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看到村妇洗头,眼珠几乎掉下,一块银元买走国宝

很多朋友会非常感兴趣,古董店里的那些老物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你如果问老板,他当然是含糊其辞,躲躲闪闪。其实,那些光鲜亮丽,甚至用锦盒包装的古董,就是从你溜达的地摊上淘来的。只不过,老板的眼力好,淘到真货的几率更大。不光如此,他们还往往亲自上阵,下乡收货,北方叫作“铲地皮”,今天就说说一位知名古董商铲地皮的故事。

那是在1937年夏天,北京前门大街祥和成挂货铺经理王殿臣就亲自到烟台去收旧货。当他在黄县城里走街串巷时,发现一个妇女在门楼里坐着洗头。王殿臣不经意地一瞥,连眼珠都差点掉了下来。他并非登徒浪子,并没有非分之想,吸引他的是村妇旁边装皂角水的杯子。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发现这个杯子色彩明丽,非同寻常,应该是个老物件,但他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王殿臣很自然地走进去,寒暄了几句,便提出要看那个杯子。村妇也没有多心,随口表示愿意看就看吧。

王殿臣按照古玩行的规矩,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起杯子。第一眼就是下意识地高高举过头顶,观看下面的落款,只见“大明成化年制”几个青书蓝圈落款写得潇洒不已。王殿臣压抑自己狂喜的心情,又仔细观看瓷器的釉色、图案。它画的就是一只松鼠偷葡萄的图案,松鼠憨态可掬,葡萄颗颗饱满,如同真的一样。

尽管心中有数,王殿臣依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将杯子放回原处,随意与妇女攀谈起来。不一会儿,王殿臣却又将话题转到这个杯子上,顺口问道:“大姐,这个杯子你卖不卖?”

其实,这位妇女刚才已经和盘托出了,这个杯子不过是他丈夫在外捡到的,被她随手拿来盛放皂角水。在她眼中,这个杯子很普通,而这位衣着干净的人却要购买这个旧杯子,这不是存心找人乐子吗?大概也是不相信王殿臣会买杯子,这位妇女索性开了一个天价:一块大洋!

这在当时,是一个学徒一个月的工钱,能换460个大铜子,谁都不会接受。然而,她的话刚说出口,王殿臣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洋递给她,然后小心拿起那个瓷杯,再三作揖,飘然而去。

村妇的表情,想必是诧异的,但王殿臣几乎头也不回离开,而去迅速返回了京城。原来,他认定这就是成化斗彩杯。所谓斗彩,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始于明朝宣德年间,在成化年间鼎盛一时。它最大的特点是青花挖空,五彩填料,形成了色彩鲜明、轻盈秀丽、素雅柔和的风格。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又会记得最著名的成化斗彩便是刘益谦先生在2014年花费2.8亿港币天价购买的鸡缸杯。不光现在,成化斗彩一直都是文物界中的精品,屡屡创造交易神话。即便是在明朝当时,它也有“值钱十万”的记载。

对于这件成化官窑斗彩绘松鼠偷葡萄图案小杯,王殿臣是很得意的。但是,在当时的文物古董行业,并没有什么专业的鉴定,完全凭借着物品本身和个人的眼力。成化斗彩名气大,一直很值钱,仿制品也很多,尤其是康熙、雍正时期官窑仿制的水平很高。

所以,王殿臣也不敢确认,这就是成化年间的到代文物。当北京鉴古斋的经理周杰臣向他询问卖价时,他大着胆子开价800块大洋。周杰臣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连价都没有还。这个反常举动,让王殿臣后悔莫及,当时就知道自己卖漏了。后来当他得知这件古董又经过两次转手,最终以一万美元卖到美国纽约后,更是懊恼万分。

这可能是近代以来,古玩最大捡漏的记录了。成化斗彩一般都以小件居多,著名的鸡缸杯只是其中一个主题,类似的就不仅包括这种葡萄杯,还有“天”字罐、婴戏杯等等。这件文物流失海外之后,再也没有了影踪,按理来说它应该与刘益谦先生购买的鸡缸杯不相上下,理论上估价不会低于3亿。只可惜,在那个年代,不计其数的国宝文物,都因为没有保护而流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