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將是誰?

世界人文通史


明朝是漫長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漢人王朝。在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歷程中,無數賢臣良將湧現。在後世的小說和影視劇中,不少明代將領被推崇備至,如抗倭名將,帶領戚家軍戰無不勝,保衛海疆的戚繼光,後人們在呼籲保衛領土完整時,常常追思戚繼光的豐功偉績。 不只是戚繼光,明代的開國將領徐達、常遇春、藍玉,參與援朝戰爭的李如松等等也都很有名氣。那麼,明朝第一猛將到底是誰呢?

這個問題的爭議自然是非常非常大的,不過筆者姑且也給出自己的拙見。在筆者看來,明朝第一猛將應當是有“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之稱的徐達。徐達,字天德,和明朝的創始人,太祖朱元璋相同,他也是濠州鍾離,即今天安徽省鳳陽縣人氏。

徐達家世代以務農為生,不過他從小就有大志向,而且“長身高顴,剛毅武勇。”體格非常不錯。傳說,徐達因為和朱元璋是同鄉,且只比他小四歲,所以和朱元璋常常一起玩耍,關係很好,甚至有人稱,朱元璋、湯和、徐達三人因為同鄉,所以曾經結義。

不過,從《明史》中看,徐達二十二歲時,朱元璋是起義軍領袖郭子興手下的將領,於是他前往投奔,兩人“一見語合。”如果二人是發小,甚至結義兄弟,怎麼會史書中不予記載,而他們二十多歲相見時才言語相合,講話投機呢。

所以筆者認為,雖然二人都是濠州人氏,但二者都是從小貧寒,恐怕沒有什麼機會相識相交。等到徐達二十二歲,聽聞同鄉在義軍身居要職,所以前去投奔,而朱元璋也因為徐達是同鄉,且才能出眾,所以給予了重用。不久,徐達就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之首。

後來,朱元璋被孫德崖所擒獲,“達挺身詣德崖軍請代,太祖乃得歸,達亦獲免。”這一奮不顧身的舉動可以說是勇敢忠誠的典型例子,朱元璋也由此更加信任和重用徐達。後來,徐達作為前鋒,跟隨朱元璋南下渡過長江,攻下位於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的採石,接著佔領即今天馬鞍山市當塗縣的戰略要地太平。

緊接著,朱元璋的軍隊又攻下了集慶,這一地名當然不如它被用的更多的名字南京、金陵著名,朱元璋駐紮進集慶後,便將此地改名為“應天府”,並“身居守,而命達為大將。”徐達被授予大將的重任後,很快便攻克鎮江來報答朱元璋的信任。

徐達兵出毗陵,生擒了另一派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又在半年後成功佔領了毗陵,隨後,接連攻下寧國、宣城等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至正十九年(1359),徐達攻克池州,被加封奉國上將軍,他乘勝追擊,重重挫敗了當時實力最強的義軍陳友諒手下兵馬。

決定元末局勢的最重要戰爭之一,鄱陽湖水戰中,徐達也奉獻了精彩的表現。面對著擁有數十艘鉅艦、擁兵六十萬的陳友諒,徐達身先士卒,在最前方激勵將士,於是一舉擊破了陳友諒的先鋒部隊,朱元璋軍士氣大振。

陳友諒的艦隊對徐達集中火力,徐達的小船著了火,但他奮不顧身將其撲滅,並一直支撐到朱元璋的援軍趕到。徐達振奮全軍士氣後,又匆匆趕回應天鎮守,防備張士誠的偷襲。至正二十四年(1364),徐達被封左相國,同年八月,他連克江陵、夷陵、潭州、歸州、辰州、衡州、寶慶等地,將陳友諒的殘餘勢力徹底抹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徐達被封大將軍,受命征討朱元璋稱帝路上最後的阻礙張士誠。徐達先是用計將張士誠所在的平江城圍困,使之孤立無援,又日夜用襄陽炮轟擊城中,等到城內疲憊不堪,徐達率領二十萬大軍衝鋒,他當先攻破葑門,帶領士兵在城內巷戰,大獲全勝,張士誠自縊而死。

