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的存在為我們當代人瞭解北宋汴梁的生活提供了最直觀的資料。

1101年,張擇端進獻《清明上河圖》於宋徽宗,並且宋徽宗親自用自創的“瘦金體”題“清明上河圖”之名。靖康之後便流落民間。幾經輾轉,在南宋時期被當朝權臣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入得宮中,之後又被明代宰相嚴嵩所得。在兩百年之後,被清朝湖廣總督畢沅所收藏,在畢沅被抄家之後,《清明上河圖》便一直珍藏於故宮當中。

《清明上河圖》將北宋汴梁的汴河兩岸的街市風光真實的展現在了人們面前,讓人們能夠直觀的看到北宋“市肆”的形態特徵。在北宋時期,市是指商品交易的場所,肆則是“市”中的店鋪由於市場經濟的繁榮,唐朝所盛行的“坊市制度”已經不能夠滿足北宋民間的需求,雖然北宋朝廷曾經幾次對汴京的城市佈局進行整改,試圖恢復盛唐時期的坊市制度,但是依舊擋不住市場經濟的大潮。“市肆”的出現和北宋街市的誕生是相輔相成的。

《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

《清明上河圖》中刻畫了許多建築,其中“市肆”建築就佔據了整個繪畫篇幅的一半以上。

《清明上河圖》中的酒店

根據記載,北宋中期的“正店”數量在七十家左右,這70多家正店是擁有北宋朝廷下發的釀酒、賣酒的“許可證”;而那些沒有經過朝廷授權的小酒店,並不能夠自行釀造酒水,只能是通過這70多家“正店”來批發,再在自家的“腳店”中零售。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每家正店需要供應成千上萬家小腳店的需求。在《清明上河圖》中,只有一個正店,那就是“孫羊正店”。除此之外還有幾家腳店,但是隻有一家有明顯的標識。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的正店:孫羊正店

孫羊正店在《清明上河圖》中是規格最大的一家酒店,看起來也十分的豪華。在《清明上河圖》的唯一一家有標識的腳店:“十千腳店”,其規模也是十分龐大,幾乎可以與孫羊正店相媲美,不過與孫羊正店所處的商業位置相比的話,還是略遜一籌。其他幾家沒有標識的腳店,都不如這家腳店的規模。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的腳店

《清明上河圖》的中旅店

在宋代的旅店,又叫做“邸店”,但是其功能要比現在的旅店要複雜得多。宋代的邸店,不僅僅有招待居住的功能,還有提供貨物寄存、倉儲、買賣交易等等功能。《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東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員、商賈、兵級,皆於此安泊”。邸店成為了北宋汴梁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的邸店:久住王員外家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了兩家邸店,其中一家稱之為“久住王員外家”。這家邸店就在“城門商業街”的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而且對面就是孫羊正店。

《清明上河圖》中的其他“市肆”

《清明上河圖》中的除了酒店、旅館之外,還有很多店鋪,比如說“趙太丞家”藥鋪、“解店”、“肉鋪”、“劉家上色沉檀香”等等。

太丞是宋代太醫局的太醫,這家醫館可能就是他自己開設的。有意思的是宋代官府還會設立藥局買藥,一年就會有40萬貫的收益,這個生意是僅次於商業稅、酒水稅的收入。在《鐵圍山叢談》中有說“馬行南北幾十裡,夾道藥肆,蓋多國醫,鹹鉅富”。由此可見,宋代的醫館是非常賺錢的。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

古代的香藥使用範圍很廣,而且價格也十分昂貴,屬於當時的“奢侈品”一類,香藥在富商巨賈、官僚貴族階層中使用十分普遍。《清明上河圖》中所畫出的“劉家上色沉檀香”便是香藥行業的代表。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的“劉家上色沉檀香”

《清明上河圖》中的“侵街”現象

侵街現象從唐朝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到了北宋末年,雖然坊市已經徹底崩潰,街市展示出了它在市場中的蓬勃生機。而街市的開放,使得商業活動,不僅僅存在於法定的範圍內,在橋面上、街道上等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成為商人們爭取營業的地方。

宋代朝廷為了遏制侵街現象,還是用了徵用“侵街錢”的方式來方式店鋪非法擴張佔用街道,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街道不再只是“馬路”,而已經成為了商業活動的重要場所!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商業街

《清明上河圖》中“虹橋商業街”

《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座“虹橋”。也是畫卷中最繁華熱鬧的地段,從它位於畫卷的正中心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以虹橋為代表的橋市,成為了宋代“侵街”現象的代表。

