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非理性的16條大道

1,代表性效應:我們往往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趨勢會繼續下去。

2,錯誤共識效應:我們往往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

3,後悔理論:我們試圖避免可證實我們已經犯錯的行為。

4,定錨/框架:我們的決策受到隱約暗示正確答案的信息的影響。

5,同化誤差:我們會誤解接收到的信息,以為該信息認同我們所做的事。

6,選擇性接受:我們只接受似乎認同自己行為與態度的信息。

7,心理區隔:我們曲解信息,好讓其認同我們的行為與態度。

8,過度自信行為:我們高估自己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

9,後見之明偏誤:我們高估自己預測過去一連串事件後果的可能性。

10,確認偏誤:我們的結論不當地偏向我們想要相信的事。

11,適應性態度:我們與熟識的人往往持相同的態度。

12,社會比較:面對一個我們覺得難以理解的主題,我們以他人的行為作為信息的來源。

13,認知不協調:我們試圖迴避或扭曲表明我們的假設錯誤的證據,我們也會避免強調這類不協調的行為。

14,自我防衛功能:我們調適自己的態度,好讓其似乎認同我們所做的決策。

15,選擇性認知:我們曲解信息,好讓其認同我們的行為與態度。

16,展望理論:我們有一種不理性的傾向,比較願意賭虧損而不是賭獲利,這意味著我們持有虧損頭寸的時間長於持有獲利頭寸的時間。

通往非理性的16條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