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说的遗言,刘禅做到了吗?

大马哈鱼12


以我【种花喝茶】多年的经验分析:刘禅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起初也做到了,但是最终选择背道而驰!

这句话的出处大家都知道,是刘备对刘禅的遗诏内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贤为德,能服于人。这句话流传千古,是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既然是刘备作为一个帝王,给自己太子的遗照,就不能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它,里面的话很可能是刘备作为父亲,根据接下来的复杂政治环境,以及蜀国内外重要人物的反应,以遗诏的形式提点刘禅,作为蜀国的继任者,所需要去做的一些治国策略。

以这个视角去解读这句话,我们才能够去说刘禅是否做到了刘备所期望的。首先作为一个王国的继任者太子刘禅,第一个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服众呢?所以刘备才说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也是比较直白的告诉了刘禅第一步要怎么做,只有让自己的贤德显露出来,才能够让蜀国的这些重要人物愿意服从于他。同时这句话也是说给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们听的。我的儿子很贤德你们要听从于他!那么要做到贤德,有什么标准呢?刘备又细心的告诉了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一个行为准则。我们仔细的思考一下这句话,对于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来说,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过于容易了呢?在这里我们要结合白帝城托孤的经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在白帝城,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具备这样的才德,您可以取而代之!很明显这是一种试探,诸葛亮当时就回绝了,向刘备表明一定会辅佐刘禅,于是这句话的深意就有回味了,这相当于明确的告诉诸葛亮,只要刘禅做好事,哪怕这个好事很小,只要他不做恶事,他就是贤德的君主,你们必须辅佐他!

其实刘禅是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的,所以他最初掌权的时候,以诸葛亮为“亚父”,事事听从他的安排,诸葛亮去世之后安排姜维作为他的继任者,刘禅起初也是听从的,只是他作为一个君王,长期处于弱势一方,难免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于是听信了谗言,启用了小人。最终也就违背了刘备精心为他安排的道路,招致了蜀国的灭亡!


种花喝茶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都知道这是刘备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的一句话,原句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以看出刘备是希望刘禅多多行善,小善积多成大善,同时也警醒刘禅小恶相积也可祸乱国家。

那么刘禅是否做到他父亲叮嘱的这些呢?可以简要的看一下刘禅的生平:

刘禅在年幼时遭受多难,在刘备携子逃亡时就曾被赵云多次相救,而后也多次得到赵云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后来刘备建立蜀汉,刘禅被封为太子,刘备在位期间为了让刘禅见增长见识,掌握执政本领,刘备让刘禅多学《韩非子》、《六韬》、《申子》、《管子》等书籍,并让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让刘禅拜在伊籍门下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可以看出刘备为了刘禅也是煞费苦心。

蜀汉建立两年,刘备便已逝世,刘禅继位,改元建兴,期间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支持诸葛亮北伐,后来又支持姜维北伐。再到后来刘禅宠信黄皓,蜀汉就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在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后,姜维劝告刘禅无果,后来黄皓肆无忌惮干涉朝政,姜维启奏刘禅处死黄皓,但刘禅没有同意,只是让黄皓向姜维道歉。然而黄皓又怎会轻易罢休,联合众臣准备废掉姜维,而姜维也听闻风声,直接离开了成都。

而蜀汉的灭亡也脱不开黄皓的唆使。在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姜维便上书给刘禅,让他调兵遣将做准备,但黄皓却告诉他不会有敌人来的,而刘禅自然也就听信了,导致众臣也都不知道此事。同年,钟会、邓艾、诸葛维等大举伐蜀,也至此,蜀汉亡国,刘禅投降。后被迁至洛阳,安度晚年,享年64。

