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杨氏土司兴旺724年,你对这个土司家族兴亡史有什么看法?

谈古论今评人生


播州杨氏,是我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个世袭土司政权,始于唐乾符三年(876年),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祖是唐代播州刺史杨端,历二十九代,至明代播州宣慰司杨应龙而亡,共存在724年的时间。

播州杨氏的由来

说起播州杨氏,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家族,这就是播州罗氏。

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之前,并没有“播州”这个地方,最初播州之地名为“牂柯郡”,乃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灭南越,降夜郎,完全占据西南夷地区后,于犍为郡南部地区所置的一个郡,辖领且兰、头兰、漏卧、句町等南夷地区,大概就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一带(有说是在福泉市一带)。



唐贞观九年(635年),为了更好的统治这块被少数民族所占据的区域,唐廷就在牂柯郡的北部地区设置了一个州,而这个新州就是播州的前身“郎州”。郎州初置时,辖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大概就在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废郎州,置播州,所谓“播”,其意是为番之有才者,即招抚蛮夷所置的州。

如上所说,播州乃是蛮夷聚集之地,因此从汉代在这里设郡,对其进行实际统治之时,播州就经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事件,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反;王莽时期,句町濮人反;隋末,牂柯蛮头领谢龙羽在牂柯郡聚兵数万,割据其地。

如此,直到唐代,播州地区都时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事件。当然,唐初,唐廷正处于鼎盛时期,是“四夷宾服”之时,因此,对于此地的控制,唐中央政府还是十分牢固的。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由此,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头领们就又开始蠢蠢欲动,纷纷起兵,欲割据自立。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夜郎叛乱,地方唐军不能抵挡,播州宣告失守。次年,为了平定播州之乱,代宗委任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由他率兵平叛。随后,罗荣凿山开道,剿抚并用,最终用了七年的时间,在大历十三年(778年)平定了播州夜郎之乱。



之后,唐廷因受制于藩镇等内部问题,自知已无精力再对播州进行直接的控制,由此,直接予罗荣以“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罗荣为播州侯,由其家族替唐廷世代镇守播州之地。自此,播州被罗氏统治八十余年。但是,当传至第四代罗太汪时,时正值崛起于滇西北的南诏大肆向东扩张,播州这块富庶之地自然也被南诏所盯上,而随着南诏的入侵,播州罗氏最终也就迎来了灭亡的结局。

最初,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第一次侵占播州时,因此时唐朝正值中兴之时,尚有余力对付外敌,由此在次年,唐军就从南诏手中夺回了播州,并将其还给了罗太汪。但是,因罗大汪实在是过于无用,播州能被他控制,不是因为他有厉害,而是背靠唐朝这棵大树的缘故,对于罗氏而言,唐朝强,则播州在;唐朝弱,则播州失。

事实上,最后也的确是如此。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随着唐廷自顾不暇,播州再次被南诏所占,而因唐军无力再收复,罗太汪只能是率领族人逃往四川泸州的叔祖家,自此罗氏算是彻底失去了对于播州的掌控权。

不过,罗太汪虽能力不行,但却还是有点志气的,他不甘于失去播州这块罗氏的世袭之地,因此在泸州时,他是时时刻刻都想光复失地。恰恰就在此时,与他同族的杨端势力正值鼎盛之时,由此罗太汪就想借着杨端的力量去收复播州。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接受罗太汪的请求,率八姓族人,由罗太汪领路,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臾、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一举打败了占据播州的南诏。



但是,播州虽然被收复,可却没有落到罗太汪的手里,因为主导播州收复之战的杨端,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之所以答应罗太汪去收复播州,不是因为想替罗太汪收回播州,而是想着自己占据播州。由此,自播州收复的那刻起,杨氏就开始取代罗氏世袭播州地区,而后,唐廷也无力再替罗氏做主,为了让播州不至于反叛唐廷,唐朝也就被迫认可了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权,并授予杨氏播州刺史的世职。

如此,自杨端开始,杨氏正式成为中原王朝所认可的播州的新主人,这就是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为何能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

说到播州杨氏,最让人疑惑的地方无疑是这个家族为何能历经唐、五代、宋、元、明等五代,共725年的时间而不倒?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又为何都认可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

