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與沒時間”都是因為“稀缺”心態

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女演員瑪麗·德雷斯勒曾說:假如螞蟻真的是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又怎麼還有時間去四處野餐呢?


從這個比喻中,不難看出,這是很多人生活與工作的寫照,在不停地忙碌中處理緊急事情的同時,卻忽視了真正有價值和重要的事,忙的一頭霧水。


在《稀缺》一書中,作者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


看到這你是不是會大吃一驚,反正我的認知是被顛覆了,並且這句話我深深能體會到。


以前不管在學業上還是生活中,我簡單的以為貧窮和忙碌只是簡單的因為缺金錢,我就在大學翹課去做兼職賺錢,最後錢是賺到了,但是把真正重要的學業給落下了;


缺時間,我就在大學學習各種各樣的課程,恨不得24小時掰開當作48小時用,最後成為了一個“雜家”,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是啥,灰常痛苦,於是慢慢就陷入了貧窮和忙碌,大白話講就是: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沒錢與沒時間”都是因為“稀缺”心態


著名物理學家李淼說:沒有什麼就嚷嚷什麼,越沒有就越嚷嚷。


而《稀缺》一書作者啟發我們:如果你想要什麼,不要等急需要的時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積累。


01

沒錢與沒時間都是因為“稀缺”心態


首先,我的讀者大大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你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我想很多人會提到“時間”,我們每個人一天都是平等的,一天24小時,但是我們還是覺得時間不夠。


比如,堆積如山的工作沒有完成,想要去讀的書沒有開始讀,辦好的健身卡沒有時間去鍛鍊。


於是乎,你弄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如此缺時間,所以市面上湧現出一大堆時間管理的課程,教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讓一天24小時變成48小時。


好,以此類推窮人永遠缺錢,忙碌的人永遠缺時間,孤獨的人永遠缺朋友,減肥者總是以失敗告終等等,歸其終究原因都是因為“稀缺”。


“沒錢與沒時間”都是因為“稀缺”心態


在經濟學領域有一門學科就是專門講“稀缺”的。


如果你花錢買了一件新外套,就沒有那麼多錢出去外餐了,從心理學角度上,貧窮與忙碌並不是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


“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讓我們過多的關注“稀缺”的對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2013年作者穆來納森發表關於“貧窮阻礙認知功能”的論文,這是他關於“貧窮影響智力”的研究成果。


他在論文中試圖探究:貧窮僅僅是缺錢的問題還是影響人們智力的大問題,他把一群甘蔗農作為研究對象,他發現同樣一群甘蔗農,在收割前承受收割壓力的日子和收割後賣掉農產品的富足時段,他們各方面表現了明顯的差異。


結果表明,貧窮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在他們做出決策時更可能狹隘與短視。


稀缺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心態。


為什麼稀缺心態讓我們無法擺脫“稀缺”?為什麼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而拖延症患者會永遠沒有時間?


舉個例子,你就理解了,因為對於窮人來說,他們最“稀缺”的是啥?沒錯呀,那就是金錢,所以他們會用自己寶貴的時間來換取金錢;


而富人最“稀缺”的是啥?沒錯,那就是時間。所以他們會花錢買別人的時間來節省自己寶貴的時間,然後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所以,你看,就因為他們僅僅“稀缺”的對象不一樣,導致的結果是窮人越來越窮還沒時間,富人越來越富反而時間越充足。


02

稀缺的本質是因為沒有餘閒


那先說說:什麼是餘閒?


書中的定義是:我們在擁有很大空間,不存在稀缺心態時的產物,也是我們在資源豐富時進行資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而稀缺指的是:一種需求比資源多的主觀感受。


是不是很難理解,你可以眼睛閉上想象一下,在一個很大的空間裡,空間裡啥都不缺,那你如何利用這個空間的一種方式。


舉個例子,在你貧困潦倒的時候,你去外地城市打工,租了一間幾十平米的房子,裡面啥都缺,你發現竟然連個放行李箱或者一張床的空間都沒有,這時你會小心謹慎的規劃如何利用這個空間,斟酌看行李箱或者床放哪裡更節省空間。


相反,當你有一天弄成了,買了一套大別墅,你發現裡面啥都不缺,相反你也不會刻意去思考,我的行李箱或者床,衣櫃等放哪裡比較合適等這些問題了。


而餘閒就是指我們房間沒有被用上的可利用空間。


這就不難看出,當我們窮困潦倒時,我們的餘閒會更少,當我們變得富有時,我們的餘閒會更多。


所以,你的餘閒越少導致你要捨棄的東西越少,而你的餘閒越多導致你要捨棄的東西越多,得到的東西就會越多。


這就印證了那句話:有舍才有得。


大舍才能大得。


就像亨利·大衛·梭羅曾說過: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所能捨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


03

如何擺脫稀缺走向富足?


首先,我認為最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書上提到的一點,那就是:改變心態。


窮人那就要去重塑自己,改變自己貧窮的心態;孤獨者就要多去交朋友,多與人交流,改變孤獨的心態;忙碌的人就要停下來思考“忙”的真正意義何在?是否有價值?改變無效忙碌的心態。


你要知道,能力決定你是否能幹,而心態決定你幹多久。


第二點,時刻保持警醒,因為你最終會活成什麼樣?全靠自己,始終抱著終身成長的心態。


第三點,和時間做朋友,高效利用自己的時間,養成良好的工作與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


第四點,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稀缺”視野中。


舉個例子,假如寫作能力對你來說很稀缺,那你就要引入一些能幫助你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目標的工具,像閱讀、看書等,加上自己對於事物的洞察力,用“輸出倒逼輸入”來訓練寫作能力。


第五點,將自己理想的狀態變成最低標準,不斷抬高你的最低標準。


“沒錢與沒時間”都是因為“稀缺”心態


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把每個階段自己的理想狀態設置成小的“里程碑”,然後一步步完成小的里程碑,這時小的里程碑又成了你的最低標準,再抬高里程碑,拒絕“自嗨式”成長。


大白話講就是,今天的最高標準是明天的最低標準,然後依次類推...


真的,沒錢或沒時間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讓人做出錯誤的決策,從而變得更缺錢或者更沒時間。


希望我們都能在時間和財富上變得更加富足,為自由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