一年後,徐達又被封徵虜大將軍,北上佔領大都,將元朝時的貴族們趕回了北方。洪武十七年(1384),徐達病逝,成為了開國功臣中少數沒有被朱元璋殺害的一個。史書評價他道:“達尤長於謀略,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而為己用。由此多樂附大將軍者。”

朱元璋將其稱讚為“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他有謀略、善計策,本可以運籌於帷幄之中,但衝鋒陷陣時,他又一馬當先,勇猛無比。要論明朝第一猛將,筆者認為徐達是很有競爭力的一位。


文蹤旅跡


第一猛將:朱亮祖

常遇春這位大明鐵血先鋒,就已讓人聞其名膽寒了,那麼誰能戰敗常遇春,顯然就能憑此一戰,登上第一猛將的寶座。有這樣的人物嗎?有!此人便是朱亮祖,且還是在單挑情況下,打傷了常遇春!

那是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軍圍攻寧國,《明史》載:亮祖突圍戰,常遇春被創而還,諸將莫敢前……即,朱亮祖突圍,遇到了常遇春阻攔,二話沒說兩人就鬥在一起。常遇春不但戰敗,還被人家打傷,嚇得其他大將,再也不敢上前阻攔。

面對這樣的猛將,朱元璋立刻動了愛才之心,隨後親自來到前線督戰,最後終於擒獲了朱亮祖。朱元璋問:“小子,現在你生死掌握在我手中,你想怎麼辦?”

朱亮祖道:“關我屁事。你想殺就殺,想砍就砍唄。”朱元璋笑了,親自解開綁繩,表示,我哪捨得殺你,跟我幹吧。就這樣,朱亮祖成了朱元璋的手下猛將!

但可惜,朱亮祖雖“勇悍善戰而不知學”,即朱亮祖雖衝鋒陷陣,悍勇冠三軍,但他卻既不看書,也不讀報,最終在後來,觸犯大明法規氣得朱元璋,一通鞭子把他給“鞭死”了……也算是有始有終吧,連死法都堪稱一個猛字……




悠然讀史


縱觀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可謂是征戰不斷。但是明朝卻憑藉著實力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早期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戎馬半生打下了大明江山,明成祖朱棣數次親征蒙古,加強了對北方的統治,中期有萬曆時期的援朝戰爭,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晚期明朝內憂外患之下,更是戰火連天。此等國情加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國策之下,催生出來的便是名將輩出。

正所謂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既是名將,後世人難免想分出個高下來,論一論誰擔得起大明第一猛將之名。奈何大多數名將並非同一時期,功績貢獻不好對比,各家對此也是眾說紛紜。

筆者則認為大明第一猛將,當屬常遇春也!

論猛將者,進能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退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常遇春此人,體貌奇偉,身高臂長,力大過人,學武有成,精於騎射,善用各類兵器,其中《明史·常遇春列傳》中有云:“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

再說這常遇春投於朱元璋,開口便要那先鋒職位,《明史紀事本末·卷一》記載朱元璋不以為然,道:“太祖曰:“爾飢故來歸耳,且有故主在,吾安得奪之!”而後朱元璋攻打採石時戰事不利,元兵列陣於磯上,一時上不了岸,便在這時,常遇春乘小舟在太祖面前經過,太祖便讓他充當先鋒,只見這常遇春身手不凡,單槍匹馬便衝進了元軍陣中,一連殺了數人開闢了陣地,後面的士兵一擁而上,佔領了採石。常遇春這段經歷在《明史·常遇春列傳》也有記載:“常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應聲挺戈,躍而上,守者披靡,諸軍從之,遂拔採石,乘勝徑攻太平。”由此可見,常遇春此人武功了得,神勇非凡,擔得起猛將中的稱謂。