其实,播州杨氏之所以能存在725年的时间,并被唐、五代、宋、元、明等五代的统治者所认可,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地势、资源因素。自古以来,一个势力若是想要形成割据局势,他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所占地区要有得天独厚,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其二是所占地区要有丰富的,能做到自给自足的自然资源。自古益州为何能多次形成割据政策,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无外乎就是凭借着以上所说的两点,当时只要把葭萌关、绵竹关、涪水关、剑门关等几个重要关隘守住,再凭借着“天府之国”的底蕴,益州统治者就能做到“闭关锁国”,做他的土皇帝。



那播州能满足以上所说的两个条件吗?显然是可以的。首先,播州的地势是十分险峻,“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境内大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是为播州最为天然的屏障,又有凶险的长江、乌江庇佑东南,同时境内又是山谷盘亘,巉崖峻壁,通往中原的道路是人马不能并行,极为险峻。因此,播州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再是,播州的自然资源也足以让播州统治者能做到自给自足,完全不惧中原王朝的封锁。正所谓“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播州气候湿润,因此境内沃土众多,是十分适合稻粟的种植,自唐代播州就已是呈现出“稻粟再孰,无徭役”的状态,每年产出的粮食不但能供应播州百姓的日常所需,每家每户更是还有富余的,而至明代,播州在明朝更是做到经济跃居贵州第一的壮举。

同时,播州因地处山林之间,因此其野生动物资源也是十分丰富,就算播州出现旱灾,凭借着其境内的野生动物,播州百姓也能应付许久。此外,播州不但食物资源丰富,其矿产资源也是丰富无比,而这其中就包括可以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铁、铜矿资源。由此,可以说,杨氏统治下的播州,是什么资源都不缺,是既不缺粮食,又不缺武器,因此他足以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做到自给自足。



综上所述,封建时代,播州完全有着割据政权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只要谁能占据这样,谁步军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但却有了“闭关锁国,割据为王”的资本。凭借着险峻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的物质资源,即使是中原王朝兴兵来犯,播州杨氏即使不能击败他们,亦也能靠着这些来与中原王朝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第二、识时务,懂得顺势而为。当然,播州杨氏若是单纯的想要依靠地势、资源去抵挡中原王朝的进攻,以此来达到724年对播州的统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要论资源,论实力,他是绝对比不过中原王朝的,一旦中原王朝下定决心,不急任何代价要干掉播州杨氏,杨氏是绝对不能抵挡的。没看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历皇帝兵发24万大军攻打播州,杨氏末代土司杨应龙虽抵挡了百余天,但最后还是被明朝所灭。

由此可知,如若杨氏单纯的依靠地势、资源,他是绝对不可能统治播州这么长的时间的。

事实上,播州杨氏能存在这么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识时务。播州杨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懂得审时度势,一旦其所效忠的王朝出现了不可逆转的亡国局面,他就会率领着播州上下军民投向另外一个新兴的强大王朝,如南宋亡,杨氏第16代土司杨邦宪就立刻向元世祖忽必烈纳土内附,得授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元亡,杨氏第21代土司杨铿就立刻向明太祖朱元璋纳土称臣,得授播州宣慰使。


试想,本来中原王朝要想武力占据播州,虽说是能做到的,但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看到明代仅对播州杨氏用兵百余天,所耗的国库财富就达二百余万两,弄得明朝是“天下盈实之户,比二十年之前,十减其伍”,由此可知,占播州虽说是可以的,但中原王朝却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因此,试问,若是播州杨氏能主动纳土称臣,让中原王朝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播州纳入到王朝的统治下,又有哪位统治者会拒绝这种好事呢?

如此,在播州杨氏如此识趣的情况下,中原王朝自然不会太亏待他,毕竟播州杨氏虽说不能做到“始终如一”,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从未有过起兵反抗过当政者的行为,且他们不但不反抗,反而是朝廷要兵就给兵,要钱就给钱,可谓是恭顺有加。由此,对于如此忠诚的杨氏,历代统治者自然不会过多的为难他们,也乐于将播州继续交由他们来管理。

第三、杨氏统治者多数都是有为之主,将播州治理的是井井有条,百姓也是安居乐业。当然,纵观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一个“割据政权”若想长治久安,除了需要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还需要得到境内百姓的认可。而在当时,播州杨氏能存在724年,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有中原王朝的认可,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播州上下军民也都认可杨氏对他们的统治。

