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麼厲害為什麼王朝持續不久?

小鄭聽故事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自襄公起,逐漸發展、壯大的秦國,歷564年就滅亡了。公元前221年,經過十年的奮戰,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統一了天下,成為了千古一帝。秦朝也為了亞洲版圖中偉大的國家。只可惜,強大的背後卻依舊逃不過短命而亡的悲劇,從統一中國到滅亡時間計算,僅15年。一個強大的王朝僅僅持續了15年的光輝,究其原因,實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歷史發展一趨勢

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夏、商皆發祥於東方的中原,也就是黃河中下游的山東、華北大平原。歷千年餘,歷史重心西移,西周在黃河中上游的關中平原興起,進而統一東方和南方。歷春秋,諸侯紛爭,互相制據,東方、 南方、北方、西方並立。經戰國,秦統一,以西方文明替代東方和南方。至此,西方歷史重心達千餘年。而秦王朝是秦國的發展鼎盛階段,處於歷史迴旋的五百餘年之末,也處於東、西曆史輪迴的末稍,故僅歷15年時間就滅亡了。代之面起的是南方歷史重心,東、西方歷史將置於其下。原楚故地沛公和項羽將成為這幕歷史劇的主要扮演者。按秦國曆史講,大體與夏、商、週一樣,基本上是五百年壽寢而終。

歷史的倒退

社會歷史的發展,雖然呈螺旋狀,但總的趨勢是後浪推前浪,奔騰向前,任何個人意志想倒轉歷史車輪,都會被碾得粉身碎骨。秦始皇在先代三十多位君王的創業基礎上,以偉大的氣魄和膽略,指揮千軍萬馬,順應歷史潮流和天下人民意願,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統一中國,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廣大勞動人民在世世代代的勞累、飢餓和死亡相伴,辛勤勞作,為秦朝的統一、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廣大勞動人民在經歷世世代代的戰亂之後,渴望秦王朝能帶來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父子相聚,全家團圓,安心從事生產。

可惜的是,以秦始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對社會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沒有絲毫的認識和體察,不僅沒有給廣大勞動人民以喘息機會,反而變本加厲地將人民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統一之後,繼續推行戰爭時期的暴力政策,使人民繼續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雖然也仍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他並沒有大批釋放奴婢和罪人,使其從事生產,而是大興土木,整馳道,築驪山,將天下三百餘萬人變為刑徒。秦二世時,又“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道前死者疊摞相望,路邊亡人擁簇以溝量。再加上宮廷及各級官府、貴族、地主的奴婢,失去自由的人起碼有五百萬之多,就是農民,也處於各種刑律的大網中,實際上是秦的多數人又處於奴隸地位之中。始皇、二世妄圖以頓足而山河動的酷暴權勢奴役中國民眾,使歷史倒退,結果卻連秦國本身,也被歷史所葬送。秦始皇欲傳萬世的大業,十五年就斷送了。

多行暴政必自亡

好大喜功,以法為大,使秦吞併了六國。自秦穆公形成的禮賢下士、重農重戰、靈活外交等一系列較符合社會發展的政策,對秦的統一起了促進作用。秦始皇的令黔首自實田,統一文字、度量衡,對邊境薄賦等政策,無疑對秦政權的鞏固起了較好的作用。始皇的好大喜功,殘酷統治給秦朝也帶來了災難。

縱觀秦始皇的暴政和酷刑,也實在使天下民眾驚駭。經歷五百年戰爭之苦的各國人民,本盼望天下統一後,能過上安穩的日子,手工業者和商賈也盼望能發展其業。秦始皇卻反其道而行之,撇《呂氏春秋》治國之道於腦後,只以嚴刑苛法來治國,將數百萬人徵調至邊和罰做勞役。動輒秦政府就連坐、滅九族,使人民日夜處於提心吊膽之中,所以才有陳勝、吳廣一呼而六國故人皆應,人人奮起誅暴秦,伐無道的結果。

