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姚廣孝這個人怎麼樣?

無窮無盡z


本自出世誦金經,奈何雄傑計才情。

古寺禪房談空色,緇衣宰相論刀兵。

萬里長河沉戟戈,六軍旗鼓入帝京。

夜雨秋聲催白髮,一襲袈裟孤月明。

――饞嘴肥貓詠姚廣孝



姚廣孝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因為在那個皇權專制的時代,只有他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元朝末年,姚廣孝出生於蘇州的杏林世家。姚家行醫多年,因醫術高超而小有名氣,家中尚能溫飽。

姚廣孝自小聰穎,擅長學習,於醫術上雖無大成,意不在懸壺濟世,卻立志於治國安邦,從此一生追求,從未改變。

無奈生不逢時,明朝開基立業,姚廣孝尚幼。待其成才,天下已定,世間太平,乃使英雄再無用武之處。

姚廣孝17歲時,在杭州廟智庵出家為僧,還給自己取了個法號為道衍,自稱為逃虛子。雖皈依佛門,這個逃虛子卻不願安安分分在廟中敲木魚誦唸佛經,卻四海為家,到處遊歷。

遊歷過程中,姚廣孝尋訪到道士席應真,一席交談,發現席應真身負絕學,名不虛傳,於是就拜其為師,學習陰陽之術、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等推演術,學習內容還學習縱橫術和奇門陣法。

於是,在席應真的精心培育下,姚廣孝年紀輕輕就身負治亂之奇學。

既然身負儒、道、佛三種技能,姚廣孝卻並不願意貪戀功名,求財愛官,逃虛子志不在此。可不是一個只想學的人,他一生的夢想就是把所學用起來,有點像後來的王陽明,也是一個逆天的怪才,有機會我們在他說王陽明!

朱元璋當皇帝以後,詔令識書僧人為官。但姚廣孝並未接受。

他曾經寫了這樣一首詩: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從詩中,可以體會到,這個和尚不簡單,胸懷霸氣,豈能為一官半職束縛身心。



姚廣孝遇見了精通相術奇人袁珙時,袁珙大驚,說“今天下已太平,怎會有如此奇相的僧人?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像元朝的劉秉忠一般,必能建功立業。”

姚廣孝聽了非常高興,與袁珙結為好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無比悲痛,在天下廣尋高僧,分配給各皇子們,在眾藩王的封國裡修寺誦經,為馬皇后祈福。姚廣孝也在應徵之列。

當朱元璋安排僧人與眾藩王見面,姚廣孝盯上了燕王朱棣。

姚廣孝對朱棣說“燕王若肯選我,我送你一頂白帽子。”王爺戴白帽,那就是“皇”字。姚廣孝敢這麼說話,當然是因為他對朱棣有過很深的瞭解和分析。朱棣聽了,就收納了他。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開始逐個削藩,各個藩王的權益受到極大的削弱。姚廣孝就趁機勸說燕王朱棣造反,但朱棣十分猶豫,難以下定決心。

朱棣擔心天下太平,民心向著建文帝,自己造反得不到大眾的擁護。姚廣孝就拋出天意大於民心的理論:

“我精通天文曆法,知道你必得天下,天道使然,何必擔心民意,天大還是民大?”

朱棣依然下不了決心。

有一天兩人對坐,朱棣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對道“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朱棣開始心動,但仍無法堅定。

姚廣孝邀請朱棣出外,兩人微服出行,來到一家小店對坐。一位老人路過,突然跪倒在朱棣面前稱其“殿下”。朱棣驚問如何被識出,這老人說:

“小民袁珙,精於易理面相,知天命,卜未來,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怎能掩蓋您的光輝。”

朱棣把袁珙帶回王府,請他相面,袁珙說“殿下有天子相,今後必能成為太平天子,澤被天下”

