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發燒”

“通常發燒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機體主動的發燒,另一種是機體被動的發燒。”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王新良解釋,主動發燒是兒童最常見的發燒方式,比如兒童在感染炎症的時候(最常見的是感冒),此時機體主動發燒的目的就是打敗炎症。人體大腦的下丘腦會控制調節體溫,主動發燒時機體溫度一般不會超過39.5℃。

身體主動發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抑制病毒繁殖。但是體溫升高是有條件的:身體會把儲存的熱量丶脂肪丶蛋白質通過糖原異生作用轉化為熱量燃燒用以支持體溫升高,骨骼中的礦物質會被抽離出來協助完成這個過程,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會大大加快,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發燒過後通常沒什麼精神丶食慾的原因(過去講小孩子發燒過後好像個子長得特別快也是這個原因),但是,如果懂得在發燒過程中給予患者充分的營養支持,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戰勝病毒細菌,那麼這個過程相當於免疫系統的一次“練兵”,之後,免疫系統會越來越強大,身體素質也會慢慢增強。而輸液的過程實際上是抑制了免疫反應,實際上你會發現這樣處理之後,身體素質會差,生病的頻率會越來越高,關鍵時刻,甚至會要命。

正確認識“發燒”

對於骨質疏鬆患者來講,一次發燒可能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對於癌症患者來講,發燒是最難能寶貴的一次康復機會,因為在發燒的中後期,細菌丶病毒丶癌細胞都有可能會被轉化成熱量用以支持體溫升高(這一點和斷食排毒的原理比較相似)。

被動發燒是因為中暑、中毒、腦外傷、腫瘤等外界原因使腦部的調節中樞出現了問題,此時溫度容易達到40℃以上。事實上產生腦部損傷的病理基礎是腦部周圍的蛋白質變性,只有50~60℃的高溫才能使蛋白質變性,形成腦損傷,現實中兒童一般的發燒不可能達到這個溫度。

正確認識“發燒”

發燒是身體中溫暖系統類似危機的變化。造成發燒的原因非常多,對於小孩,即便是一個生日會、一趟長途旅行、天氣突然轉變、受寒或長新牙等,都可能造成身體過度負擔,而致身體易於受到細菌侵襲、感染。在動物實驗中已經證明,33~35°C之間的溫度最利於病毒及細菌繁殖,換言之,低於常人體溫的溫度也因此最可能引起傷害。所以“著涼”的說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對於消滅或預防影響身體病毒或細菌的滋長,發燒,一般為39~40°C則提供了最理想的的溫度。

在活化內因性的防禦系統中,許多身體的反應只有透過發燒才被啟動。發燒刺激免疫系統活動,並制止病毒或細菌的滋長。抑制麻疹產生的發燒,或抑制原因不明的細菌在血液中繁殖而影響器官“血液循環中毒(淋巴管炎)”的發燒,可能導致併發症。而退燒藥也會降低腎功能。研究顯示,幼兒期發燒可以預防過敏,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特別是出過麻疹、德國麻疹及水痘以後。

正確認識“發燒”

發燒是身體對抗疾病,也是奠定健康基礎的高效反應。在發燒時,立即以藥物退燒或服用抗生素可以說是幫倒忙,反而阻斷了生命體本身在發燒時所啟動的防禦機制。因此應該只有在身體無法自己對抗細菌的感染時,才需要採用藥物。不過,從實際效果看來,對於經常活躍的病毒而言,抗生素並不是這麼管用。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子,是因為一些病毒、細菌等感染會引起發熱,而這些感染,可以引起腦炎、腦膜炎導致損傷腦部,甚至會引起神經系統的後遺症。這種損傷是因為損傷腦部後產生的,並不是所有的發熱都會造成腦損傷。像低血糖、中毒、代謝性疾病等不一定有發熱,但也會引起腦損傷,因此,靠體溫來判斷是否會造成腦部的傷害也是不科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