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費時幾百年才統一六國,為什麼劉邦用7年就統一了?

小眼睛啊董


首先,要明確一點就是,秦國滅六國只用了10來年,並非題目中說的幾百年。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國,10年滅六國,統一天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績!

然而,就算從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秦滅周,有吞併天下的野心開始算起,也不過幾十年而已。何來幾百年?

要知道,從秦非子建立秦國開始,就不被諸侯承認,還和西戎爭奪生存空間。直到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諸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一直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不但經濟落後,連國土都被魏國蠶食,幾近滅國。

所以說,秦國立國幾百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為生存掙扎,哪還有什麼統一的念頭。

就算在商鞅變法後變得強大了,也不是立刻有統一的想法。

更何況,秦國面對的是有著幾百年歷史傳承的六國,不是割據軍閥,哪個歷史不比後來的封建王朝長!

而劉邦面對的,除了項羽比較強大之外,其餘的諸侯比起六國來,既沒有悠久的文化傳承,也沒有紮實的經濟基礎,更沒有牢固的人民根基,充其量不過是一方的割據勢力,其難度怎麼能和秦國的統一相比。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這個問題非常好,不僅涉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態還涉及到了秦漢時期的國家認同。為何秦朝耗盡六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結果才得以統一的國家,而到了劉邦時期卻只用了7年時間就實現了統一。

第一,社會均勢平衡。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霸實際上是在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秦國春秋初年才剛剛成為諸侯國之一,發展的時間比楚國齊國之類的老牌國家短了很多。秦國的東面有三晉大地的韓趙魏,北方有義渠部落等少數民族,南方是巴蜀崎嶇之地。這些國家和部落已經在當地深耕熟耘多年,有了很好的社會基礎根本沒有辦法在短期內一舉攻克。所以秦國北討蠻夷,南平巴蜀,再使用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等多重策略才最終得到成功。

第二,秦統一後時期國家認同並沒有很快地建成,所以基本上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加上項羽一共分封了十幾路諸侯,每個諸侯的實力就變得非常的分散。劉邦正是採取了逐步蠶食的策略才真正快速統一天下。換言之,秦國面臨的是七個具有相當勢力,百姓同仇敵愾,內外實力充足的強國。劉邦面臨的是十八路力量分散,不得民心的諸侯,只要打敗了項羽,天下即告統一。


經典守望者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完成的統一,為何劉邦用了僅僅七年呢?其實這個問題有幾方面的原因,不能簡單看待。

1.劉邦真的完成統一了嗎?

公元前209年,劉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但202年的西漢真的完成了統一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漢王朝初期同樣擁有許多異性諸侯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都是作為一方的諸侯。另外,西漢王朝初期,還擁有許多同姓諸侯國,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齊王劉肥、代王劉恆等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國的財權,軍權。即使後來劉邦除掉了六位異姓諸侯王,但劉氏的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這樣的統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義的統一,真正漢王朝的統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時期。

2.局勢不同

要知道,秦國和劉邦當時面臨的局勢完全不同。秦國是從一個西隅小邦發展而來,戰國前期被魏國欺負,山東各國都“卑秦”,讓他們“醜莫大焉”。從孝公之時的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國一步步發展強大,從一個偏遠小國,變為了大國。秦國由弱到強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劉邦卻不同,他正好趕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時機。跟隨起義軍攻打秦國,收籠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稱為“豐沛集團”。隨著浩浩蕩蕩的潮流,劉邦的勢力發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國面對的山東六國,劉邦面對的只是還不成氣候的各地軍隊。這樣天下大亂的局勢,更適合統一。

3.面對的對手不同

秦國面對的對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東老諸侯國,他們也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底子十分雄厚。並且時常合縱攻秦,秦國時常遭到三四國的圍攻。想要一舉統一根基深厚的國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時期,歷時長達300餘年,就是因為南北雙方都實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時期,是秦國勢力已經對其他國家形成碾壓,才加速了統一。

而劉邦面對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裝,例如韓王信,臧荼等等,立國不到幾年就被劉邦消滅了。在滅秦的時候,更是有項羽在前方的牽制作用。最大的對手便是楚漢戰爭時期的項羽,但劉邦是獲得了相當諸侯勢力支持才打敗項羽的。並且項羽真正的基地在江東,自己卻不肯渡江與劉邦形成割據勢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劉邦統一的速度。


秋山散人


這個問題我覺得比較有意思,小黃來試著回答一下。

提問者說的秦國用了幾百年才完成統一,是從春秋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我們要知道秦國從春秋時期就一直在打仗,但是直到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才開始強大起來,也為秦國最後一統天下創造了條件。

秦朝也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再來說劉邦那個時代,秦國二世而亡以後就一直都是天下大亂的局面。經過秦始皇的天下一統以後,老百姓都希望戰爭結束,天下統一 百姓安居樂業。

提一個觀點吧,統一速度取決於上一個王朝向地方分權的程度。

分權多,地方割據就強,統一戰爭就難打,而且越往後割據越強,越難打。

放權少,地方割據就弱,統一戰爭就好打,而且前期打得越快,留給割據勢力鞏固的時間就越少,後期就越好打。

上面這段話就是我認為劉邦只用了7年統一天下的原因


小黃論道談雙創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 所處時代不同 :自從春秋時期開始,秦國建國之初就四面楚歌,強敵環繞 ,東鄰春秋第一強晉國,南有強楚,西有西狄,這時候保住根基已是頭等大事,想要稱霸更是難上加難!在戰國時代,經過一代代國君的奮發有為,秦國已今非昔比,三家分晉大大削弱了東進阻礙!楚國日落西山,腐朽沒落!西邊少數民族更是向強秦俯首稱臣!各諸侯國後來被秦國遠交近攻,利用各國矛盾,逐個擊破!

