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残雪曾说:“一个人来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没有经历‘孤儿’的阶段,他就永远不能长大、成熟,发展起自己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寄生虫”。

卡夫卡的作品《审判》与《城堡》本质上讲的都是K历经心灵的自审后,追求精神的自由。具体而言,《审判》讲述的是罪人K自己审判自己,在审判的过程中,K意识到自己的罪行,从而脱去世俗的外衣,回归纯粹的精神状态。《城堡》讲述的是醒悟后的K继续内心的自审,为了追寻至高无上的理想,他最大限度的释放生命的本能。通读完两部作品后,我们看到内审是一场终生的审判,是我们对抗庸俗现实的精神支撑。


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内审是一场漫长的终生审判,伴随我们一生

小说《审判》中的K被捕了,他到底犯了什么罪?K自己也说不上来。但不管K是否认罪,审判还是照常进行。首先K被传唤到法庭开始了第一次审讯,但是在威严的法庭上,K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辩护。他用那些可笑、脆弱的世俗支撑来做辩词企图为自己开脱,然而他的无知与蔑视再次严重触犯了法,犯下了不可挽救的罪行。

面对如此执迷不悟的K,法先后派来了看守、律师、画家和神父来帮助K认罪伏法,卑微的看守提醒K肤浅的物质利益是脆弱不可靠的;律师和画家为K剖析所谓的教养、身份、职位这些表面的优越只是转瞬即逝的装饰品或者可以说是虚幻的美好;最后出现的神父是灵魂的使者,神父对K的个人审判中,K终于看到了一直被抑制在黑暗中的那个不愿意直面的自我,面对自己累累罪行,无处可逃的K最终觉醒了。

在这场内审中,K揭开了自欺的面具,放下了所有的世俗累赘,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想用二十只手攫取世界的贪婪欲望的荒谬,他终于找到了被世俗污浊的灵魂。最后,历经一次死神的判决后,K踏上了净化灵魂的旅程。

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小说《城堡》中的K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村庄,当然他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闲游,他寻着城堡四射的光芒来到了此地, 在这里,城堡并非是客观名义上的场所,而是拥有至高无上精神力量的主宰,是每个村民可望不可及的精神到达。

此时的K不再需要光鲜的衣着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这些虚幻的武装,他需要的是精明的头脑和通透的内在,因为进入城堡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是内在精神的考验,而为了进入城堡,K费尽周折,他首先是从信使巴纳巴斯下手,死皮赖脸跟随巴纳巴斯走入黑夜,试图在巴纳巴斯复命的时候进入城堡,随后又勾引城堡老爷克拉姆的情妇费丽达,企图利用费丽达作为与克拉姆讨价还价的筹码,他甚至欺骗小男孩汉斯来接近汉斯的母亲从而打听城堡的消息,最后所有的计谋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K不但被未婚妻费丽达抛弃,还从有身份的土地测量员沦落到了无名无分的下层仆人堆里。经历如此大的起落后,此刻的K成了世人眼中无依无傍的可怜人。但事实上K所经历的这些波折同样是一场自我的内审,而审判的目的就是让K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和发展无限的可能来打破规律、冲破限制,让K以更精彩和更有意义的方式来丰富现存的命运。

因此这场漫长的自我内审过后,一种新的理念让K脱胎换骨,K意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光芒。

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残雪曾说:“抛弃,实际上意味着精神上的断奶”。如今的K已彻底抛开了身份、地位这些生活的负累,他逐步远离虚荣的世俗诱惑,并决然地抛弃自己温情留恋的故乡。总之,K舍弃了曾拥有的一切外在,走上了真正的精神自由之路,现在的K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

“似乎他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片原本禁止他进来的地方想等多久就等多久,而且他是经过自己的奋斗争取到了这份自由,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现在谁也伤不了他一根毫毛或是把他赶走,甚至谁都难得跟他说上一句话”。

但是自审并没有就此终止,K依旧在等待机会,等待走向更高境界的精神世界。

生活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本质

小说《审判》中的K在被捕的那个早晨开始,法就派来了不同角色的人物轮流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引导K认罪伏法。同样《城堡》中的K在通往城堡的路上不断挣扎奋斗,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陷入泥潭,但是村民们以身作则,对他说教、指责或是反思诱导和开导,最终K从迷茫走向了清晰。我们看到K生活中出现的这些人物无疑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照出了K的本质,并帮助、引导K发现内在的自我,走向完善。

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1、法官是威严的代表,但是法官在法庭上审讯K时,他们手中所研读的法律书竟是一些不堪入目的色情书,并且这些书都毫不隐瞒的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显然,这是法官有意为之,他们以自己为镜,照出了表面光鲜的K内心却住着一个欲望的奴隶,无以自救。

2、画家生活在一个空气污浊的小屋里,他们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只需轻轻的几笔就能让丑陋的法官沐浴于光环之下,成为法的神圣使者,但是画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美化法官,他们以自己为镜照出了众目睽睽下的K平和,拥有他人羡慕的银行职位,但背后的他却利用手段牟取职位,私生活也不检点。

3、神父这面镜子更是照到了K的灵魂深处,神父赤裸裸的照出了K一直压抑在黑暗深处的那个不愿意面对的自我,一直以来他依赖自欺的面具来自我麻醉,逃避自我,直到神父的出现,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错误,只有接受审判,揭开面具才能拯救自己。

4、K与认识不到几小时的费丽达订婚同居了,但K与费丽达并没有真感情,在他的谋划中,费丽达是他接近城堡,与城堡老爷谈判的筹码,当然费丽达也是利用K来达成自己的心愿。所以互相利用的费丽达和K互为镜子,照出了“你迎着我,我迎着你,两人两心相合”的真正意图即双方为达到目的的卑劣嘴脸和内心不可告人的惭愧和自卑。

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5、在K走投无路之下,倩碧收留了K,当然倩碧的意图非常明确,她和K虽然是下层小人物,但他们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无论命运如何打压和限制,他们都坚信来日方长,等待新的机会崛起。而他们自己就是彼此达成目标的棋子。因此他们以对方为镜照出了那个反叛命运,攫取不平凡世界的平凡人。

6、K在巴纳巴斯家认识了他的妹妹阿玛丽亚,高傲的阿玛丽亚对世俗的爱不屑一顾,她拒绝通过与城堡老爷肉体交易来赢得地位,她选择了用沉默来等待爱,并在痛苦的沉默中终其一生。其实,阿玛丽亚不仅是K的镜子,也是作者卡夫卡的镜子。熟谙卡夫卡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卡夫卡曾订婚三次,但这三次感情都没有圆满的结局,都在他的主动解除婚约后终止。因为卡夫卡本身对女人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排斥和厌恶,但是他内心又渴望亲近女人,他也曾梦想通过结婚来满足世俗的快乐,但最终他和阿玛丽亚一样消除了世俗之爱,独自一人承担命运。

唐太宗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确,以法为镜,K看到了自己为追求世俗而扭曲虚伪的面孔,看到了灵魂深处污秽的自我。以城堡为镜,k看到那个拥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可能的自我,找到了更有意义和更自由的精神世界。

读《审判》与《城堡》:以他人为镜,能照出我们生命的本质

结语

小说《审判》中那个固步自封的乡下人经历了一场如何活的拷问后觉醒了,他不再听从守门人的规劝或是恐吓,而是冲破重重迷雾闯入了陌生的村庄,但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K要追寻什么?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而城堡就是K为了自己新的生命释放更精彩的光芒而创造的理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亦是如此,为了丰盈生命,我们会从虚无中创造无数的可能,创造无数生的理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堡”之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