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掃“戰場”的勇士:沒有可能、疑似 只有百分百

清掃“戰場”的勇士:沒有可能、疑似 只有百分百

回首過去這一個多月的經歷,陳建弟覺得沒有比“幸運卻又後怕”這幾個字來形容更為貼切了。他所在的城市——與武漢相隔千里的溫州,自1月17日發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一度成為全省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溫州市生態環境局土壤處工作的陳建弟,年底剛從同事手中接過醫療廢物管理業務,抗疫那段時光對他來說,異常漫長而又煎熬。

涉疫醫療廢物沒有“可能”“疑似”這一說,只有“百分之百”——醫護人員的防護服、病區的快餐盒、病人的嘔吐物等等,百分之百含有病菌。這類醫廢的處置工作一旦出了問題,陳建弟說,那就一定是“天大的問題”。

近兩個月後的3月12日,溫州對外宣佈已連續23天實現確診病例“零新增”,嚴守在防疫工作最後一道防線的陳建弟,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像往常一樣應付日常瑣屑了。

“最多堅持半個月”

在年前第一次和醫廢處置單位對接時,陳建弟就感到問題比想象中要棘手。

溫州共有兩家醫療廢物處置單位。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後,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理提上日程,兩家中處置能力較大的溫州市公用集團下屬的環境發展公司,就誕生於這種背景下。

“可以說一開始對於這場疫情的預判,幾乎都來自抗擊非典的經驗。”公用集團環發公司綜合材料生態處置中心黨支部書記周祥雷直言,1月23日浙江在全國率先宣佈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時,在公用集團統一部署下,環發公司就著手準備打好這場硬仗。“但說實話,感覺和當年抗擊非典的情形還是不太一樣。”

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對醫療防護用品的需求程度。涉疫醫療廢物處理人員,是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除一線醫務工作者外,離傳染源最近的群體之一。早期防護用品短缺的問題,在這個群體中凸顯出來。

“看目前的存量,大概還能堅持多久?”面對陳建弟一行人的疑問,周祥雷沒有迴避:“最多半個月。”

如果防護不到位,二次感染風險就會大大增加,最壞的結果,便是整個處置廠因人員和環境造成感染而停產。這將是一場災難。

那段時間,只要看到微信群裡有捐贈醫療物資的信息,陳建弟都會留意。不過他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詢問過後,大多數捐贈者都表示醫療物資是留給醫療衛生機構的,主動提出捐給醫廢處置單位的,幾乎沒有,“有些人甚至是聊起來之後才知道,哦,原來還有這樣的單位在做這樣的事情。”陳建弟覺得,醫療廢物處置工作有些被忽視了。

緊缺的不僅僅是防護裝備,還有醫廢處理工作者。與此同時,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停留的時間應不超過48小時,而抗疫期間,涉疫醫療廢物又必須“日產日清”,可當時由於運輸車輛高速口檢查、村莊設卡檢查等問題,醫廢運輸效率變低。

“就感覺很多事都一股腦兒砸了過來,完全不給人喘息的機會。”陳建弟坦言。

被忽視的“逆行者”

抗疫路上,從不缺逆行的勇士。湖北人張飛或許是最不起眼卻又最不可少的那一位。

作為公用集團環發公司醫廢運輸隊的一員,每天一大早,他和搭檔黃斌然、黃曉龍就要穿著嚴嚴實實的醫用防護服,戴著防化手套、醫用口罩和護目鏡,穿梭於溫州地區各疫情防控定點醫院之間,清運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溫州市人民醫院(婁橋院區)每日產生的醫療廢物。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溫州醫療廢物產量最大的醫院,於1月29日被列為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定點救治醫療機構,普通人避之則吉。但張飛和搭檔們卻像往常一樣,以日產日清為目標,每天行車258公里,從早6點出車到晚7點回停車場,將收集的醫療廢物運送到位於洞頭區小門島的溫州市綜合材料生態處置中心,第一時間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

不同於普通生活垃圾可以依賴機械工具輔助搬運,醫療廢物只能依靠人力一箱箱搬抬,期間還得小心翼翼。大夥兒彎腰、抬手的姿勢做多了,“有時候胳膊、腰痠到晚上都動彈不得”。

最讓隊員們感到難捱的,還有來自心理的壓力。“如果誰突然咳嗽,就會忍不住想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前期多少會有些恐慌。”不過好在,安全防護層層加碼。張飛說,廠裡設立了汙染區、隔離區和潔淨區,消殺的次數從一天兩次上升為一天四次,而最讓大家安心的,還有原本緊缺的防護用品有了著落。

“這其中離不開公用集團的全力扶持,也離不開環保部門的積極協調。”周祥雷說,正是因為各方的努力,醫療廢物環保處置物資得以及時供給,“防護十分到位,直到現在我們無一人被感染。”

清扫“战场”的勇士:没有可能、疑似 只有百分百

疫情好轉心裡充滿成就感

從為企業協調調運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物資,到引導建立醫療廢物專人、專車運輸制度,陳建弟覺得,溫州的醫療處置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展開著,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當記者見到陳建弟時,他多次強調自己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本職工作”:“溫州的醫廢能及時規範處置,沒發生一起意外,這其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功勞最大的還是處置單位工作人員。”末了,他特別提到,請多關心醫廢處置人員。交談中,他不時還說到能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離不開家人的支持。

再重新回顧自己團隊的抗疫經歷時,周祥雷滿眼自豪:“在人員緊缺的情況下,我們成立‘綜處黨支部抗擊疫情黨員志願隊’,讓熟悉生產崗位的志願者替換和輪班到生產需要的崗位上。大家毫無怨言,精神面貌極好。”在周祥雷看來,每個人都是清掃“戰場”的勇士。

“好在疫情慢慢控制住了,現在我們每天收運的涉疫醫療廢棄物越來越少。”張飛說,每當自己在溫州的大街小巷穿梭,看著大街上越來越多的行人和車輛,心裡很有成就感。他希望,不用多久,他的老家湖北也能恢復往日的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