不得不说,播州杨氏能长时间的统治着播州,而不像罗氏那般,没过百年就被赶出播州两次,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播州杨氏的得人心。自杨端开始,杨氏历代统治者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们若想长时间统治播州,除了要讨得中原王朝的欢心,还得赢得底层百姓的民心。



因此,杨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于播州的治理,务求播州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如杨氏第13代土司杨粲,为了警示后人要重视民心,重视播州的治理,不要残暴不仁,奢侈无度,他就立下“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十条家训。再如杨氏第17代土司杨汉英,他亦要求后世子孙要“承家事君”,要做到“曰忠曰勤”。

由此,历代杨氏土司就是在历代先祖这般言传身教下,始终恪守着“尽臣节,尊民心”的传统,对内,坚持与民休息,做到不劳民伤财,着重发展播州的农业和经济,做到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始终选择效忠中原主政的王朝,恪守臣节,不与中原王朝做无用的抗争,让百姓能专心生产。

如此,就在播州杨氏历代统治者的这般仁政的治理下,是“西南夷……其中播最大,地方两千里,民悍而富”,直至明代成为贵州经济第一的存在。因此,正因播州杨氏能让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百姓对其自然就是拥戴有加。由此,随着百姓的拥戴,中原王朝的认可,播州杨氏对于播州长时间的统治也自然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播州杨氏为何会亡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杨氏会亡在杨应龙的手中,会被万历皇帝所灭,这其中的缘由直至今日也未有个明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播州杨氏会覆灭,主要原因离不开两点:

其一是杨氏末代土司杨应龙不再恪守着“尽臣节,尊民心”的祖训,对内,鱼肉百姓,弄得播州上下苦不堪言;对外,反叛大明朝,妄图以一隅之地对抗中原王朝。

其二是明朝不再甘于让西南地区最富庶,也是最重要的播州被杨氏所控,此时明廷想对播州进行直接统治,然后借助着播州来控制住西南地区的其他土司政权,从而征调他们的财富、士兵去应对东北越来越严峻的局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播州杨氏会覆灭,这个原因是相互的,是既有杨应龙的私心,也有明朝的野心,杨应龙希望用播州去完成真正的“割据”,而明朝也希望将播州真正纳入到自己的统治范围中。由此,就在这种“两厢情愿”的情况下,最终杨应龙反叛,明朝平叛。而结果无需多说,杨应龙始终是无法与明朝相抗衡的,即使此时的明朝已是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雄居中原的明朝也不是只有一隅之地的杨应龙可以比的。自杨应龙反叛那刻起,播州杨氏的灭亡就早已注定。



总得说,播州杨氏能掌控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正是因为他们重视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及播州百姓的民心,知道只有臣服于中原王朝,知道只有播州百姓拥戴,播州才能永远的控制在杨氏的手中,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也才能长治久安。而播州杨氏会灭亡,其主要原因也是因末代土司杨应龙对内不尊民心,对外不尊明朝,才最终促使播州杨氏覆灭。

只得说,播州杨氏是成也中原王朝、播州民心,败也中原王朝、播州民心。末代土司杨应龙若能一如既往的恪守着其先祖所定下的“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的祖训,播州杨氏也不会落了个之后如此下场。

若杨氏一直这么恭顺,明朝也找不到借口去攻占播州,播州杨氏也就不会被灭,甚至有可能存活到清朝。毕竟如果平白无故的就去进攻播州,这只会让西南地区的其他土司与明朝越来越离心离德,而这是明朝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因为此时东北局势已经够糜烂,如果西南再乱起来,明朝就有可能陷入分崩离析。

只是可惜的是,杨应龙太贪婪,太自大,最终播州杨氏为杨应龙的贪婪与自大赔上了七百余年的“国运”,播州杨氏自此不复存在。


澳古说历史


在古代,贵州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王朝控制力较弱,往往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官职,实行羁縻统治。在这一背景下,播州杨氏传承了二十九世,七百二十四年。杨氏家族人材济济,累世囤积了巨额财富,开始有了不臣之心,同中央矛盾加剧。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发兵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杨氏坏了规矩,影响了国家统一,遭到灭顶之灾,究由自取。
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就在今天重庆地区设置播州,下辖六县,属黔中道。后来这一地区被南诏国占领,唐朝无力经营偏远地区,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皇帝下诏,如果各人有能力收复播州地区,这个人家族可世代为刺史,镇守播州。

