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自然•通訊》發表鈣鈦礦單晶研究重要成果

3月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在線發表了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方國家教授、林乾乾教授、陶晨研究員團隊關於鈣鈦礦單晶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Room-temperature liquid diffused separation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for high-quality perovskite single crystals”(《室溫液相擴散誘導結晶法制備高質量鈣鈦礦單晶》)。該研究工作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級博士生姚方為第一作者,方國家、林乾乾、陶晨為通訊作者。

武漢大學《自然•通訊》發表鈣鈦礦單晶研究重要成果

近年來,鹵化物鈣鈦礦材料在光電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且取得了極大進展。鈣鈦礦單晶作為研究鈣鈦礦本徵特性及光電器件的理想材料,已被廣泛地研究。目前,鈣鈦礦單晶的製備主要採用逆溫度結晶法(ITC)、反溶劑蒸發輔助結晶法(AVC)和低溫梯度結晶法(LTGC)等方法。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基於逆溶解度,通過改變溫度或溶劑成分以改變前驅體濃度達到過飽和結晶。

採用ITC或LTGC生長單晶時需要較高的溫度(從室溫升高到90或60℃)。然而已有報道表明,鈣鈦礦單晶生長溫度越高,其缺陷密度就越高;升溫或降溫產生的熱對流會對鈣鈦礦單晶結構產生不利影響,容易生成孿晶或多晶。另外變溫速率的精確控制非常困難,從而影響鈣鈦礦單晶質量和相關器件性能。因而開發一種恆低溫鈣鈦礦單晶的生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武漢大學《自然•通訊》發表鈣鈦礦單晶研究重要成果

研究團隊提出了室溫液相擴散誘導生長鈣鈦礦單晶的新思路,開發出了一種製備高質量鈣鈦礦單晶的新方法—室溫液相擴散誘導結晶(LDSC),即溶劑通過擴散進入硅油從而使前驅體溶液達到過飽和形核結晶利用媒介硅油與溶劑二甲基甲酰胺(DMF)互不相溶,硅油密度介於DMF和鈣鈦礦前驅體之間的特性,DMF擴散進入硅油上層,從而減少前驅體溶液的體積使其濃度達到過飽和,最終形核並生長得到高質量的鈣鈦礦單晶(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 該方法不僅可以製備三維MAPbX3(X=Cl, Br, I)單晶,還可以製備PA2PbBr4、BA2PbBr4、PMA2PbBr4等二維單晶,是一種高普適性的製備高質量鈣鈦礦單晶方法。

此外,通過建立晶體生長模型,團隊揭示了該方法制備鈣鈦礦單晶的生長動力學機制,即密度差導致的溶劑擴散、前驅體體積漸減而濃度恆定的析晶機制。與ITC、LTGC、AVC等方法相比,LDSC具有單晶生長溫度低(室溫)且恆定、製備的晶體質量高(搖擺曲線半高寬小於0.0096°)、缺陷態密度低(4.4×109cm-3)、壽命長(約1 µs)、單晶產率高(92%)、普適性好等優點。

此外,LDSC-MAPbBr3鈣鈦礦單晶在可見光和X-ray探測方面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這項工作的共同作者還包括劉昌教授,李博睿博士,博士生彭家麗、李文靜、桂鵬彬,碩士生李睿明。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科技計劃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

來源 武漢大學新聞網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037-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