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上週我們帶著娃下鄉改善生活,娃們整天追雞趕鴨的,雞鴨都瘦了,娃們都胖了。

問他們什麼最好玩,他們神采飛揚地說,捉!泥!鰍!

很難想象,還沒下鄉前談起下水田泥塘捉泥鰍的事,他們還一臉驚恐。

作為一個好媽媽,為了讓他們體驗生活,鍛鍊感統,當然鍥而不捨地做思想工作,最有效的一招是:小豬佩奇一家都喜歡跳泥坑對不對?泥坑一定特別好玩,你們難道不想試試嗎?

上學期有一次下雨在花園摔了一身泥,他們大哭時也是用這招,驚恐頓時沒了,只有期待。

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話雖如此,那天下水田之前他們還躍躍欲試,下去後洋洋還是被嚇到了,他大概算是最矮小的,站在入口處不遠不敢動,被後面的大孩子們擠得差點站不穩,嚎啕大哭,爸爸只好也下田幫助他。

爸爸半拉半抱帶著一直哭的洋洋跟前面的啊谷哥會合,啊谷先是笨拙地用手抓,接著才學大孩子用水桶直接撈起泥再用手抓,剛巧抓到一隻小泥鰍,得意地舉起來給岸上的我看。

然後特地把這隻小泥鰍放到洋洋的小水桶裡,洋洋被活蹦亂跳的泥鰍轉移了注意力,破涕為笑,雖是站在水中不敢移動,也能平靜好奇地看著哥哥各種折騰。

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我在岸上放下心來,心想啊谷自己玩沒問題,洋洋只要爸爸多鼓勵,也能慢慢適應。

誰知道我還是圖樣圖森破,谷爸大概是也對洋洋放下心來,開始放飛自我,他發現水田邊有條大鯽魚,離開他們倆自己跑去抓魚了,那投入的勁頭活像個一米八的五歲兒童啊!

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沒多久他果然抓到一條鯽魚,岸上的朋友不停地喊那邊還有,這裡還有,他就左奔右襲到處抓魚,離孩子們雖然不是太遠,但是好像完全忘記了他們的存在。

因為他們還是在離入口不遠處,泥鰍大多被孩子群趕到水田中心去,啊谷雖然認真抓也只有一兩隻,又不敢離開洋洋,洋洋更是站樁一般提著桶,看著爸爸玩得不亦樂乎。

眼看時間流淌,我在岸上急的大喊谷爸,是你玩還是他們玩?

可是環境太嘈雜,沒人聽見。

本來在高處拍照的我只好往入口處跑去,希望那裡喊他聽得見。

在入口處,看見一位媽媽也正在鼓勵自己的娃,看樣子對峙良久了。

媽媽站在岸上,對一個也在田裡站樁的娃說,你看,沒事,他們都過去了,很好玩。

那娃嘟著嘴說,不要,好髒。我要上去洗腳555

不髒,哎呀,媽媽下來陪你,只見媽媽大義凜然地抓起裙角,拉著孩子往前走。

媽媽說,來摸泥鰍啊,你看,這裡有一隻。

不要!媽媽抓!

是你要來的你又不抓,又不是媽媽要來的,媽媽都下水了,你看有幾個家長下水的?

那娃還是不肯動。

媽媽又軟下口氣,真的很好玩,你就玩一下嘛,大老遠來了。抓到泥鰍媽媽給你拍照,請你吃冰淇淋。

娃堅持說我不要!

……

說實話我真的特別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帶娃出遊的我們應該都希望有點所謂的“意義”,不然既苦逼又不同頻,誰這麼想不開帶娃出遊啊?

對媽媽們來說,

生娃前,

旅行是安放不羈的靈魂。

生娃後,

旅行是鍛鍊娃的情商智商財商逆商……

培養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特別是在家說得好好的,怎麼能臨陣變卦呢,讓老孃頂著大太陽抓著裙襬踩泥坑你自己卻不玩真心受不了。

我心想要是讓我下水田踩在泥地裡,周圍還有泥鰍,已經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但是如果真的只有我一個人帶娃來,為了娃玩得好,我也是會抓著裙襬下去的。媽媽就是這麼偉大!

