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狀元羅洪先的前緣往事-鮮聞

嘉靖狀元羅洪先的前緣往事

走進現會昌縣莊埠鄉莊埠村(胡家村),發現這是一個人文內容極其特殊的古村,吉安人、狀元羅洪先曾在這裡建書院,教書三年。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

嘉靖狀元羅洪先的前緣往事-鮮聞

胡家村,位於會昌縣城西南30公里處的莊埠鄉濂江東側。莊埠之名,起源於胡莊溪。莊溪先生因結交狀元羅洪先,其居住地“懷仁裡”漸漸出名,後來他的兒子胡金池埋葬在懷仁裡不遠的濂江邊,以致形成了商埠、碼頭,鄉人感念莊溪父子,取其中“莊”字以紀念之,這小碼頭遂有了“莊埠”之名號,及至衍生出莊口(舊名絡嘴、洛嘴)。 莊溪乃其號,名大徵,字慎夫。據同治《會昌縣誌》載,胡大徵11歲喪父,稍長便追隨“心學”創始人王守仁的弟子、于都人何廷仁“致良知之學”。然而,從師何廷仁一段時間後,何先生髮現他心思過雜,讀書不博,學習有困難,他自己也有所感覺,便暫時放棄了學習。據說,休學的胡莊溪學心不死,打聽得吉水有一位對王守仁心學很有研究的羅洪先,便一路追趕,直到丹陽才追上,胡莊溪問羅洪先:“我真的學不來‘致良知’嗎?”羅洪先為其執著精神所感動,鼓勵他:“如果你立志,沒有什麼學不會的!”於是,胡莊溪再度進修心學。他這次拜的老師是理學名家鄒守益、歐陽德。胡莊溪與兩位名家一起吟風弄月,遊戲山水,在他們兩人的薰陶和教育下,潛移默化,漸入佳境,“於良知學綽有心得”。學有所得的胡莊溪,回到故鄉後,遵守朱子家禮,割讓田地給弟弟,捐谷賑饑民,捐金修王陽明祠。縣裡推舉他為官,他堅辭不受。

嘉靖狀元羅洪先的前緣往事-鮮聞

多年後,他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胡夷簡、胡恕簡拜羅洪先為師。這應該是嘉靖十九年(1540)以後的事,當時的羅洪先已從翰林院修撰官位上被貶回家鄉,野遊吉贛兩地,正與鄒守益、何廷仁、黃宏綱等王守仁的一大批弟子們在於都羅田巖共研心學精髓。羅洪先有感於胡莊溪好學、敦厚之秉性,慨然接納其二子為徒,並以胡莊溪年長而以“道兄”相稱。為教育好胡夷簡與胡恕簡,羅洪先來到胡家村,在“莊溪草堂”廣納弟子,教書三年,成為佳話。羅洪先知識淵博,凡天文、地誌、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陣攻守、陰陽、算數,無不精研,尤精輿地學,他編繪的新圖《廣輿圖》,直至清代中葉仍在沿用。到了莊埠的羅洪先,將畢生所學教授給了胡莊溪的兒子及村子裡其它後學。後人為紀念羅洪先在會昌莊埠辦學這段歷史,將“莊溪草堂”叫了“駐羅庵書院”,因羅洪先字念庵,又叫羅念庵書院。再後來,書院成了祠堂。如今,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侵淫的古祠堂,飽經滄桑,門樓及兩側廂房毀圯已久,許多功名柱與石樑成了溝橋與路基,上廳懸掛的羅洪先帶來的一對銅鶴也早已杳然。但飄搖的莊溪草堂依然堅強不倒,尤其令人寬慰的是狀元羅洪先親書的“莊溪草堂”匾,一直懸掛到了上個世紀末,眼見草堂漸危,才作為重要文物被縣博物館收藏了起來。