《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曰:“秦國已夠大,殽函已夠固,陳涉僅一耕夫,才不及孔丘、墨翟,富不及陶朱、猗頓,位不及春秋、戰國之君,然能“合為六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激烈的階級矛盾,必然引起天下人民的強烈反抗。秦統一以後,毀諸侯城防,收兵器,鑄銅人,百姓們都希能過上沒戰爭之苦的日子。與人民的願望相反,秦始皇卻繼續向邊境用兵,攻打匈奴和百越,使戰爭之苦不斷。戰爭不僅加重了人民負擔。而且使許多人喪生,家家自危,人人憤怒。


繁重的賦稅使民難以生存

從歷史上看,自進入階級社會後,歷代統治階級對民眾都予以剝削和壓迫,這是由階級本質所決定的。但剝削總有個限度,就是人民除負擔各種賦稅外,還得以生存。若超過了這個限度,人民無法生存,就只好拼死反抗,在浴血鬥爭中求得生存。這也就是水能載舟,也可覆舟的道理。《呂氏春秋》中講了許多為君之道,也是告誡秦國君王勿做超限度剝削之事,以維護政權。式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沒給民眾以休養生息之機,除毀百家言,實行愚民政策外,仍攻戰不止,徵調民俠數百萬守邊和營修大型工程,連婦女、老者也不放過。統治者揮霍無度的生活,那麼多的官吏、軍隊、苦役都需要農民供養,巨大工程的耗損也要由農民負擔,剛剛結束戰爭之苦的農民又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在秦二世期間,胡亥縱耳目之欲,窮奢極欲,不顧百姓的疾苦窮匱,修建阿房宮,收重稅。

秦的徭役,更是多不勝舉。如上圖。而戍卒徭役分為四項:烽燧戍卒徭役,亭候成卒徭役,郵驛戎卒徭役。郵驛戍卒徭役。正卒徭役有材士、騎士、樓船、衛士四種。還有其它一些徭役。粗略統計,秦的各種徭役人數,起碼在二百萬左右,約佔秦總人口二千萬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秦國除老弱殘病、婦幼外,青壯年幾乎都被徵發了。大規模的、連續性的兵役和徭役,使廣大勞動人民與土地相分離,人為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對秦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秦始皇時期及其以後,繁重的賦役已壓得人民難以生存下去。

豺狼當追而國破民亡

秦史五百餘年,雖有奸佞出現,但都很快被翦除,沒形成大的政治勢力。到了秦始皇時期,全國大權集中於皇帝一人,形成獨裁政治,尤其是始皇晚年,重用人、識人的膽略大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孤家寡人。他深居宮中,高高在上,不與各級官吏相見,日夜憂慮其自身被人謀害或皇權失傳,只相信左右侍者和巫術,這就給趙高之流提供了媚上欺下之機。以至秦二世,政令的頒行,詔書的下發,下情的上達,官吏的任免等,都由閹臣趙高代辦。奸臣賊子竊權,必然屠殺正直的文臣武將,濫殺無辜。六國將亡時的腐敗情況又在秦國重演了。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一個朝代,一旦到了豺狼當道,奸佞小人掌國政,忠直之士紛紛被殺的時候,社會矛盾必然尖銳化,國家滅亡之日也就快到來了。趙高本趙國亡人,除其貪鄙之心外,素有亡秦之意。李斯為此上書胡亥二世,被趙高挑撥,二世不聽,最後李斯被趙高害死。秦國政治腐敗至此,人民連說話的自由也沒有了,恨不得捉趙高、趙成、閻樂等扒皮抽筋,國家怎能不亡?