可以看出刘备当初竭尽心思想让刘禅成为一个能够让蜀汉发扬光大的君子,将自己一心打拼下的蜀汉交到其手上,并且自己精心教导,还让自己的忠臣诸葛亮去帮助他匡扶汉室,而结果却也莫名让人心寒。放着忠臣姜维不去提拔,非要去宠信黄皓,可以看出刘禅昏庸而无能,糊涂而愚蠢。虽自身也算落个好的结果,但也确实辜负了刘备的心意。而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也正好能够概括刘禅的一生。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刘备在给后主刘禅的遗诏中就说过这样一句警世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禅在17岁时候继位,初期对诸葛亮十分信任,“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婵自己基本上就窝在皇宫,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史书上就记载他臣下刘琰的老婆胡氏关在宫里私通。后来宠信黄皓,败坏政事,在北伐关键时刻召回诸葛亮,看的人心急。刘禅称得上是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在诸葛亮薨逝的消息传回后,就以为了防备魏国为由,禁止臣民前去奔丧,由于刘禅的禁止命令,臣民们的奔丧都没有成功。后来姜维被逼的都要外出屯田避祸,如此行径,称得上恶了吧。

陈寿评价他:“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但是作为一个国君来说,能把国家治理好就是最大的善,刘禅都把国家弄没了,而且蜀国人也没有说他好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禅没做什么好事。刘备的遗言,刘禅肯定是没做到的!


历史同尘


千万不要小瞧刘禅。在三国时代,有很多雄才大略的枭雄,奇计百出的谋士,武艺高强的猛将,智勇双全的帅才。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家往往更关注的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像刘禅这样的人,通常被大家视为无能之辈,认为没有什么值得褒扬的。但刘禅真的是个窝囊废吗?

刘禅的父亲刘备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刘禅,要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能够从一介织席贩履之寒微辈,经过顽强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鼎立三分的一方霸主,他的才能和志向连曹操都要敬畏三分。别人以利害为行事的出发点,而刘备则以善恶为行为的判别。

刘备的继承人刘禅无论军事才能,治国水平,还是政治头脑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简直如同云泥天壤,差距实在是太大,刘备也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水平,他对刘禅的教导也很有针对性。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你不能去欺辱:威猛狠毒的,你惹不起;心机深的,你瞒不过;秉性仁厚善良的,你不忍心。

大家注意一个事实:以曹操之阴狡,有人曾经背叛过他;以刘备之精明,也有人背叛过他;以孙权之狠辣,也有人背叛过他;而刘禅即不狠辣,也不狡诈,更不威猛,有人背叛过他吗?―― 一个也没有,能做到这一点,刘禅可能是个简单人物吗?

刘禅在位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大家看看曹魏政坛是个什么情况,用“血雨腥风”四个字来形容不过分吧?东吴政坛又是个什么情况,也用“血雨腥风”四个字来形容,亦不为过。唯有蜀汉政坛稳如磐石,安若泰山。

刘禅真的很不容易。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时才不过十六岁,当时蜀汉江山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可以称得上是岌岌可危。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蜀汉根基――荆州派几乎损失殆尽,外部强敌环伺在侧,虎视眈眈;内部各派势力盘根错节,蠢蠢欲动。稍一不慎,国家政权就会落入被巅覆的险境。诸葛亮和刘禅一老一少相依为命,情同父子,互相扶持着走过了那段艰险的岁月,终于力挽狂澜,撑住了鼎立江山不倒。

有人总拿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关系来说事,认为诸葛亮是威压主君的权臣,纯粹是瞎扯淡。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在他主持政权的每一天都足以将刘禅拿下,取而代之。但诸葛亮的心中从来没有过一丝这样的念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诸葛亮对先帝厚恩的无悔承诺,更是对刘禅至仁至善,全面信任的无私回报。

相对曹魏和东吴,蜀汉的文臣武将们是最忠诚的,这就他们敢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底气――这个的国家的每一个臣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即使是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测莫测之术”的天下奇才诸葛亮,文武双全、身负帅才的姜维,智略深长的蒋琬,精明机敏的费祎,包括那个被压制了多年的李严,还有嚣张跋扈、狂妄自矜的魏延,宁可被捕杀都不肯投敌,这些人全部都对刘禅忠诚到最后一丝呼吸。

