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近現代哪位畫家最具憂鬱氣質?

微兒美術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的問題是:你覺得近現代哪位畫家最具憂鬱氣質?那麼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憂鬱氣質?

如果我們認為憂鬱只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情結,那就顯得過於狹隘!憂鬱,往往使人經常無端心情低落,很想離開集體一個人去彷徨。並且,在很多時刻,更願意去沉浸在這感受中,去體會那種心裡低落。然而,更應該強調的是,與一般人的庸常認識相反,憂鬱其實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品性,是一個良知者應有的文化基調,故在美學和哲學上都具有不可估的意義與價值。

所以,縱觀近現代畫家,我最推崇、符合憂鬱氣質的畫家當屬:木心。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中國當代作家、畫家。1927年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1、木心,1927年生於浙江烏鎮一大戶人家。七八歲還要丫鬟抱著。十多歲沒有出遠門的經驗。但是後來的木心不喜歡這期間的自己,甚至晚年看到自己18.9歲的照片直接痛哭起來。50年代,他渴望去巴黎,可是無奈只能去上海做了學校的一名老師。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2、二十多歲的木心,在詩《小鎮上的藝術家》寫到:有時,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有時,波德萊爾真不如一碗餛飩。在心裡裝著藝術和哲學的時刻,卻蝸居上海,苦悶與無奈充斥著他的生活。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3、1956年7月,學生誣告木心“成立反動小組”,29歲的木心第一次入獄,關了半年。這半年期間,母親死了,沉重的打擊讓他迅速的成長,他說:他會爬起來的!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4、幾度入獄、出獄後的木心年過半百,這年秋天,木心拿出自己的50幅轉印小畫,邀請朋友們欣賞。朋友們面面相覷,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事後,木心去喝了酒。苦悶當中寫下:明月清風易共適,高山流水固難求也。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5、五年後,仍然是這50幅小畫,成了木心隻身前往美國的敲門磚!重做學生,生活的艱苦,為了生計的奔波,木心的才氣卻格外顯露。小範圍開始講授《世界文學史》,陳丹青等人從那時候起變成他的追隨者!1984年,木心在《聯合文學》一舉成名,同年在哈佛大學舉辦畫展,12月份,他設計並自己親手繪畫了海報。他要這個,可是他在年近60歲得到之時,卻並不高興。他苦悶,因年華已逝,皆是蹉跎。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6、1995年1月。68歲的木心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故鄉——烏鎮。看到家鄉烏鎮的荒涼、衰敗、物是人非,失望沮喪之餘,並在《烏鎮》裡寫到,永遠不要回來,便又匆匆回了美國。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7、2005年,當時烏鎮黨委書記陳向宏花了很大力氣把那個佔據孫家大院的翻砂廠遷了出去,重新修葺了木心故居,並鄭重地請木心回國。木心當時還是猶猶豫豫,像哈姆雷特一樣。木心為新家取名“晚晴小築”,但他似乎並不著急“落葉歸很”,從收到邀請到返鄉定居,木心猶豫了五年。這時候的木心是憂鬱的!

8、2011年11月21日,回到烏鎮不過五年,木心過世。他最後的手跡是:功成名就乎,壯志未酬也。在木心的想象中,“臥東懷西”的木心美術館應該由很多的小盒子組成。每個盒子裡收藏他不同的作品,播放不同的貝多芬的音樂。讓觀眾聽著音樂從一個盒子走到另一個盒子裡。。。。。。

木心,一位近現代最具憂鬱的氣質的畫家!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米小鹿畫畫


畢加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們》、《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他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加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加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彷彿他還活在人間。



風雅堂


大家好!我是臭墨,看到這問題的一瞬間,我就有一種莫名的想去表達的衝動。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位畫家,也許並不被大家熟知,因為,他的畫並不能夠和齊白石相提並論,他的性格也不像陳丹青那樣的雅緻和睿智。不過,在我熟知的畫家,他一定是最獨特,最有憂鬱風格的畫家。他的經歷和作品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每當看到他的畫,都能給我深深的震撼。也總能觸動我每一顆神經。他就是我的老鄉,校友,他的名字叫李老十。他悲情,苦難,抑鬱,才華橫溢而又謙遜敏感。

他出生於哈爾濱市。並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學校,後進入中央美院學習。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 而在他40歲正是美好年華的時候,從北京國際飯店22層樓跳下自殺,從此再無李老十。

有人說,李老十人生苦之深,除了人生不如意,工作不順心,主要源於他獨立個體內在的感受,是覺醒,是對生命真實苦難的意識! 而他的這種苦難感受深深的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古往今來,名家畫荷或淡雅,或明麗,或清高,只有李老十畫的荷花都是黑呼呼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殘葉殘花和枯蓬,讓人感到“驀然回首,滿目殘秋”的悲情!