當然,為將者,除了勇猛,更重要的是謀略。常遇春雖未讀過兵書,但卻精通用兵之道,有古之名將的風範,以奇分,以正合,精通奇襲戰術,性情深沉決斷,善於撫慰士卒,有較高的軍事素養,一生中戰績輝煌;《明太祖實錄》中道:“遇春為人沉騺果敢,愛撫士卒,雖不習書史,而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

當然,此人雖勇猛無敵,戰功赫赫,但也有個極大的問題,便是殺降,古語有云,殺降不祥,從道義上來說常遇春這點著實是不光彩的,也為朱元璋惹了不少禍事。常遇春跟隨明太祖征戰天下,可以說大明江山有半個是他協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來的。他與徐達共稱:徐常,因其自言能將十萬兵,又被稱為‘常十萬’。

此人勇猛無敵,神勇非凡,既可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又可運籌帷幄,奇兵致勝,‘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未嘗敗北’,一生中戰功赫赫,鮮有人能比肩,雖明朝名將輩出,於猛將之二字,卻難與之相比,所以,筆者推常遇春其人,擔得起大明第一猛將之名!


鄧海春


明朝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尤其是跟隨朱元璋朱老大打天下的那幫將領們,個個都是能征善戰,所向披靡,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等許多將領都是光芒四射,雖然徐達百戰百勝,勇冠常人,是當之無愧的明朝第一名將,但如果要說是第一猛將的話,應該就是常遇春無疑了。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以前的地址不說也罷,而今是咱們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是元末紅巾軍的傑出將領,明朝的開國名將!

常遇春年少時因為家裡比較貧苦,沒錢上學,又心有抱負,就去跟人家學習武術,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長大後更是高大魁梧,臂力驚人,妥妥的型男。

常遇春成長的年代正好在元代末年,當時混亂的社會情形,再加上每天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讓他很是不滿,於是外出尋找機遇,最初加入的集團是跟一幫綠林好漢共事,其實就是一個強盜團伙,跟著這幫人每天打家劫舍,吃的好,穿的暖,還有銀子拿,過得很是滋潤,最初一段時間感覺還頗為新鮮,可過了幾個月,他就發現強盜頭子只知道打家劫舍,並沒有什麼打算跟遠圖,於是就跟老闆提出了辭職。

於是常遇春又找到了他的第二個老闆,也就是咱們所說的朱元璋朱老大。

朱老大的公司在常遇春加入前就早已具有一定規模,雖然常遇春來的晚,但是一點也不客氣,張口就跟朱老大要先封印,做先鋒。

朱老大眉毛一挑,道:“你小子不過是個吃不飽飯的難民,跑到我這裡混飯吃,我怎麼可能給你這樣的官位?”

常遇春卻笑了:“那你等著看看吧。”

後來在朱老大的採石戰役中,朱老大的軍隊無法靠近,看著乾著急,這時常遇春的船隻經過,朱老大想起了這個很狂的小子,對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當先鋒嗎?現在是時候了!”

常遇春應聲奮勇向前,單槍匹馬持長戈向岸邊元軍刺去,元軍接住了他的長戈,常遇春借勢跳上了岸邊,連殺數人,左衝右撞,如入無人之境,開闢了海灘陣地,後面軍隊趁機一擁而上,佔領了採石,此等膽魄古來又有幾人同!

在常遇春的一生中,從未打過敗仗,所以他很豪邁的說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所以軍中都用‘常十萬’來稱呼他,世人也都稱呼他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一生馳騁疆場,經歷無數戰役,屢建奇功,但卻英年早逝,在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時暴卒軍中,年僅四十。

朱元璋評價常遇春: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大家覺得常遇春這個明朝第一猛將如何?







