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明星、網紅江湖,網事20年

當粉絲投入大量真金白銀助力主播奪魁時,事實上也獲得了“自我”的勝利與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鮮活個體的存在,互聯網技術與平臺才變得有溫度。”


文┃蔣苡芯


談及中國的網絡社區,過去二十餘年間,無論擂臺擺在何處、何人做東、浪潮更迭幾代,從未缺少波濤與聲響,各色人等亦在其間浮浮沉沉。


慕容雪村、寧財神、韓寒、徐靜蕾、芙蓉姐姐、Papi醬、李佳琦……從天涯社區到博客,再從微博到直播平臺,一代代的草根、網絡紅人被熟知、被追捧,也被遺忘。


時代更替,唯一不變的是,在這個廟堂之外的線上江湖裡,衝突、合謀、熱鬧、新奇總在發生,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新的故事。


天涯論壇:針砭時弊,各路俠怪唇槍舌劍


1999年3月,天涯網在海南誕生。作為國內最早出現的網絡虛擬論壇,天涯擁有一種與現代社會全球化相反的文化結構,日後,它發展壯大,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論壇”。


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後現代文化特徵的網絡空間。社區成員熱衷於“稗史的寫作”,他們自稱“天涯人”或“天涯er”,依照個人價值取向和立場會聚於此,進行著個人意識與社會意識的雙向磨礪。“豔照門”“周易大戰”“明月門”“朽木事件”“潑墨門”“3377門”“奇葩小月月”……在人們還手拿小靈通的時代,天涯上的熱門帖子閱讀量已過百萬。


跟著“天涯觀光團”在這個江湖浪跡過的人,再回首15年前,會記得“慕容雪村”“十年砍柴”“寧財神”“步非煙”等一大批誕生在天涯的網絡論壇作家,也不會忘記一個名字——周公子。天涯用戶“ieattly”在2018年發帖回憶,“當年幾乎有1/10的天涯用戶慕名他而來”。


2005年9月,一篇名為《一場虛擬世界的反歧視大戰》的長報道佔據了《南方週末》的整個頭版,報道天涯名人易燁卿和周公子的網絡PK,即當年成為網絡大事件的“周易之戰”。


2004年年初,易燁卿多次撰文對農民、民工、外地人、乞丐等人群表示鄙夷。她屢次強調“人分三六九等”,有“高低貴賤”,而她自己生來就比別人高一等,並用“姐姐身家超過6000萬美元”“和包兆龍(浙江知名商人)熟識”等話語來證明。2005年年初,ID名為“北緯67度3分”的網友(即“周公子”)用“比富”的方式公開抨擊易燁卿,並直指其炫富的虛假性,“你歧視是你的問題,但不要打著我們‘上流社會’的旗號,我們並不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貴,我們尊重每一個人,哪怕是乞討者”。


一場關於人性、貧富、尊嚴話題的網絡論戰一觸即發。4天時間,22萬人圍觀,網絡言論迅速從網絡大眾對易燁卿歧視“大眾”的抗擊,演變為“老貴族”與“新富豪”的交鋒。最終,周公子完勝,隱退天涯,但江湖的風雲故事仍在繼續。


天涯社區有著高度互動性,這使得網民在產生信息需求時,不必被動地等待傳統媒體的“權威發佈”,而是作為信息主導者第一時間在論壇發帖,社區其他成員通過留言、回帖等方式進行反饋。新聞信息的傳播和多元意見的發表被有機整合,這讓天涯猶如一處招待八方來者的客棧。


2005年之後,天涯用戶數迅猛增加,使它成為社會現實的催化劑與放大器。2006年12月中旬,天涯網友吳坤強發表“一個民營加油站老闆對中國油價多年上漲的感想”,引發巨大風波。一時間,多家網站轉載,中央電視臺前往採訪,當月25日,央視《中國財經報道》播出“破解中國油價迷局”。不久後,油價宣佈回落。


