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有谁考虑过作为父母的压力、情绪?

康风医用级空气净化器


上网课能自杀,如果纯粹因为这个原因,有点不可思议,孩子压力太大了,或许有焦虑症或者忧郁症,问题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引导,平时家长给的压力过大,家长本身就焦虑,整个家庭都焦虑中,能有好结果吗,重点是如何尽快停下来,自我调整,目标定低一些,一定要重视起来


Neptune海王星


陌生的朋友,看就你的提问,我很想和你分享我昨天的一个文章,希望对你有小小的帮助!

网上的的一则视频这两天引起了多少家长的的关注,一位女士因为辅导儿子作业与儿子起了冲

突,被气的跳河!被救起的一瞬间,这位女士用绝望的声音说“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我相

信,这句“太累了”砸中了大多数家长的心。

80,90后的家长,和我们父母一辈的教育理念比起来是更加认真负责的,我们每天一睁眼面对的

是生活的压力,面对不满意的工作我们不敢轻易辞职,面对奢侈的包包化妆品我们转身选择的是菜市

场,全家丰盛的菜肴远比一只口红来的实际,多少男人口袋里时常是揣着两盒香烟,一包软中华,一包

小江山,一包是面子,一包是里子,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出生给他们吃最好的进口

奶粉,用最好的尿不湿,补最好的钙,吃最好的维生素C,但是我们唯独忘了给他们补“心”!

做家长真的很“累”,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可是“家长”这个身份没有毕业证,我们都是第

一次做家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模仿着小时候爸爸妈妈教育我们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时代

在进步,老法子必定被淘汰。于是我们尝试过拉着孩子走,催促孩子走,责备孩子走的慢,甚至急了还

会踹两脚嫌弃他比别的孩子差,急不可耐的时候我们也曾气的放手不管了,这些我都经历过,视频里的

妈妈那种伤心,失望,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我都曾经有过......

但是孩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面穿越你人生的的镜子,一面我们不想复制失败只想保留成功的镜

子,在孩子问爸爸你以前考试多少分的的时候,你怎么回答,把自己的最好成绩炫耀给他,爸爸考试总

是全班前三名,实际上你可能只有小学二年级以前进过班级前三,因为我们一,二年级时半个班几乎都

是双百,孩子问“妈妈你犯错时和老师承认错误吗”,我们总是回答“当然了,我一下课就跑办公室和老师

说对不起”实际上我们下课在不被老师逮住的时候早跑去了操场;孩子问‘爸爸你天天一放学就赶紧写作

业吗’?我回答“可不呗,写完我还得做复习题呢”真实情况是早晨到学校抄作业是鼓励我们早起床的最支

柱......我们拼命的节衣缩食,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每个孩子都奔着清华

北大去考的吗?是,固然可喜,不是,也非偶然!其实我现在倒是觉得,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更多的是培

养他们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习的的能力是为了以后让知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去年夏

天家里的热水器边沿漏水,叫来售后服务,人家说修很麻烦建议直接换新的,我听后告诉他里面换一根

镁棒就可以了(之前换过一次,镁棒是热水器里的消耗品,家里24小时常开,物理课有讲过的),维

修人员很不屑,说你要求换可以,不保证管用,我坚持,结果60元搞定,女儿说爸爸你够厉害的,我

告诉她上学时候学来的的,她小声嘟囔“上学也挺有意思哈”!

二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学习是一件吃苦的事,苦在你要攻克无数的难题(难关),要是

你从小碰到困难永远选择退缩,人生的难题你要怎么解决,难道真的每次都去跳河?

家长要是真把这些问题想通了,也许对于我们和孩子都是一种福气,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重

生”的过程,做最好的没有错,做最对的才是王道!生命只有一次,你怎么舍得让你最爱的孩子不“美丽”。


唐僧话聊


心理问题是系统的问题

因为疫情,诸如此类的问题,

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相关的心理问题。

.

和本老师对于这些事件,

希望大家能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不能简单分对错,

或者谁的压力更大。

.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

父母自然是痛苦的,

同时是也左右为难的,

管,怕孩子嫌烦、压力大,

不管,孩子自律又差,不按时上课。

.

和本老有7年的心理咨询经验,

作为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校任职过

帮助过很多同学,

在心理方面走出困难。

.

在做学生的心理咨询时,

几乎都要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

也就是会了解父母的情况。

.