曉風殘月44940


明朝時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一批又一批的名將,如徐達、李文忠、朱能、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鄧子龍、戚繼光、盧象升,傅有德,于謙,李定國等。在這裡面有將才、有帥才,有驍將、有悍將、有福將。

問誰是明朝的第一猛將,我首推“勇冠三軍”的常遇春。

大明開平王常遇春,在戰鬥中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功勳蓋世,他的生平事蹟比之西楚霸王項羽、李靖、霍去病,也不遑多讓。

作為朱元璋麾下的先鋒大將,在屢次開國戰役中,他一直有著勇冠三軍、功勳最著的表現。他的勇武可以跟尉遲恭、楊再興相比,可載入歷史最強猛將之列。而常遇春的才能不僅僅是一位猛將,他和項羽一樣也有著統軍的才能,也是智勇雙全的全能型將才。

採石大戰,元兵列陣岸磯,朱元璋軍隊難以登陸,常遇春飛舟而至,大吼一聲衝入敵軍陣中,所到之處,元兵一潰千里,這時其餘諸將才跟進,朱元璋才得以奪金陵為根據地。

元將海牙以水師反攻,常遇春遍佈疑兵,分散敵人兵力,然後回合朱元璋主力,與元軍對戰。決戰時,常遇春操縱小船將海牙船隊一分為二,再從左右猛攻,斬敵無數,繳獲敵軍船隻無數。

這兩戰徹底地擊垮了元軍在江南的主力,從此後朱元璋部隊在長江暢通無阻。後人贊常遇春此戰:

“石壁千尋險,江流一失爭。曾聞飛將上,落日吊開平。”

常遇春在之後與張士誠、陳友諒爭奪江南的戰役中,所立下的功勞也是在明軍將領中首屈一指。

常勝將軍的戰績

  • 牛塘之戰:徐達被張士誠圍困,常遇春星夜支援破敵,才解了徐達被困的危機。

  • 衢州之戰:常遇春率兵圍城,打造各種攻城軍械,然後以騎兵突擊南門甕城,急攻破城,俘虜元軍萬人之多。
  • 龍灣之戰:陳友諒率數十萬部隊順江而下,欲取金陵,常遇春兵分五路埋伏,大敗陳友諒,收復太平,戰功居全軍之首。
  • 安豐之戰:張士誠強兵駐守,明軍諸將進攻全都失敗,又是常遇春率兵破陣,三戰三捷,斬俘敵軍兵馬無數。
  •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對陣陳友諒,常遇春為主力先鋒,陳友諒也有張定邊頭號驍將。對戰之時,張定邊欲擒賊先擒王,突然飛船殺至朱元璋的座船,朱元璋危在旦夕之時,常遇春一箭射傷張定邊,令朱元璋脫離險境。明軍二十萬對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苦戰三日後,陳友諒被射殺,戰船大量燒燬,從此陳軍分崩瓦解,朱元璋少了一個強敵。

  • 武昌之戰:陳友諒的丞相張必先,從岳陽率湖南大軍相救,常遇春趁他立足未穩,領兵急攻,將他擒拿。頓時武昌城士氣大跌,陳友諒兒子陳理絕望投降,常遇春帶陳友諒勢力滅後後,又率軍連取吉安、贛州、南雄、韶州、安陸、襄陽等城,讓明軍獲得荊襄、湖廣之地。
  • 北濠之戰:常遇春打敗張士誠軍隊,張士誠差點被他生擒,而後他聯合諸將,合力破城,朱元璋也至此統一江南。
  • 洛水之戰:蒙古大軍意圖渡河進攻,常遇春單騎出動,突擊五萬兵馬的蒙元軍陣中,一人橫掃二十餘騎的敵人圍攻,麾下將士見將軍英勇,士氣大漲,一舉擊潰敵軍,隨後更是追擊殘敵五十餘里,進而收復河南、山東兩省。
  • 太原之戰:明軍己方騎馬已備戰,但步軍未趕到,而王保保已經率十萬大軍來援。常遇春抓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會,趁太原敵將喪失鬥志、願為內應的情況下,他親自帶領騎兵,夜襲蒙元軍營,王保保大出意料,被打的潰不成軍。常遇春一路追擊,王保保逃到最後身邊僅有十八個部下,其餘部將幾乎被屠殺殆盡。這一戰,明軍俘虜敵軍四萬多人。
  • 開平之戰:常遇春俘虜元朝宗室親王、平章大臣和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女子珍寶等無數。