为什么蜀汉的臣子能这么忠心?他们不知道刘禅的水平吗?大家都很清楚刘禅并不是个胸怀大志、能力出众、文武双全的君主,但大家仍然对他报以九死无悔的忠诚。就是因为刘禅至善至仁,他对得起麾下每一个人。

诸葛亮死后,群情激愤的民众聚集请愿,希望能够在成都郊区为诸葛亮立庙,以供民众祭奠瞻仰,刘禅断然拒绝。是刘禅对诸葛亮不满吗?不对,刘禅这样做恰恰是对相父的崇仰和敬重。在国家首都的郊区为祖先立庙,是天子才拥有的权力。汉末三分时候,这种事情曹操干过,司马懿干过,他们一个是篡汉、一个是篡魏。如果给诸葛亮在成都立了庙,那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名誉将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的篡权之臣并列。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是对相父一生耿耿忠心和高洁的品质最大的肯定,决不允许相父在史书上有一丝的污迹!

这就是刘禅的大德和大智。能为忠于自己的人考虑得如此细微和长远,这样的主君不值得臣子们披肝沥胆地去忠诚吗?

兵临城下,投降还是顽抗?投降了,刘禅将在史书上留下永远难以洗刷的耻辱记录;顽抗,就算刘禅能逃出去,众人拥着他另起炉灶,但这片土地也将陷入长期的战争,多少人都将打着他的旗帜掀起烽火纷争,血流川蜀。刘禅能不明白这一点吗?是考虑自己的利害,还是搞清这样做的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刘禅宁愿以自己后半生无尽的羞辱去换取川蜀百姓的安宁。

这就是刘禅的大善。正因为刘禅是这样的人,所以姜维也愿意牺牲自己军人的荣誉去诈降,一计害三贤,企图换取刘禅的东山再起。有这样仁善的君,才有这样忠勇的臣。


馋嘴肥猫铲史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为善福虽未至但祸以远,人为恶祸虽未至但福以远,这只是说给普通老百姓和修身养性的白仃而言的,做为一个君王统治者必须恩威并施,福泽八方,但为了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难免有些刀下冤魂比如魏延。姜维北伐,魏延被杀倒至蜀国汉中无人镇守,魏延的死直接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但可以肯定的是刘禅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的人而是一个聪明的人,时实务的人,在亡国之后才得以存活,莎士比亚说过‘’一个装傻装的好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才情的人‘’



別让时光非礼了梦想96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汉语谚语,意思是不要因为小恶无害而做恶,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坏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重点字意:勿:不要。

以:认为,以为。

善:好的行为,和“恶”相对。

为:做,行。

恶:犯罪的事,极坏的事,和“善”相对。

原文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寧大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禅当之无愧。

丞相诸葛连年出兵,征调各郡兵员、钱粮,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时如数送交;蜀郡为京都所在地,户口众多,又逢诸葛亮死后,士兵开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领这些人空额的军饷,各地奸巧纷纷出现。(吕乂)

刘禅及时任用吕乂前往巴西太守,吕乂心地善良,体恤百姓,百姓无不称颂。吕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他对这些人进行慰问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督制约,这些人竟没有一人逃走。随即刘禅又将吕乂转任为汉中太守,兼任督农,负责供应军需粮草。

诸葛亮去世后,吕乂累次升任为广汉、蜀郡太守。吕乂到任后,进行防范禁止,他对士兵们开导劝谕,几年之间,那些脱漏军籍而自愿出来的人有一万多。(阎宇)

同时,刘禅还任用了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南郡人阎宇、襄阳人罗宪、汝南人陈祗等,都是蜀汉中后期的顶梁柱!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廉能,是刘禅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罗宪)

当然,不可否认也有黄皓。但是,黄皓的出现及其参与政事,并不是刘禅的原因!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有机会参与政事。(陈祗)

陈祗深受刘禅的宠信,又与宦官把关系搞的非常好,在朝中权力竟超过了姜维。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在陈祗时期出现的问题,转嫁到刘禅那里!