因为所有的问题,

都是不独立存在的,

而是由一个系统产生的。

.

和本老师采用,家庭疗法的观点,

家庭中的任何一个人,

出现了心理问题,

那么就说明,

是这一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

.

这系列的事件,

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怪某个人,或者只考虑某个人 。

.

案例一:

14岁女生,因为家庭困难,

父母残疾、没有稳定收入,

家里只有一部手机,

三个孩子要轮流上完课。

因未能及时完成作业,

自尊心受伤害,选择服药自杀。

.

案例二:

16岁男生,因为厌恶母亲,

每日多次提醒自己上网课,

而选择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挟。

.

案例三:

河北学生因上网课不积极,

与母亲产生争论之后跳楼身亡。

.

人的互动

这几个事件,

表面的原因好像是因为上网课,

但是实际上,问题的关键,

都是因为和人互动产生了问题。

.

14岁的女生,是因为【老师】说,

“你为什么不打卡、交作业?”

这句话放大了她对家境的自卑,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感到了屈辱,才精神崩溃。

.

16岁的男生,

也是因为【母亲】反复催促,

让他感觉到了不被信任,

敏感的内心被践踏,

这才选择了以死相逼。

.

河北的学生,

也是因为和【母亲】争执,

母亲的训斥,

让他心理承受不住,

也导致了冲动跳楼。

.

我们可以发现,

本身这些学生的压力就很大,

而周围的【人】,

还在给他们施加压力,

老师、家长们,并不是支持系统,

相反,还是压力的来源。

边界感

当然老师、家长本身就面对压力,

甚至成年人的压力要更加大一些,

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大人,要面对的是,一个家庭的难题。

.

很多人在疫情中下岗,

就算不下岗,

也面对着收入的难题,

收入减少,但是支出不一定减少。

.

而由于家庭,

是一个很紧密的关系,

在紧密的关系中,

往往大家的边界感就不强。

.

关键就是出现在了这里,

边界感的丢失,

使得每个人的问题,

都变成了家庭的问题。

.

比如上网课的问题,

是孩子的问题的,

孩子不认真上网课,

就会被老师训斥,

这个问题应该是孩子自己来承担。

.

而大人的收入问题,

是大人的问题,

收入降低,是大人的责任,

应该是大人想办法解决问题。

.

在现实中,

往往出现的问题是,

大人去管孩子的学习问题,

就对孩子说

“你看看你,你不认真读书,

长大以后,就会像妈妈一样失业,

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你希望这样吗?”

家长并不是有意的释放压力,

但是在潜意识层面,

大人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压力,

而孩子除了学习压力外,

又要承担大人的经济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大人承担着孩子和自己的压力,

学生承担着自己和家长的压力。

双方都承担了,

自己不应该承担的那份压力。


但是,

在这样的关系互动中,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是比大人差很多的啊!

所以,我们会发现,

往往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

心理问题一般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因为他的心理“免疫力”最差,

也就最容易出现问题。

放一放

各自承担各自的焦虑,

家庭的问题就是太紧密了,

稍微分开一点,

遵守边界感,会好很多。

.

作为家长,

不想辛苦工作一天,

还要收拾孩子的玩具,

也不想听到老师的抱怨,

更加不想喊破喉,孩子都不听。

.

其实只要【放一放】就好了,

之前有一个妈妈,

总是忍不住管孩子,

因为孩子不管的话,

总是上学拖拖拉拉,导致迟到。

.

有一段时间,她实在忙,

没时间送孩子上学,

接让孩子自己去,

果不其然,孩子天天迟到。

.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

孩子就不迟到了,

为什么呢?

因为天天迟到,

老师、同学们会有意见,

他感觉到了羞愧,

自然而然就不迟到了,

自己就知道早点准备去上学了。

.

通过这个事情,

这位妈妈就学会了,

把孩子的事情放一放,

自己先看看他怎么处理。

.

等到了他实在处理不了,

自己再上去帮助他,

这个时候,

母子关系反而好了。

.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你一直帮助,

很多时候,

对方不需要你的时候,

你的帮助就是一种控制。

.

谁都不喜欢被控制,

可等到孩子,

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

就会想要求助,

这个时候的帮助,

孩子才觉得是帮助,才会感激你。

.

这个放一放的诀窍,你怎么看呢?

.

