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事情,爭吵了八百遍?那是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同樣的事情,爭吵了八百遍?那是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上週果仁媽分享了一篇有關談判技巧的文章 教你用哈佛研究跟老公、跟婆婆談判,就不信談不贏!,留言區不少人提到了“非暴力溝通“。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細緻地聊聊“非暴力溝通”,相對於談判技巧,“非暴力溝通“面向是解剖自己——你真的知道自己為何會有當下的情緒感受嗎?你瞭解自己真的想要什麼嗎?

如果你總是因為相似的事情跟隊友/家人爭吵,千萬不過錯過這篇文章。它會教你一些小技巧,讓你找到自己情緒背後的內在原因和真實需求;而只有瞭解了自己的真正需求,無意義的爭吵才會停止!

|

❤️❤️❤️

為了理順自己情緒和需求,“非暴力溝通”是我的邏輯線,

適用於身邊任何的關係中,無論是隊友、長輩、孩子、阿姨或者一起共事的人,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非暴力溝通》的英文版

作為80後,小時候沒有情緒教育,以致於我對自己情緒和需求的詞彙非常匱乏,也經常無法從情緒消耗中抽離出來

即使我們這一代父母對下一代的情緒教育認知,有相當大的飛躍,但在刻板印象的影響下,對於情緒疏導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於是我想把這個大話題掰開揉碎了聊聊,把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梳理清楚,首先先要覺察自己的感覺。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

1、不帶評判地描述事實2、定義自己的感覺及讓孩子學會給情緒定義3、定義自己和孩子的需求4、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1 不帶評判地描述事實

我是個喜歡規律條理,希望對生活有掌控感的人,但有了孩子之後,他們不按牌理出牌,打怪升級中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幾乎時時刻刻都會激怒我,能如意+自由地過日子,是我很渴望卻並不那麼實際的需求。

好比說,晚上到點,孩子該睡覺了,他們一直糾纏著我,因為晚上我還有一大堆工作的事情,這時我就很焦躁;

比如,早上出門要遲到了,但他們依然很磨蹭,我也會焦躁;

再比如,帶孩子出去玩一整天,因為我沒有控制好時間回到家太晚,以致於安頓好雞飛狗跳的他們就沒有了自己的時間,這時也會鬱悶。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每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自己的身體是有預警的,好比說肌肉變得很緊張,喉嚨像被什麼堵住了一樣,為了防止無效的情緒宣洩,最好的做法就是給自己留出一點空間,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空間上的

有了這樣的距離,深呼吸過後,人就會理智很多,能讓自己換一個角度想想。

在這個當下,我的孩子並不是要存心激怒我(當然看起來就是),而是他本身需要幫助,他無法控制自己——體太興奮無法入睡,早上太累無法對抗拖延,外面太好玩意猶未盡,這些都是他們的需求,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有這樣的思維轉變,你還會去責怪孩子嗎?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在不責怪之餘,當下最需要做的,是去建立鏈接,是讓對方知道大人也有自己的需求,有隻有他們的配合才能滿足的需求。你我都知道,在任何關係中,帶著評判和指責的溝通都很難達成共識,但當有了愛,才能有連接,當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才有合作的餘地。

建立連接:“寶寶你想抱抱媽媽嗎?我很愛你,你也很愛媽媽,你很想玩,但是媽媽也很想休息,你覺得我們可以一起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描述事實:“睡覺時間已經過了,但是我看到你們還在房間裡玩。”

剛開始是很彆扭的,也很難,但當自己意識到這就是一項技能的刻意練習,就像跑步、鍛鍊肌肉力量、學習一門新學科一樣,只有難和痛苦的努力才會讓人進步。

專注於自己的弱點+真實的反饋,只要練習地多,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的瞭解和溝通就會成為更自然的事情。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如果說整個非暴力溝通的知識體系總結成一句話,我覺得最貼切的就是,在任何的關係處理中,唯一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

知道了這個對自己是很賦能的,我們有多少次會想去改變對方,我的孩子聽話一點就好了,我的隊友多幫我忙就好了,我的老闆/同事能更理解我的處境就好了。

實際上,這些改變的是他人,是我們完全無法控制的一個個體,也許也是那個終其一生都不會覺得這是需要做出改變行為的人,歸根結底,改變與否不是他的責任。

然而,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自己對待這件事的態度上,這不僅僅可以改變與他人的關係,更是互動模式的轉變,這裡就進階到了第二步。

