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题记: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因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人们在吃几顿饭上拥有绝对自由,随心所欲各种吃法:每天一顿、二顿、三五顿,轻断食、服气辟谷,不一而足,法律都不管。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那么,到底一天该吃几顿饭呢?本文要从头梳理这个话题,期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变了味的“吃饭”

——在家吃饭成了在外吃饭。

当下吃饭的场景,很少家里吃饭,在外吃饭成了新常态。因为人们的生活节奏有了变化,工作在外吃在外,不可能上班中途折腾回家吃顿饭。都是早起顺路找个早点摊,豆浆油条胡辣汤随便填饱。中午有单位食堂,有附近便餐饭店,有各种风味急送外卖,也是匆匆吃顿。晚上的大大小小饭店,格外热闹,基本都人满为患,全是忙碌一天的上班族,要应酬,要发泄,要庆祝。即便有回家吃饭的,也是疲劳懈怠,随便凑合吃了睡。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就这样,看着还是三顿饭,却显得随意凑合,没了吃饭的神圣和庄严感,也没了家的温馨,更没了合理的营养和味道。当然火爆了餐饮业,看上面图中数据,2019年4.7万亿的营收规模,就是你我这些不在家吃饭的人,一餐一饭给堆积起来的。

——外卖彻底改变了做饭吃饭的传统模式。

要在单位就近吃饭,是因为不方便回家吃饭。可是餐饮业却为那些宅家不愿做饭的人,提供了终极便利,不仅随叫随到,而且口味任挑任选,总有一款满足你。这就是外卖,几分钟到家,等于送你饭来张口的享受,碗都不用洗。这帮旧时候人见人烦的“懒汉”“懒婆娘”,却为社会贡献出数个巨无霸外卖公司,我们来看这个数据,是吓人还是喜人?我算搞不大懂。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只有老人寂寞守在家里吃饭。

如今的孩子也不大在家吃饭,我早起出去买菜时,经常会看到妈妈们在外面买了早餐,急急忙忙往回赶,孩子等着吃了送学校。中午学校有食堂,放学有老人接回,隔代人算是在一起吃顿晚饭。平时只有老人在家吃饭,也就他们愿意做饭,还不爱出去吃,嫌费钱吃不好。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不要再随便说“会吃饭”

——“不论饭食好歹,吃饱为算”的误区。

吃饭的基本常识是吃饱,然后再追求吃好。但是,如今“吃饱”概念有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定义。因为食物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粗茶淡饭,白菜豆腐。

在农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如今的老农民吃的都比过去地主好,过年吃的比过去城里有钱人好。印象最深的,曾看过解放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的一篇作品,《不能走那条路》。主人翁是个农村老头,为了显示自己能耐,一早赶集要奢侈一把,结果反复几次下决心,花一毛钱买碗豆腐汤喝。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如今的饭食,鸡鸭鱼肉等于过去的老梆子白菜。更有精米白面,各种高热量点心饮料,一瓶可乐就比过去一天吃的热量高。还要坚守过去的“吃饱”标准,营养必然过剩,吃不出问题那就怪了。

——“有豆腐不吃白菜”的陷阱。

信阳农村有个老故事,一个人去人家做客吃席,一桌八人流水席。就是主菜这个吃完那个上,不是一次摆桌上。第一道上的白菜,他不动筷子。第二道菜是豆腐,他第一个伸筷子,嘴里自言自语:“我爱吃豆腐”。第三道菜是鸡蛋,别人还没来得及伸筷子,他就扒拉一半到自己碗里,还自言自语:“鸡蛋就是我的命!”既然这样,同桌也不好说什么,啥都没命重要。下道菜是肉,他干脆把一盘子都倒进碗里。这下其他人就忍不住了,他很知趣,连忙说:“有了肉,命都不要了!”

放到现在,这个故事还有启发意义。本来平时都吃的不错,但是不满意,要吃更好的。典型的是不愿家里做饭,街上吃,酒店饭店快餐店,再不济就叫外卖。结果在追求更好吃的同时,失去了做饭吃饭的乐趣,也麻木了美食能力。前段有人搞个网络调查:宅家这么久,一旦解封最想吃什么?大多数要吃火锅,还是四川火锅。如果让清朝大吃货袁枚来评价,指定骂你不会吃饭,他在《随园食单》里很是讨厌火锅。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就这样的现实,过剩的营养加上偏食奢食,构成了健康的更大陷阱,以致于饭越吃越好,身体越来越差。

——饿的感觉和饱的感觉,哪个好受?