(老柄風搖盪)

而他畫的人物不是寫實表現,無論鍾馗與鬼,都身著現代衣衫並配上以及牛頭馬面之類。這些作品,大都是誇張變形、借寓象徵。畫鬼畫到欲罷不能那又是怎樣一種悲涼。無論是殘荷還是鬼神,都是他內心的映射,也表達了他強烈的表現衝動和批判衝動。看他的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真實的李老十。

(老十作品)

1957年李老十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中,家中十兒。他在家排行老十!名曰李老十!到底有多苦暱,老十有一畫作!《題大餅子圖》曰:“大餅子,雜合面,榆樹葉,菜糰子,豆腐渣,兒時賴此以活小命。母曾語吾:爾小時最饞,常拽母衣襟,一臉浮腫,哭唧唧曰:媽,我不吃菜糰子,我想要大餅子。每聞此語,老十落淚。”你看過這幅畫!再讀此畫的提跋,無不落淚!可見小的時候的經歷。也對於李老十影響巨大。從此也埋下悲情的種子!

(文章何處哭秋風)

2015年的時候,在一次聚會中,有興認識了佔葵兄,因此也知嘵了我國的兩位文人畫家的代表,一位是朱新建,一位就是這個“帶著腳鐐跳舞”的畫家,通過他的畫,你能看到那個憂鬱,悲涼,反叛,真實,深刻!糾結的,並真誠的面對自己創作的李老十。

看李老十的畫很容易讓我想到荷蘭的悲情畫家~凡高,他們都有相似的人生經歷,都對人生注入了全部的熱情和真誠。讓人難過的是,他們的畫都是生前不被認可,逝後卻被大眾接納和認可。至今,哈爾濱為李老十建立了藝術館,館裡收藏了百十幅生前作品,並且他的畫還在不斷的升值。我望更多的人能知曉家鄉走出的這個憂鬱的李老十,並且喜歡他的畫!寫這篇文章,

以此向他致敬!

(盧禹舜題匾)


臭墨1972


“在他的畫作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獨感。”…

愛德華·霍珀 (Edward Hopper) 是美國最重要的寫實畫家之一,以描繪寂寥的美國當代生活風景聞名。

1882年7月的一天,霍珀出生在紐約一個緊靠哈得孫河谷的叫做Nyack的小鎮子,那裡陽光充沛,雨水充足。在他十歲時,受到母親藝術氣質的感染,喜歡上了畫畫,因為接觸繪畫較早,讓他日後擁有相當紮實的素描基礎。後又受父親的影響,愛上了法國和俄羅斯文化。

1906年,愛德華·霍珀前往巴黎。這次巴黎之行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浪漫記憶。美麗的塞納河、神奇的盧浮宮、繁華的巴黎街景和別具異國情調的咖啡館,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想象。霍珀非常喜歡巴黎,尤其是巴黎房子上典型的深灰色曼薩特屋頂。他在歐洲見過大世面,受過薰陶,很有修養,喜歡讀書,畫筆下的人物好多都與書有不解之緣。

霍珀的繪畫裡總有無數的等待。人們彷彿總是無所事事。畫中的人物,窗前的女子,餐館裡的顧客,沉默不語的夫妻,無所謂孤獨或熱鬧,清冷與孤寂。這些畫面其實是經常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看起來稀疏平常,卻相當真實。

高中畢業後,他進入到紐約函授繪圖學校,在這之後,他成為了該校的成員,在美國現實主義之父羅伯特·亨利手下工作。

20世紀初,巴黎周圍的藝術家追逐時尚,那個年代風格變幻無常,可是霍珀好像根本不為所動。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派、野獸派甚囂塵上,他只管悉心雕琢他一貫信仰的現實主義。