2 定義自己的感覺及幫助孩子定義情緒

1. 定義自己的感覺

這一步看上去很容易,但卻是我們大部分人欠缺。我們都知道開心/傷心/生氣/興奮/驚訝,但每個感覺下面有再細分的情緒,例如傷心有孤獨、受傷、負罪感、抑鬱,抑鬱細分下又有自卑、空虛。這些,不經過學習就不會了解。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個視覺化的情緒齒輪,齒輪上有七個顏色,代表著人類的情緒,從圓心到圓邊是情緒由粗淺到精細的認知,我把它打印出來,貼在筆記本上,每當寫情緒日記時,我都會把去檢索那時的情緒,對號入座,我發現,它是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入口。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後臺回覆“情緒齒輪”,即可獲得高清版本(無奈沒找到中文版,如果有人知道資源,麻煩留言區分享下哦)

寫情緒日記時,當找到了內心的聲音,用接近精準的語言表達出來,我們自身的擰巴糾結髮火就會變少。與此同時,這也能增加我們與別人的溝通效率,讓對方更加了解我們,我們更瞭解對方,最終,讓對方明白我們的需求,達成共識。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就像我們要不帶評判地描述事實一樣

,我們也要不帶評判地描述自己的感覺

任何情緒都是需要我們平等對待,全盤接受的,高興和享受不一定是最好,失望、傷心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我們的感覺其實是一個最好了解自我的入口,它在告訴我們,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麼。

好比說,孩子晚上不睡覺導致,我很焦躁:


1.那是因為我想做到一件事情但是無法安靜下來

2.原來幹好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

3.我願意去取捨一些(例如讓爸爸負責睡前程序,或者乾脆不用按時完成這件事情),從而能讓我感覺好一些嗎?

又好比說,房間被孩子弄的很亂,我很焦躁:


1.那是因為我不喜歡看到家裡亂糟糟的樣子

2.原來我很在乎家裡有條理和整潔

3.當下的整潔有那麼重要嗎?那我我願意犧牲家裡的整潔,去成全親子關係嗎?

這樣的自我對話能讓我們從情緒本身抽離開來,看到自己的需求,並找到內在原因。也許我的焦躁並不是因為我的孩子,也不是因為當下這件事情,而是關係到我的過去,我的原生家庭,或者那些存在爭議但沒有解決的事情。

所以說到這裡,你就可以理解,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負面的情緒是可以帶來很多思考的,是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那我生氣的時候,難道不是我賺大了嗎?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但瞭解自己的感覺了,把感覺分享出來,你會發現兩件事情的改變:

1. 我們把自己脆弱的地方坦誠地告訴對方,不帶評判不帶指責地描述事實,就更容易和對方建立鏈接;

2. 一旦有了鏈接,才有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雙方的需求都被滿足,那麼這樣的情緒和需求就翻篇了

瞭解自己的感覺是解決問題的必經過程之一。

2.怎麼讓孩子學會給情緒定義?

育兒育己的精髓在於,理清了自己,再去管教孩子。當自己能定義自身的情緒了,我們就可以去幫助孩子去學習自己的情緒。

在哥倆表達還不那麼順暢的時候,我會用猜的方式去提問,好比說,“我覺得你很猶豫,不想離開小公園和你的朋友,你想再玩五分鐘嗎?”或者“我讓你收拾房間準備出門的時候你看起來很憤怒,那是因為你還在玩嗎?” 猶豫、憤怒,這些詞是這樣通過日常對話而增加的情緒詞彙量。

另外,在共讀繪本時也可以用到這個方法,在故事的不同發展階段去問問主人公的感覺和原因,例如小豬小象《Can I Play too》那本,小蛇因為沒有手臂玩不了扔球,但他看上去很想加入小豬和小象的扔球遊戲,他會感覺很落寞嗎?也許他也會傷心,因為他覺得自己長得更朋友們不一樣?

這些都是增大情緒詞彙量的途徑。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還記得我在工作坊上,老師設計了個和夥伴傾訴的遊戲,內容是

和夥伴說一件事情,讓對方去猜我在事情發生時當下的感覺。對方用共情和非常豐富的詞彙去描述我的感覺,在一來一回的猜測和點頭搖頭後,當他猜對的那一刻,那種被接納、被理解的感覺是非常賦能的。

對於孩子的感覺,也許我們不能一上來就精準地猜對,但是當我們終於猜對了,他們能感受到的力量是無窮的。被理解,難道不是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嗎?

