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近现代哪位画家最具忧郁气质?

微儿美术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你觉得近现代哪位画家最具忧郁气质?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忧郁气质?

如果我们认为忧郁只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情结,那就显得过于狭隘!忧郁,往往使人经常无端心情低落,很想离开集体一个人去彷徨。并且,在很多时刻,更愿意去沉浸在这感受中,去体会那种心里低落。然而,更应该强调的是,与一般人的庸常认识相反,忧郁其实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故在美学和哲学上都具有不可估的意义与价值。

所以,纵观近现代画家,我最推崇、符合忧郁气质的画家当属:木心。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一大户人家。七八岁还要丫鬟抱着。十多岁没有出远门的经验。但是后来的木心不喜欢这期间的自己,甚至晚年看到自己18.9岁的照片直接痛哭起来。50年代,他渴望去巴黎,可是无奈只能去上海做了学校的一名老师。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2、二十多岁的木心,在诗《小镇上的艺术家》写到:有时,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真不如一碗馄饨。在心里装着艺术和哲学的时刻,却蜗居上海,苦闷与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3、1956年7月,学生诬告木心“成立反动小组”,29岁的木心第一次入狱,关了半年。这半年期间,母亲死了,沉重的打击让他迅速的成长,他说:他会爬起来的!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4、几度入狱、出狱后的木心年过半百,这年秋天,木心拿出自己的50幅转印小画,邀请朋友们欣赏。朋友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事后,木心去喝了酒。苦闷当中写下:明月清风易共适,高山流水固难求也。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5、五年后,仍然是这50幅小画,成了木心只身前往美国的敲门砖!重做学生,生活的艰苦,为了生计的奔波,木心的才气却格外显露。小范围开始讲授《世界文学史》,陈丹青等人从那时候起变成他的追随者!1984年,木心在《联合文学》一举成名,同年在哈佛大学举办画展,12月份,他设计并自己亲手绘画了海报。他要这个,可是他在年近60岁得到之时,却并不高兴。他苦闷,因年华已逝,皆是蹉跎。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6、1995年1月。68岁的木心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乌镇。看到家乡乌镇的荒凉、衰败、物是人非,失望沮丧之余,并在《乌镇》里写到,永远不要回来,便又匆匆回了美国。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7、2005年,当时乌镇党委书记陈向宏花了很大力气把那个占据孙家大院的翻砂厂迁了出去,重新修葺了木心故居,并郑重地请木心回国。木心当时还是犹犹豫豫,像哈姆雷特一样。木心为新家取名“晚晴小筑”,但他似乎并不着急“落叶归很”,从收到邀请到返乡定居,木心犹豫了五年。这时候的木心是忧郁的!

8、2011年11月21日,回到乌镇不过五年,木心过世。他最后的手迹是: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也。在木心的想象中,“卧东怀西”的木心美术馆应该由很多的小盒子组成。每个盒子里收藏他不同的作品,播放不同的贝多芬的音乐。让观众听着音乐从一个盒子走到另一个盒子里。。。。。。

木心,一位近现代最具忧郁的气质的画家!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米小鹿画画


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他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风雅堂


大家好!我是臭墨,看到这问题的一瞬间,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想去表达的冲动。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位画家,也许并不被大家熟知,因为,他的画并不能够和齐白石相提并论,他的性格也不像陈丹青那样的雅致和睿智。不过,在我熟知的画家,他一定是最独特,最有忧郁风格的画家。他的经历和作品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看到他的画,都能给我深深的震撼。也总能触动我每一颗神经。他就是我的老乡,校友,他的名字叫李老十。他悲情,苦难,抑郁,才华横溢而又谦逊敏感。

他出生于哈尔滨市。并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校,后进入中央美院学习。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而在他40岁正是美好年华的时候,从北京国际饭店22层楼跳下自杀,从此再无李老十。

有人说,李老十人生苦之深,除了人生不如意,工作不顺心,主要源于他独立个体内在的感受,是觉醒,是对生命真实苦难的意识! 而他的这种苦难感受深深的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古往今来,名家画荷或淡雅,或明丽,或清高,只有李老十画的荷花都是黑呼呼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残叶残花和枯蓬,让人感到“蓦然回首,满目残秋”的悲情!

