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孩子,為什麼您最後卻一事無成?

聰明的孩子

提著易碎的燈籠

----《你的樣子》

對於聰明的執念

對於“聰明、天才”這樣的字眼,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個人學習比較好,所有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孩子比較聰明,一個人學習比較差,老師和家長則會說這個孩子是榆木腦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曾因為天才曾陷入到集體的瘋狂之中,這些天才的點點滴滴和他們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僅成為了報紙的頭版頭條,也成了家長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事情。

人們之所以對於聰明如此熱衷,恐怕和特殊的社會心理有很大的關係。

不少人都深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而要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除了後天的努力和學習方法之外,先天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人在智商上比其他人有絕對的優勢,那麼就更容易通過教育這條途徑來改變命運,也就更容易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但是在現實中,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沒有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呢?

聰明的孩子,為什麼您最後卻一事無成?

成也興趣敗也興趣

可能不少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著好奇,他們涉獵廣泛,對於所有的事情都充滿著好奇,每次和他們交談都覺得是醍醐灌頂。

不少人把這些明的人,沒有取得成就,簡單的歸結於後天不努力。

所有的人都知道《傷仲永》的故事,中國人的文化價值中,一貫偏向於在一個人的成才過程之中,強調後天的因素,如果後天不努力,即便是先天的條件再好,最終也不會取得較大的成就。

比如大部分的學校都會有這樣的標語:“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等等。

難道大部分的天才後天都不努力了嗎?恐怕答案不是這麼簡單,因果關係也並非如此。

萬維鋼的精英日課上面有一篇文章《達芬奇詛咒》,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

說到達芬奇,可能很多人記得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知道達芬奇是畫家,但是達芬奇一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成就橫跨了天文學、物理學、光學、氣象學數學建築學等。

比如在天文學方面,他否定了”地球中心說”,最早提出了利用太陽能等。達芬奇在任何一個細小領域取得的成就,可能現代人畢其一生也難以望其項背。

從大學的通識教育,到社會上對於通才的期望,我們期望天才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揮灑自如,都能夠發揮的很好,但是在現實之中這些,所謂的通才卻沒有能夠取得很好的成就。

主要的原因並不是這些人不夠聰明,而是時代發生了變化。

不要忽略了,達芬奇所處的時代,達芬奇是16世紀的人。當是的人類,不論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處在方興未艾的時期,整個人類的文明並沒有積累多少知識。

就相當於在果樹下摘果實一樣,當時的果實都是低垂的,任何一個人只要有毅力,加上有不錯的智商,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成就,但是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任何一個領域都越來越精深。

萬維剛以自己研究的領域為例,比如現在物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有引力波、暗物質這些內容,那麼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應該對這個方面都有了解吧,其實並不然,知道了引力波也不會對研究核物理有太多的幫助。

聰明人之所以沒有取得太多的成就,可能和興趣太多有很大的關係。

說到興趣,不少人都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其實,興趣其實分為兩類。第一類興趣是初學者的興趣,初學者的興趣顧名思義就是看到新奇的事物都會覺得有意思,就像一個孩童一樣,他們對事物充滿了新奇,看到之後就有想要模仿和學習的衝動。

但是,任何事情僅僅有興趣,並不能夠支持自己堅持下去,在現代科學發展之中,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種工作,隨著研究和探索的深入,都會有很多的困難,如果僅僅有興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人很容易對這件事情喪失興趣,並且很快會放棄這種愛好。

而另外一種比較高級的興趣是專家的興趣,這種興趣是需要一定的刻意練習,在一定的積澱的基礎之上,能夠感受到這領域非常微妙的東西。比如,真正數學學得好的學生,會越學越覺得數學很有意思,他們學的越好越喜歡鑽研,越喜歡鑽研會越發的感到有興趣。

在《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上,作者也明確的指出,興趣來源於持續不斷的成就感,一個人如果在一個領域取得了成就,那麼它就會對這件事情更加的感興趣,因為成就給了他自信,讓他會更有動力去探索。

所以聰明的人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就,往往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的興趣太過於廣泛,在專才的時代缺乏單點突破的聚焦精神。

目前,在任何一個領域,如果是想要入門,其實非常容易,但是想要真的有所成就,難度會非常大,需要不斷持續的投入。有些時候,甚至需要用80%的功夫來磨練最後20%的技藝。

聰明的孩子,為什麼您最後卻一事無成?

避免聰明的“陷阱”

那麼如何能夠避免,聰明的人一事無成呢?

如果自己也是達芬奇型的人格,該怎麼辦呢?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要誇孩子努力,不要誇孩子聰明。

為什麼要誇孩子?努力不要誇孩子聰明呢?

聰明的孩子,為什麼您最後卻一事無成?

斯坦福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孩子獨立的完成一個智力拼圖項目,當孩子完成任務之後,對其中的一組孩子,進行是對智商方面的誇獎,比如:“你在拼圖方面非常有天分,非常聰明”,而另外一組孩子得到誇獎是:”你比較努力”等。

而後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發生了,被表揚聰明的孩子,絕大多數在接下來的任務之中選擇了簡單的任務;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第二組任務之中,更願意選擇比較難的一些項目。

其實在生活中,聰明的人也會這樣,有些時候為了維護所謂的聰明,害怕自己犯了錯誤而被別人認為自己並不是聰明的,甚至有些時候為了躲避這種風險而選擇放棄。

所以要想真正改變這種狀況,首先是要敢於競爭擺脫這種虛假的自戀。雖然說適度的自戀可以給人以自信,但是過度的自戀就會讓一個人變的不理智。

另外,這些聰明的人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比較

拖延,達芬奇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愛拖延的人,所以在做事情之前,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拖延的毛病給改掉

其次,聰明的人會因為自己的智力水平比較高而更有自信,因此喜歡有一些挑戰性的任務。

所以,在選擇自己的目標時,最好是能夠給自己選擇一個有挑戰性的任務,通過任務儘可能的把各種興趣愛好綜合起來。


1、錦鑫《製造”神童:推崇與嘲諷之間》

2、萬維鋼《達芬奇詛咒》

3、瓦薩里《達芬奇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