2007年3月,天涯雜談上一篇題為《考研初試成績公佈,我的是零分!》的帖子被社區管理員列為頭條,引發大批網友聲援。隨後媒體關注,引起相關部門注意,文中提到的監考人員被處分,考生權益得到了維護。


當時坊間有此說法:“廣州的報紙,湖南的電視,海南的網絡。”天涯論壇的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草根、明星、網紅江湖,網事20年

2003年10月,北京,用電腦上網的人們。(圖/FOTOE)


博客時代:“想寫就寫”,網絡社區權力格局逐漸形成


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資深研究員戴維·溫伯格曾說:“博客是個人的聲音。”若把網絡比作世界,博客就如同一個個小天地,在屬於自己的網絡空間裡,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觀點、見解,傳播帶有個體意識的信息、圖片,展示真實的自我。2005年,伴隨著“超女”的“想唱就唱”,“想寫就寫”的博客時代同時來臨。


與天涯社區的“唯草根性”不同,博客的出現與興起以“圈”為陣地,同時也打破了“圈”的邊際。


首先是文學圈、媒體圈、娛樂圈、地產圈等名人以實名形式開通了自己的個人博客,“一對眾、眾對一甚至眾對眾”的傳播形式逐漸形成。


演員徐靜蕾一度是名人博客第一人。2005年10月25日,徐靜蕾開始寫博客,112天后,其博客點擊量突破1000萬大關。地產老闆潘石屹在新浪博客上的排名,曾長期穩居前20名。徐潘二人在博客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談電影製作、莫言、世界經濟論壇……網友們則通過名人博客,完成了對精英和名人的祛魅與脫冕。


也是在這一時期,網絡社區的權力格局逐漸形成。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認為,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是不平等的,所以某些人發號施令而另一些人唯命是從,如名人就主導著和粉絲的互動,而權力通過將這些個體聚集在一起,在微觀互動層面上發揮作用。由於個體自身的特質,比如見多識廣、具備某種專業知識、有良好的聲譽或者本來就是公眾人物,這些人在博客社區很快成為“意見領袖”。為區別於大眾,新浪博客賦予這些人“VIP”稱號,讓他們發揮主導型的影響力。隨之出現的,還有他們的追隨者、反對者、沉默者,各方在社區內展開博弈。


“韓寒現象”堪稱新浪博客社區刮過的最大一場風,迄今為止,韓寒個人博客訪問量超6億人次。2010年5月,韓寒入選美國《時代》週刊全球影響力百人榜,《時代》稱韓寒是“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他還是一個狂熱的賽車手,並寫了一個超級流行的、以戲謔主流文化為樂的博客,他以調侃口吻針砭文化名人和不稱職官員”。


某種程度上,韓寒的博客滿足了公眾的心理需求。他關注社會熱點,如“杭州飆車致死事件”“北川政府採購豪華車事件”“湖南株洲高架橋坍塌事件”,等等。在電腦端盛行的時代,其每篇博客閱讀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跟帖數亦是成千上萬,讓無數人見識到“意見領袖”的能量。


經濟急速增長與社會文化發展間的張力、明星效應、博客本身的機制,讓大量普通人開始註冊博客,形成一種大眾文化得到釋放的爆發性、補償式狂歡,其中就包括以雷人言論博人眼球的“鳳姐”羅玉鳳、公開性愛日記的木子美。


草根、明星、網紅江湖,網事20年

2007年7月7日,大連,參加2007年中國海底趣味爭霸賽的芙蓉姐姐。(圖/視覺中國)


微博時代:網紅得道,粉絲文化爆發


伴隨著4G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網絡社區的主陣地逐漸遷移到微博。最初,微博採用的宣推手段和博客一樣,也是邀請明星和名人入駐,但其平臺內容形式的輕便性、扁平化以及低門檻社交,給信息的傳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


和其他新媒體平臺相比,微博支持多種內容發佈形式,文字、圖片、短視頻和直播等均無需跳轉即可實現。


與此同時,大眾關注的主題更加多樣化,不再侷限於人(例如娛樂、體育明星等名人),物品、理念、風格等都能成為粉絲追隨的對象,去中心化趨勢加強,粉絲、偶像之間產生多點全方位互動,在姚晨等明星之外,脫胎於普通人的網紅群體應運而生。