我是和本老师,

希望能帮助你更加幸福,

也可以给和本老师幸福。

如果你关注和本老师,

就可以,持续获得,

专业级心理咨询师的解决办法。


和本博士积极智慧


人家说世上最悲痛的有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有中年丧子这事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当然整个事件中最惨的就是孩子——没了生命。最痛苦的则是他们的父母——丢掉了希望。

题主说为什么不去关注当事的家长呢?那是不是世人冷漠呢?我们先看一看大家到底关注的是什么——手机,网课和教训。

实际上,不是大家冷漠。

而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悲痛”是很私人话的事情。通常负责安慰他们的是亲戚和邻居。“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来自陶潜的《挽歌》,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

而作为局外人关注则是,还能够改变的部分——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一、痛苦,悲伤和渴望

当事的父母所经历痛苦,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从电影《失孤》,《亲爱的》都可以看出一般,为人父母的不易。

在心理学上,人经历这类事件会经历五个阶段——自责、愤怒,否定,沮丧和接受。当事者需要经历大约五年的时间,才可能从阴影中走出来。

村里有一个30来岁的男子出车祸走了。他父母一直在哭,细数着这个孩子过往的好。邻居就劝说,不要再想他了,他就是个狠心的东西。他自己的家搞散了,不过还留下一个小子呢,还得需要你,把孙子抚养大。

保险公司也早早地来到家中陪着。也有的邻居帮忙把这个人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整理出来,扔掉,不让他的父母再看见。

亲戚和近房,还有他们的其他的子女也都陆续赶来了。

邻居的劝说是对的,让逝者的父母关注能够改变的部分——照顾小的,把他抚养成人。可是知道是一回事,真正要从痛苦中走出则是另一回事。此时邻居说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人陪在他们的身边。

痛苦得自己去背。

一位失去10岁小女儿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三条可行的建议,并在TED演讲,希望帮助有类似情况的父母,能尽快地走出来,

1、承认并接受苦难是人生必不可少一部分

2、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并学会感恩身边每件小事。

3、想一想自己在这段痛苦时期,所做的选择是对自己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二、大家的关注是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更多的人虽然不能和经历者身同感受,但是关注的是能惊醒着自己的部分。

1、现在还有内心为何如此脆弱

因为玩手机,父母禁止,孩子跳楼的事件有很多。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忙于工作。没时间和孩子交流。有一次看到孩子在玩手机,父亲就把孩子手机夺过来,给扔了。儿子当时就蒙了,想跟这手机一起往楼下跳,还是被父亲把他抱住了。然后父子俩抱头痛哭。

他们为什么会痛哭呢?是幸运没有掉下去,还是因为家长和孩子身体接触,给了对方力量。

请问同性父母有多久没和孩子有身体接触了。有的孩子通过调皮,被父母打,来实现和父母身体接触。孩子有身体接触的需求,不过是通过错误的方式来实现的。

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减缓孩子的压力。父母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成绩上或是放在说教上。

游戏,体育身体对抗,掰手腕这些都是很好的身体接触方式。

想想以前孩子的身体接触机会有很多,冬天冷的时候,几个同学靠教室墙壁挤成一排,看能把谁挤出去。掰着腿,金鸡独立,进行“斗鸡”。

与同龄人的身体接触,与父母的身体接触都能降低孩子的体内血液里的肾上腺素。随之而来的,孩子的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都会减少。

和孩子多做些游戏吧,身体的接触有利于情绪的舒缓。减少孩子负面情绪的积压,一旦爆发父母并不愿意看到。

2、家是归属感的来源

在外多年,年龄大了总想着落叶归根。这就是在寻找归属感。

也有很多在外漂泊的人,回到家后,发现找不到那种家的感觉了,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宅子没有了,童年的记忆也就没有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在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自卑与超越》的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

作为父母怎样爸能让孩子感觉到归属感?

