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不如他父親趙奢的地方在哪裡?

鵬友程


後世嘲笑趙括“紙上談兵”,實際上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以長平之戰時秦、趙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國君的戰略意圖來看,即使趙奢在世,趙國可能仍會失敗,不過一定不會慘敗。

因此,對於趙括比趙奢差在哪裡,我們不能主觀臆測,現結合其父母對他的評價來略加探討。

打仗態度:謹慎周到的趙奢,輕率冒進的趙括

趙括自幼熟讀兵法,理論知識甚至超過了父親趙奢。但趙奢並不因此就認為兒子是一位優秀的統帥,他的理由如下: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意思是說:行軍打仗萬分兇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為帥者需抱著如履薄冰的態度;而在趙括看來卻如同兒戲,所以如果由他當統帥的話,趙軍一定大敗。

趙奢的話,反映了中國兵家對於戰爭的態度:謹慎,《孫子兵法》開篇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一理念也成了指導中國曆代軍事家的訓言,我們看白起、項羽等戰神領軍打仗,表面上有如水銀瀉地般酣暢淋漓,卻不知背後他們付出了多少心血。

俗話說,滿瓶子不響、半瓶子晃盪,這就跟如今我們開車一樣,越是老司機,態度越慎重;新手反而大大咧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

戰略大膽、戰術謹慎,趙奢成名的閼與之戰,就是秉承這種態度。

在廉頗等一眾老將都認為閼與沒法救的時候,趙奢卻認為狹路相逢勇者勝,主動請戰;

在出發後,他採取了麻痺秦軍的戰術,離開邯鄲不到三十里就按兵不動,這一待就是28天,甚至旁邊的武安被攻打他也絲毫不為所動;

在抓到秦軍的間諜後,趙奢客客氣氣的伺候著,完了還送其返回。秦將真以為趙軍被嚇破了膽,毫無顧忌的圍攻閼與。

趙奢隱忍了這麼久,要的就是這效果。他送走秦國間諜後,立即全軍拔營急行軍,兩天一夜到達閼與外圍並且迅速的築起營壘;秦軍猝不及防,前來迎戰;趙軍則搶先佔據北山後全線進攻,秦軍大敗,撤圍而逃。

閼與之戰,是秦軍在商鞅變法後少見的野戰失敗。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趙奢以超強的耐心與隱忍,把迷惑戰術發揮到極致,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勢直抵秦軍背後,最終獲得大勝。

而他的兒子趙括卻完全相反,在白起的誘敵戰術下,他率領的趙軍主力絲毫不留退路的全部壓上,結果被秦軍包了餃子。當然,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秦軍的主帥已換成了白起,所以才如此冒進。

最終趙軍45萬精銳一戰盡滅,東方頭號軍事強國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有雙方國力差距的原因,但趙奢把戰爭看得太容易,絕對要承擔頭號責任。

對待將士:趙奢大氣,趙括吝嗇

在趙王任命趙括為主將時,趙母曾比較過他們父子倆的巨大區別:

趙奢為將毫無架子,平時所獲得的賞賜全部分給將士,因此打仗時軍士無不捨身搏命、奮勇爭先;在接到出征命令後,趙奢絲毫不管家事,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前線。

但趙括完全是另一種風格,盛氣凌人的他,令將士不敢仰視;趙王賜給的獎賞,他全部帶回家,並且到處物色有升值潛力的田宅。

因此,趙母認為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完全是兩種人,擔不起改變長平戰局的重任。

平心而論,趙括的上述方式並不一定就是錯的。趙奢與將士打成一片,與軍事奇才吳起很像;趙括的高傲與嚴格,則與西漢天才霍去病有幾分相似。趙軍糧草斷絕46天而不崩潰,體現出趙括治軍有他的獨到之處。

但當時趙國所處的嚴峻形勢與霍去病時不同,他的等級分明治軍方式,也許並不適合實際需要。不然,為什麼秦國會費盡心思的施展反間計,慫恿趙王用趙括替代廉頗?