3 定義自己和孩子的需求

1.定義自己的需求

就像人對內心感受會很模糊一樣,我們對自己的需求也是模糊的。很諷刺地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怎麼能指望對方瞭解?我曾經一度就不願意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又裝又端地希望對方也能明白,但是別人get不到,我最後就陷入了失望、懊惱、煩躁。

好比說,每次清空洗碗機時我都會有些怨氣,會想憑什麼總是我,隊友也在用啊。可是我的需求是讓隊友來清空洗碗機嗎,並不是啊,

我希望的是他能意識到我天天都在做這件事,我被愛的語言是認可和讚美呢;

又好比說哥倆晚上雞飛狗跳地在房間裡不睡覺,我很容易被觸發,後來發現了這樣的情緒並不是因為孩子們不睡覺,而是我還有一篇推文等著晚上夜深人靜去寫,而孩子打亂了我的計劃

又好比說,房間被孩子弄的非常亂,我建議他們一起收拾,然而,這句話就像耳邊風,他們一點反應都沒有。

以前的我特別容易被這樣的事兒點燃,我總會告訴他們“媽媽希望家裡整潔”,但是再細想想,我的深層需求並不是這個啊,我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尊重我的勞動,那麼“希望家裡整潔”就不是我希望被愛的語言了。

對自己的需求模糊這事兒是普遍的。

如同“情緒齒輪”,對於需求,我也有上圖的需求庫。坦白講,如果沒有清單的檢索,我也無法去定位自己被愛的語言。但一旦我通過清單檢索的方式掌握了這種新語言,我就可以

精準地傳達給對方自己真實的體驗,有了這樣的共識,對方也能夠更滿足我的需求。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隊友知道我希望自己的勞動被肯定,他就會多讚美;孩子知道我晚上有工作要完成,他們會在房間裡安靜地玩;孩子知道媽媽收拾家裡不容易,他們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多約束。

你看,因為我對自己的需求更瞭解,他們也更瞭解,隨即我的需求就能被滿足了。

2.定義孩子的需求

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理順了,就能幫孩子去定義自己的情緒,同理,當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去了解自己的需求。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大家的寶寶都比較小,有些甚至還無法用語言溝通,我們可以用猜的方式去描述事實和定義情緒和需求:“我在做晚飯,我看到你一直都在抱我的大腿哭鬧,你感覺挫敗嗎?你想讓我停下來陪你一會兒嗎?”

這一句話包含了對事實的客觀描述,也有對情緒和需求的定義。也許你會覺得這麼說話特別彆扭,也很不自然。

然而,對情緒和需求的溝通就是一門新的語言,當自己意識到這就是一項技能的刻意練習,就像跑步、鍛鍊肌肉力量、學習一門新學科一樣,只有難和痛苦的努力才會讓人進步,只要練習地越多,那麼,對情緒和需求的瞭解和溝通也是更自然的事情。

4 提出建設性的請求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當雙方的情緒和需求被理順,那麼最後一步就是提出請求了。

在《非暴力溝通》中,有效的請求3個特點:

  • 請求是正面和可執行度高的,與其告訴對方不能幹什麼,不如直接說能幹什麼比如說,在吃飯時孩子總是站起來,“不要站在高椅上”,“請你把屁股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 請求是明確的,可在短期實現的。比如說,說好了五分鐘離開朋友家但是孩子不肯走,“我希望你能更講道理”,“你答應五分鐘後走,我希望你能說到做到”;
  • 請求不是要求,對方有權利說“不”。既然是建設性的請求,那麼就是雙方平等的談判,對方是可以同意,也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我們需要讓對方瞭解,建設性請求會更容易幫助他們滿足我們的需求,就像上述我做飯孩子抱大腿的情況,我的需求是做飯的空間和時間,他的需求是建立親子連接,那麼我就會說:“你可以站在我旁邊等一下,讓我做炒好這個菜,我們就可以抱一抱了?”

當然了,沒有標準答案,大家也不需要就按照我的思路去說話。只要溝通的大思路涉及到了定義情緒和需求,那麼你被愛和去愛的語言是有千千萬萬種的。

最後,給大家留一個作業吧,想想一件情緒被觸發的事情,利用文中的“情緒齒輪”和“需求庫”去定義情緒和需求再想想怎麼能提出建設性的請求,讓對方滿足自己?期待你的留言。

- END -

文章來源 | 兒戲國,ID:erxiguo,已獲授權作者丨晨寧,住在紐約的巨蟹商科女,兩個混血男孩的媽媽,顧家感性兼理性。熱愛兒童心理學,設計親子游戲,攝影和讀書。平日堅持健身與跑步。這裡每一篇中的照片和文字都是她的思考和原創,記錄著北歐與中國文化融合的家庭生活。

參考文獻丨Kircanski, K., Lieberman, M.D., & Craske, M.G. (2016).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 勸罵誇如何勸孩子、罵孩子、誇孩子?這三大溝通難題,現在有答案了

  • 挫折丨越安慰越崩潰,孩子遇到挫折時該怎麼辦?

  • 獎勵丨孩子表現好就獎勵一頓炸雞?這裡有你沒想到的陷阱

  • 如何批評| 孩子犯了錯,什麼樣的批評才不是傷害?

  • 誠信| 答應孩子的承諾到底能不能反悔?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 不聽話|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父母的權威感是如何喪失的?
  • 學會感恩| “騙人!我和孩子說同樣的話、用同樣的方法,為什麼不管用?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後臺回覆“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