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知道電視劇裡面說的上刺刀衝鋒,這個刺刀是怎麼上到槍上的,為什麼不會掉?

三寸春秋


以日軍三八式步槍上面的30式軍刺來介紹,刀身截面形狀尖銳的倒三角形,兩側有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以便拔出軍刺。

護手為整體件,上端有槍口套環,下端早期型號有護手勾,後期型號下端為直型,刀柄末端為鳥頭型金屬件,稱為刀把頭,是刺刀的閉鎖機構,其上部為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

刀把頭右側是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卡筍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時,要壓下刀把頭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將刺刀向前推出,所以上刺刀和卸刺刀貌似很簡單,其實是技術活。


z喜歡看視頻


上圖是刺刀比較主流的連接方式,槍管下方的刺刀座卡住刀把上的凹槽。刺刀上端有個換套,套在槍管上定位,包括現代步槍的刺刀也是這樣的連接方式。

下圖是M9多功能刺刀套在AR上的步驟,先上套環,然後刀把的的凹槽卡入刺刀座,刀把內還有個活動的小卡子用來夾住刺刀座。


當然,也有些卡座比較長的,比如98K的刺刀座就不需要在刺刀上弄個環套槍管。

還有像莫辛納甘的刺刀有點不一樣,它有個套管直接套在槍管上,然後藉助準心座旋轉套筒卡口卡住。但這種連接法對槍管震動頻率影響很大,非常影響精度。

而且這屬於一種非常老式的刺刀連接方式,燧發時代就這麼玩。

不過話說最早的刺刀還是直接插在槍管裡的呢...


瘋狗的輕武


不跟你多說,看圖!第一張56式刺刀打開狀態!第二張63式刺刀打開狀態,第三張56式刺刀摺疊狀態!還有沒有比我這個更簡單,更明白的回答!最下邊的是八一式的!最後一張圖是不是特別的帥?感覺這身軍服最帥!比後來的還好!











快樂988


當然是安裝在槍械上的刺刀座了,刺刀一旦安裝到位以後是非常穩固和牢靠的,即使白刃戰激烈到刺刀都拼彎的程度也不會從槍械上脫落,甚至戰鬥結束後拆除刺刀時方法不恰當還會造成拆卸失敗,因此電視劇中士兵們上刺刀衝鋒時刺刀不會掉的情節是客觀的。那麼刺刀為什麼不會掉呢?下面我們就從來了解關於刺刀的知識。

▼下圖為正在進行刺刀拼刺訓練的士兵

刺刀從槍械上脫落曾經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刺刀最初被髮明出來時的安裝方法非常粗暴,僅僅是使用繩子綁在槍管上就開始衝鋒了,然而捆綁式的粗暴安裝不但不利於快速裝卸,而且不穩定也不結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於1640年發明了一種刀柄可以插入槍管內的刺刀,它長約1英尺(30.48釐米),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至此士兵們在開展白刃戰時擁有了可以快速裝卸的刺刀。

▼下圖為用現代工藝復原的插入式刺刀

然而這種插入槍管的刺刀妨礙了槍械的開火功能,如果在戰鬥中需要開槍射擊,那就必須將刺刀從槍口中拔出,射擊完畢後還要繼續裝回槍口,以便於開展白刃戰,操作起來可謂是麻煩至極。直到1688年,同樣是法國軍官德·沃邦元帥才在這種插入式刺刀的基礎上改進出套管式刺刀,這就是現代刺刀的雛形。

▼下圖為燧發槍時代使用的套管式刺刀

無論是插入式刺刀還是套管式刺刀,它們一直存在一個近乎於無解的缺陷,那就是非常容易從槍械上脫落。戰鬥中展開拼刺的雙方士兵需要儘量避免與對方的槍械發生激烈碰撞,否則原本固定不牢靠的刺刀將會發生鬆動,一旦在拼刺中被對方槍械反挑,鬆動的刺刀勢必會從槍械上脫落。最煩人的是刺刀刺中對方軀體後的拔出動作,如果不掌握動作要領,在拔出刺刀的一瞬間刺刀將會被對方軀體吸住,從而導致刺刀從槍械上脫落留在對方體內,士兵需要用手從對方軀體上拔出刺刀再安裝回自己的槍械上。

▼下圖為刺刀發展簡介,A、B、C三種為插入式刺刀,D為套管式刺刀,E、F、G為套管刺刀的安裝方法步驟介紹

現代刺刀的防脫落措施

刺刀往往是一種最不引人矚目的單兵裝備,以至於許多讀者認為刺刀只是一種能安裝的槍械上進行白刃戰拼刺的刀具,殊不知現代刺刀是經過近200年的演化才具備今天這種高可靠水平。現代刺刀為了徹底解決使用時的穩固和牢靠問題演化出兩種解決措施,第一種是與槍械集成為一體的鉸接時刺刀,第二種是可與槍械分離的分離式刺刀。