其實,史書中對於趙奢、趙括父子的介紹甚少,我們對他們的評價,完全是依據他倆截然不同的領軍結果。但當時的畢竟具體情況,我們現在無從得知;趙國長平之戰的失利,也許有很多因素。但無論如何,總指揮趙括首當其衝,很不幸的擔當了背鍋俠。

對於當時趙國如何才能反敗為勝,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何全身而退,後世沒有一個人能給出有效的答案。所以我們沒有資格對趙括指指點點,如果換一種形勢,也許他會成長為一代名將。


正史漫談


趙括不如他父親馬服君趙奢的地方並不是所謂“紙上談兵”,而是他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候,領了一個不恰當的使命!一切所謂“紙上談兵”都是勝利者說的,如果那一戰趙括大獲全勝了,還有人會指責他“紙上談兵”嗎?

孫臏馬陵一役大敗龐涓,龐涓謂之曰“豎子成名”。試想,如果馬陵一役孫臏敗給了龐涓,孫臏又是什麼呢?無非一介“豎子”、殘廢而已!誰還會看中他的《孫臏兵法》?如此一來,孫臏不同樣是“紙上談兵”嗎?

馬服君何以成名

閼與一役,名不見經傳的趙奢一戰成名並因此戰功受封馬服君。趙奢何許人也?他原本只是趙國的一名稅官,如果沒有意外,估計一輩子就在稅務系統混下去了。可趙奢這個人註定了要一鳴驚人,因為平原君家仗著平原君的勢不肯交稅,趙奢居然一口氣殺了平原君家九個主事的家臣!事後,平原君覺得丟了臉面,勃然大怒、揚言要將趙奢千刀萬剮。可趙奢硬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做通了平原君的思想工作,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獲得了平原君的賞識,踏上了仕途的快車道。這樣的膽識和氣魄,也註定了趙奢的命運!

秦軍攻韓,老將廉頗認為救援風險太大,拒絕領兵出征。趙惠文王轉而問樂乘,樂乘同樣認為風險太大,拒絕領兵出征。趙奢看清了趙惠文王的意圖,主動站了出來,請命援救韓國。此舉與趙惠文王一拍即合,隨即趙奢被趙惠文王派往了戰場。結果眾所周知,趙奢在閼與大敗秦軍,一戰成名。趙奢為何能夠獲勝?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那就是秦軍輕敵。

在閼與之役前,趙奢名不見經傳,並沒有什麼名氣,尤其是在軍事方面。而趙奢恰恰利用了這一點麻痺了秦軍,在離開邯鄲三十里之後便停住了腳步,並且下令有誰來軍事進諫者處死,擺出一副畏戰自保的態勢。有人諫言援救離秦軍較近的武安,趙奢直接將諫言之人給殺了!秦軍奸細潛入,趙奢命人好酒好肉伺候著,待奸細吃飽喝足之後,將他們禮送出境。這一系列舉動讓秦將錯誤地認為趙奢畏戰、不足為懼,便放鬆了警惕、對他疏於防範。

趁著秦軍疏於防範,趙奢命士兵卸甲、輕裝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抵達距離閼與五十里處紮營。等秦軍發現、反應過來趕往閼與時,趙奢早已佔據了制高點的有利地形。秦軍抵達後仰攻趙奢本就“先天不足”,這時閼與守軍也傾巢出動,與趙奢前後夾擊,致使秦軍大敗,閼與之圍遂解。用現在的話說,趙奢就是利用了自己小人物、沒名氣的優勢,跟秦軍玩起了“扮豬吃老虎”的遊戲,有意給秦軍造成自己畏戰的假象,趁秦軍不備玩了一出偷襲。如果當面鑼、對面鼓地和秦軍拼硬實力,趙奢恐怕還真未必贏得了這一仗!

趙括的悲劇

趙括最大的悲劇就是因為他有馬服君趙奢這樣一位父親。在趙奢的光環之下,加之趙括的自我標榜,各方力量對他的期望值都太高了!趙國希望他再續趙奢在閼與的輝煌,秦軍因為趙奢的原因也不敢再掉以輕心,趙括想再來一出“扮豬吃老虎”幾乎沒有一點可能性,只能和秦軍拼硬實力!