嗜血殺降的猛將

自古兵家大忌之一:殺降。先人在對於投降的士兵很少斬殺的,因為這會帶來壞運氣,所謂“殺降不詳”,而常遇春跟項羽一樣,都有這個缺陷,殺降。

  • 龍灣之戰:常遇春和徐達打破陳友諒軍隊,俘敵三千,降兵全被殺死。


  • 長興之戰:他又殺張士誠投降的部下五千餘人。

對於常遇春的殺降,朱元璋也頭疼,還為此專門訓斥過常遇春,後來常遇春答應不再殺降,朱元璋聽後大喜,賜書褒獎。

在朱元璋前後的戰役中,論戰功,常遇春與徐達二人旗鼓相當,但朱元璋還是覺得讓徐達為北伐大軍的主帥,而常遇春為副帥。其原因還是常遇春的殺降、和他做事過於偏激容易衝動,而徐達作為主帥更為冷靜、果斷。

從光復中原、重整華夏這歷史性的功勳中,後人總是說“先徐而後常”,這是因為徐達可以為帥才,而常遇春只能是將才。他是一個英雄的猛將,他可以勇猛無懼的衝鋒陷陣、大殺四方,但作為領兵千萬的主帥就需要徐達這樣冷靜果敢的帥才來指揮全局。主帥不死,士兵才會心懷希望大殺四方,而常遇春的作戰風格太過於冒險,如果發生意外,將導致全軍覆沒。

華夏曆史上的猛將很多很多,如呂布、尉遲恭、張飛、李元霸、許褚、馬超等等。如果把歷史上的最猛的列出十位,常遇春絕對可以排進十名以內。


大國布衣


猛將不一定是良將,不一定要有很高的軍事指揮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大明第一猛將當屬曹變蛟。

曹變蛟是明末名將曹文詔的侄子,從小就跟著叔叔在軍營中長大,與敵人戰鬥貫穿了他的一生。

曹變蛟初出茅廬,便大破紅軍友、劉道江的農民軍,因功封為參將。

之後跟著叔叔來到山西,史載他“勇冠諸軍”, 山西巡撫許鼎臣十分賞識他,稱:“變蛟驍勇絕人,麾下健兒千百,才乃文詔亞”,將他比做曹文詔第二,死命將他留在山西剿匪。

由於陝西是農民軍的重災區,曹變蛟又跟著曹文詔來到陝西,先後取得了金嶺川、湫頭鎮兩場大捷。

在這兩次戰鬥中,曹變蛟都是身先士卒,擔任先鋒。

曹文詔死後,洪承疇將曹變蛟調至麾下,成為闖王高迎祥的死敵。

在關山鎮戰鬥中,曹變蛟一箭射中高迎祥,順勢斬殺七百餘人,殺得闖軍望風而逃。

高迎祥為了挽回局勢,乘夜間襲擊朱陽關,明軍大潰,是時曹變蛟率軍趕到,一陣衝殺,將闖軍殺退,並乘勝直追,收復安定、會寧,靜寧、固寧等地。

義軍與曹變蛟交戰多次,“賊屢挫”之後退往平涼和鞏昌,但還沒站穩腳跟,又被曹變蛟殺得四散而逃。

崇禎十年二月,明將許忠叛變,帶著十萬農民軍進犯西安。


曹變蛟聞迅立即趕往救援,民軍聽說曹變蛟來了,十萬大軍一鬨而散,跑得無影無蹤。

可見曹變蛟就是民軍的噩夢一般。 曹變蛟在陝西以一軍對陣民軍大天王、混天王、爭管王等數股人馬,“連戰斬首六千七百有奇”,在這一系列戰鬥中,曹變蛟轉戰千里,“身不解甲者二十七晝夜”,殺得“賊伏匿不敢出”。

