於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絕大多數農民並未完成市民身份轉換,仍處於生產型階段,尚未達到消費型階段。地方國際化水平低,決定了市場腹地小、極大制約了企業規模和影響力的擴大。因此,無論是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還是市場體量、市場需求,都決定了河南未來,至少短期內難以成長起巨型企業。

6、流出型區域稟賦

蒼天大樹之下必有沃土。區域發展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區域之所以能夠發展,必然是各類生產、創新要素集聚之地。從國家層面來看,發達國家莫不如此,從省市來看,廣東、浙江、江蘇等亦是如此,從城市層面來看,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上海、深圳等也皆是如此。

反觀河南,則具有典型的流出型區域稟賦。由於遠離經濟、文化、市場、人才、資本集聚中心,人才、資本外流嚴重,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出更為明顯。單純的人口紅利空間在逐步縮小,嚴重製約企業和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尤其是本土高等教育資源貧瘠,優秀科技研發資源匱乏,優秀高端人才吸引乏力,高端開放門戶缺乏,戰略傾斜眷顧較少(近年來雖稍有改善,但根本問題難以解決);同時,河南高教資源匱乏,導致一方面導致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進入頂尖高校人才有限,進入頂尖圈人才更少,進而導致能夠調配和整合的頂級社會資源有限,進一步拉大與其它省市差距。

自然生態環境方面審視,河南也並不佔優。中原深居北方內陸,屬於典型的大陸季風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在傳統農耕文明時代,糧食作物供給充足,適宜人類聚居;工業文明時代,主要集中於沿海;後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更青睞青山綠水之地,主要看西部山地。

中原地區適合生存需要,但作為生活,尤其是對於嚮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小橋流水人家、青山綠水間、四季如春高品質生活需求,顯然存在較大差距。加之,中部環境汙染加劇,更加快人口向南方、沿海遷居,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外流更為明顯,自然而然,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也向此類地區集聚。

7、消極型地域形象

提及河南,多是貧窮、落後等負面形象,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觀,但整體上仍不容樂觀。正因為長期以來的負面形象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來投資和企業入駐以及人才的引進。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三、結語

一切皆有因果。河南企業發展,歸根到底,主要受制於傳統思維觀念束縛、高等教育資源稀缺、高端優秀人才缺乏、市場意識淡薄、自然生態環境短板等,但萬變不離其宗,研究越多發覺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人,才是制約所有發展的根本。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李俊鵬

大鵬視野戰略策劃中心 主任

國家註冊城鄉規劃師、高級工程師

聚焦區域和城市發展戰略、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文旅項目策劃諮詢、相關規劃技術諮詢,從業10餘年,操盤各類實戰案例100多項。

-----往期推薦 ----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鵬視野”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歡迎添加“李俊鵬”個人ID

人才外流,名企稀缺,河南究竟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