(老柄风摇荡)

而他画的人物不是写实表现,无论钟馗与鬼,都身着现代衣衫并配上以及牛头马面之类。这些作品,大都是夸张变形、借寓象征。画鬼画到欲罢不能那又是怎样一种悲凉。无论是残荷还是鬼神,都是他内心的映射,也表达了他强烈的表现冲动和批判冲动。看他的画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真实的李老十。

(老十作品)

1957年李老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家中十儿。他在家排行老十!名曰李老十!到底有多苦昵,老十有一画作!《题大饼子图》曰:“大饼子,杂合面,榆树叶,菜团子,豆腐渣,儿时赖此以活小命。母曾语吾:尔小时最馋,常拽母衣襟,一脸浮肿,哭唧唧曰:妈,我不吃菜团子,我想要大饼子。每闻此语,老十落泪。”你看过这幅画!再读此画的提跋,无不落泪!可见小的时候的经历。也对于李老十影响巨大。从此也埋下悲情的种子!

(文章何处哭秋风)

2015年的时候,在一次聚会中,有兴认识了占葵兄,因此也知哓了我国的两位文人画家的代表,一位是朱新建,一位就是这个“带着脚镣跳舞”的画家,通过他的画,你能看到那个忧郁,悲凉,反叛,真实,深刻!纠结的,并真诚的面对自己创作的李老十。

看李老十的画很容易让我想到荷兰的悲情画家~凡高,他们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对人生注入了全部的热情和真诚。让人难过的是,他们的画都是生前不被认可,逝后却被大众接纳和认可。至今,哈尔滨为李老十建立了艺术馆,馆里收藏了百十幅生前作品,并且他的画还在不断的升值。我望更多的人能知晓家乡走出的这个忧郁的李老十,并且喜欢他的画!写这篇文章,

以此向他致敬!

(卢禹舜题匾)


臭墨1972


“在他的画作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感。”…

爱德华·霍珀 (Edward Hopper) 是美国最重要的写实画家之一,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

1882年7月的一天,霍珀出生在纽约一个紧靠哈得孙河谷的叫做Nyack的小镇子,那里阳光充沛,雨水充足。在他十岁时,受到母亲艺术气质的感染,喜欢上了画画,因为接触绘画较早,让他日后拥有相当扎实的素描基础。后又受父亲的影响,爱上了法国和俄罗斯文化。

1906年,爱德华·霍珀前往巴黎。这次巴黎之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浪漫记忆。美丽的塞纳河、神奇的卢浮宫、繁华的巴黎街景和别具异国情调的咖啡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想象。霍珀非常喜欢巴黎,尤其是巴黎房子上典型的深灰色曼萨特屋顶。他在欧洲见过大世面,受过熏陶,很有修养,喜欢读书,画笔下的人物好多都与书有不解之缘。

霍珀的绘画里总有无数的等待。人们仿佛总是无所事事。画中的人物,窗前的女子,餐馆里的顾客,沉默不语的夫妻,无所谓孤独或热闹,清冷与孤寂。这些画面其实是经常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看起来稀疏平常,却相当真实。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到纽约函授绘图学校,在这之后,他成为了该校的成员,在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罗伯特·亨利手下工作。

20世纪初,巴黎周围的艺术家追逐时尚,那个年代风格变幻无常,可是霍珀好像根本不为所动。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派、野兽派甚嚣尘上,他只管悉心雕琢他一贯信仰的现实主义。

霍珀以纽约为家,以新英格兰为后花园。他既拥抱都市,也热爱乡村,对前者,他更愿意冷眼旁观,而在后者那里,他可以自在地畅想乌托邦。他作画很慢,有时在画布前呆坐数日不能动笔,简直就是抑郁。

他很会构图,端详他的画,忍不住会想,这个人的脑子该有多清楚,才能把布局控制得有条不紊、滴水不漏。有几幅画作的构图几乎是古典的,透着清明的理智。爱德华·霍珀以深刻的写实风格,启迪美国风景下深沉的精神面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这一现实极大地震撼了那些把目光投向欧洲的美国画家,一大批画家把目光逐步投向美国本土。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的爱德华·霍珀,独辟蹊径地最先把笔触伸向了美国公众最为真实的内心。

爱德华·霍珀好像一直都不属于那个时代,声名来得迟,却不是大器晚成。成名后的霍珀深受世人推崇,这丝毫没让他沾沾自喜,就好像他们为之摇旗呐喊的是另一个人。但他只为自己创作。他有很多画作色彩明亮,但至始至终不变的是:静止中透出的寂寞。

其实人们之间存在着过多的交流与沟通的障碍,更难以触及心底。平凡生活中的我们,始终无法摆脱这种真切的孤独感,只能被更深更大的孤独所包围,复杂而纠结的情绪困惑于心。

爱德华·霍珀85岁逝世,后来他的妻子将俩人收藏的三千件多件艺术品,悉数捐赠给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那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是思想和形式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人们不断冲破和创新的时代。但从这位活了80多年的画家作品里,我们始终难以察觉到那个时代的剧烈变动,或许这正是爱德华·霍珀的魅力所在。