在面對李自成這個勁敵時,曹變蛟仍然一如既往,猛打猛衝,殺得李自成只得往東逃竄。

而明軍在李自成的必經之路設下埋伏,曹變蛟帶著人緊追不捨,“大呼斫賊”。

這一戰打得李自成連老婆和女兒都顧不上了,只帶了七個護衛逃走,其餘人馬全部投降。


崇禎十三年五月,清軍攻擊錦州,曹變蛟跟著洪承疇駐守寧遠。

面對兇猛的清軍,洪承疇主張慎重,但在崇禎的一直催促下,只得率軍奔赴松山,與清兵決戰。

曹變蛟在松山北面紮下七個軍營,與清軍對峙,但明軍的糧草被清軍截斷,明將王樸先、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輔明相繼逃跑。

曹變蛟抱定必死之心,盡選軍中精壯,乘著夜晚偷襲清軍大營,變蛟率部在清軍中縱橫衝突,如入無人之境,皇太極派多爾濟、布延和塔瞻率軍阻擊,都被曹變蛟殺退。

曹變蛟向皇太極的大帳衝去,但皇太極的護衛死戰不退,清將圖爾格等人拼命放箭,將曹變蛟射傷。

清軍從四面八方向御營撞援,曹變蛟功敗垂成,只得退回松山。


(松山戰敗)

這是皇太極一生征戰中最危險的一次,事後皇太極大為震怒,處分了許多參戰不力的將領,並加強了防禦。

1643年二月,在叛徒夏成德的出賣下,松山大營被清軍攻破。

曹變蛟和洪承疇等人一起被俘。

洪承疇貪生怕死,投降了清軍,而寧死不降的曹變蛟被清兵殺害。

崇禎聽到曹變蛟犧牲,追贈他為榮祿大夫、太子少保。

其實明朝的猛將很多,常遇春、藍玉、曹文詔,甚至那個文官出身的盧象升,都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猛將”。

只不過相比他們,曹變蛟彷彿被人遺忘了,也許他的戰功比不上前面所說的幾位,但在我眼裡,曹變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猛將,我想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位明末以身殉國的英雄,所以將他的事蹟寫下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明朝第一猛將是誰?每個人對於這個問題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而我心中的答案是,李成梁。

我選李成梁就一個原因,有此人在可保大明遼東無邊事。

(李成梁)

李成良是個大器晚成的人,雖說是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但因家裡窮,四十歲的時候才繼承祖上的官職。當上軍官的李成梁一發而不可收拾,驍勇善戰,四年後便被擢升為遼東都督僉事。

當時的遼東很亂,尤其是蒙古韃靼時不時就跑來搶糧、搶錢、搶地盤,一刻不得消停。搞得大明王朝十年之間被幹掉三個大將,連李成梁的前任都是死在任上的。

我們的李大人上任後,第一個任務是搞定蒙古人。

基本上隆慶五年開始,李成梁與蒙古人年年打,月月打。蒙古人來一次,被打跑一次;來一次,就得丟盔卸甲一次。

總之,自從李成梁來了之後蒙古人沒有一次佔到過便宜。

蒙古人消停了,下一個目標是女真人。

(女真人)

女真族久居遼東,萬曆年間大致可分為四大部落: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黑龍江女真和東海女真。別看都是女真人,其實並不團結,還總喜歡鬧事兒。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自己人打完又跟明朝打,反正吃飽了沒事兒就是打來打去。

李成梁的策略很簡單,誰的勢力大,就打誰。打得女真人都消停了,他救出來挑事兒。然後分門別類,聽話的給好處,不聽話的,繼續揍。要不說李成梁很厲害,不管是蒙古韃靼還是女真各部,每次都能打贏。他的目的也很簡單,絕對不能出現一個可以威脅到大明統治的勢力。