諸國貴族乘機反叛

秦滅六國,雖然對各國君臣採取了處理或遷居的辦法,又遷富豪十二萬戶於咸陽,但這並未徹底根除諸國舊貴族勢力。從史實上看,秦始皇對各國舊貴族、地主也未採取較好的政策和措施,如吸收他們到秦各級政權機構做官、給其宗室人以優厚待遇,使他們的子女享受教育及入仕等,而是隻派軍隊、官吏鎮壓,以嚴峻的法律處罰。刑徒、勞役、戍卒、奴婢等也多為六國餘民。六國遺民,只是在秦王刀劍、酷法下勉強成為鬆散的秦敢治共同體。要使原六國人民形成秦民的共同民族文化和心理,必須要有一整套的文化、思想教育機構,才能達到目的。秦雖有博士之設, 但從事的是備皇帝諮詢工作,不從事文化教育。因而原多以儒學為宗的六國人民,在思想上、心理上是與秦的吏治、法治相對立的。這樣就不僅沒有形成一個秦民族的內聚力,而且在秦王朝的高壓政策下,形成了強烈的離心力。所以陳涉、吳廣一呼,而六國人民響應,各自叛秦稱王。最後雖然由劉邦統一天下,但六國的貴族武裝和民眾在推翻秦王朝的反動統治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人心所向是一個政權長久與否的關鍵,而非獨斷專行和殘酷鎮壓所能湊效。

綜上所述知,秦統一後,沒有實行一整套符合全國實際的、緩和各階層矛盾的政策,從而未形成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心理,是秦亡滅的根本原因。泰始皇的暴政,二世的昏庸,宦官專權,殘害忠直之士,則是加速秦國滅亡的催化劑。秦亡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逆潮流而動的必然結果。


時間的背後0


秦始皇的確厲害,能以偏西一隅,而統華夏,足見其雄才大略。可惜的是後人不爭氣,宦官當權,至使朝綱不振,二世而亡。秦亡的原因,我認為趙高還不是主要原因,導致秦亡的是李斯,雖然李斯後被趙高所殺。秦始皇在外死後,作為丞相的李斯,以一己私利,聽信趙高蠱惑,廢扶蘇而立胡亥,李斯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在趙高未得勢之前,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決定,最後害國害己。是導致秦國二世而亡的直接責任人。


漢闕故人


公元前207年,漢高祖劉邦自武關入咸陽,子嬰降,秦亡,享國14年。

秦王朝為何短命,這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篇幅所限,也未必能一時說的清楚。本文結合題目要求,著重從秦始皇個人因素,秦朝的制度因素切入,簡要談談秦朝“其亡也忽焉”的原因。

  • 廢長立幼,立儲失敗。
    封建時代,一個王朝要想國柞綿長,必須選合適的子嗣來“守器承祧”。事關宗廟社稷安危,廢立不可不慎。是時,不論從“立儲樹嫡”的禮法來看,還是從二位皇子的賢愚出發,公子扶蘇都勝胡亥一籌。可惜事與願違,扶蘇終被始皇帝疏遠,胡亥卻留在了身邊,這是無心的舉動,還是有意的安排,今人不得而知。隨著始皇帝的突然暴崩,平庸無能的胡亥近水樓臺當上了皇帝。主昏臣佞,手足相殘,秦帝國的喪鐘正式敲響!
  • 廢分封,行郡縣之利弊。這一舉措的徹底執行,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以今天角度來看,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總體上,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舊的東西逐漸消亡,新的東西逐步替代。因此,不論搞什麼變革,你都得解決好制度上新老交替的過渡問題,不能輕易的去搞什麼“一刀切”。矯枉過正,急功近利,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好事變壞事。秦以武力強行統一六國,從當時形式來看,天下粗定,人心思舊,各國貴族殘餘勢力暗流湧動,伺機復國;從後來起義情況來看,普通民眾對秦的認同度也不是很高。在此背景下,全國只行郡縣制而無封國,缺失了同宗對地方有力的鎮守與監督。很容易出現“一夫作亂,而天下舉”的局面”。秦末局勢也正是這樣失控的。
  • 秦軍部署失當。六國統一後,秦始皇將進攻的矛頭指向域外。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以絕亡秦之患;派屠睢,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劍指百越,平定嶺南。這一舉措在穩定邊境,開疆拓土方面,意義重大,但縱觀全國,從軍事層面來說,秦軍的部署存在問題:外重內輕,外強中乾。一旦國內有變,邊境回軍不及,朝廷將面臨無兵可調的局面,且局勢容易失控。後來義軍逼近關中,二世被逼無奈,只能釋放驪山刑徒來勉強應對。
  • 好大喜功,徭役繁重。秦崇尚法家,以法治國,嚴刑峻法人人談之色變。始皇帝又好大喜功,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長城的過程中,徭役繁重,不惜民力,百姓苦不堪言。五十萬進軍嶺南的秦軍,不習南方瘴之氣,又遇土人頻繁襲擊,軍士多死。民怨沸騰,人心思變。以至於後來陳勝喊出“天下苦秦久矣”之時,眾人深以為然,應者雲集。西漢賈誼也嘆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中年猝死,餘威不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東巡的路上,時年49歲。不得不說,秦始皇實為一代雄主,若天假其年,再延壽一二十載,以其個人之雄姿偉略繼續執掌國政,筆者認為雖不能保證其子嗣綿延萬世,但最起碼不至於像二世那般搞的一塌糊塗。有時間就有可能,可惜這一切只能存在於幻想。