山西人杨端自造奋勇,招募几千人,成功收复播州地区,杨端成了播州杨氏开山鼻祖。杨氏人才济济,有非常识时务,能够和历代中原王朝和作,所以才能传承七百多年。。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播州杨氏传人杨实献其地归宋,北宋设播州和尊义军,仍以杨氏为首领。传至杨昭时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据说,播州杨氏同北宋杨家将是同宗。

杨文广(杨延昭子)随狄青大军征侬智高时,路过播州,同当时杨氏族人相认,杨贵乃杨家将之后,不知道这个说法正确于否。宋理宗时代,汲播州安抚司,杨邦宠为安抚使。蒙古军队攻入四川,杨邦宪率播州军完强抵抗,给蒙古军以沉重打击。

大元定鼎中原后,下诏诏降播州杨氏。杨邦宪投降,那个时代,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控制比较薄弱,只要宣示效忠中央即可,所以播州仍然是杨家天下。

杨邦宪死后,五岁儿子杨英世袭之位,赐号杨赛因不花。杨英成人后,是一员良将,平叛有功,封资德大夫。。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发兵西南地区,各地土司望风而降,播州杨氏也不例外。

杨家几百年传承,囤积了大量财富,加上杨氏治理有方,播州地区经济非常发达,如同一个小独立王国,同明关糸比较微妙。杨氏第二十九代传人叫杨应龙,性情乘张,飞扬跋扈,已有了不臣之心。

房屋汇以龙风,使用阉人,议事府设九五之阶,朁越无礼。这个时候,明朝国力已衰,对边境地区控制力,己力不从心。杨应龙兵力强大,老巢海龙屯修建的固若金汤,瞧不起明四川驻川,有吞并四川野心。

杨应龙劫夺百姓,为害地方,宠幸小妾,害死有诰命封号的妻子张氏,被娘家人造到官府。由于种种原因,杨应龙没有被及时处理,同四川地区军事冲突不断,助涨了他的嚣张气焰。

万历皇帝援朝战争结束后,开始调重兵征巢播州杨应龙叛龙。李化龙为统率,二十四万大军八方包围,可见万历皇帝决心之大。

万历二十八年,各路大军云集,杨应龙组织八万人抵抗。播州北面綦江是战略要地,杨应龙派儿子杨朝栋率军数万防守。

明军先锋是威名天下的刘珽,一口大刀一百多斤,有万夫不挡之勇。播州军望风而逃,杨朝栋差点儿被活捉,明军很快攻到海龙屯门户娄山关下。明军火炮惊天动地,播州军根本无力抵抗。

战至最后,杨应龙父子都被生擒活捉,传承七百二十四年的播州杨氏土司制度结束。此后,明朝改土归流,播州地区一分为二,分别由四川,贵州管辖,由流官制理当地。


杨氏在播州地区势力盘根错节,影响仍非常大,明朝委任的知府仍由杨氏世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剥清康熙年间。

明朝平定播州杨氏叛乱,实行改土归流。表明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逐步加强。任何一个地方势力,不管历史传承多久,实力多强,必须守规矩,讲原则,效忠中央权威,否则,万劫不复。



关东侠客


作为地方豪强,播州土司杨氏统治其地七百余年,真是运气加福气,家运绵长啊!

播州之地,原本古夜郎与且兰(古国名,在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等市县一带)国地,西汉时属牂牁郡;唐太宗时置州,始称播州,治恭水(今遵义市)。南宋理宗时置播州安抚司;元世祖忽必烈时改为播州宣抚司;明初,明太祖升级为播州宣慰司。

在唐宋元明四朝,播州一直属羈縻府州。所谓羈縻府州,即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行政长官,属世袭与自治性质。明中期后,称由土官所管辖的地方行政机构为土司。土司按级别高低,依次为宣慰使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等。杨氏的宣慰使司属于最高级别的土司。