霍珀以紐約為家,以新英格蘭為後花園。他既擁抱都市,也熱愛鄉村,對前者,他更願意冷眼旁觀,而在後者那裡,他可以自在地暢想烏托邦。他作畫很慢,有時在畫布前呆坐數日不能動筆,簡直就是抑鬱。

他很會構圖,端詳他的畫,忍不住會想,這個人的腦子該有多清楚,才能把佈局控制得有條不紊、滴水不漏。有幾幅畫作的構圖幾乎是古典的,透著清明的理智。愛德華·霍珀以深刻的寫實風格,啟迪美國風景下深沉的精神面貌。

20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全國上下一片蕭條。這一現實極大地震撼了那些把目光投向歐洲的美國畫家,一大批畫家把目光逐步投向美國本土。作為現實主義畫家之一的愛德華·霍珀,獨闢蹊徑地最先把筆觸伸向了美國公眾最為真實的內心。

愛德華·霍珀好像一直都不屬於那個時代,聲名來得遲,卻不是大器晚成。成名後的霍珀深受世人推崇,這絲毫沒讓他沾沾自喜,就好像他們為之搖旗吶喊的是另一個人。但他只為自己創作。他有很多畫作色彩明亮,但至始至終不變的是:靜止中透出的寂寞。

其實人們之間存在著過多的交流與溝通的障礙,更難以觸及心底。平凡生活中的我們,始終無法擺脫這種真切的孤獨感,只能被更深更大的孤獨所包圍,複雜而糾結的情緒困惑於心。

愛德華·霍珀85歲逝世,後來他的妻子將倆人收藏的三千件多件藝術品,悉數捐贈給了紐約惠特尼美術館。那是個大師輩出的年代,是思想和形式急劇變化的時代,也是人們不斷衝破和創新的時代。但從這位活了80多年的畫家作品裡,我們始終難以察覺到那個時代的劇烈變動,或許這正是愛德華·霍珀的魅力所在。










畫畫的李小貓


齊白石的深層憂鬱氣質:大隱隱於市。

1864年齊白石生於湖南長沙。14歲以殘本《芥子園》為師,25歲專習繪畫,此後數年,繪盡民間喜聞樂見的各類題材,漸享勝譽。90歲得到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

齊白石受“八大山人”影響較大,所以他承襲了一個畫家天生憂鬱的氣質。生活的壓力使他不得不屈尊於柴米油鹽,所以才會產生了三個特點:第一是家鄉草木化作藝術信息傳達出來,是他內心濃重的思鄉情。第二是為滿足買方的需求,畫得多是有餘、多子、多壽等有喻意象徵的題材。第三是拒絕入仕,懶於應酬,不管閒事,表達了憂鬱氣質帶來的牴觸。

齊白石“似與不似之間”的造型,既能極工,又能極簡,更大範圍地擴大了造型尺度,也是為了買方而做的變革,是大隱隱於市的表現。


百合邊走邊看


畫家陳逸飛。

他先後拍攝電影《海上舊夢》、《人約黃昏》、《逃亡上海》,最後因為《理髮師》而累死在片場,匆匆離世。他留給這個世上的除了悲痛、惋惜和未完成的事業,還有其親創的“視覺王國”所帶來的鉅額遺產。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蒙田曾說,“死在戰場上,遠比死在床上來得悲壯。”和平年代,已經沒有了戰場,陳逸飛死在了他所熱愛的崗位上,但並不是誰都能死在崗位上的,僅憑這一點就足可以震撼我們。

陳逸飛油畫最大特點,在於畫面上瀰漫著寧靜和平和,在寫實主義中滲透著中國傳統的美感。無論是描繪江南水鄉的風景還是生動傳神的女子肖像,無不體現畫家的一種追求:“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陳逸飛先生以“大美術”的理念在電影、服飾藝術、環境設計藝術等諸多方面也取得了如同他油畫藝術同樣的創造性成就,令文化界人士為之折服。

他本來可以成為當代中國畫壇的一代大師,但是他卻走出了畫室。他的“改弦易轍”、“揚短避長”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迷惑和猜測:有人說,本來已是畫壇班首,何必去影壇爭鋒?