這一次,秦軍的統帥也非同尋常,是號稱“戰爭屠夫”的名將白起。在趙武靈王被兒子趙惠文王活活餓死在沙丘宮之後,秦趙之間的實力也逐漸拉開了距離,趙國正在走向沒落。在這樣的情況下,守住趙國的地盤才是王道!頭腦清醒的老將廉頗選擇了堅守。但是,年少氣盛的趙孝成王不幹了,他急於求成,想要主動出擊。加之秦軍奸細散播謠言,說秦軍最擔心馬服君的兒子出任趙軍主帥……趙孝成王天真地認為,你秦軍怕什麼,我偏偏就給你們來什麼!於是,老將廉頗被趙孝成王換下,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趙括就這樣被推上了戰場。

實力本就不佔優勢,當以堅守為第一選擇,可趙軍偏偏選擇了大舉進攻。結果可想而知,白起兵分兩路,一路詐敗、誘趙括追擊,一路迂迴、從背後偷襲了趙軍的糧草輜重,將趙軍分隔為了收尾不能相顧的兩個部分,分割包圍。趙括被困四十餘天,近乎斷糧了。不得已趙括選擇了鋌而走險,率精兵突圍,結果四次都未能成功,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僅從戰死沙場這一點而言,趙括倒不失名將之後的風範!只可惜,他在不恰當的時候,領了一個不恰當的使命,失敗早已註定,只是時間問題。就算換作他父親馬服君趙奢在世,恐怕也回天乏術了……

主帥陣亡,趙軍再無心戀戰,幾十萬人成建制投降了秦軍。後來的事情眾所周知,白起一夜之間竟坑殺了四十萬趙軍降卒,舉世震驚!趙國也因此元氣大傷,短短几十年後,秦滅趙,趙亡。

趙括之所以被史家“重視”,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長平之戰是趙國亡國的開始,正是因為趙括的大敗,直接導致了趙國實力的迅速衰落,最終導致了亡國,歷朝歷代的史家們自然揪住不放!亡國的黑鍋必須有人來背,而趙括成功為趙孝成王背上了黑鍋,成為了“紙上談兵”的典型。

趙括真的錯了嗎?未必!不管他能力到底如何,他已經被趙孝成王推上了戰場,他只能進攻。如果後退、哪怕是改攻為守,不僅會毀了趙奢的一世英名,甚至連自己全族的性命都得搭上,他別無選擇!明知是個坑,也只能往裡跳。別說是趙括一個“新兵蛋子”,就算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廉頗,在這樣的形勢下,恐怕也是無能為力。要論長平之戰失敗的禍首,非趙孝成王莫屬!趙括只是一個“背鍋俠”而已。


農民工歪說歷史


趙括比不得他的父親名將趙奢,首先是單獨指揮軍隊的經歷,長平之戰趙括擔任趙軍的主帥,之前趙括從來沒有單獨指揮過任何一支部隊打過仗。而趙奢在公元前279年趙國參與由燕國名將樂毅主導的“五國伐齊”時,趙奢指揮趙軍攻下了齊國的麥丘城。以軍功揚名起家,所以公元前270年秦軍攻趙,是否出兵援救閼與,廉頗信心不足,而趙奢則力主出兵,趙惠文王就任命趙奢為主帥帶兵出征,趙奢在“閼與之戰”重挫鋒芒氣勢無敵30年的秦軍天下震動並不是偶然。第二點是趙括時運太差,長平之戰的對手是早已成名的名將白起,白起還是躲在幕後指揮的,甚至秦軍都沒幾個人知道白起到了長平前線。而閼與之戰時趙奢的對手是白起的學生和部下胡陽。第三是趙括連“紙上談兵”的時間和機會都沒有,他在長平必須執行趙孝成王主動進攻擊退秦軍的命令,只需要發揮對軍隊組織調遣的指揮能力,謀略是基本用不上的,事實上趙括的指揮能力真不算差,據說秦軍傷亡也超過30萬。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不聽白起繼續進攻趙國的建議,秦國損失消耗巨大傷了元氣再戰難以為繼是個重要的原因。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出動了傾國之兵,總兵力超過了100萬,而閼與之戰的規模小的多,秦趙兩軍總共不過20萬,而且趙奢有決定攻守進退的活動餘地,先是按兵不動28天,趁秦軍有所麻痺鬆懈突然出兵搶佔閼與城外的北山高地,吸引秦軍來攻,和閼與城裡的趙軍形成前後夾擊最終把秦軍打的大崩潰,秦軍主將胡陽兵敗自殺。長平之戰卻是拼舉國之力的消耗戰,比的是誰兵多糧多就能熬到勝利,很不幸,趙國國力比不得秦國。趙括無法突破秦軍防線還戰死了,斷糧達46天的45萬趙軍在飢餓裡喪失了軍心士氣和戰鬥力,放下武器投降而慘遭坑殺。趙括是最合適也是當仁不讓的那個“背鍋人”