鉸接式刺刀

所謂鉸接式刺刀就是將刺刀固定在槍械上,使之與槍械融為一體,在不使用的時候可以摺疊起來,以減短槍械長度,在使用的時候將其展開。最常見的集成刺刀是三稜刺和四稜刺,比如著名的莫辛.納甘步槍,它的刺刀安裝在槍械的右側,是槍械的一部分,在不使用的時候可摺疊至槍械的護木上,與槍管平行;使用的時候士兵是需要用手指搬動釋放鍵,刺刀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彈出槍械護木下的束縛裝置,刺刀上的固定套環(又稱刀環)套住槍管,此時刺刀就完成了戰鬥準備。鉸接式刺刀有著許多缺點,比如功能單一,但是它的優點恰恰就是穩固和牢靠,刺刀在任何戰鬥環境下都不會發生脫落,甚至更換刺刀時都需要藉助專用工具才能完成,因此鉸接式刺刀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戰鬥中發生“掉”的現象的。

▼下圖為莫辛.納甘步槍上的鉸接式刺刀的摺疊與釋放示意圖

分離式刺刀

所謂的分離式刺刀就是既能安裝在槍械上進戰鬥,又能卸下來當匕首用的刺刀,讀者朋友們最熟知的分離式刺刀就是日軍“三八大蓋”步槍使用的30式劍型刺刀了。該刺刀全長525mm,刀體長 400mm,質量0.69kg,刀身為下單刃式樣,截面形狀為尖銳的倒三角形;刀身兩側銑有寬血槽,作用是刺入人體後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時減輕刀體質量和加強刀身剛度;刀身右側靠護手處打有生產廠標記;護手為一整體,上端為槍口套環,下端為向前方伸出的護手鉤。刀柄末端為閉鎖機構,上部為一T形長槽,用以和槍管下方的刺刀座相連接,槽內右側有彈簧控制的活動卡筍,上刺刀時與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將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槍上,需要卸下刺刀時,只要壓下柄尾左側的圓形按鈕,使卡筍縮回,即可將刺刀向前方取下。只要圓形按鈕不被觸碰,刺刀即使在白刃戰中拼彎、拼斷都不會從槍械上脫落,這種設計被廣泛運用現代槍械上,比如我軍曾經裝備的“81式”自動步槍以及在役的“95式”自動步槍。

▼下圖為安裝明治30年式刺刀的三八大蓋步槍,紅色箭頭指示的是位於刀柄左側用於拆卸刺刀的圓形按鈕


兵器知識譜


在滑膛槍的時代,槍械的裝彈比較慢。真可以說是裝彈一分鐘,射擊只需要一秒了。在射擊之後的空窗期,是步兵們最危險最脆弱的時刻。因為那個時候,敵方的騎兵會衝過來砍殺,要是被衝入到步兵陣中步兵的死傷可想而知,所以在早期為了保護步兵手,都會在他們身邊配備長矛兵,來保護步槍手們的安全。這個時候步槍手們還沒有近戰防禦能力。後來就有人突發奇想,將長矛和步槍結合在一塊兒。直接將長矛頭插入到槍口中,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刺刀。

後來為了拆卸方便,為了射擊方便,刺刀和槍管就是分離的。刺刀裝配也不是裝配到槍口裡面。而是像下面這樣,刺刀或者是與槍械一體的,使用的時候為摺疊式。或者是刺刀和槍械是分離的,在使用的時候可以重新組裝。



量子聊軍武


那種平時和槍分開的刺刀,一般有個刀鞘裝著掛腰上,在使用時要臨時裝到槍上。所以有上刺刀一說。

連接方式是各種槍不太一樣,但大同小異。一般刺刀手柄前邊有個套槍管的環,手柄末端有個卡扣和槍固定。這個卡扣一般帶有彈簧,學名叫卡筍。按下卡筍,咔裝上,手一鬆彈簧咔噠把卡筍彈起,刺刀就和槍結合,非常牢不晃動,而且只要彈簧不松,卡筍斜面一般還能補償磨損,不會出現越用越松的情況。

還有刺刀一般不拆卸,只能摺疊到槍上,其實拆下來也沒有刀鞘裝起來攜帶。用的時候展開向前固定就可以,也是同樣的彈簧+卡筍的原理,按下彈簧就解鎖並自由活動,在特定的位置卡筍就能卡住。比如56式半自動步槍的刺刀,63式自動步槍的刺刀。摺疊時刺刀柄裡有彈簧,使勁一提讓環超過槍口就解鎖,刺刀就能自由活動,向後摺疊,折到位置就咔噠一聲卡住。打開槍刺用相同的原理。


咩咩羊變大灰狼


刺刀的安裝其實有很多種,一直都在發展的。最早的刺刀都是直接插在槍口裡面的,插進去之後就無法射擊,直接塞住槍口了。而這種連接方式,很容易造成鬆動。

到了18世紀的時候,刺刀主要是插座式(也叫套筒式)的設計,就是直接套在槍口上面,然後旋轉一下,套筒,卡在槍口上面。這種設計一直延續到二戰,蘇軍的莫辛納甘就是這樣一種設計方式。而這種設計方式,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不穩,晃動特別嚴重。

