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会东:人勤春早 防疫春耕两不误

“选择什么样的土地栽桑?怎样打窝?”“什么时候出苗移栽损伤小?成活率高?”……走在会东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群众春耕备耕的身影。

四川会东:人勤春早 防疫春耕两不误

四川会东:人勤春早 防疫春耕两不误

一年之计在于春。往年到了惊蛰节气,田野已是“始雷惊蛰催农事,田陌机声震碧空。”今年春节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群众追赶“春天的脚步”的速度放慢。“但是节气不等人”,会东县在认真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抓住春耕备耕时节的有利时机进行农资储备、农技培训、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推进烟叶育苗等春耕备耕工作。

四川会东:人勤春早 防疫春耕两不误

走进会东县淌塘镇烟点烟叶育苗点,只见一个个育苗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房前屋后,隔离网、消毒通道、操作区、标示标牌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掀开棚门,只见育苗盘整齐地漂浮在水中,育苗盘内的烟苗郁郁葱葱。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春耕备耕工作丝毫没有落下。”淌塘镇烟技员沈永平说,他每天都要和育苗户通过各种方式实时掌握烟苗长势情况,确保烟叶育苗工作顺利开展。采访中得知,淌塘镇木树村今年计划种植烟叶3276亩。目前,该镇烟地备耕工作已全面结束。

四川会东:人勤春早 防疫春耕两不误

会东县部分区域地处干热河谷地带,土质肥沃、气候温热,很适宜栽桑养蚕。

人勤春来早。为了不误农时,会东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掀起了桑树树型养护、伐条留穗、桑园水肥管理的热潮。

“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而养一季蚕只需忙一周左右。”正在田埂上修剪桑条的陈玉祥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而且桑树一成活,五年,十年都受益。很划算。”据悉,2019年,陈玉祥家桑树面积10亩,一年养蚕28张,收入8万余元。

“在大崇镇,像陈玉祥这样的养蚕大户不在少数。邹厚奎、丁文先等蚕桑种植户,栽植的桑树也不少于10亩,加上养殖,年人均纯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该村支部书记介绍说。

在该镇烟棚子村,由30多人组成的疏浚队伍正在挥汗劳作。他们手脚并用,搬石头,捞树枝,清除淤泥,把一条很久没有用的沟堰打理得光光生生。蚕桑种植大户邹厚奎介绍,这样的工作他们每年春季都要重复一次,目的是疏通沟渠,让浇桑苗、泡秧田的水畅通无阻,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正常进行。

四川会东:人勤春早 防疫春耕两不误

近年来,该县抓住蚕桑产业强县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增添生产措施,稳打基础,推进蚕桑产业项目建设。仅大崇镇,2019年养蚕10498.38张,产茧10558.3担,实现蚕农收入2212.72万元。而全县,2019年共养蚕113659张,产茧103506担,茧农收入达 22235.6万元。

“为实现蚕桑产业强县目标,我们将进一步抓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创新管理模式,再培育10户50亩以上大户;建设以嘎吉镇为主的现代蚕桑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建设桑园2万余亩,促进会东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说起2020年发展规划,会东县干群信心满满。

挥锄播下的是种子,扎根土地的是希望。会东县早开篇、早谋划、早布局,疫情防控、春耕备耕“两手抓、两不误”。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坡坎埂边,桑叶、烟苗郁郁葱葱,丰收的希望写在群众的笑脸上。(赵海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