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庸》裡的“慎獨”一詞得到了什麼啟示?

慎獨。

“慎”:小心、謹慎;“獨”:孤身、獨處。

指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也須謹慎處世,修身養性。

從《中庸》裡的“慎獨”一詞得到了什麼啟示?


《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裡說“率性之謂道”。率性即為純真,不掩不藏,坦誠而無邪念。道是修心的最高境界,指是一個人到達了思想的最純潔的高度。

無論中國的佛、儒、道家,無不竭力宣揚對一個人心性的嚴格要求。用現在的話來說,即是“自律”。

從《中庸》裡的“慎獨”一詞得到了什麼啟示?


曾國藩說:慎獨則心安,吾當每日自省其身。當今社會,人變得越來越有些浮躁。事事功利化,無利不為,往往忽視了對自身修養的重視。對祖宗們留下的訓誡置於腦後,飽暖思欲,幾如病入膏肓。

從《中庸》裡的“慎獨”一詞得到了什麼啟示?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群體社會講究和諧友善,價值互通,包括生活資料和思想觀念。個人的修為決定了一個群體的文明度。一個自律的人正是構成這個群體文明和諧程度最好的要件。

高爾基說:走真正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君子慎獨的下一句是:不欺暗室。就是講的真正誠實,問心無愧。通俗點說,即:即使有機會得到某些東西時,也不去追求它。這是自律的本質。拿一個例子來說,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你得到了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儘管無人發現,沒有修為者會沾沾自喜,而君子之人則視為自身不淨的行為。雖然從古到今都有律法約束,但修為者以道德規範自己,而絕不以自身的行為是否到達法律的底線為依據。

從《中庸》裡的“慎獨”一詞得到了什麼啟示?


一個人如果僅依靠以法律法規作為自己的行為來決定取捨,那必然形成置道德於不顧,這恰恰是社會道德文明的淪喪。

所以,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今天我們講究弘揚正氣,宣傳傳統文化尤其顯得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