此時恰逢建文帝派使臣前來削藩,朱棣下定決心起兵造反。

當然,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姚廣孝的安排。放錦線,釣金鰲。

心跡與誰同,一絲江上風。

只今稱尚父,方識釣魚翁。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派兵征伐,雙方大戰,互有勝負。

建文二年,朱棣率大軍圍攻濟南,三月不下。士氣低沉,軍心動搖。

起兵造反,最怕長久僵持。留守北京的姚廣孝派人給朱棣送信,告訴朱棣,帝位之爭與百姓沒有太大關係,關鍵是對南京城的爭奪。應該繞過堅城,直指南京,自然大功告成。

朱棣醒悟過來,立即率大軍放棄對沿途城市的爭奪,而是直撲南京。這就導致建文帝的軍隊無法憑城堅守,來阻止的軍隊都被擁有強大騎兵的燕軍消滅在野戰中。

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上帝位,大明江山落入朱棣手裡。

論功行賞,姚廣孝當然是首功,但他拒絕了所有的賞賜。不還俗,卻為官,住在寺廟,依然清貧。

姚廣孝造反,只是為了造反,實現一生抱負,並不求高官厚祿和聲名。而朱棣登基前沒有辜負他的理想,登基後也理解他的真心,君臣際遇,世間難得。

姚廣孝的餘生是在孤獨中度過,他的家人和他斷絕了關係。姚廣孝把他的精力投入到編撰鉅著《永樂大典》中去,直到染病。

他因公外出,歸途中病倒,屬下護送他回京,到達城外,他卻不進城,躺在病床上命令侍從做好帷幄,“陛下會來探視”。

朱棣來了,見到奄奄一息的姚廣孝,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姚廣孝答曰,“希望皇上能赦免季潭,放他出獄。”

季潭就是幫助建文帝逃走的和尚。

朱棣當即派人將季潭釋放,幾天後姚廣孝去世。死後,被以文臣身份得入明祖廟,姚廣孝是唯一一個。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他活出了自我,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從未動搖。



朱棣評價姚廣孝:

廣孝器宇恢弘,性懷衝澹。初學佛名道衍,潛心內典,得其閫奧,發揮激昂,廣博敷暢,波瀾老成,大振宗風,旁通儒術,至諸子百家無不貫穿,故其文章閎嚴,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世。雖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

廣孝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若斯人者,使其棲棲於草野不遇其時以輔佐興王之運,則亦安得播聲光於宇宙垂功名於竹帛哉。

李贄評價姚廣孝:

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張廷玉評價姚廣孝: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惠帝承太祖遺威餘烈,國勢初張,仁聞昭宣,眾心悅附。成祖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未嘗有萬全之計也。乃道衍首贊密謀,發機決策。張玉、朱能之輩戮力行間,轉戰無前,隕身不顧。於是收勁旅,摧雄師,四年而成帝業。意者天之所興,群策群力,應時並濟。諸人之得為功臣首也,可不謂厚幸哉!

大史學家肥貓評價姚廣孝:

在那個艱險的時代,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實現了理想,活出了自我。不以名利而喜,不以人言而悲。千年以來,能有幾人?



就用姚廣孝所寫的一首詩做為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吧:

滾滾長江去不休,巖巖盤石踞城頭。

千峰日落淮南暝,萬樹風高白下秋。

流水尚遺諸葛恨,東風不與阿瞞留。

中原一發青山外,萬古終為王謝羞。


饞嘴肥貓鏟史官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從史籍上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謀取天下,姚廣孝支持朱棣奪得江山。

姚廣孝輔助朱棣登基之後,雖然位極人臣,但是他卻毫不留戀,拂袖而去,不帶一絲眷戀。對於權勢的不留戀,讓人看到了這個男人的可怕之處。他不貪權不戀勢,卻偏偏推動了靖難之役的發生。

姚廣孝是歷史上著名的僧人、詩人、謀士、政治家、佛學家,精通佛、道、儒、兵諸家之學。四十多歲的時候,被朱元璋宣宗,隨侍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後來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姚廣孝建議朱棣舉兵反之,並幫助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並且登基為帝。

  朱棣登基之後,姚廣孝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此後姚廣孝淡出政界,居於佛寺清修。公元1418年病逝於慶壽寺中,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


古今通史


史上對姚廣孝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大陰謀家,也有人把他喻成諸葛亮之類人物,但不管怎麼樣,他成就了朱棣的皇圖霸業!