家长和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可是并不意味着父母总是要和老师站在同一个战线上。

尤其是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在学校里根本找不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学校的环境对孩子是不友好的。

如果父母也和老师一样批评孩子,逼孩子,只能把孩子往外推。

没有了价值感,家和学校也不是自己归属的地方。孩子最终孤立无援。

写在最后,悲痛的事情发生了。对当事人的关注,还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阻止悲剧的发生,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江苏考英语


因为疫情,大中小学都延期开学了,什么时候开学还未公布,而网课也上了有一个月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延迟开学是非常让家长焦虑让学生着急的问题。高考如果不推迟,剩下学习的时间也不多了。可以想象每天孩子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听课做习题背书背单词,课程必须跟上,不会的问起来也不方便,做呀做,坐呀坐,算着倒计时,背着被父母整天照顾不止,关心鼓励的包袱,想着未知的明天,心里崩溃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自杀那天起,作为父母一定生不入死,再也不会感觉到以后会有幸福可言。除了苍白的劝慰,好像只有后悔。

如果时间能倒回,假如我是那父母,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是对的,要找方法,要做体育锻炼,也读所谓闲书,读励志的开阔心灵的书籍,用以强壮我们的身体,丰盈我们的心灵,告诉他上大学是梦寐以求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生是精彩漫长的,大学是其中的一小段,多了它锦上添花,少了它阳光依然灿烂。大学可以少了你,可父母不能没有了孩子,这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大的孝敬。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耽误你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之,教育在平时,才不会有突发的偶尔。

父母和孩子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彼此珍惜互相温暖吧,别让圈外繁华扼杀了这久违的亲情。


贾雪锋


连续在家隔离这么长时间,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如果再被父母批评,高中生是很容易走极端的。自杀是一时的冲动,情绪失控,大脑不受控制根本不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

学生自杀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与家庭压力、学习压力、个人抗压能力低下息息相关

我不得不说现在的学生真的很脆弱,一遇到事情就想不开。高中生的阶段是比较特殊的,他们已经度过了青春期,自尊心是很强的,一旦遇到挫折,内心就会有挫败感。

而且加上疫情在家出不去,很多人都被“逼疯”了,一些情绪敏感的高中生在家被父母念叨记句就受不了了。

上网课容易走神,玩手机,家长看到以后难免会说几句。其实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但是有些高中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被父母说了以后就会自闭,想不开。

我觉得应该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抗打击,抗压能力,父母也应该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情绪,阻止他们想不开,做出危险的行为

大脑冲动的时候,往往来不及思考那么多,很多人自杀都是情绪失控,然后做出极端的行为。

我看过很多被家长、被老师批评以后自杀的例子,他们都是觉得自己很丢脸、自尊心受到了侵犯,然后用这种方式去维护自己的脸面。让周围人去后悔,去自责。


其实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健康的,学校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关心孩子不要用错了方式,最后酿成大错

我的父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们本意是想关心我,但是每次说出口的话就很让人心里窝火,听了很不舒服。所以我的成长也是不健康的,但是我自己会疏导自己,而且抗压能力比较强。

我觉得很多的父母都和我的父母一样,很多时候的关心都会成为负担。不善言辞的孩子总是会把一切的事情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病,甚至会抑郁。






所以我恳请所有的父母,一定不要用错了方式。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要过高,这样双方的压力会很大。

总结 :

父母有父母的压力,孩子也有孩子的压力,如今上网课的负担也是很重,都要互相体谅,不要用抱怨的方式去说孩子,不要让孩子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这样孩子才能够考虑到父母的心情,才能安心学习。



任任的教育观


上个网课就自杀,遇到困难就想死,真是够了,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失职!

遭遇了最长的寒假,网课成了很多学生的必修课,家长们也因此与家里的熊孩子矛盾重重。这场疫情,如同一块试金石,试出了很多家庭的经济实力,更考验了家长和孩子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

换句话说,人们的抗压能力和原生家庭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非常之重要。直白点说,遇到困难就想不开,动不动就要自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无疑是失职的!

前不久,河南一贫困家庭的中学女生,父亲残疾,母亲患病,作为家里三姐弟之中的老二,她没有一部智能手机可用来上网课。于是,小姑娘选择自杀。所幸被及时发现,救下了下来,并得到大家的捐助,从而拥有了上网课的条件。

身为一名中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一方面心疼女孩,另一方面也如鲠骨在喉。困难无处不在,问题更是稀松平常,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只有心态积极,充分沟通,主动想方设法,总有解决的途径。

家庭之中,家长一定要把这样应对困难的态度传达给孩子,无论穷富,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家长自己都还没活明白,一遇到问题,就陷入无奈的境地,甚至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负能量一大堆。怎么能教好孩子呢?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家长的失职!