結語:秦儘管崩於二世,亡於子嬰,但追本溯源,與始皇的一系列舉措也不無關係,總之,在多重原因疊加之下,秦帝國,轟然倒塌!


大風雲揚dfyy


秦始皇千古一帝,其雄才偉略可見一斑。秦國強大的軍事背後,正是因為有贏政這樣的君主,集膽識與智慧於一體,是他結束了百年戰亂,是他統一國家貨幣,是他給後人留下千古之迷。

自古以來,人無完人,一個人有強大的一面,必然會有虛弱的一面,贏政初心是對的,統一全國後,百廢待興,採取了一系列鞏固措施。同時,他個人的慾望也不斷膨脹——長生不老,東巡仙丹;視死如生,修建王陵;奢華無度,大興土木;鞏固國防,高築長城。在其短暫的一生,不是死於氣概,而是痴心妄想,如若安分,認真治理國家,不尋求所謂長生不老,也許歷史會改寫。他的死還是個迷,有說病死,有說被陷害。贏政死後,本應長子扶蘇即位,但次子胡亥勾結小人,篡權奪位,逼殺扶蘇,當時扶蘇正在邊防抵禦匈奴,胡亥假傳遺詔,害死扶蘇,邊防空虛,內政混亂,胡亥驕奢淫逸,民怨四起,最終滅亡。


玉金視覺


秦始皇再厲害,也抵不過現實形勢和歷史規律的綁架。

他的帝國之所以會崩潰,其實與他個人能力沒有多大關係,真正制約帝國崩潰的其實有3大原因。

第一,秦始皇本人壽命到頭。

在前30餘年的國家治理過程當中,包括帝國的建立,包括諸多行政事務,讓他的身體極速的變差,以至於在盛年49歲的時候,驟然駕崩。

讓僅僅建立10年的帝國,一下子暴露在天下的反秦浪潮之中。這是他個人身體狀況,所帶來的遺憾,這是無可置疑的。

用當年商鞅的話說,一個國家,一種政策,要想改革施行之後取得效果,沒有20年的時間,不經過一代人的更迭,是難以穩定的。

因此僅僅十年,對於一個剛剛統一的帝國,完全是不平穩的一段時間,如果後來者不能好好做,那麼危險很大。

第2個原因,秦始皇身邊留下的兩個人。

所託非人是主因,一個趙高一個李斯。

趙高因為是個殘疾人,心胸變態,而且跟隨了秦始皇時間非常長,見慣了權力的渴望,因此,在這種驟然崩逝的權力真空裡邊,讓他一下就找到了自己謀求權力的通道。

李斯這個人,是個絕世的將才,卻不是個帥才,大廈將傾的時候,他有點拎不清方向,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他接受了趙高的忽悠。

二人在權利更迭的過程當中篡改遺詔,扶立新君,忽悠天下,致使帝國的政權,落在了高高手裡,從此,秦帝國就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第3點,扶蘇沒有當機立斷的魄力。