陳逸飛60歲的生命,是創造性的生命,是被藝術和事業充分燃燒過的生命,燃燒過後的灰燼裡,只有價值和意義。





納新老師


給大家分享一位我覺得最憂鬱的畫家——莫里斯·鬱特里羅


畫家簡介

莫里斯·鬱特里羅(Maurice Utrillo), (1883—1955年) 法國風景畫家。莫里斯·鬱特里羅出生於巴黎,逝於朗德省達克斯,他的母親是畫家蘇珊娜·瓦拉東。在19歲時因飲酒過度而無法工作。在母親的堅持下開始作畫不致虛度年華,後來成為著名的法國街道景色畫家。


鬱特里羅最初的老師是他的母親,他未受過正規訓練,開始是師法印象派,明顯地是畢沙羅風格,一開始就描繪巴黎的景色,尤其是畫蒙馬特區。

27歲開始所作的畫以白色為主調,稱為“白色時期”。為了生活,他是位多產的畫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還是屬於他的“白色時期”,他把蒙馬特冷清的街道,描繪在奶白色和牡蠣的白色、暖灰色、橄欖色和藍灰色的微妙的和諧之中,加上濃黑和棕色造成強烈對比,再用赭色和硃紅予以令人驚異的點綴。

當人們看到鬱特里羅創作的一幅幅寧靜、且構圖完美的巴黎街景畫時,世人很難相信它的作者是一個聲名狼藉的酒鬼和人人討厭的傢伙。所以在藝術作品中往往表現出藝術家靈魂的另外一面,

鬱特里羅,有人認為他應歸入十九世紀。這種印象來自他那些毫不張揚同時又具有古典簡樸氣質的作品。相對他的作品,他的一生經歷倒更具傳奇勝。

年輕的母親是蘇珊娜·瓦拉東,一個有名的模特,普維·德·夏凡納、愛德華·德加、彼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以及亨利·德·圖魯茲—勞特累克等著名畫家的筆下都出現過她的身影。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蘇珊娜·瓦拉東後來成為一個有才藝的畫家。對於鬱特里羅來說,不幸的是母親無法告訴他父親是誰,他出生後,是蒙馬特高地一位叫鬱特里羅的西班牙人將他認下,使他有了合法身份。無論如何,私生子的陰影從此跟隨著他。他人的嘲弄伴隨他走過渾渾噩噩的青少年時期,他從小就開始酗酒,被學校開除,被銀行解僱,18歲那年還因為嗜酒成性住進療養院。


看起來,他的未來不會太好,除非,除非出現什麼比酒精更能吸引他的東西。幸運的是,他有母親,母親賦予他對繪畫的興趣。在他眼裡,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他對她敬愛不已,最初作畫時總是署上全名,綴以母親的姓,寫作莫里斯·鬱特里羅—瓦拉東,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情。

鬱特里羅悲慘和傳奇的人生,從他的藝術作品中也不知不覺的透露出那份憂鬱和悲傷。


美術之光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奧地利繪畫鉅子。

人物背景:師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維也納分離派重要代表,是20世紀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

席勒15歲時,父親死於梅毒,他的舅舅奧爾成為他的監護人;奧爾對席勒不願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難過,但他也認同席勒對藝術的熱情的天賦。

1911年,席勒與17歲的維拉妮·維拉尼·諾依齊(Valerie Wally Neuzil)相識(維拉尼也稱為沃利)。維拉妮與席勒在維也納同居,並擔任他某些知名畫作的模特。席勒和維拉妮因不滿意維也納狹小的城市環境,曾搬去捷克克魯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親的家鄉。儘管席勒與當地的關係密切,他和維拉妮還是被當地的居民趕了出來;原因是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他們格格不入,尤其是無法容忍席勒僱用數名十幾歲的少女擔任模特這點。他們隨後一起搬到在維也納西邊的小鎮紐倫巴赫,並在那邊尋找靈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檢點的生活方式激怒了當地居民,他的工作坊還成了當地流氓聚集的場所。

感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作品很多,極簡線條,乾枯,平面,表情扭曲,顏色詭異。








禾燃Awu


潘天壽先生是現代中國畫發展新階段的旗幟,他說原來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之基礎在科學。根本處,相反之方向可有其極。因此,中西繪畫各有自己的體系和發展規律。

