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小说连载】高民祥‖《春雨秋阳》(二十九)

【引言】高民祥,男,四川芦山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诗歌。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春雨秋阳》、《蜀中金三角》。其中,《春雨秋阳》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情节和素材背景与芦山相关联。故,“芦山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特予转发,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春雨贵如油,秋阳照丰收,四时变化,人间沧桑。徐春雨和李秋阳,从改革开放前的迷茫、挣扎到改革开放后的奋斗、拚搏,由多灾多难的小人物脱颖而出,成长为专家级的人才。其中的友情、恩情、爱情、亲情,其中的艰难曲折、悲欢离合,可谓催人泪下,掩卷长叹。

机遇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他们终于抓住机遇,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看完故事后,假如你是打工仔,也许会成为老板;假如你是老板,你会不会问自己:没有改革开放,你能成为老板吗?

作者十八年前,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设想并描述的那些玄幻情节,有的现在已经实现,有的不久将来,也许能有所发现。

【芦山地方志-小说连载】高民祥‖《春雨秋阳》(二十九)

春雨秋阳

高民祥


二十九

眨眼间几个月又过去了。

有天,一大早起来,徐春雨和吴水月上山砍了根干枯的青杠树抬回来。

徐春雨叫吴水月借来一把粗齿锯。他俩一个在上锯,一个在下拉,在树身上锯了不少口子,就是未曾锯断。

吴妈妈骂他俩说:“你们疯了是不是?好好一根木头,锯这么多口子干啥?”

“这是秘密,到时就知道了。”吴水月神秘地说。

吴妈妈说:“干脆给你们背一背煤炭来,洗煤炭不更好?”

徐春雨对吴水月说:“你老是在妈面前没老没少的。妈,这不是啥秘密,我们是要这些锯末种银耳。”

吴妈妈诧异地看着他说:“从来都是在地里种东西,没听说在锯末里种。”

从上午一直锯到下午,地上的锯末愈堆愈多。随后徐春雨将锯末装在筐里一称,对吴水月说:“够了,去把麦麸、石灰、硫酸镁拿来。”

一切准备好后,徐春雨将锯末、麦麸、石灰、硫酸镁,按一定比例合在一起,加水混合。水分以抓一把捏在手里,指缝间仅滴出一两滴水为准。用试纸试了pH值后,徐春雨说:“可以!现在可以装瓶了。”

他俩将合好的培养料装入洗净的罐头瓶里,用牛皮纸封上口,橡筋扎紧。装好一百瓶后,放入汽油桶做的蒸锅里加热蒸,温度达到摄氏一百度左右后,再连续蒸煮六个小时,之后,从汽油桶中取出,置于通风处冷却。

徐春雨种植银耳的念头早就有了。天然银耳的价很高,徐春雨想,要是能将银耳人工培植成功,就会增加不少收入,只是小山村里条件太差,迟迟不能付诸行动吧了。

前些日子写信给图书馆工作的李卫东,想借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书看。李卫东给他寄来不少文革前的科普读物,有种植技术的,还有电子技术方面的。

徐春雨始终坚信读书有用,他对吴水月说:“书是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文化知识的结晶,读书就意味着你将别人长期实践的经验,在很短时间里据为己有。当然,这要看你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根据书中的介绍,他知道种植银耳的季节快到了。于是,与福建一个农科所联系,邮购来银耳菌种。又到县废旧收购站,买来一百多个罐头瓶,到医院购得弗尔马林、高锰酸钾、来苏尔消毒液、酒精灯等等。又用纸箱做了个接种箱,还用铁丝做了只接种匙。

当罐头瓶不烫手后,徐春雨便及时将其装进接种箱内,先用来苏尔喷洒消毒,然后将菌种、接种工具、酒精灯和盛有适量弗尔马林的容器放入,最后将适量高锰酸钾倒进弗尔马林中,迅速封闭好接种箱。顿时,弗尔马林液沸腾起来,产生浓烈的刺眼烟雾。稍等片刻后,徐春雨才进行接种。接种是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操作的。起先,怕菌种不够,每瓶接种量较少,后来只剩几瓶时,发现还剩下不少菌种,于是,一齐接入这几瓶中。

徐春雨知道,空气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细菌,要在头脑中树立这样的观念:微生物和细菌在空气中无处不在。所以他反复进行消毒,在相对净化的环境中接种,目的就是为避免杂菌感染。

接种后,他俩将罐头瓶放到预先准备好的架上,然后每天观察其变化。两天后,徐春雨发现菌种周围有白色的菌丝向培养料扩展,高兴地对吴水月说:“菌种接活了,你看培养料上这些白色的东西,就是新长出的菌丝。”

吴水月笑着说:“这哪是银耳?”