古人尚且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一世,不是为了死的,那些动不动就想自杀的未成人,他们的家长应该好好反省。

希望媒体也能传递更多能够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新闻和信息,不要动不动就渲染未成年人自杀。


清风吴语


高中生因上网课自杀,小学生因家长训斥其上网课不积极,不认真跳楼自杀。这是怎么了?学生自杀事件每年都在发生,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媒体的热议,但热议之后,就悄无声息了。那么导致学生自杀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呢?简单的从父母的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一直在重复着自杀事件家长的做法,只是我们的孩子承受能力还比较强大,没有被你摧毁呢?

我们固然对自杀学生的父母感到伤心,但更为之悲哀。孩子从一出生,本是活泼可爱,毫无尘埃的一张白纸。你自作主张在这张白纸上不断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这张白纸按照你的设想前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是你的附属品。作为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父母,你是否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许多家长是凭着父母的权威肆意猜测,主观臆断,自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予孩子什么,并未考虑孩子的感受。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孩子是否成龙成凤并不单单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但家长却简单的归结到学习成绩上。成绩好,一切好,所有要求家长均可满足;成绩差,一切差,家长的训斥、唠叨一哄而上。孩子的成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我们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但我们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毕竟真正成龙成凤的人在少数,而大多数还是走上普通的岗位,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不要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对孩子做出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无辜的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也是家庭中独立的一员,我们是否把孩子作为了独立的一员。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交流,还是教训和命令。和孩子的交流除了学习,还有共同的话题吗。和孩子交流是朋友的身份,还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了吗,敢于和孩子认错吗,孩子敢于和你讨论问题吗。

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挫折,都应该敬畏生命,不能视生命如儿戏。


辰心听雨


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关自己的事,插不上言也插不上手。

事不在谁身上,谁就感受不到大压力。

而作为父母,当失去了孩子,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那是断了命根子的痛!那是活着没有了一点儿意思的痛!

如果命能够交换,那是愿意用自己的命换回孩子的命的无疆大爱!

他们痛不欲生。因为断了最亲的情!

他们多么想唤回孩子的生命,却是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他们一定万分后悔,可就是买不到后悔药!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现实一点、客观一点来说,压力和情绪都不是任何人可以日积月累铸下大错的理由,包括父母、老师、……等一切承担教育责任的教育者,甚至包括整个社会。

不可否认,社会的不断进步已经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教育的范围、能力和成效。

但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且很复杂,因为一切教育都是源自参与教育各个环节的形形色色的施教者。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是形形色色的教育的悲哀,借用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曾一首诗中所说——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

欧洲就少了一点;

如果一个海角,

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

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

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你敲响。”

任何教育并非孤岛一座,导致这些问题的“教育”才是最值得审视、反思。

换句话说,对每一个施教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反思自己所认为的教育,并以此来先教育自我,然后教育才可能向好而生!

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很多人依然固守着自己脚下的那一片小小的岛屿,只看见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却不曾深刻反思和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压力和情绪的根源,这对于受教者来说,恐怕是最悲哀的事。



事实上,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受教者为对象的全情付出和忘我投入,而不是以“自己的自以为是”为对象的全情付出和忘我投入。

所以,教育孩子就意味着不断认识孩子,不断认知自我的成长。

没有成长,教育只能是痴人说梦。

刻舟求剑的故事恐怕所有人都听过,甚至还有人会嘲笑那个人的愚蠢,因为他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变化,只有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可是,倘若你仔细想想,教育不也是不停变化的吗?孩子的成长也是啊!为什么父母的“教育”就很难变呢?当出现问题之后,为何还不知道要改变呢?

所以,最难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教育,往往是观念先行的。

但很多施教者却浑然不觉自已然成为某种观念的奴隶,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成为观念的主人。

万情万绪皆由心起,这“心”便是对自我观念体系、认知体系的深度审视与反思——这便是万事之源。

人的很多无奈在客观事实面前、在规律面前是很苍白无力的,教育亦是如此。

但正因为有些“教育”不可能重来,所以父母、老师等一切教育者的自觉才弥足珍贵。



当然,有一点不得不提——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媒体的放大作用同样也会放大事主的伤痛,甚至还会带来舆论的压力,事主同样会有更为痛苦的体验,但这一切并不能随事主的意愿而改变,但更重要的还是事主的痛苦反思。

这一切无人能替,也无人能“顺利”走出这段往事。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但毫无疑问,这样的代价太太太过惨痛。

所以,育儿即育己,但这绝不是压力和情绪可以推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