播州土司杨氏,早自晚唐时便世有播州其地了。

播州杨氏始祖为杨端。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南诏寇犯并攻陷播州。杨端应募决策,出奇兵收复播州,播州人皆敬服怀德之;唐廷授其武略将军,遂趁乱据其地。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宋徽宗时,杨文贵纳土称臣,朝廷置遵义军。元世祖授杨邦宪为播州宣慰使,赐其子汉英名赛因不花,封播国公。1371年,明军平定蜀地,明太祖遣使招谕当地土官。转年,播州宣慰使杨铿等地方首领相继来归,表示臣服。明太祖诏赐杨铿衣币,改播州宣慰使司隶属于四川,杨铿仍任播州宣慰使。

播州宣慰使司所辖区域广袤千里,其地介于川、湖、贵之间,西北堑山为关,东南附江为池,形势十分险要。宣慰使司领黄平、草塘二安抚司及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长官司,领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大姓。

1571年,播州宣慰使杨烈去世,子杨应龙上表朝廷请求袭位,朝廷允准,并颁其宣慰使敕书。杨应龙“生而雄猜,尤阻兵嗜杀”,因帮助朝廷征讨叛乱者有功,朝廷赏赐其金币及大红飞鱼服,加职级,授其都指挥使衔。

沉醉于战功、嘉奖与皇帝的恩宠,杨应龙渐渐有些发飘起来,骄蹇逾矩,在府内僭饰龙凤,擅用阉人。宠爱小妾田雌凤,怀疑嫡妻张氏有奸情,遂赶出家门。日后,杨应龙去田兄家饮酒,乘着酒劲砍下张氏及其母的首级,并屠其家。杨应龙在播州,专酷杀树威,并勾结关外生苗为羽翼,肆行劫掠。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贵州巡抚叶梦熊上疏举报杨应龙诸多凶恶之事,巡按陈效历数杨应龙二十四大罪。当时正防御松潘闹事,准备征调播州土兵协守,四川巡按李化龙疏请暂免勘问,让杨应龙戴罪立功。妻叔张时照与部将上飞文,告杨应龙谋反。由于蜀地士大夫袒护,朝廷也没太认真处理。

1594年十月,杨应龙抗拒朝廷,明军进击之。转年五月,杨应龙服软听命罢兵,被革职,以其子杨朝栋代理宣抚司事。

杨应龙得到朝廷的宽大,非但不知悔改,反而怙恶不悛,变本加厉。1596年秋,杨应龙复起,攻打近邻卫所。残破余庆,掠大阡、都坝,焚劫草塘、余庆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又派遣其党围攻黄平,屠戮重安长官家,势复大炽。

1597年七月,杨应龙攻掠江津、南川;并趁当地驻军征调抗倭援朝,遂增统苗兵大掠贵州洪头诸屯,又侵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

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命令都司杨国柱率部三千攻剿杨应龙。贼军佯败诱敌,尽歼官军。李化龙受命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征调抗倭援朝的东征猛将刘綎、麻贵等南征平叛。杨应龙趁官军大兵未至,勒兵八万攻陷綦江。1600年正月,杨应龙五道并出,破龙泉土司,气焰十分嚣张。

李化龙集结大军,于二月二十二日誓师,兵分八路齐进。讨伐军每路约三万兵马;其中官军占三成,土司兵七成。

四川总兵官刘綎(明朝后期超级猛将,手使镔铁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率先出击,大破贼军前锋,杨朝栋仅以身免,贼众胆寒溃败。官军趁势连克桑木、乌江、河渡三关,夺取天都、三百落诸屯。刘綎破九盘,攻克险隘娄山关。

四月初一日,刘綎率军进屯白石,杨应龙率领诸苗进行决死大战。刘綎亲率精骑冲击贼军中坚,同时分两翼包抄夹击,大破贼军。此时各路官军齐集,杨应龙见情势危殆,父子相抱痛哭,然后困兽犹斗,上囤(防御工事)据险死守。正赶上阴雨连绵,官军于泥淖中苦战,久攻不克。六月四日,天气放晴,刘大刀身先士卒,舞动大刀一通砍瓜切菜,一举攻克土城。

杨应龙处境益加窘迫,急忙散发黄金招募死士拒战,但却无应者。杨应龙无奈,只好亲自提刀巡视营垒,只见四面火光烛天,大兵已经登上囤垒,破土城而长驱直入了。杨应龙穷途末路,仓皇同爱妾闭门自缢,同时举火自焚;其子杨朝栋被擒。播州杨氏之乱平。