而到了一戰時期,就開始有卡筍+彈簧的刺刀了,這一個設計,一直沿用至今。雖說中途有一些改變,但是多數都是大同小異,同樣的道理下進行的設計,都是圍繞彈簧和卡筍安裝的。

從圖上可以看出,刺刀上帶著一個套環,可以套在槍口上,然後靠著彈簧制動,將刺刀固定在槍口的凸筍(卡座)上,這樣就固定好了,還是非常牢固的,也是屬於卡在上面,但是有彈簧的作用,不會像套筒式的刺刀那樣晃。

現在的刺刀也是採用這種設計方式,事實證明,這個方式並不落後,而是目前為止最完美的。不用擔心掉落的問題,往下拔都拔不下來,要按著按鈕才能拿下來。不過現在的刺刀沒那麼長了,更多的趨向於多功能化,掛在槍上屬於一個附帶功能。


軍武文齋


刺刀始於16世紀的法國,當時火槍已經逐漸興起,但裝填麻煩,射速慢,需要相應的冷兵器來配合,因此火槍隊普遍裝備長矛,但長矛笨重,攜帶長矛就不能再攜帶火槍,結果就造成一支部隊裡相當多的士兵為了掩護射完子彈的火槍手而不能攜帶火槍,導致戰鬥力打折的情況,為此一些火槍手採用法國巴約訥地區民兵的土辦法,用一個橡木塞代替獵刀的刀柄,將橡木塞塞在槍口,讓火槍在打完子彈後還能像長矛一樣刺殺。1702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根據沃班侯爵元帥建議,用敕令形式禁止火槍兵單獨攜帶長矛而不攜帶火槍,這就迫使更多火槍兵裝備刺刀,而刺刀也就有了巴約內(la baïonnette)的正式名字。

最初的刺刀就是這種木塞形的,據說是受到了法國人愛喝的葡萄酒瓶塞啟發而產生的靈感,上刺刀的過程比較繁瑣,時間較長,且經常出現“想上裝不牢,想卸又拔不出”的尷尬,更要命的是上了刺刀就沒辦法開槍。後來就發明了卡口掛環,即刺刀柄被做成向下彎曲的空心卡柄,上刺刀時掛在槍管上,刺刀不會影響開槍。這種掛環式刺刀,上刺刀後一般在槍口上方,雖然解決了開槍問題,但仍然不夠牢固。

接下來就是英國人出場了。19世紀中葉,英國人發明了帶彈簧的卡環,可以將刺刀更牢固地裝在槍管下方,經過幾次改進後這種卡環被設計成雙環,第二個環是可以滑動的,這樣可以很牢固地將刺刀掛在槍上。

19世紀末又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槍刺安裝方式——摺疊式。這種槍刺平時摺疊在槍管下方、上方或側方,用卡筍固定,需要上刺刀時按下卡筍,甩出槍刺,翻轉後滑動彈簧卡環掛在槍管上,再鬆手讓卡環扣合。俄羅斯的1891/30步槍和SKS卡賓槍都是這種刺刀,中國的56半、56衝也是。

目前刺刀流派主要是歐洲式(除了能當匕首用外拓展用途不多)和美式(刺刀同時是一種多功能道具)兩種,都是卡環式安裝,平時拆下裝在刀鞘裡攜帶,而固定在槍上的摺疊式已經不多見了。


李厚何


刺刀從發明到現在也是歷經了很久的發展過程,我們從刺刀剛開始發明開始說

最開始的刺刀被叫做塞入式刺刀,顧名思義,這種刺刀是直接塞進槍管內,把火槍變成一杆長槍,進行拼刺,這種刺刀犧牲了射擊能力進而取得火槍手的近戰能力,但是其容易掉落且無法射擊,火槍手們急需新型的刺刀來代替。不久,套筒式刺刀誕生了。

套筒式刺刀,顧名思義,這種刺刀為套管固定在在槍管外的刺刀,這種刺刀就可以在射擊的同時兼顧拼刺,這種刺刀由大名鼎鼎的法國元帥沃邦元帥發明,其刺刀的截面通常為十字稜型,套筒式刺刀套的很牢,比塞入式刺刀的固定程度高得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刺刀的用途越來越單一,士兵們需要新型的刺刀來進行拼刺。於是,兩點式刺刀誕生了。

相比傳統的套筒刺刀,兩點式刺刀更容易拆卸,功能也更多,兩點式刺刀長的的就和現代的匕首差不多,當然,部分國家的奇葩設計除外,兩點式刺刀的優點就像我說的,更容易拆卸,其依靠刺刀上的圓環和刺刀柄上的卡筍來固定住在槍管上的刺刀。到後來也有了新型的刺刀,不過這種刺刀一般直接裝在槍上,這就是摺疊式刺刀。


戰鬥機解說家


以前的步槍刺刀摺疊在槍管下方刺刀槽裡面的,現在一般是放在在腰間刺刀套裡面,用的時候直接從刺刀套裡面拔出,從槍管的前端插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