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樑作用不可忽視,所以宋代朝廷會對橋樑加以保護,嚴禁在橋樑上開鋪販粥。但是面對如此大的人流,其中的行業價值顯而易見,所以橋市依舊是屢禁不止。《清明上河圖》中虹橋橋市活動從橋上,一直延伸到了橋邊兩側的街道上。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虹橋商業街細節圖

《清明上河圖》中的臨街店鋪的侵街現象

除了這種侵佔橋道的“侵街”現象外,有些商鋪還將自己的營業面積擴大到了街面上。

臨街的店鋪,為了自己招攬顧客、增加營業面積、提高商業效益,從而用一些行馬杈子、市招旗幟、陽 傘、浮棚等街道裝飾物來侵佔街道、裝點建築;沿街店鋪增加營業面積的方式則是搭建涼棚、雨棚、擺放桌椅等方式,侵佔街道的空間,用來作為店鋪的商業面積。

這種侵佔街道的方式,使得街道的寬度被縮減,街道也再齊整,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突出當時街道上商業興盛的場景和氛圍。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中的涼棚

《清明上河圖》市肆背後的主人:鋪戶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出,北宋末年的商業繁榮景象。正是因為北宋商業的繁榮和市肆的發展,讓北宋市肆的主人擁有了鉅額財富。在《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將宋代在城市中開設店鋪人戶,稱之為“鋪戶”。

隨著坊市制度的破壞,基於坊市制度的戶籍制度也需要有所改進,這就是宋代戶籍制度變革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人擁有了大量的財富,士人和商人之間的界限也逐漸被打破,之前商人子弟不得參與科考當官的限制也被打破,在《落帆樓文集》中還有“是故古者四民分,後世四民不分”之說。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宋代商戶

坊市解體和街市形成背景下鋪戶地位的提升

唐朝中期之後,商人地位開始提升、坊市逐漸解體、街市開始形成,這三者之間是同時進行的一個社會現象。引發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引領著人們對商業、商人看法的轉變。隨著坊市的解體,城市的空間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個變化不僅僅是從窄變寬,從矮變高,更是一個從封閉到開放、從僵化到靈活的過程。坊市解體的過程,也是街市形成的過程。

唐朝前期對商人的管控十分嚴格,商人不得進入官辦學校,不得參加科舉、銓選等等。到了唐朝中期,商賈子弟開始可以通過科舉而進入仕途。到了宋代,商人入仕、士人經商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了。汴梁城中的店鋪經營者已經不再侷限於商人,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就比如說上文提到的在《清明上河圖》中的“趙太丞家”醫館,這是典型的士人從商。有專家說宋代形成了“全民經商”的熱潮,其所言也非無理。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古代商鋪

宋代鋪戶對後世的影響——以明代鋪戶為例

有宋以來,店鋪經營在城市商業中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店鋪經濟也開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他們對於後世的影響也非常大。

就拿明代鋪戶來說,明代的鋪戶也是指在城市中開設店鋪的坐商,但是和宋代的鋪戶相比,明代城市中的商人多是外地來此開店的人,明朝《宛署雜記》中就說“

京城鋪戶,多非土著”。在大明朝的前期,商人主要還是歸屬於民籍,並沒有對其進行專門的戶籍進行管理。但是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廷也逐漸開始對城市中的商人進行控制,除了將其和其他居民一樣編入“排甲”之外,還要按照自己“所貨所業”進行戶籍註冊,要是沒有註冊戶籍,那是不允許在城市中營業的。

明朝城市中鋪戶人口不在少數,鋪戶的經營活動也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明代的鋪戶制度,既是對宋代鋪戶制度的繼承,還有著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而進行的發展,可以說,明代的鋪戶制度比之宋代更為完善。

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看宋代街市興起後的鋪戶

清明上河圖(清摹本)局部

結語

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熙熙攘攘的汴京中,各種各樣的店鋪遍佈街頭巷尾;多種多樣的車馬應接不暇;酒樓、食店等等商鋪的招牌、綵樓歡門、酒旗等等,在街頭盪漾;店主在熱情的招攬客人,人們或是在酒肆中喝酒,或是在街頭叫賣、忙碌,等等汴梁都市的繁華景象一應俱全。

汴梁70多家正店,《清明上河圖》中僅僅展現了一家;整個汴京周邊,汴河上就有十三座,蔡河有十一座,五丈河有五座,金水河三座,而《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僅僅是其中之一。即便如此,我們也能看到汴梁當時的盛世場景,儘管那時候已經是北宋末年,距離靖康之變,二帝“北狩”也只有26年的時間。

當時又有誰知道,在這盛景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危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