視頻博主@ Papi醬、美食博主@辦公室小野、電商博主@張大奕、遊戲博主@小智、搞笑博主@我的前任是極品、動漫博主@王尼瑪、寵物博主@回憶專用小馬甲……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和領域網紅出現在大眾視野。


以Papi醬的崛起為例:Papi醬本名姜逸磊,2015年10月起,在中央戲劇學院讀研的她陸續在微博、小咖秀、秒拍等平臺上傳原創短視頻,2016年2月,其作品開始走紅。Papi醬緊追社會熱點話題,利用變聲軟件以犀利、幽默、接地氣的話語進行吐槽,憑藉“一個集美貌和智慧於一身的女子”的形象迅速吸粉。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學成認為,Papi醬的成功,在於她找到了一種可以迅速把用戶價值觀調頻到同一個頻道的途徑。


楊學成說,價值觀的吸引使社群得以形成,當Papi醬持續往社群中投放價值觀作料(短視頻)的時候,社群的共識就會形成。“有關‘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樣的問題,在社群裡就會醞釀成型,目不能見但心若明鏡,這將為後續的社群動員做好準備,只需‘Papi醬’一聲號召,這股能量就會噴薄而出。”


直播時代:去中心化,即時視聽互動成就想象共同體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 2019年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33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3646萬,佔網民整體的50.7%。


直播行業不僅人數眾多,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2018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市場規模達2016.8億元,同比增長39.1%。其中短視頻行業達118.1億元,直播行業達363.3億元。


在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琦看來,在網絡直播中,粉絲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與社會身份等一概被予以遮蔽,草根也好,精英也罷,皆以“網民”身份平等出現在虛擬世界。他說,以往“沉默的大多數”現在不僅能通過彈幕、連麥與主播暢通無阻地溝通、遊戲,甚至還能操控主播,決定整個直播的劇情走向。“他們不僅搖身一變成為節目的參與者,更是整個節目的建構者。受眾與受眾之間沒有階層的區隔,受眾與主播之間亦無社會的壁壘。於是,一個沒有絕對權威,處處皆中心、無處是邊緣的平等空間得以橫空出世。”


區別於傳統電視臺、電臺主播的專業化出身,更多直播界的“主播”來自草根階層,這也讓大眾有機會從最初的社交平臺被動用戶轉變為可以在“臺前”進行個性化表達的傳播者。


相較於以往的追星活動,直播平臺讓人們獲得了一般粉絲無法獲得的強參與感與即時互動感。直播過程中,觀眾可以贈送禮物給主播,如一毛錢的“點贊”、幾百元的“飛機”“火箭”,直播平臺還設立粉絲貢獻榜,將粉絲贈送的禮物按總金額排序展示。粉絲們在榜單內較勁、攀比,以此確立自己在趣緣群體中超越他人的地位,獲得虛擬空間的象徵性身份。


“在主播與粉絲一致對外的過程中,一個休慼關聯的社群得以形成,在虛擬社群裡,主播與粉絲們結成同呼吸、共命運的戰友,模糊了彼此的身份界限。偶像成為粉絲‘自我’的延伸,粉絲與主播在社群內構成了一個想象共同體。”李琦在論文《身體奇觀,符號神話,消費狂歡——關於網絡直播熱的多維解讀》中稱,這一遊戲,看似是主播間的比拼,暗湧的卻是粉絲群體間的衝突和博弈。


當粉絲投入大量真金白銀助力主播奪魁時,事實上也獲得了“自我”的勝利與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李琦說,正如拉康的鏡像理論所指出的,粉絲將情感、慾望投射於屏幕那邊的“自我”上。在主播身上,粉絲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而草根主播突破階層固化,躍升至中層乃至社會上層的經歷,點燃了普通人心中的渴望與激情。主播平步青雲的神話不僅是勵志人生故事的言說,它暗示的,更是一種“庶民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