而漢朝的統一就相對簡單的多!

2 文化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所以這時候武力統一併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秦始皇統一後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進行多項變革,其中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以此來加強國人對文化的認知,穩定社會發展,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而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在秦統一的文化思想上建立的!

3 民心所向:春秋戰國時期大大小小几十個諸侯國都形成了類似西方城邦國家的形態,各自為政,那時候的百姓只認同自己的城邦國家,秦國僅憑一己之力要戰勝東方各諸侯國強於自己幾十倍的人口,這讓秦國統一之路變得異常艱難!而到漢朝時期,百姓只有一個國家概念,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是每個平民百姓晝思夜想的事情,這時候只要能統一百姓就會全力支持!






鹹魚放映室影視剪輯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全國推崇法制化。經濟迅速發展,軍事實力得到空前提高。經過三代秦王的開疆拓土和強有力的軍事打擊,消耗六國的機動軍團同時,山東六國國力普遍衰弱。到秦王嬴政時,六國已無力抵抗虎狼之師的進攻,所以,秦國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殲滅六國,實現全國統一,建立大秦帝國。

劉邦能以7年的時間統一秦國。前提是秦末的農民起義戰爭,推翻了秦朝。在楚漢之爭時,以劉邦為首的軍團,團結可以團結的軍事力量,最終在垓下之站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實現全國統一。



十八里溝


六國的文字長啥樣?

說起秦始皇大刀闊斧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將大秦劃分成36郡,每郡設置太守、督尉、監察三職,徹底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二是收繳各地的兵器,鑄金人12個放於咸陽;三是統一度量衡以及車距,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將六國雜亂的文字去除,用秦國大篆為基礎,在神州大地普及小篆。

公元前770年隨著周平王的東遷,周王室的權威是一落千丈。先前殷商的甲骨文,以及西周時期的金文,開始藉著諸侯國的實力上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亂象。這一時期的文字因承載的物品不同,主要有刻在陶瓷上的陶文,勾畫在絹帛上的簡帛文,標記在錢幣上的貨幣文,雕刻在印璽上的璽印文。

若要一目瞭然看出文字的差異,還得通過國別來分辨。齊系文字的使用範圍是齊國、魯國等,特點是異體字繁多,裝飾筆畫醒目;晉系文字的流通範圍是趙、韓、魏等國,特徵是結構細長、筆畫細勁;燕系文字的使用範圍是燕國等北方區域,特徵具有濃厚的粗獷風格;楚系文字的盛行範圍是楚、吳、徐等國,特點是字體欣長、特殊字形字體多。

作為後世沿用的字體,秦系文字得拎出詳細介紹。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宗周之地為秦國佔領。因而秦系文字沿襲了西周文字的特點,側重於方折、平直的風格,在秦統一後普及全國為秦小篆。另外血液夾雜胡人基因的秦國人,把遒勁、豪爽的氣質融進了文字,這就是後代隸書的源頭!

正是因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逼迫六國遺民學習小篆,放棄複雜的原六國文字。使中華民族加快了融合,並且把大一統的理念烙在百姓腦子裡。同時也是劉邦只花了七年時間,就建立大一統的漢朝之基礎!

西楚霸王的失敗路

翻閱有關劉邦的書籍,能得出此人特別善於抓時機。影響他的轉折點主要有三項,那一年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押解著數百人奔赴咸陽。當走至芒碭山時,有幾人逃脫了隊伍。於是劉邦索性帶領剩下的人,打出了反秦的旗幟。

有個成語叫借雞下蛋,說的是人得學會借勢。鉅鹿之戰的關鍵檔口時,項羽破釜沉舟打垮章邯時。劉邦卻穿插奔襲咸陽,成了首個進入關中的人。讓自己擁有了封候拜將的資本。最後強秦土崩瓦解,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有句俗語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楚漢相爭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當時劉邦和項羽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為楚達成停戰協議。然而就在項羽撤軍東走時,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對缺衣少吃的項羽發動攻擊。在這時起決定作用的是彭越,他原先是項羽的部將。

由於兩個人尿不到一個壺,恰巧劉邦及時伸出了橄欖枝。在加入劉邦的陣營後,他多次破壞項羽的糧道。使項羽的後方始終得不到穩定,導致戰場是多次功敗垂成,最終糧草器械消耗殆盡兵敗烏江。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邦能建立漢朝的原因,一是秦始皇推行文字的統一,讓世人都渴盼統一;二是項羽替他分擔了部分強秦的壓力,為發展自己的勢力搭建了空間;三是劉邦有識人之明,敢於放權給有能力的人。