在72歲時,胡莊溪仙逝於莊埠。史載,胡莊溪死後,羅洪先趕至胡家村,親自為莊溪先生撰寫了墓誌銘。至今,翻閱胡氏族譜,羅洪先撰寫的胡莊溪墓誌銘仍被恭恭敬敬地保存在其中,成為胡羅二人友情的最好佐證。

關於胡羅二人的友情,還可以從同治《會昌縣誌》的藝文卷中一則羅洪先寫給胡莊溪的書信略知一二。這封書信涉及兩家人的不幸遭遇,情真意切,讀來讓人甚是感動,書信信筆而書,卻極有文采與哲理。信的大意是:久聞莊溪道兄遭受無妄之災,很是相憐,但我卻愛莫能助。朋友們每每從於都歸來,說起你的事,我漸漸有所明白。事情如果真與自己不相干,自難汙衊,即使有所損失,也等於是一場災禍相尋。俗話說,財去人安,這話雖粗俗,道理卻實在。聖人說的得與失相當的道理,大抵如此。天道人事,每每俱然。凡事要認命,千萬不要怨天尤人。你遭受了此番磨難,要引以為戒,以後處人務必謙和,要做到“使人愛而不忍相傷”。留人務必要詳細觀察,從善而擇,不可濫收,既然收留了則要待之有恩。若不這樣做,於身心無補。我去年做了一書室,與妻兒居住,因地方太過溼溽陰暗,竟然災禍迭生,一年之間,連喪三人,而小弟又於七月夭折。這兩個月我在外面野寢,今晚始歸。看來,求一歲平坦難得,如今我是“深信損益乘除之於身心極有益”。

嘉靖狀元羅洪先的前緣往事-鮮聞

有趣的是,胡莊溪與羅狀元親密交往的這段故事,後來竟被莊溪人,以至所有的會昌人演繹成了一個極其美好的傳說——嘉靖年間,胡莊溪販運糧食往商貿交易市場的鄱陽湖,正遇洪水,阻滯鄱陽湖入口的名鎮吳城,巧遇也阻擱於此赴京趕考的吉水人羅洪先,兩人一見如故,交談甚歡,胡見羅儀表俊雅,氣宇不凡,學識淵博,料必高中,當胡莊溪得知羅洪先因盤纏不夠欲打道回府時,毅然將一船稻穀賣了,將所得銀兩悉數送與羅洪先赴京。羅洪先果然一舉高中。中了狀元的羅洪先被官授翰林院修撰,卻旋即向朝廷請假,說是要回江西報答一位恩人。於是,他來到胡莊溪的家鄉——會昌懷仁裡,自願為胡莊溪辦私學三年,為胡莊溪的兒子及村子裡的其他學生免費教書。

嘉靖狀元羅洪先的前緣往事-鮮聞

值得重筆一寫的是,羅洪先教的弟子裡面,胡夷簡算是最有出息的一個。夷簡,字近道,號金池。年少時他師從羅洪先,羅以小友呼之,師生情感甚好。羅洪先返鄉後,他繼續與何廷仁、黃宏綱等交往、學習,何、黃待這位狀元的高足宛如同輩。後來,夷簡以貢元身份,被朝廷任命為廣東惠州長樂知縣,“後升任雲南賓州知州不就,歸”。回到家鄉的胡夷簡,為弟子鄉人講學,清貧一生,死後被祀為鄉賢。明萬曆二十四年(1594年),夷簡死後,創造了另一個奇蹟。後人將他埋在離胡家村數里外、現莊埠圩旁邊的濂江西岸車田壩,造了一座高3.9米、寬9米、深25.2米、佔地面積225平方米的非常壯觀的墓冢,墓冢兩邊甚至還建有可供人休息的廂廊。據傳,其子為其守陵3年,搭茅廬於墓側,不料,本地鄉人及外地朋友前來憑弔者絡繹不絕,以致濂江東岸高坎處的平原地帶竟漸漸有了茶肆、酒樓、客棧、商鋪……3年守陵結束,一個簇新的圩市就此形成,這便是今天的莊埠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