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獲獎啦~~~

【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日前,由柳州市司法局、柳州日報社聯合開展,柳州晚報承辦的“獻禮七十華誕 唱響法治柳州——我身邊的法治故事”主題徵文比賽經過專家評審,獲獎結果已經出爐。柳州市柳江檢察院幹警韋佳鳳撰寫的文章《從看,到我今日說法》優秀獎。

【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柳州晚報》 2020年1月17日04版

(以下為文章全文)

“叮咚”,一條“12319”平臺的短信發送到我的手機,答覆我之前反映的道路坑窪的問題已經解決,路面已經平整完畢。我曾向“12345”政府熱線反映過道路斑馬線模糊的問題,沒幾天已經重新加劃清晰。當我用微信拍下路燈歪斜的照片,發送給“柳州是我家”微信公眾號,10分鐘後就有城市管理的工作人員,晚上開車去尋找歪斜的路燈。我很抱歉,覺得次日白天也可處理,但是對方答覆有投訴就要即時處理。


我很感動,為我們柳州市政府高效、便捷的服務點贊。同時也為我自己點贊——維權意識、共建美好家園的主動意識,是促使我拍照反饋問題的動力。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之一。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韋佳鳳

我喜歡網購,打開手機,輕輕一點,等待收貨。“七天無理由退貨”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給予我作為普通消費者的保護。我還喜歡看電影。在手機上購買電影票,這是20年前不曾有過的買賣合同。觀影前我刷刷微博,不當鍵盤俠。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因為我深知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隨手打開時代的產物——微信,我收到公眾號“民主與法制時報”的推送:“11月14日,由中國法學會組織撰寫的《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8)》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連續第11年向國內外發布關於中國法治建設的年度報告……”

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每天很愛看中央電視臺一套的節目《今日說法》。“用鏡頭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節目中的這句話,常常激勵著我。1999年1月2日,《今日說法》開播,我上初一。5年後,我上大學就讀法學專業。10年後,我考上了公務員,先後在司法局、法院、檢察院工作。至今參加工作11年。

【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我身邊的法治故事】從看《今日說法》,到我今日說法

進入鄉村開展扶貧、法治宣傳等工作

我在鄉鎮司法所工作過,曾經坐船渡江後爬山,到最遠的村落調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作為最基層的司法行政單位的一分子,我目睹過村民的文化落後,也見證過他們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法律權益。這是法治的力量,讓他們成長。我曾在清晨5點40分到達村屯,捧著票箱挨家挨戶的請村民投票,選舉他們心中的村委會幹部。這是《憲法》《選舉法》在實施,發生在我身邊的法治故事。


後來,我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進入人民法院工作。我發誓要一輩子捍衛法律的尊嚴,後發現這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漫長的歲月去認真踐行。當我結婚生子,成為妻子母親。手邊的案件也變成了離婚訴訟、民間借貸糾紛……我仍然有在調解,有成功過,亦有失敗過,但從沒放棄過。目的是與我的同事一起,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如今,我在檢察院工作,負責對外宣傳。群眾向我們諮詢法律、反映訴求的途徑,從傳統的面對面、書信、電話,到現在的郵件、微信、微博、門戶網站等多種渠道,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公民的維權意識很強,熟知法律,令我深刻地感受到法治中國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從看別人的法治故事,到自己講述法治故事,有幸見證中國的法治進步。

回首往事,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感慨我與時代同行,共鑑改變,依然初心未變。


審核:毛建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