但是當爸爸的就不一樣,他才不管娃玩不玩,自己玩好了才是正經~

哼!回過神來,我又衝著谷爸大喊,是他們玩,不是你來玩的!!!

谷爸終於聽到,回頭跟我說,知道了,但依舊心繫鯽魚,急匆匆地一波操作,簡直無語!

這時,啊谷也趕來幫忙,一個堵一個抓,居然又抓了一條大鯉魚,啊谷和洋洋齊聲歡呼,谷爸提著裝魚的桶,走到繼續站樁的洋洋身邊給他看,又讓他摸一摸,然後讓啊谷和洋洋輪流舉起魚讓我拍照。

洋洋小心翼翼地抱起活魚,那條魚趁機掙脫開溜,啊谷馬上熟練地用水桶將它撈了回來,兩個人又輪流抓起它玩。

看著鏡頭裡他們手裡緊緊抱著魚,被濺得滿臉泥,還咧著嘴笑,我不由地佩服,因為老母親我還搞不定活魚咧。

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然後他們提著桶往水田中心走去,啊谷積極搜索著泥鰍,洋洋跟在後面自己走著不需要爸爸幫助,似乎忘了害怕,偶爾也下手抓了兩把,或者幫助哥哥用水桶堵泥鰍,兩個人嘻嘻哈哈投入的樣子和爸爸剛才一樣,只是這時的爸爸開始悠哉地在橋下躲太陽,不緊跟著了。

最後,啊谷收穫了小半桶的泥鰍,洋洋也抓到了一隻。

我忽然領悟,原來一起經歷,才是最大的意義;親身投入,才是最佳的鼓勵,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活成同齡人。

谷爸當然沒這種覺悟,只是當爸爸的,比媽媽更有這種本能,當一個孩子頭玩起來的本能。

媽媽們可能為孩子付出更多,籌謀一切,帶著目標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壓力多過動力的。

■ ■ ■

最近有部熱播劇《小歡喜》就有個鮮活的案例。

劇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母女關係,令人熟悉、壓抑又心疼。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是大多數傳統媽媽的樣子。

辭職、照顧飲食起居、分析試題、管理孩子的時間。

但女兒越越來越叛逆,不但不領情,反而亞歷山大:對一片苦心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為了女兒英子能考上清北,她一刻不敢鬆懈,也因此母女關係非常緊張。

屏幕中她們情緒爆發,屏幕後的觀眾彷彿看到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媽媽付出多管得多,很辛苦,可是孩子不舒服,兩代人都值得心疼。

高考臨近,宋倩把英子的興趣愛好都停了,管控著她的每一次飲食健康,連孩子放飛夢想的儀式上也要提醒分數。

這讓本來就有高考壓力的英子,更感到崩潰,又有愧疚。


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最後她忍不住逃課跑到了爸爸家,拼起了樂高,還把媽媽燉的燕窩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看到他們三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一時接受不了,跑出來,英子追上媽媽道歉,說自己壓力大,宋倩忍不住爆發了: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呀?

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你爸爸就是投其所好,你喜歡什麼就買什麼,能對你高三負責嗎?”

這句話,實在是太熟悉了。

“我每天起早貪黑照顧你,輔導你學習,你爸什麼都不管,你卻跟你爸好。”

“我管你,對你有要求,都是為你好,為你的未來打算,你爸他一點都不為你考慮,你倒覺得他理解你。”

“你爸用吃的玩的討好你,你就以為他好,媽媽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倒和我是冤家。”

許許多多的媽媽們為整個家庭付出一切,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卻因為“管得太多”而讓孩子覺得厭煩。

爸爸什麼也沒做,自己照吃照睡照玩就是好爸爸。

但即使覺得很冤,媽媽們也像上了發條,只要是“為了孩子好”,就停不下來。

她們不但強迫自己付出,也強迫孩子接受。

這種掌控感的畫面一切有序:自己是個好媽媽(付出),孩子是個好孩子(聽話)。

付出越多,期待就越大,要求就越高。100分的媽媽,自然要求孩子用100分來報答。

所以當英子考了全區第二名,宋倩不滿地說,考第二有什麼可高興的?並以高三功課忙為理由不讓英子去天文館做講解員。

最後,英子抑鬱了,要跳海。

她把憋在心裡的話都說了出來,“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

宋倩說“媽媽都是想為你好!”