那我從明史簡單的瞭解下,姚廣孝的生平與功績

從他的一首詩就能看出,姚廣孝是個博學多才,又胸懷大志的人物!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雕殘

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這首詩是,太祖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道衍不受官,被賜僧服而歸。途經北固山的時候所寫,當時就有同行的人問道“:你這是一個出家人該說的嗎?”道衍笑而不答

最重要的最後兩句詩,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大致的意思是,南朝的江山現在在何處?我這個北固山寺廟的和僧客清楚得都厭倦看了


馬皇后去世後,太祖要挑選高僧陪侍諸王,為他們誦經祝福,經人推薦,與當時的燕王朱棣一見如故,相談特別投機,於是便奏請太祖,隨燕王一起回到了北平。

但奇怪的是,姚廣孝到北平,並沒有住進燕王,為他精心準備的府宅,反而住進寺廟裡,但他是別的僧人不一樣的是,其它僧人是誦經禮佛,他卻常出入燕府,與朱棣避人密談,

姚廣孝的抱負與道

他和朱棣談的是什麼呢,可以讓朱棣喝望左右,閉門與他相談甚歡?要知道當時朱棣是皇子,而姚廣孝只不過是個雲遊的僧人!史料卻沒有什麼記載!

但有書記載,姚廣孝已經過了四十,但毫無建樹,如果再沒有混出點名堂,等待他的也就是暮鼓晨鐘的日子了

所以他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年輕有為,並且有強烈建功立業慾望的朱棣身上。兩人驚奇的發現,原來他們有這麼多共同點,他們都在等一個機會,很快機會就會了!

明惠帝剛即位後就開始大範圍的削藩行動,對藩王們下手。各藩王或被罷黜為庶人、或被迫自殺,情勢險峻。此時,姚廣孝力勸朱棣起事造反!朱棣很猶豫說:“民心都支持他們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回答說:“臣知天道,何必去理會民心呢?”此話說的,驚世駭俗!要說姚廣孝知天道,那他不就是神仙了嗎?他所謂的天道,成王敗寇之道!他不遵守孔孟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而,他認為,得天下者得民心!姚廣孝以此為燕王壯膽,慫恿燕王起兵!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勾結部隊,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道衍並在燕王宮道中訓練部隊,並在地下修建地穴,以厚牆環繞,周圍養雞鴨等動物,以掩蓋地下的修建兵器活動的噪音!

姚廣孝又在朱棣相繼戰敗的時候,對他說“不要再攻其它的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

朱棣在燕王府時,接觸來往都是軍人,而唯獨姚廣孝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姚廣孝決定。姚廣孝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姚廣孝為第一!

姚廣孝的矛與盾

功成名就後,成祖命他蓄髮,他不肯;賜給他府弟及宮女,他拒絕;出去賑災,將皇帝賜他的金銀布帛,都散發給鄉人。他仍舊住在寺廟,穿著僧服,只有在皇帝召見時才穿上官服。綜觀其一生,他確實渴望建功立業,但又並非是貪圖榮華富貴!他挑起策劃“靖難之役”,雖未直接殺人,然三年戰爭,間接傷人者又何至百萬之眾啊!又替大儒方孝儒懇求朱棣,不能殺此人。甚至臨死的時候,唯一的請求就是赦免僧人溥洽

姚廣孝實在是個很矛盾的人。用世俗的人眼光,很難理解他的作為和動機!

是不是也只有他自已,才能說明自已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自明O


姚廣孝,僧人,明朝政治家,朱棣奪取皇位的主要策劃者,並一手規劃了北京城的佈局,為朱棣遷都北京打下了基礎。被稱為“黑衣宰相”。

在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中,姚廣孝被描寫的神乎其神,姚廣孝在第一次見到朱棣的時候就直接表示要助其奪位,,而且當年明月將姚廣孝造反的動機說成是,“他與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更讓人覺得姚廣孝頗有些傳奇的味道。

