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古人口口相传而来,虽然内容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思。在众多俗语中,有这么一句“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它的意思是说劝人不要结交僧人和道士等,不与他们做朋友,为何会这么说呢?是否对出家的僧道人有什么误解呢?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道教是发源于本土的传统宗教,距今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而佛教虽然不属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但是它在中国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虽然佛教与道教在修行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最终教义都是在劝人向善。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道教劝善典籍《太上感应篇》告诫世人要遵从世间的行为准则,不能做恶事:“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此书被誉为是“古今第一善书”,在民间百姓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还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此书告诉我们,只有修善止恶、行善积阴德,方能得到神灵赐福庇佑。既然道教在倡导世人向善,为何人们对道士会有这种看法呢?

我认为首先是道士与世俗追求的目标不同,道教的道士们选择避世修行,他们淡泊名利,以得道成仙作为终极追求。白玉蟾祖师在《道情》中对于世间的名利是这么看待的:“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对于以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们来说,与僧道结交的话,无疑会对自己的科考没有帮助。而且在历史的朝代里,有很多帝王深受僧道的影响,进而导致扰乱超纲,误国误民。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一个例子。嘉靖皇帝一生沉迷于炼丹修行,还自封道号为“凌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嘉靖皇帝整日不问朝政与道士一起钻研丹道炼制。在此时期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因为受到嘉靖的推崇,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傅、少保数职,《明史》:“仲文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然小心缜密,不敢恣肆”。另外像严嵩、顾鼎成等就是凭借华丽的青词而晋身宰相之列,被称为青词宰相。嘉靖皇帝结交了这么多的道士,大部分时间都在修道炼丹,对于明朝的发展实属不幸。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除此以外,古代社会出家修行的寺庙成为许多江湖人士的法外之地,一些在民间犯事的歹人躲到寺庙里就万事大吉了。《水浒传》里的疾恶如仇鲁智深,为了替金家父女报仇,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为了逃避官府追捕就跑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文殊院里的智真长老还给他赐了一个“智深”的法号。像鲁智深这种属于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好汉,但是多数的罪犯都是那种杀人如麻的恶人。虽然他们遁入空门,但是还会让世人心存芥蒂,不敢与他们相交。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迷失在金钱的世界里,失去了人生的本意。而道教与佛教的处事思想,无疑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到洗涤与升华的作用,多与一些有修为的高功大德交流,对人生的启迪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是出自明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它的前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更为经典,为世人传诵。我们在行善之时,不必求得回报,《太上感应篇》认为:“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上天必定报答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