官军自出师至剿灭叛贼,计一百一十四天,八路官军共斩贼首二万余级,生擒杨朝栋、杨兆龙等党羽百余人。官军将杨应龙的尸体从灰烬中觅出,挫骨扬灰;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等磔(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即车裂)于市。

播州杨氏自取灭亡,朝廷将播州一分为二,属蜀者为遵义府,属黔者为平越府。播州之名自此消失。

杨应龙雄强偏陲,夜郎自大,恃强用狠,残虐骄蹇,祸害周边,无视朝廷,终至身死家毁,宗嗣荡灭,实为咎由自取。

播州自晚唐(876年)归杨氏统管,至1600年覆没,共传二十九世,历七百二十四年,最终葬送于不肖子孙杨应龙手里。


风光艺境


够厉害的,但是确实没听过这个家族。历朝历代最多也就300年,一个家族700多年,绝对有其独特的家法族训,值得学习


暮城里的慕橙


在贵州北部,曾经存在过一个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延续了724年的政权,这个政权,就是杨氏土司。

这个杨氏家族人才济济,文武双全,统治了贵州的播州一带长达700多年,一共世袭了二十代土司。在杨氏统领下的播州,虽在偏远山区繁华程度却不逊色于京城,其实力可见一斑。

播州是唐贞观13年置下的城市,后英唐朝的衰落,播州基本沦陷于南诏国。

唐僖宗时期,原籍太原人士杨瑞率军击败了占据播州的南诏国,随后便自立为王,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骁勇善战,治国有方国力空前,此时的播州土司杨实主动献地归附,朝廷接受后,仍以杨氏为播州首领。

元朝入主中原后,下诏招安播州,杨氏土司杨邦宪率其地降,由于播州地势和杨氏世代累积的威望,元朝廷便在播州设安抚司,命杨邦宪为安抚司。杨邦宪死后其子五岁的杨汉英继任,后来杨汉英为元平判有功,晋封资德大夫,杨氏一族的势力进一步强大。

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四处征战,扫除异己,见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实力如此强大,贵州地区的土司纷纷表示归降,播州土司杨氏一族也不例外。明朝开国之初,为大局稳定,朱元璋也顺势将归降的吐司们纷纷封官,杨氏仍然统领播州地界。而且鉴于杨氏是最早归顺明朝的土司,朱元璋还特地下令减免了坡州的纳税賦粮。

原本历代杨氏土司就囤积了大量的财富。朱元璋前期的政策,使得播州地界的经济和实力远远超越西南地区其他州郡。

到明代中期,播州杨氏几乎可以算得上富可敌国啦!要知道统领一国封地的明代亲王,一年俸禄才只有一万石,连杨氏田租收入的六分之一都不及。杨氏实力可想而知。

而且播州杨氏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人脉关系也随之遍布全国,据说朝廷一位亲王想给自己买副好的棺材板,都还是托福上一位来自播州的教书先生搭的线,最终以五十两白银得了一副上好杉木。

到明朝中后期,国立渐弱,对各地的约束不复从前。而此时不论是经济还是兵力都丰厚的播州杨氏土司, 边日间肆意妄为起来,不但私自使用宦官,还造龙凤蟒袍,甚至在吐司议事府外设九五台阶,僭越之意明显,但朝廷暂时无力治惩。

到二十九世土司杨应龙时期,对朝廷法纪更是不屑一顾,肆意掠夺周围百姓,甚至宠妾灭妻。将有诰命在身的妻子张氏杀害,遭到地下百姓和张氏在朝廷为官的亲属联合告状,称其谋反。

朝鲜战争结束后,万历帝爹命大将李化龙调集机二十四万兵力,征讨播州,亳州的防守海龙屯被攻破,杨英龙惨败自尽。

之后朝廷便宣布对播州改土归流,撤销啦播州宣慰司,杨士的吐司世袭至此终结,但这并不代表杨是的消亡,虽然朝廷将播州改为遵义府和平越府,分别隶属贵州和四川,以示是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进,但实际上朝廷指派的遵义府知府仍然是播州杨氏的族人,且依然是世袭士官。

杨氏世袭的土知府,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撤销。其修建的军事防御屯堡海龙屯,2015年被收录《世界遗产名录》,可见播州杨氏一族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

贵州杨氏土司,是随着自己的实力强大而建立,随着第29代杨氏子孙的堕落而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