画画的李小猫


齐白石的深层忧郁气质:大隐隐于市。

1864年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14岁以残本《芥子园》为师,25岁专习绘画,此后数年,绘尽民间喜闻乐见的各类题材,渐享胜誉。90岁得到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白石受“八大山人”影响较大,所以他承袭了一个画家天生忧郁的气质。生活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屈尊于柴米油盐,所以才会产生了三个特点:第一是家乡草木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是他内心浓重的思乡情。第二是为满足买方的需求,画得多是有余、多子、多寿等有喻意象征的题材。第三是拒绝入仕,懒于应酬,不管闲事,表达了忧郁气质带来的抵触。

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既能极工,又能极简,更大范围地扩大了造型尺度,也是为了买方而做的变革,是大隐隐于市的表现。


百合边走边看


画家陈逸飞。

他先后拍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最后因为《理发师》而累死在片场,匆匆离世。他留给这个世上的除了悲痛、惋惜和未完成的事业,还有其亲创的“视觉王国”所带来的巨额遗产。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蒙田曾说,“死在战场上,远比死在床上来得悲壮。”和平年代,已经没有了战场,陈逸飞死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但并不是谁都能死在岗位上的,仅凭这一点就足可以震撼我们。

陈逸飞油画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陈逸飞先生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艺术、环境设计艺术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如同他油画艺术同样的创造性成就,令文化界人士为之折服。

他本来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代大师,但是他却走出了画室。他的“改弦易辙”、“扬短避长”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迷惑和猜测:有人说,本来已是画坛班首,何必去影坛争锋?

陈逸飞60岁的生命,是创造性的生命,是被艺术和事业充分燃烧过的生命,燃烧过后的灰烬里,只有价值和意义。





纳新老师


给大家分享一位我觉得最忧郁的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


画家简介

莫里斯·郁特里罗(Maurice Utrillo), (1883—1955年) 法国风景画家。莫里斯·郁特里罗出生于巴黎,逝于朗德省达克斯,他的母亲是画家苏珊娜·瓦拉东。在19岁时因饮酒过度而无法工作。在母亲的坚持下开始作画不致虚度年华,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国街道景色画家。


郁特里罗最初的老师是他的母亲,他未受过正规训练,开始是师法印象派,明显地是毕沙罗风格,一开始就描绘巴黎的景色,尤其是画蒙马特区。

27岁开始所作的画以白色为主调,称为“白色时期”。为了生活,他是位多产的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还是属于他的“白色时期”,他把蒙马特冷清的街道,描绘在奶白色和牡蛎的白色、暖灰色、橄榄色和蓝灰色的微妙的和谐之中,加上浓黑和棕色造成强烈对比,再用赭色和朱红予以令人惊异的点缀。

当人们看到郁特里罗创作的一幅幅宁静、且构图完美的巴黎街景画时,世人很难相信它的作者是一个声名狼藉的酒鬼和人人讨厌的家伙。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表现出艺术家灵魂的另外一面,

郁特里罗,有人认为他应归入十九世纪。这种印象来自他那些毫不张扬同时又具有古典简朴气质的作品。相对他的作品,他的一生经历倒更具传奇胜。

年轻的母亲是苏珊娜·瓦拉东,一个有名的模特,普维·德·夏凡纳、爱德华·德加、彼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以及亨利·德·图鲁兹—劳特累克等著名画家的笔下都出现过她的身影。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苏珊娜·瓦拉东后来成为一个有才艺的画家。对于郁特里罗来说,不幸的是母亲无法告诉他父亲是谁,他出生后,是蒙马特高地一位叫郁特里罗的西班牙人将他认下,使他有了合法身份。无论如何,私生子的阴影从此跟随着他。他人的嘲弄伴随他走过浑浑噩噩的青少年时期,他从小就开始酗酒,被学校开除,被银行解雇,18岁那年还因为嗜酒成性住进疗养院。


看起来,他的未来不会太好,除非,除非出现什么比酒精更能吸引他的东西。幸运的是,他有母亲,母亲赋予他对绘画的兴趣。在他眼里,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他对她敬爱不已,最初作画时总是署上全名,缀以母亲的姓,写作莫里斯·郁特里罗—瓦拉东,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情。

郁特里罗悲惨和传奇的人生,从他的艺术作品中也不知不觉的透露出那份忧郁和悲伤。


美术之光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奥地利绘画巨子。

人物背景: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他的监护人;奥尔对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难过,但他也认同席勒对艺术的热情的天赋。