另外,為了遏制女真族李成梁修築了寬甸六堡。說白了,就是六個地理位置上互相依託的六個堡壘。

萬曆十九年,李成梁被言官彈劾罷官。

李成梁走了,遼東又開始亂了。之後的十年,遼東換了八任統帥。

萬曆二十九年,大明朝廷再次啟用李成梁,此時李成梁已七十六歲高齡。之後,李成梁又鎮守遼東八年。在這八年當中,遼東鮮有邊情。

因鎮守遼東有功,李成梁官至太傅、被封為寧遠伯。

另外,努爾哈赤其實也是很懼怕李成梁的。努爾哈赤被李成梁俘虜過,當過李成梁的侍衛,甚至在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出征朝鮮時主動請纓隨軍出戰。雖說,努爾哈赤他爹是因李成梁而死,但在努爾哈赤心裡李成梁就像是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只要李成梁在一天,努爾哈赤就不敢扯起大旗反抗大明。

(明初女真族分佈圖)

但是,為什麼李成梁的遠不如同期的戚繼光名聲大呢?

其一,戚繼光出名是在於他打得是倭寇。從民族大義上講,國人還是很倭寇多一點。以至於很多人只知道戚繼光是“抗倭英雄”,卻並不知道戚繼光在抗倭之後還抗蒙,鎮守薊州十六年。

其二,雖說李成梁功大,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這也是他被兩次彈劾的主要原因。

其三,李成梁在第二次鎮守遼東的時候,捨棄了他自己之前修築的寬甸六堡,並將堡內的軍民強行遷至長城以內,以至明朝失去防禦女真的軍事屏障。正是因此,很多人認為,李成梁是大明覆滅的第一罪魁禍首。


喧囂平原


大家都寫開國將軍常遇春可我想寫一位女將軍她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大明忠貞侯、太子太保、柱國光祿大夫、四川總兵、招討使、左都督、鎮東將軍、二品誥命夫人:”秦良玉將軍”

秦良玉秦良玉出生於萬曆第二年,她的父親秦葵是貢生。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讓兒子習文練武的同時,也讓女兒秦良玉習文練武。一直這麼長大秦良玉到了十八歲嫁給了土司馬千乘為妻,兩人相親相愛。他們在武藝方面有共同愛好,後面就隨夫出征。

第一次打仗是在萬曆第二十七年時有人造反,秦良玉和丈夫馬千乘帶領三千石柱白桿兵,跟隨四川總督李化龍討伐叛軍。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嚴格的山地訓練,在播州戰爭中發揮出色。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桿兵都能出奇而至,令叛軍聞風喪膽。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到了萬曆四十一年可以說是女將軍最傷心的一年,丈夫馬千乘被太監邱乘雲誣告,病死於雲陽的監獄後面朝廷為他平反就讓他妻子秦良玉代丈夫馬千乘的職位石柱宣撫使

天啟元年後金來犯後包圍重鎮瀋陽,秦邦屏、秦民屏隨總兵童仲揆渡渾河與金軍血戰,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戰死沙場,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浴血突圍而秦良玉於是親率三千白桿兵前往直抵榆關,在瀋陽郊外的渾河戰役中,白桿兵血戰八旗兵,面對數倍於我的強敵,毫不畏懼,以步兵對抗騎兵,和戚家軍一起殺敵上萬,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道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也是這一戰秦良玉的白桿兵從此名聞天下。

天啟二年,奢崇明包圍成都,秦良玉率軍攻取新都,長驅直奔成都,將奢崇明擊敗,解了成都之圍。奢崇明敗走後,秦良玉率領秦民屏等攻克二郎關、佛圖關,收復重慶再次歷下汗馬功勞。

崇禎三年,清軍大舉進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極進圍京都。秦良玉率秦翼明奉詔勤王,並拿出家中的資產充作軍餉秦良玉帥軍千里奔襲,雙方在城下鏖戰,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皇帝朱由檢特意下詔表揚,並於平臺召見秦良玉,賞賜秦良玉錢幣牲畜酒水等,並賦詩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勞

崇禎七年張獻忠攻陷川東重鎮夔州,秦良玉率軍趕到,張獻忠不戰而走(因為秦良玉之前打敗他了好多次)。秦良玉率軍追擊,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再次打敗張獻忠。