正因为陈祗积极执行诸葛的战略方针,支持拥护姜维的北伐!因此受到了刘禅格外的恩遇,陈祗与黄皓关系好,他死后,刘禅像对待陈祗一样对待黄皓,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公明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诸葛亮集中所记载的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其上下文是这样的: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在这份遗诏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戎马一生的政治家的意气风发,岁月早已让他温柔了视角。当他把目光投向刚刚弱冠的儿子的时候,他只有一些温和而又殷切的期盼,一如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般。

刘备对于刘禅的要求,除了要他多行善、少行恶以外,再有就是多读书,增加眼界。我们知道,刘备从小就是不喜欢读书的(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因此,刘禅多读书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刘禅达到刘备的期望了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纵观《三国志-后主传》,对刘禅本人的描写都很少,基本上是一本蜀汉从223年到263年之间的大事年表。

这本也无伤大雅,毕竟君主的本纪一般都是如此,但是如果你去翻翻其他人的传记,也很难看出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陈寿对刘禅有个很精巧的比喻:“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确实,刘禅早期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看起来像个明君,后期黄皓弄权时又像个昏君。但是仔细想想,史书上可曾留下刘禅荼毒百姓、为害蜀中的记录?从私德的角度来看,似乎刘禅确实做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但是刘禅毕竟是个国君,不是一般人。如果他是个大臣,能做到克己复礼、平和待人,那即使不是个贤臣,也是个好人;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如果完完全全地垂拱而治,任由下面瞎胡闹,那就满拧了。尤其是蜀汉这种偏霸一隅、需要进取而非苟安的国家。

您对刘备、刘禅父子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



青言论史


大智若愚,死不逢时!



首彩之行政总厨铂哥


刘禅真的很不容易。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时才不过十六岁,当时蜀汉江山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可以称得上是岌岌可危。诸葛亮和刘禅一老一少相依为命,情同父子,互相扶持着走过了那段艰险的岁月,终于力挽狂澜,撑住了鼎立江山不倒。

有人总拿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关系来说事,认为诸葛亮是威压主君的权臣,纯粹是瞎扯淡。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在他主持政权的每一天都足以将刘禅拿下,取而代之。但诸葛亮的心中从来没有过一丝这样的念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诸葛亮对先帝厚恩的无悔承诺,更是对刘禅至仁至善,全面信任的无私回报。

相对曹魏和东吴,蜀汉的文臣武将们是最忠诚的,这就他们敢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底气——这个的国家的每一个臣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即使是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测莫测之术”的天下奇才诸葛亮,文武双全、身负帅才的姜维,智略深长的蒋琬,精明机敏的费祎,包括那个被压制了多年的李严,还有嚣张跋扈、狂妄自矜的魏延,宁可被捕杀都不肯投敌,这些人全部都对刘禅忠诚到最后一丝呼吸。

为什么蜀汉的臣子能这么忠心?他们不知道刘禅的水平吗?大家都很清楚刘禅并不是个胸怀大志、能力出众、文武双全的君主,但大家仍然对他报以九死无悔的忠诚。就是因为刘禅至善至仁,他对得起麾下每一个人。

最后说刘禅被俘,魏兵兵临城下,投降还是顽抗?投降了,刘禅将在史书上留下永远难以洗刷的耻辱记录;顽抗,就算刘禅能逃出去,众人拥着他另起炉灶,但这片土地也将陷入长期的战争,多少人都将打着他的旗帜掀起烽火纷争,血流川蜀。刘禅能不明白这一点吗?是考虑自己的利害,还是搞清这样做的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禅真正做到了,他宁愿以自己后半生无尽的羞辱去换取川蜀百姓的安宁!

这就是刘禅的大善。正因为刘禅是这样的人,所以姜维也愿意牺牲自己军人的荣誉去诈降,一计害三贤,企图换取刘禅的东山再起。有这样仁善的君,才有这样忠勇的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