1911年,席勒与17岁的维拉妮·维拉尼·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相识(维拉尼也称为沃利)。维拉妮与席勒在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知名画作的模特。席勒和维拉妮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曾搬去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亲的家乡。尽管席勒与当地的关系密切,他和维拉妮还是被当地的居民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尤其是无法容忍席勒雇用数名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这点。他们随后一起搬到在维也纳西边的小镇纽伦巴赫,并在那边寻找灵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激怒了当地居民,他的工作坊还成了当地流氓聚集的场所。

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作品很多,极简线条,干枯,平面,表情扭曲,颜色诡异。








禾燃Awu


潘天寿先生是现代中国画发展新阶段的旗帜,他说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可有其极。因此,中西绘画各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展规律。

  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格局中,如何看待中国画发展的形态,我认为首先必须以高度的民族自省、自觉、自信树立自己的现代观念,不要一提起现代就面向西方。

  中国画有自己的现代,它的基本观念:第一是理想观,写意、意象造型和写意的精神之中,给予中国画的创作以非常自由和浪漫的画风,给予中国画发展极其自由和宽阔的道路。第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诗、书、画、印“三绝”“四全”的艺术审美和精神旨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发展当中,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源自传统主义的徐青藤、八大的文人画兴起,到吴昌硕等人的书法金石入画,成为了诗书画印合流的文人画艺术表现系统的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实际是中国画的特质与审美的重大变革,是一种质的变化。中国画以强烈的现代意识走进了中国画自主发展的新时期,也就是成为了中国画现代性的标志。

  从青藤、八大,到吴昌硕的金石入画,尤其是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理念,形成了中国画的新风,极大地影响着后人,尤其是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20世纪传统派大师的代表人物潘天寿先生,以其特有的个性气质和奇绝的独造精神,集前贤于大成,继借古开今的吴昌硕之后,铸就了“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的雷婆头峰寿者的艺术气象和民族骨魂。

  潘先生完美实践了中国画画体新格局的建造。在其画作中,大开大合、雄伟壮阔、纵横捭阖,如老将用兵,不黑不白、不实不虚,好象是围棋布子。画中气脉相通、起承转合、纲举目张,就像渔翁打鱼,提拉网纲之后,画面就可以一网打尽,点滴不剩。

  他所营造的画体结构,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架构。在潘先生的画体内置方面,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形成了画无书不文、书无画不逸。

  他一生深入研究指画与笔画的关系,将笔画、指画互融互通、互参互证,知其法,工于化。加强了文人写意性,提升了指头画的品格。因为潘先生的指画,实现了纸笔画的品质的超越,超越于纸画与笔画之外,是提升了笔画的写意性和审美高度,使中国画迈向了崭新的审美领域。

  从吴昌硕到潘天寿,对于中国画笔墨及其结构审美品质的超越,是现代中国画向更高、更新阶段发展的里程碑。

  几乎在同时,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特质和审美越来越分离,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导致西方艺术的终结。特别是潘先生在现代中国画创作和理论建树、艺术思想以及教学体系,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同时,在中国画的理法上又提出了误笔、误墨,把历来画家都比较害怕的无墨提升到理法的高度,这是对中国画的画理、画论的新的贡献。潘先生从理论到实践,树起了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伟大旗帜。

  潘先生在中国画的画体经营上,和前人有了极大的不同。他说大小空白不能相等。款题和留下空白的位置比较重要。就像围棋做眼,有了眼就活了,没有眼就死了。尤其在传统的布局方式、笔墨及整体结构关系的密切程度,包括在审美上的价值,潘先生是推进了一大步。











筆墨艺术


我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之一,何多苓先生,现在成都的蓝顶艺术区有何多苓美术馆,也是他经常创作的空间,有幸去拜访过两次,空间极致的干净整洁舒适,何先生的画挂满了整个美术馆,在透进来的阳光里,诗意宁静,馆内就我和友人,我们甚至不敢出声讨论并收起了相机,生怕打扰这份美好。

他的创作是忧郁而优雅的,与他所喜爱的音乐、诗有一种深处的联系。或者说,音乐和诗歌即使不是其灵感的来源,也为其灵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滋养和印证。 他笔下的人物就像他本人一样,是孤独的、伤感的、优雅的,但又总是从孤独、感伤和优雅所形成的自我中抽身离去,成为世界和自我的双重隐身人。

观看他的作品,人们能感觉到一种从四处直逼而来的孤寂,因为他从来不在自己作品的现场,他拒绝为我们的观看和感触作证。读他,记得静悄悄地。

附何多苓先生的连环画《雪雁》部分图,真心推荐给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