——END——


惜緣小歷史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千古鉅變,華夏第一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結束了中國春秋戰國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秦國一統天下是奮六世之餘烈,也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在這四百多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強大到對抗其他國家的聯盟力量,同時每個國家都在想一件事,就是幹掉其他國家然後一統天下,但是從來沒有實現過。春秋戰國時期就像是一個大型比賽機制,不斷有國家被淘汰,不斷有國家晉級,到了戰國時期剩下的國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憑藉逐漸穩定,誰也幹不掉誰,誰也不能單獨面對整個聯盟勢力。

剩下的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政治,軍事,還有思想,每個國家的子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勝出,不會希望別的國家勝出,始皇帝帶領著大秦鐵騎統一華夏也是因為六國的實力在幾百年的時期裡不斷變化,百姓的思想不斷變化。

分封崩潰,思想歸一

劉邦能一統天下也是有著前人的成果的,始皇帝統一天下,但是百姓思想尚未歸一,六國貴族問題巨大,但是百姓不敢觸怒始皇帝天威,所以始皇帝統治時期天下還算穩定,但是胡亥成為秦二世無疑加速了大秦滅亡的時間。二世登基起義不斷,起義之人都是六國貴族,或者王室後人,項羽就是楚國名將之後,張良也是韓國貴族之後,這時的天下都是幾股分散的勢力,大權還是在秦國手中,但是項羽的出現打破了這個結局,秦國的絕對優勢被項羽覆滅,項羽成為天下共主,這時天下人們只是希望恢復自己的國家和建立新的國家,項羽推崇分封制。

但是沒過多久,天下大亂,劉邦順勢出擊成為諸侯聯軍首領,這時劉邦代表了天下的勢力,就像六國聯盟一樣,但是項羽擊敗了這股勢力,天下還是項羽有絕對優勢,只要擊敗項羽天下就是劉邦聯盟的,目標更加明確,相對於六國的勾心鬥角,劉邦聯盟更加純粹一點,打敗項羽,平分天下。

但是聯盟被擊敗,勢力重新劃分,有的歸楚,有的歸漢,楚漢爭霸,只要打敗其中一個天下就會歸一,這時楚漢根基都為牢固,沒有六國的根基,沒有思想,也沒有政治,只有戰爭,相對於六國,楚漢更像是兩股勢力,六國失敗了還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政治,但是勢力失敗了就沒有了。

戰爭總有勝者,沒有根基的戰爭更加講究速戰速決,這是為何項羽失敗的原因,他消耗不起,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秦朝統一可是有一堆勢均力敵的對手對抗的,劉邦的對手就少很多了,只有項羽。

秦朝統一

秦朝開啟統一之路以前,原來只是給周王室養馬的地方,因養馬有功被封為諸侯,與齊、楚、魏這些諸侯一樣。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正確的政策,讓秦國的軍隊戰鬥力和生產力逐漸鶴立雞群,但趙國、齊國、楚國實力也不差。而且那個年代也沒有這種統一封建朝代的先例,所以統一過程是非常漫長的。

漢朝統一

劉邦所面臨的情況就非常好了,當時國家已經統一,大家奪天下也是為了取代秦朝成為天下的主人。當時消滅秦朝的主要功勞還是在項羽,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將秦朝精銳全殲,後面只是一些掃蕩工作了。所以劉邦只需要擊敗項羽就可以立國了,劉邦也不負眾望,最終脫穎而出,建立漢朝。

一個新興的事物產生,是需要不斷演變和完善的,秦朝的統一之路就是如此艱鉅,而漢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佔了便宜。


以史知今


時勢也,用故事的方法來敘述,說說個人的想法

雙方的難度係數都不同,我們分開來看

秦:奮六世之餘烈,從戰國開始,七雄爭霸,能夠成為七雄之一,那可以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可圈可點的地方,不然也不會成為七雄,各國君主大臣,也都不是太昏庸無能的人,各地也有自己的文化體系,統一過程中,難免會陷入拉鋸戰,治安戰,所以,要花大把時間才能統一

漢:完全撿了秦的便宜,我們不妨做個大膽的猜測

陳勝吳廣借公子扶蘇的名起事,然後各地揭竿響應,其中是不是夾雜有秦內部的權勢鬥爭,新皇即位,還沒坐穩,新利益集團想獲取更多的權益,老利益集團不想退出,雙方內鬥,消耗了秦的國力!

秦在統一過程中,已經把各地的經濟文化體系打爛了,方便了後期漢的政治輸出,在那個時候,反對暴秦,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楚和漢,作為最大的兩股勢力,已經獲得了其它諸侯或者勢力的認可,但項羽殺楚王,失去了道義上的制高點,使得其它諸侯轉投劉邦,同時,劉邦又分封了一批跟隨起事的人,從政治上承認了他們的權益,也就是說,劉邦集團獲得了老牌利益集團的支持,同時又獲得了新利益集團的支持,所以,漢可以統一

以上隨筆,謝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