徐春雨解释说:“菌丝将整个培养料长满后,才会长出银耳。”

等啊等,终于等到菌丝长满了罐头瓶,可是仍不见菌丝变成子实体,由子实体变为银耳。他又查查资料,目前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昼夜温差变化,应该是形成子实体长出银耳的季节,然而,仍不见其踪影。他在放罐头瓶的架子前走来走去,仔细思索每个环节,看是否有出错的地方。有时站在放罐头瓶的架前,一动不动,一站便是几个小时,幻想奇迹出现,一百个瓶口,长出一百朵白花。他不曾见过生长中的鲜银耳,因此,想象中的银耳像花。

可是,大部分罐头瓶不但没有长出银耳,而且还变了颜色,有的渐渐变成桔黄色,有的渐渐变成深绿色,还有的变成了灰黑色。这使他无比沮丧,知道这些都是霉菌,是食用菌的大敌,不知哪一环节出错使杂菌趁虚而入?他对吴水月说:“看来,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是那么容易的。”

吴水月安慰说:“哪有试验一次就成功的,这次不成,下次再试验。”说着便要把罐头瓶拿走,将培养料倒掉。

徐春雨阻止说:“别忙倒!我再观察观察,找找失败原因,要是找不出原因,下次试验一样要失败。”

这两天,徐春雨收工回来就要去架子边仔细观察。他发现有几瓶与其它不一样,仍保持白色,只是中间冒出黄色水珠,后来又发现冒黄水的地方,菌丝似乎在增厚变粗,渐渐地菌丝好像聚集拢来,变成白色的瘤子壮的东西。他翻开资料对照,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叫着:“成功了、成功了!水月,快来看,哈哈,终于成功了!”

吴水月正在厨房煮饭,一听徐春雨高兴的叫声,急忙跑来,边在围腰上揩手边问:“长出来啦?我看看。”

徐春雨指着瓶口对她说:“你看、你看,这就是子实体,银耳就是由它变成的。”

吴水月奇怪地问:“为什么那些都长了霉菌,单单这几瓶会成功?”

徐春雨说:“我也感到奇怪,配方一样,消毒一样,接种一样,罐头瓶一样…要说瓶子,你看这两瓶的瓶口,高温消毒时还裂了口,接种时,我将它放在一边,心想,要是菌种不够,就不接种了,哪知后来剩了不少菌种,我就…哦!我知道了,接种量、接种量!起先我怕菌种不够,每瓶都接得很少,最后几瓶接得多,几乎将瓶口处露出的培养基都遮盖了,所以这几瓶未出问题。”

随着子实体渐渐变成淡黄色的银耳,徐春雨也逐渐想明白了种食用菌的一些道理:食用菌栽培成败与否,就看与霉菌的战斗谁胜谁负?尽可能地消灭霉菌,不给它侵入培养料的机会、尽可能地增强菌种的优势,使它迅速占领培养料的所有阵地,是种植食用菌的关键。