姚廣孝造反的真正原因或許是源於對朱元璋的恨,姚廣孝的好友大多被朱元璋殘忍殺害,高啟因魏觀案被腰斬,王行因藍玉案被誅等等,眾多好友的慘死使得姚廣孝內心對朱元璋的恨愈發強烈,這或許才是他不圖名利而造反的真正原因。

姚廣孝在整個“靖難之役”的過程中始主要留在京城,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不斷給朱棣堅定信心,而且提出了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儘快集中兵力直去京城,朱棣正是在這樣策略的指引下才能迅速獲得勝利奪取皇位。

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朱棣都尊稱其為“少師”,朱棣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雖然在朝為官,但是退朝後仍換回僧衣,住在寺廟,並且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朱棣更是對其極為信任,命姚廣孝輔佐太子以及教導皇孫。

姚廣孝病重期間,朱棣數次親自前往探視,姚廣孝去世後,朱棣還曾親自為其撰寫神道碑銘,朱高熾繼位後也親自撰寫祭文。

“靖難之役”可以看出姚廣孝是個陰謀家,而對於中國歷史來說,個人認為怎麼稱讚他都不為過,因為他造就了一代明君明成祖朱棣。


一點點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我大概知道一點姚廣孝的事,我只想說,姚廣孝真乃奇人!

張良佐高祖,滅秦報國仇,滅項因知遇。

諸葛輔昭烈,只求恢復天漢,還天下太平。

房杜隨太宗,拜相封侯,執掌權柄。

趙普事太祖,榮華富貴,恩蔭後代。

唯獨這個姚廣孝!來時無聲無息,走時雲淡風輕。

姚廣孝是醫學世家,十四歲出家後,苦學精研,佛道儒都學了個通透!

後來明太祖挑選高僧去侍奉藩王,姚廣孝被派到了燕王朱棣那裡。姚廣孝和朱棣一見面,姚廣孝就說要給朱棣送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

朱棣是王,送他一頂白帽子那可就是皇了呀!


建文帝登基後,主張削藩。不久,數位藩王就遭了建文帝的毒手。這個時候雖然朱棣也感覺大難即將臨頭。但還是猶豫不決。是姚廣孝堅定了朱棣的信心。朱棣說,我雖然有這個意思,但是天下民心不在我。也不知道姚廣孝是不是真的窺破天機,只見他說,天下民心不重要,關鍵是天道在燕王。

隨後,朱棣便以奉天靖難為名起兵,歷時四年,朱棣終於拿下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姚廣孝果真給朱棣送了一頂白帽子。

在整個靖難期間,姚廣孝多次為朱棣出謀劃策,而且幾次正確關鍵的決策都出自姚廣孝。可以說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之中,當居首功。

朱棣稱帝后,對姚廣孝大加封賞,先後封其為僧錄司左善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而且姚廣孝還主持遷都事宜和北京城的規劃,更是後期《永樂大典》的最高負責人。

姚廣孝做了這麼多,但是他卻將朱棣賜給他的錢物散盡,平四日裡依舊居於寺廟當和尚。似乎靖難之役從未發生,自己只是個平平淡淡的僧人。做了這麼多,卻什麼都不圖,沒有動機,沒有目的。宛如一個天上客,幫助朱棣當皇帝只是一件,信手捏來,不足掛齒的事。



守仁讀仁


他對於功名利祿都不感興趣,60歲隨明成祖朱棣建立功業,按說他的功勞最大,但是他不要,給他的官職他也不要,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穿上他的僧袍回去唸經。 他為什麼呢?


很多人都佩服的說他是怕被殺,“狡兔死,良狗烹”上演了太多遍,他不想成為主角。

確實有先見之明。對於他六十歲之前,描述的都是他當和尚。

只是當和尚卻拜了一個道士為師,學的卻是陰陽數術之學。就可以看出姚廣孝曾經也是一個懷揣理想的人,最後得以實現,他也就功成身退了。

怪人胡說多謝點評!