  在世界文化藝術發展格局中,如何看待中國畫發展的形態,我認為首先必須以高度的民族自省、自覺、自信樹立自己的現代觀念,不要一提起現代就面向西方。

  中國畫有自己的現代,它的基本觀念:第一是理想觀,寫意、意象造型和寫意的精神之中,給予中國畫的創作以非常自由和浪漫的畫風,給予中國畫發展極其自由和寬闊的道路。第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詩、書、畫、印“三絕”“四全”的藝術審美和精神旨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發展當中,為中國畫的現代發展之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源自傳統主義的徐青藤、八大的文人畫興起,到吳昌碩等人的書法金石入畫,成為了詩書畫印合流的文人畫藝術表現系統的重大變革,這個變革實際是中國畫的特質與審美的重大變革,是一種質的變化。中國畫以強烈的現代意識走進了中國畫自主發展的新時期,也就是成為了中國畫現代性的標誌。

  從青藤、八大,到吳昌碩的金石入畫,尤其是吳昌碩“畫氣不畫形”的理念,形成了中國畫的新風,極大地影響著後人,尤其是陳師曾、齊白石、潘天壽。20世紀傳統派大師的代表人物潘天壽先生,以其特有的個性氣質和奇絕的獨造精神,集前賢於大成,繼借古開今的吳昌碩之後,鑄就了“氣結殷周雪,天成鐵石身”的雷婆頭峰壽者的藝術氣象和民族骨魂。

  潘先生完美實踐了中國畫畫體新格局的建造。在其畫作中,大開大合、雄偉壯闊、縱橫捭闔,如老將用兵,不黑不白、不實不虛,好象是圍棋佈子。畫中氣脈相通、起承轉合、綱舉目張,就像漁翁打魚,提拉網綱之後,畫面就可以一網打盡,點滴不剩。

  他所營造的畫體結構,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架構。在潘先生的畫體內置方面,畫中有書、書中有畫,形成了畫無書不文、書無畫不逸。

  他一生深入研究指畫與筆畫的關係,將筆畫、指畫互融互通、互參互證,知其法,工於化。加強了文人寫意性,提升了指頭畫的品格。因為潘先生的指畫,實現了紙筆畫的品質的超越,超越於紙畫與筆畫之外,是提升了筆畫的寫意性和審美高度,使中國畫邁向了嶄新的審美領域。

  從吳昌碩到潘天壽,對於中國畫筆墨及其結構審美品質的超越,是現代中國畫向更高、更新階段發展的里程碑。

  幾乎在同時,西方的現代和後現代,藝術特質和審美越來越分離,模糊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導致西方藝術的終結。特別是潘先生在現代中國畫創作和理論建樹、藝術思想以及教學體系,在理論上提出了“中西繪畫拉開距離”。同時,在中國畫的理法上又提出了誤筆、誤墨,把歷來畫家都比較害怕的無墨提升到理法的高度,這是對中國畫的畫理、畫論的新的貢獻。潘先生從理論到實踐,樹起了民族文化藝術復興的偉大旗幟。

  潘先生在中國畫的畫體經營上,和前人有了極大的不同。他說大小空白不能相等。款題和留下空白的位置比較重要。就像圍棋做眼,有了眼就活了,沒有眼就死了。尤其在傳統的佈局方式、筆墨及整體結構關係的密切程度,包括在審美上的價值,潘先生是推進了一大步。











筆墨藝術


我最喜歡的一位藝術家之一,何多苓先生,現在成都的藍頂藝術區有何多苓美術館,也是他經常創作的空間,有幸去拜訪過兩次,空間極致的乾淨整潔舒適,何先生的畫掛滿了整個美術館,在透進來的陽光裡,詩意寧靜,館內就我和友人,我們甚至不敢出聲討論並收起了相機,生怕打擾這份美好。

他的創作是憂鬱而優雅的,與他所喜愛的音樂、詩有一種深處的聯繫。或者說,音樂和詩歌即使不是其靈感的來源,也為其靈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滋養和印證。 他筆下的人物就像他本人一樣,是孤獨的、傷感的、優雅的,但又總是從孤獨、感傷和優雅所形成的自我中抽身離去,成為世界和自我的雙重隱身人。

觀看他的作品,人們能感覺到一種從四處直逼而來的孤寂,因為他從來不在自己作品的現場,他拒絕為我們的觀看和感觸作證。讀他,記得靜悄悄地。

附何多苓先生的連環畫《雪雁》部分圖,真心推薦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