她很疑惑,為什麼英子一定要報北京以外的南大。

英子說,“我就是要逃離你!”

好媽媽總沒有“好下場”?最好的父母是成為孩子的同齡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畢竟是一個逐漸長大、逐漸強壯的生命,孩子會開始反抗來自大人的這種“以愛為名”的控制,因為誰也不想活成其他人,沒有人想要活成木偶一樣,即使那個其他人是父母也不行。

媽媽宋倩的愛是強勢的愛,按著自己意願,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擠壓他們的個人空間。

而“甩手”爸爸給予的輕鬆空間,給孩子減壓,產生了良性循環,讓孩子向爸爸靠攏。

可是,媽媽覺得,爸爸這樣不能為孩子的未來負責!

其實大部分爸爸無論是智慧的,還是天性如此,正是焦慮的媽媽的有益補充。

■ ■ ■

那麼如何既讓孩子感覺良好,又對他的未來負責呢?

有一句話很流行: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這句話很勵志,很正面,但從另個角度來說,我們做媽媽也是從生下孩子那一天開始的,“媽媽”這個角色和孩子同齡。

況且我們並沒有領到什麼父母資格證書,還不如月嫂有經驗,即使有經驗,面對的每個孩子也是不同的,那就一起成長吧~

■ ■ ■

如果我們放下身段,把自己看成孩子的同齡人,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首先,我們會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作為大人的我們,溝通時大多像黃曉明,“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作為同齡人怎麼溝通呢?比如娃早上愛賴床,我們事先商量鬧鐘一響,讓娃當家長叫醒我們,我們當孩子各種耍賴,然後大家嘻嘻哈哈地起床了。

其次,我們會接納孩子的“錯誤”,接納自己的“錯誤”。然後一起從錯誤中學習。

比如當自己忘帶鑰匙手機什麼的,想想娃忘事兒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批評他嗎?有什麼辦法一起記住事情呢?

也許你會驚喜地發現,純真的目光中透出從錯誤中學習的熱情和智慧,這比在他耳旁唸叨一千遍更管用。

然後,像同齡人那樣鼓勵娃,而不是佈置任務。

前幾天我們說到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父母要示弱,其實對於稍大的孩子來說,家長真弱可以,假弱就不管用了。

有時候可以當娃的同齡人,分享真實感受,跟他你追我趕共同進步。

啊谷很喜歡走迷宮,但有本迷宮書特複雜,他不喜歡玩,我時不時拿出來想讓他走幾個,他總是抗拒。

有一天他在搭樂高,我自己拿著一個迷宮走了幾遍才走通,還真是不容易啊。

等他搭好樂高,我說,媽媽特有成就感,剛才試了這個迷宮,哇超難哦,還好我耐下心來走出來了。你看看是不是很難?

他接過迷宮問,媽媽你多久走出來的?

我說你搭積木的時間我都在走迷宮。

他說我一定比你快~~~然後果然,一會兒就ok了,然後又刷刷刷走通了其他兩個。

其實這本迷宮書是超出他年齡那麼一丟丟,孩子喜歡玩容易的,不喜歡麻煩的也非常正常。家長希望孩子靜下心來去提升的時候,不妨做一做孩子的同齡人,像同學那樣說話,不示弱,不引誘,不強制。

最後,彼此理解,相互體諒。

啊谷最近開始思考人生,提出問題——媽媽,為什麼小孩子不能想看手機就看手機,大人就可以呢?

想想我自己小時候也思考過類似問題——當大人真好,可以隨便看電視。

當時我媽開始細數大人的生活壓力,告誡我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是最輕鬆的了。

於是我和同事們聊起一個話題,如果回到童年,你想回到幾歲?

所有人驚人一致地表態,不想回到童年,最多回到高考後。

因為必須承認成年人比孩子自由多了啊!而且沒人想把高三再過一遍!

所以和孩子當同齡人,像理解自己當年那樣去理解孩子,孩子自然也會理解父母的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