遠在長城,扶蘇和蒙恬二人莫名其妙的,就接受了這一場潑天大禍。

由趙高和李斯偽造的,賜扶蘇自殺的詔書,很輕鬆的就要了長公子的命。沒有聽從蒙恬的勸說,直接忽略了其中的諸多疑點,進而自殺,放棄了拯救大秦的最後一個機會。

而蒙恬也沒有了效忠的對象,只能悽然的死去。

帝國能夠影響政權正常交接的人物都消失了,那麼,將來它的走向,就完全掌握在了趙高的手裡。

秦國本來就面對洶洶的反抗勢力,風雨飄搖,再加上這麼一個混亂的朝政,帝國要不崩潰,沒有天理。


對牛談古今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締造者,開啟歷史的新面目,對外南征北戰,對內製定酷法,收繳兵刃,據險要之地,以為帝國可保萬世,沒想到死後二世而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戰亂久,未施行修養生息政策。秦滅六國,百姓處於戰火之中,無心生產,許多青壯年死於戰火,十室九空,良田變荒地,而始皇帝剛滅六國就派百萬大軍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大軍的戰略物資都需要百姓負擔,那必是苦不堪言,六國之民,思念舊國。

二、大興土木。修建秦始皇陵,徵民上百萬,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修建阿房宮,修建萬里長城,皆需要百萬以上的民眾,消耗眾多的國家財富,嚴重透支國家實力。

三、不施行仁政,暴力統治。秦國是以法興國,也是以法敗國,秦強大的同時酷法制度越來越健全,民眾稍有不慎,便被施行酷法,民眾的心是罰不怕的,越罰敵對情緒要高漲,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終於陳勝吳廣起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義蔓延整個帝國。

四、秦二世能力有限,胡亥未有始皇帝的雄才偉略,有的是陰險殘忍,荒淫無度,怕兄弟與他爭奪帝位,竟然屠殺了兄弟姐妹。重用趙高,趙高是正宗的小人,始皇帝在位時,他不敢胡作非為,但玩弄胡亥還是遊刃有餘,指鹿為馬,架空了胡亥,但趙高玩陰的行,治理國家實在是不專業,好好的大秦帝國,毀於趙高之手。

五、南越和北方邊疆的百萬雄師未回援。秦朝手中只有都城的五萬精銳和章邯的刑徒軍。秦軍真正主力是邊軍,真正的虎狼之師,但為啥不回援解決危機,其中的原因有多個版本,有人說是始皇帝的旨意,也有人說,是邊軍不願回援打仗。若是邊軍回援,秦帝國不會二世而亡。

總的來說,秦二世而亡原因是施行酷法而不施行仁政,民心思變,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饕餮中國


秦始皇就是因為太厲害,才導致秦朝短命,二世而亡。

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太過於雄才偉略,一輩子裡想完成的事情太多,可他的子民卻跟不上他的腳步,最後受不了就直接把秦朝推翻了。作為始皇帝,他帶領秦國橫掃六國,建立了一個比商、周疆域更為廣大的帝國,造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隨後又南征百越、北修長城以卻匈奴,為秦朝的國家安全構建了一個絕佳的地理環境。就像《過秦論》裡說的: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如果我們細品一下這段文字就會發現,裡面描述的秦國周邊戰略態勢——南服百越,北拒匈奴,東臨大海,西接高荒,在公元前220多年的那個時代,絕對算一個完美的地緣環境,堪比現在的美國。但是,秦始皇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安全,他的子民卻管不了這麼多。經歷了春秋戰國的亂世,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安居樂業不折騰。可現實中南征百越先後三次派大軍征伐,共動用了全國八十萬軍隊,死傷人數更高達三十萬,北修長城更是消耗錢財無數,老百姓怨聲載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怪秦始皇太過操之過急,一代人幹了幾代人的事,統一天下、北修長城、南征百越,一系列的戰爭和浩大的工程導致勞民傷財,苦了百姓,最終也讓秦國丟了天下。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第一次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犯這個錯誤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對後世也起到了極大的警示作用,此後但凡亂世中完成統一的開國之君,都要把休養生息放在首要位置,最典型的就是滅秦的劉邦。