怪人童心


有的人,他的使命不是為了安貧樂道,也不是為了盛世平和,他的存在,是為了亂世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姚廣孝(1335年-1418年),享84歲高壽。被後人尊稱為“黑衣宰相”,同時被稱之為“道衍和尚”。最為奇特的是他本人精通儒釋道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

《明朝的那些事兒》中有關於他和朱棣初見面的種種見聞,姚廣孝後來成為朱棣的首席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最終主助力朱棣以藩王身份成功奪取帝位,歷史僅此一份。

靖難之役成功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朱棣的各種榮譽賞賜,他推去了一切世俗封賞,先是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主持明朝的遷都事宜(遷都,國之大事,可以朱棣對於姚廣孝的信任)。

然後,擔任《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修書可以說是歷代王朝的鼎盛所為,如此功業浩大之事也是由姚廣孝負責,朱棣對其信任可見一斑。

公元1418年,病逝,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功高不蓋主,奇僧攪江湖。


古今眾談


姚廣孝這個人非常特殊,他身在寺廟,心懷天下,是個“政治和尚。”世人稱他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洪武15年,他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了燕王朱棣,名義上主持慶壽寺,實際上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朱棣在姚廣孝的策劃下,暗中積蓄力量,準備篡位奪權。朱元璋病死後,朱允炆繼承皇位,並開始大規模削藩。姚廣孝便大力鼓動朱棣起兵造反,朱棣開始還有些猶豫,姚廣孝又用天道之說堅定了朱棣的決心。最終 ,朱棣起兵靖難,他採用姚軍師的計策,長驅直入,佔領北平,登基稱帝。



史書對於姚廣孝在靖難中的作用,給予了很高評價:“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朱棣即位後,第一個重賞的就是姚廣孝。朱皇帝要加封廣孝高官,還賜給他豪華府第和絕代美人,但是姚廣孝全都一一拒絕 ,他說,自已幫助朱棣起兵,不是為了高官厚祿,也不是為了金錢美女,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枉平生所學。此後姚廣孝又輔佐太子(明仁宗),教導皇孫(明宣宗),成為三代皇帝的老師。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朱皇帝追贈他為榮國公,諡號恭靖,還親自撰寫神道碑銘,讓姚廣孝以文臣身份進入明祖廟 ,世代享受祭祀。


菜根漫譚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摘自百度百科)

永樂大帝之所以能堅定奪取天下的決心,還要多虧了姚廣孝的一番話。朱元璋死後,朱允文繼位就採取削蕃之策。朱棣的幾個兄弟都相繼被拿下,朱棣也心知自己也無法倖免於難,於封地正著急呢。而姚廣孝也是個野心勃勃的人,藉此機會密勸朱棣起兵造反。朱棣問他:民心相彼,奈何?姚廣孝答說:臣知天道,何論人心。後來又舉薦人才,從而堅定了朱棣的決心。姚廣孝幫助朱棣以僅僅一隅之地而敵全國兵馬,並最終取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不論遷都還是北京城的規劃都是姚廣孝一手包辦的,然後還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雖然一開始是解縉擔任的,不過後期解縉失敗了。)姚廣孝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不光輔佐過太子朱高熾監國,還教導過皇長孫朱瞻基。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助到你。

∠(`ω´*)敬禮


海波看歷史


如果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那麼姚廣孝就是“治世之奸雄,亂世之能臣。”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姚廣孝出生於1335年,比朱元璋之小六歲,可以說兩個人的年齡基本相差不大。

朱元璋不到四十歲就奪取了大明天下,可是姚廣孝前四十年基本上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可以說天下並沒有他的一席之地。如果照這麼發展下去,姚廣孝這一輩子註定默默無聞。天下只會多一個大師,少一個陰謀家。

可是姚廣孝並不甘寂寞,於是他考上朱元璋招聘的僧官。他以他精銳的眼光,選擇了並不是優勢最大的太子,而是“一介武夫”的朱棣。

他看出了朱棣的野心,想出送一頂白帽子給朱棣。朱棣不甘心做一個普通的蕃王,他也想當皇帝。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朱棣是為了自己當皇帝,姚廣孝則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輔佐朱棣當皇帝,為了這個理想,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所以當朱棣當了皇帝之後,賜給他很高的爵位,賞賜了很多金銀美女,他都沒有興趣。讓一個穩定的政權,在開國沒有多久“改朝換代”。

這便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