前面论证了吃饱吃好的误区,这一节就做个测试,题目就是本节的标题《饿的感觉和饱的感觉哪个好受》,你怎么回答?

正确答案是:回答饱比饿感觉好的人,已经不会吃饭了,起码不知道怎么吃饭才对。道理在下面细说。

一天该吃几顿饭?

——两顿饭是几千年的主流吃法。

从根子上分析,一天几顿饭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再早的原始阶段不可能有这说法,不饿死就是造化。然后进入农耕时期,要日出而作,日落而眠,有了作息规律,也有了储存的粮食。因而也有了生活规律,出工前和收工后吃饭。我国一天吃两顿饭的根源,就在这里,从农耕开始的习俗,距今有一万年了。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所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两顿饭,即便纪律最严明的军队,从殷商到清代,从来都是两顿饭。甚至历朝历代皇家贵胄也是两顿饭为主。

——佛家只吃一顿饭。

佛家弟子修行的根本目的,主要是控制住个人的妄念,包括身体和思想。年轻身体旺盛的荷尔蒙怎么能够压住?一靠理念,念经参悟;二靠少吃,能养住命为限。佛祖就吃过亏,差点饿死,赶紧吃了牧羊女的乳粥,才能够菩提树下修得正果。由此有了佛家弟子吃饭规矩,一日一餐。

佛教传入我国后,梁武帝不让吃肉,把吃饭规矩改了。可是吃素饿得快,一天一顿就撑不住,于是有了“过午不食”。其实是网开一面,可以吃早饭,一天两顿饭。不过至今还有较真的弟子,辽宁海城大悲寺就是,不捉金钱,日中一食,每天午前一顿饭。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辟谷炼丹修仙道,吃气不吃饭。

不可忽视的此类吃饭法,比出家人还厉害,不仅不会一天一顿,好几天一顿,甚至几十天不吃饭。西汉发明豆腐的淮南王刘安,就是个把吃琢磨通透的主,他在《淮南子》里有段话:

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就有汉张良的故事来为证。刘邦得了天下后,把手下功臣全部处理,唯张良幸免。可是坊间说书编故事的不愿意了,偏得让他也不得漏网。于是有刘邦的老婆吕后出面,她打听到张良辟谷修炼到不食人间烟火了,就大张旗鼓隆重宴请他。皇后懿旨不敢抗,张良只得赴宴吃请,结果当场吃死。说是对于即将成仙的张良,人间美食已经如同毒药。可见吕后手段的狠毒。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每天两顿饭合适吗?

——每日三顿饭应该是常态。

辛亥革命开启的民国时代,打倒孔家店,摒弃一切旧文化习俗,提倡新生活。于是城里人开始了三顿饭,繁华的城市四顿,有了夜宵。不过在农村还是两顿饭。解放后,经不住苏联老大哥强烈热情,我国才普遍改为三顿饭,只有很少的地方旧习不改,坚持两顿饭,或者在农闲和冬藏时段,不吃三顿饭。

——可以少于三顿饭,但要保持均衡营养。

当下的食物主要问题,是太好了,营养丰富味道美,想吃什么吃什么,而且一般都好吃的停不住,非常容易吃多。所以,当你感觉到饱,其实已经吃多了,营养过剩了。持续下去,各种富营养毛病纷纷上身,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点。所以,如今吃饭,一天几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天要吃进去多少营养,然后根据个人作息时间,确定分为几顿吃。譬如这段宅家期间,相当多的人都体验了两顿饭,也没什么不合适,感觉挺好的。

一天到底该吃几顿饭?一顿,二顿,三、五顿?谁说了算?


——饥饿的感觉比撑饱的感觉好。

与粗茶淡饭时期正相反,当下确实饿的感觉比较好,起码大脑清醒不浑噩。我在当年改为两顿饭的时候,头几天饿得难受,到了晚饭饭点,巴心巴肝想吃饭。一周后,觉着不那么难受了,再接着有了享受的感觉。回想过去的体胖身虚,典型的富营养,尿都不顺畅。看如今没了厚肚皮,回来了年轻的精力,每日有晨起,实在是营养均衡的结果。

再说了,当前饮食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已经采用科学的手段,为百姓提供积极地饮食建议,定期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大家做饭吃饭有了合理的营养参考值,吃多少饭就有了谱,便于灵活掌握。重复一遍,如今的生活水平,饭就不要吃饱了,要学会享受饥饿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