此外,秦始皇將百越納入版圖也為後世的中原王朝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此後每當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兵臨城下時,中原政權可利用南方廣闊的水網和山嶺作為戰略緩衝區,與之進行周旋,比如東晉、南宋、南明。

歡迎關注我哦,本回答屬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江湖小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就是秦朝,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就是秦始皇嬴政,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幾百年的戰爭,秦王嬴政指揮秦國鐵騎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於是自稱皇帝。

秦始皇嬴政在建立秦朝的第十一年就去世了,秦始皇死後這個王朝只經歷了三年就被滅亡。

秦始皇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胡亥,在宦官趙高的輔佐下,這個龐大的帝國只有三年就滅亡了,這個也不能說是胡亥的鍋,但是胡亥有一定的責任,經歷數百年的戰亂,人民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在秦始皇時期,徭役賦稅就很繁重,胡亥繼位後,又加重徭役賦稅,導致了秦末農民起義。

秦末農民起義中,那些六國後裔被滅國不久,對秦朝也沒有歸屬感,都想復國,所以都起兵抗秦,在陳勝吳廣起義被消滅後,主要是六國後裔復國為主,劉邦、項羽也是屬於楚國後裔,抗著楚國的旗幟對抗秦國。

這就是秦始皇雖然厲害,但他建立的王朝缺存在不久的原因,繁重的徭役賦稅加上六國後裔復活,秦朝之後劉邦建立的漢朝,之所以能夠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劉邦之後的皇帝,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懂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社會安定,百姓富裕,王朝才能長治久安。


戰國霸王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其在一統六國之後,殘暴不堪,各種各樣的徭役、賦稅,讓人民痛苦不堪。這使得其秦滅亡的禍根就此埋下,父行子效,秦二世也是走父親的老路,在奸臣趙高的慫恿下變本加厲,不管政務,淫蕩不堪,貪圖享樂,從而導致農民起義,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開始滑下深淵。

現在我們來列舉大秦帝國滅亡之路!

一、.政治策略上的失誤

秦之所以能在戰國七雄中勝出,最終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採取了法家的治世手段,用嚴刑酷法來役使民眾.據史書所記載,秦朝當時的政治環境是"民皆畏於私鬥,而勇於公戰."當時也沒有敢於做奸犯科,因為按照國家的法律偷盜不但要斬手,更會使家族連坐。但秦在統一了天下之後,仍然用酷法來壓迫民眾,而不是與天下共同修養生息,這自然為今後的滅亡埋下了種子。無畏的打壓,只能是的百姓憎恨,官吏不作為。

二、嚴重的賦稅、徭役

秦始皇在滅亡了六國之後,不但將六國的財富全都運到了秦朝,而且大興土木與擴充後宮。並且遊幸無度,這都需要大量的金錢與財富來維持。因此秦朝對於民眾的賦稅與搖役也是沉重的,只是由於秦朝開始時的勢力還強大,因此民眾並沒有真正的武裝起來反抗。但這為人民痛恨當局者埋下禍根,人們開始厭惡這個王朝。

三、接班人的失誤

始皇駕崩之後,原本打算讓在外的兒子扶蘇來接管皇位,但是扶蘇卻被趙高與李斯害死。而繼位的秦二世比起始皇的統治更加的殘酷.天下大亂的時候終於到來了,大澤鄉內陳涉起兵,不到五年而秦就滅亡了,這難道不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原因嗎?

大秦帝國的滅亡不是偶然,是眾多偶然堆積起的必然。有因必有果,有惡必有懲。所以秦帝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所謂儒家獨尊導致的,是秦王朝本身的暴治而導致,正所謂失民心者失天下。


青峰酒史


一個原因是始皇帝的家庭教育失敗!

長子扶蘇愚孝,即便蒙恬提醒他核實情況,他還是悲觀自殺;小兒子胡亥蠢得不可理喻,認賊作父,聽趙高的話屠殺兄弟姐妹,殺害蒙恬等棟樑,自毀帝國長城!

第二個原因是迷信長生不老之術,不啻精神鴉片,以至於沒有提前做好繼承人的交接工作,給了趙高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