立志成蟲


趙括不如他父親趙奢的地方是運氣。

到了趙括為趙將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非秦莫屬。個人能力再強,也無法抗拒天下大勢,這也真是沒辦法的事。

趙奢在趙國為將時,趙國是超級大國,實力雄厚。到了趙括為將時,趙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被秦國拖垮了一大半。

不過趙括的父親趙奢也還是知道趙括少了戰爭經驗,不能率兵打仗。

所以趙奢也曾說過:“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的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打敗趙軍的人,一定是趙括自己。”

其實趙國兵敗也不全在趙括一個人身上。因為趙國已經沒有經濟實力與秦國拼,所以趙王才不合時宜地臨陣換將。而臨陣換將也是兵家大忌。


雖然說趙括是因為運氣不如他父親趙奢運氣好,沒有參加過任何實戰磨礪,缺少實戰經驗而兵敗,沒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為藉口。

但一戰就全軍覆沒,四十萬將士們死於趙括的用兵不當上,也是個嚴重無法原諒的錯誤。

“紙上談兵”也算名副其實。


吳百蘭


一一機會!

趙奢經無數次戰爭的洗理才會有閼與一戰大敗秦軍。而趙括沒有機會在戰場上錘鍊,一上來就是決定兩大國命運的大會戰!而且在戰場上他也沒有機會決定守或攻,趙國既將崩潰的供給使他不得不冒險出擊。

命運弄人,將星隕落。


金甲戰象


趙括沒有什麼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實戰經驗。但更要命的是他資歷太淺,深淺太快,得罪了廉頗等軍中元老,導致他始終無法完全掌握軍隊的指揮權。而趙奢則有很高的威望,資歷老,在軍中有許多故舊門生,所以他對軍隊的掌控能力遠超兒子趙括。


大丁奇談


趙括不會帶兵,讓手下的將士絕對服從命令,現代考古發掘長平古戰,趙括用兵是得當的,但手下將士沒有很好的服從軍事指揮,讓趙括被秦軍包圍擊殺


用戶2047714708659


虎父無犬子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很顯然是位厲害的角色!趙括母親對趙王說,“趙奢活著的時候曾評價趙括輕言兵事,不能帶兵打仗!”出自慈母的勸諫,能信幾分?

況且,孫臏到了齊國,見到齊王也是言兵事,齊王重用!

龐涓到了魏國,見到魏王也是言兵事,魏王重用!

孫武見吳王,倒是拿宮女演練了一番!

韓信見劉邦,一個逃兵,直接封為大將軍!難道蕭何之外沒人反對?

諸葛亮……

時也!

趙括打了一場被趙王指揮的戰爭!

廉頗為什麼被調回?固守!

趙王需要的是決戰,不是固守,趙國的糧倉都空了,比國力,秦國略勝,但秦國遠道而來,只要固守就可以不戰而勝!但情況不允許,趙國的糧食倒是先掉了鏈子!

趙王啟用趙括,戰略意圖昭告天下!我要進攻,趙括首次領兵,學廉頗固守?趙括當然知道固守一定可以取勝的道理,固守還等於自斷前程!

於是趙括進攻,是趙王和趙國決定的!趙括相當於去執行了一場戰役!

命也!

趙王大張旗鼓的把趙括送上前線,秦王卻秘而不宣,敢洩露者斬,將白起偷偷送上戰場!兩廂對比,知己知彼的是秦國,未戰先敗一半!!!

白起是誰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寫的那篇白起,嘿嘿!)!

換做趙奢也打不贏這場戰爭!

換做其他人結果差不多!因為誰去都是打一場被掣肘的戰爭,何況還不知到對面的主帥已經被換掉?

除非像李牧那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管你趙王怎麼說,要是用我就按我的打法來,最後李牧被趙王給殺了!

出道就遇到戰國打仗最厲害的大魔王!

命也!


(圖片來自互聯網,侵權的話你看著辦,反正我很窮!)


一世嘉文


趙括不如乃父的地方在於:沒有經過戰爭的鍛鍊,!沒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對秦軍的強悍認識不足,冒進有餘持慎不足。


渺渺小子


趙奢大公無私,禮賢下士,淡泊名利

趙括自私自利,自大自傲,貪得無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