有一天,吴水月回来告诉徐春雨,在屋后林子里发现一种当地人称为“楼子菌”的东西,他高兴得立刻跑去看。他曾对吴水月吩咐过,若发现可以吃的菌子时,别忙摘,他要去看看它们的生长情况。这几窝菌子长在一棵树桩上,徐春雨一看便知它是书上说的侧耳。他仔细观察,发现菌盖下的木桩表面布了一层白色粉状物,知道那便是侧耳弹射的孢子,这类食用菌便是通过孢子弹射来繁殖的。回家后马上将准备好的试管拿出来,用琼脂和马铃薯做成试管斜面培养基,然后拿着消过毒的瓶子和剪子,小心地将菌盖剪下,放入瓶中带回家来,连同试管培养基和接种工具一并放入接种箱消毒,最后把菌盖分成若干小块,在酒精灯的火焰下,分别接入—小块到试管里的斜面培养基中心。十多天后发现,有一半试管白色菌丝渐渐布满整个培养基。之后,他用种植银耳的方式将其接种到罐头瓶里。一个多月后,有百分之七十的罐头瓶长出侧耳来。吴水月见后别说有多高兴,村里人也夸他能干,什么技术一学就会,吴妈妈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种食用菌的基本技术虽然掌握了,能否扩大规模生产呢?徐春雨考察了很久,结论是不太现实。河边村虽然气候适宜,树木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少,可是因为没有电,也就没有锯木厂、也用不上粉碎机,因而原材料就成其问题;这里人烟稀少,销量有限,再加上资金短缺、交通不便以及社会现实等等原因,使徐春雨始终不能规模生产。

但是,徐春雨仍然为自己又学会一门技术而高兴。

童年时的那场变故,以及之后的艰难生活,增强了他的生存意识,使他从小就产生了努力学习求生本领的愿望。他经常想:假如自己完全成了孤身一人,身处异地它乡,无依无靠,身无分文,怎么生存下去?答案是:首先身体必须强健,用劳力供嘴巴,然后要努力学习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以应付人生旅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因此,只要是对人有用的技术,几乎是见啥学啥:理发剃头、缝衣钉鞋、补胎修车、木工泥工、电器维修、绘画雕刻、厨师技艺、犁地耙田等等,总之,勤动脑、勤动手。每学会一样技能,就会发至内心的喜悦。学习方法上,采用全面开花重点突出的办法,有的技能只是眼见之工,掌握就行,有的则要用毕生精力去学习、钻研、奋斗、拼搏!他对“艺多不养家”执相反看法,深信“天旱饿不倒手艺人”。

徐春雨在试种银耳、侧耳成功后也曾试种天麻,可是,无论他用什么方法均不成功,甚至将长天麻的泥土背回来栽上天麻,都没有效果。后来看了有关资料后才知道,天麻生长必须有伴生菌,天麻的伴生菌是密环菌,在当时的条件下种植,难度较大,于是,停止了试验。

试种天麻失败了,可是,人工种植刺梨却获得成功。

去年,徐春雨在一本书中见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若干年前一个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一个偏远山区传教,见那里的河岸边、沙滩上、野地里长了不少带刺的野生植物,开粉红色的花,果实全身长刺,果味甘甜带涩。回国时带了不少,经化验,发现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几十倍,还含有一、二十种氨基酸,他们称它为果中之王。于是,科学家们争先恐后进行人工种植,可是,直到今天都未取得成功。

徐春雨不信人工不能种植成功,他到长刺梨的地方仔细观察,发现刺梨其实很贱,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均能生长,可是,它是怎样繁殖的?靠根还是种子,或是二者兼备?插枝行吗?他反复进行试验,均宣告失败。这才知道,那些外国佬说的一点不假,种植刺梨,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据那书中说,刺梨种子外壳无比坚硬,用各种温度的水浸泡、用某些化学药品浸泡,浸泡时间短了,打不开那坚硬的外壳,浸泡时间长了,将里面的胚泡坏了。徐春雨想,刺梨种子虽然坚硬得犹如石子,可硬壳里的生命依然需要呼吸,在水中浸的时间少外壳不会软化,倘若浸泡时间过长,硬壳里的种子还能成活吗?他不能再走他们的老路,要找一条既能软化外壳又不伤及里面种子的路子。有天,见几个小朋友在路边玩“姑姑宴”游戏,他们用黄泥作皮沙粒当馅做起水饺来。他突然想到,何不用黄泥将种子包上,里面留下适当空间,然后放在水中浸泡。说干就干,去年浸泡今年捞起,将种子取出,在自留地里辟了块地种下。不久便发芽长出苗子来,徐春雨和吴水月几乎高兴得发了狂。

徐春雨将种植银耳和刺梨获得成功的消息,写信告诉李卫东。李卫东专程到科委去帮他咨询。科委的人说,这是新生事物,叫他们把详细材料报上来。李卫东立刻写信通知徐春雨,叫他把材料寄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