到了清順治五年,遺憾國家滅亡壽終而死,享年 75 歲

秦良玉生逢亂世本來可以做個普通官員的夫人卻用自己的雙手一輩子在為國家奉獻,跟某些在朝廷上只會內鬥最後背叛的官員不一樣,與其說她是將軍不如說她是個有氣節的愛國者,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什麼事愛國,什麼是忠心。她的歷史足以令許多男人無地自容。她的英雄壯舉,彪炳史冊真正告訴人們什麼叫巾幗不讓鬚眉。《明史》對她是這樣評價的:

“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崎嶇轉鬥,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復活的朱元璋


我心目中的明朝第一猛將是開山王~鄭成功。衡量一個將軍是否勇猛,要看他的對手是否強大。徐達、常遇春等猛將面對的對手是張士誠私鹽販子、陳友諒和已經腐朽戰鬥力大減的元朝官軍。

而鄭成功面對的是剛剛入主中原的八旗軍,實力強勁。鄭家軍以金門和廈門兩島為基地,最遠打到了南京。而且鄭家軍大航海時代以來,黃種人裡第一次打敗西方白人殖民者的軍隊,勢如破竹之勢將荷蘭人趕出了臺灣島。荷蘭人在17世紀可不是軟柿子。

後世日本人打敗沙俄那隻能算第二回。

大聲喊一句,鄭成功是民族英雄



幷州刺史


這個問題令我糾結了許久,明朝名將太多了其中最令人熟知和欽佩的當屬開國“二王”---徐達和常遇春,徐達為諸王之首,常遇春次之(常遇春比徐達早去世16年)。單說用兵打仗,兩人其實很難分出高低,但是從諸位歷史名人對二位的評價以及兩人的綜合對比再加上徐達比常遇春多活了將近16年(也多了許多功績),因此得出此排名。

但論勇猛非常遇春莫屬。朱元璋曾這樣評價他:“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mi),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常遇春出生於貧苦農民之家 ,學藝有成後因不滿足於生活現狀便投奔了綠林大盜---劉聚 ,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劉聚胸無大志 ,便想脫離他 。1355年在一次搶掠時遇到了朱元璋正率軍攻打和州 ,加上早期聽說過朱元璋的大名 ,便決定投奔他 。至此常遇春開始了他的猛將生涯 ,被世傳唱 。

採石磯戰役

在常遇春投靠朱元璋不久,朱元璋便率軍渡江南下。在戰役中常遇春勇猛敢戰,面對元軍的嚴防死守,常遇春乘一小舟在激流中冒矢勇進,縱身登岸,衝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出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使朱元璋佔領了一塊財富之地,為其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戰役中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鏖戰衢州 (ao zhan qv zhou)

1359年七月,朱元璋佔領金華後,便派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到衢州城下,可謂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暢汗淋漓,但在攻取衢州時遇到了嚴防死守。他先從水陸兩方將衢州團團圍住,然後利用“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等器械欲藉此登城,又在城下“穴地道攻之”。但都沒有成功,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下。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制勝。自此元朝在衢統治勢力蕩然無存。

大戰陳友諒

1360年朱元璋令常遇春和徐達鎮守池州,陳友諒率眾突襲,結果陳友諒敗走江州。而後(龍灣大戰)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大破敵陣再立大功。1363年(龍灣大戰後的第三年)陳友諒傾巢來攻,雙方(陳、朱)在鄱(po)陽湖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水上大戰。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來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遠,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危險。在這場大戰中最終陳友諒覆滅。因此次常遇春功勞甚大,朱元璋誇獎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攻取元大都

1368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軍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八月,徐達、常遇春一舉攻佔大都,改為北平府。(為什麼這麼順利呢因為元順帝攜后妃,太子等逃到上都開平。)洪武二年,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兵馳救北平,元軍聞詢即向北奔逃,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之後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到應昌府。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突然病卒。至此一代名將,隕落!其一生為將未曾敗北,在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可惜只活到四十歲。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