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作为一部亲子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完成度很高:

有笑有泪,典型的合家欢大结局。

但电影有一个细节被很多人热议:

马皓文真的可以一年就让马飞从倒数变成年级第十吗?这现实吗?

场记今天就想借这个问题,好好聊聊——

这部电影到底想讨论什么?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1

先说观点,

单纯靠马皓文,马飞一年逆袭确实不合情理。

不必举我身边XXX的例子,我们单看之前网络上流传的清华学霸作息表: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你看,精细的时间管理、高度自律再加上日复一日的努力,即使聪明如清华学霸们也都牢牢遵守“天道酬勤”四个字。

不靠任何技巧以及发狠坐冷板凳,马飞一年突飞猛进是很难让人信服。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就在于其源于生活但不完全忠实于生活。

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关注的不是马飞变身黑马,一飞冲天,而是电影希望传达的主题——

马飞到底需要什么?

或者说,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什么?

2

在很多家长心里,教育是法律规定的九年义务,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把孩子交给学校,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吗?

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参与。

学校教导知识是基本任务,但家长也是重要的领路人。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电影里,马皓文入狱,错过了马飞的成长,出狱后他拼命弥补:

他引导马飞正确地和学习相处,开发儿子的想象力;

他说,清华北大不是终点;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马皓文一直强调“你要一直想!”到底在说什么?

他是在告诉马飞:不要满足于别人的答案,不要人云亦云;

他是希望:马飞勇敢地实践;

他是在说:马飞,不要听别人的,人生目标你得自己慢慢探索。

这难道不是一个父亲能够给与儿子最好的教育吗?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教育的终极问题就是“一个孩子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一个坚持自己的人?

一个独立的人!

马皓文一点一点引导马飞寻找人生意义,这正是马飞们需要的,也是教育里家长们需要做的。

3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

马飞一年变成年纪第十是剧本为了happy ending的锦上添花,

但如果时间足够长,五年后,十年后呢?

受父亲启发,主动性充分调动的马飞,真的不可能成为年级前十吗?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答案很显然:在马飞的目标领域,他不是没有可能成为第十甚至更好的。

编剧只是把那个可能结果提前展示给我们了,但不必刻意较真。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电影不是客观世界原封不动的照搬,

它分享观点、探讨问题,但从未说过“我就是真实”,

《银河补习班》不是吊车尾的逆袭,

它是在说,

家长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

也是最好的领路人。



《银河补习班》—吊车尾的逆袭真的不可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