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處理瘟疫的?

鄧贏


在古代處理瘟疫,當時最好的辦法是找到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隔離病患,防止病情進一步擴大,治癒基本只有靠自身免疫力。

圖為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秦朝書吏喜記錄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佔書。竹簡上有記載醫生對麻風病患者進行檢查的情況,以及秦朝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和法律條文。

癘遷所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傳染病醫院,用於隔離麻風病患者。

不過,從古至今面對瘟疫,特效藥一直是一大難題。

但無論病毒多麼猖獗,每次人類總能躲過這毀滅性的災難,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祝願此次疫情早日結束!祝大家平安健康!


萬古簡史


我國古代的文字記載裡,從商周時期開始,至少統計過500次較大型的瘟疫,基本都是得到了朝廷重視,定義為國難級別的災害,處理方式都有以下共同點。

先是疫情檢查報告。到了秦漢時期,應對疫情這類災害,已有一整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古代著作《雲夢秦簡》中提過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是隔離治療。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時,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醫生要製作病情記錄,作為年終考評的依據。

關於治療疾疫用藥方面,醫書留有記載藥方,蘇軾曾在《與王敏仲書》中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元人筆記《輟耕錄》中也有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

古代朝廷十分重視疫情,有規模的瘟疫都有史官記錄在冊,關於疫情的記錄書籍,數不勝數。

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周禮·天官·疾醫》

永嘉,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白骨蔽野。——《晉書·食貨志》

為了防止疫情,古代政府對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和設施建設也很重視。現今河北易縣出土的戰國時代燕國下都的陶質陰溝管道,就是我國早期的地下排水設備。在宋代溫革著的《瑣碎錄》中提出:“溝渠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南陽地區建安年間,不斷有疫情肆虐,家族兩百多人只倖存下三分之一。面對如此嚴重的疫情,作者發誓一定要研究出傷寒疫病的治療,後來果然成功,這位作者名叫張仲景,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傷寒論》。

東晉有個醫生,他在他的書裡介紹到了治瘧疾的青蒿,還有結核病,急性傳染肝炎,以及完整的記錄了天花發疹的順序,形態,疹後的表現。他是世界範圍內最早記錄天花的醫家。他是葛洪,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肘後備急方》。

唐代有個醫生,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專家,他先後治療過600餘例麻風病患者,被人譽為“藥王”,他叫孫思邈。他有感於人命的可貴,所以把他的醫書命名叫《千金方》。

今天,我們從史冊裡看見中國古人無數閃耀著光芒的智慧,以及那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那些為他人嘔心瀝血的大夫們,花了一生心血鑽研醫術,拯救無數垂死之人,他們的偉大,值得在每一個時代被提起,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精神,要永遠傳承下去。


河道激流


首先是疫情檢查報告。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如《雲夢書簡》中說到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是隔離治療。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時,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醫生要製作病情記錄,作為年終考評的依據。




別了家駒26載


中國古代幾千年歷史,各個朝代對於瘟疫處理方法各不相同,以明朝為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明代是瘟疫危害比較嚴重的一個時期,發生的瘟疫次數及危害在古代時期僅次於清朝,古人們在同瘟疫鬥爭的過程中也摸索很多有益的經驗,盡其所能地減輕瘟疫造成的危害。

明代處理瘟疫的措施,有兩個措施:完善醫療制度,從而在瘟疫流行時期能夠從容應對;臨災救治措施。

完善醫療

明代在中央設太醫院,王府設良醫所,在地方府、州、縣以及邊關衛所及人聚處,各設醫生、醫士或醫官。

太醫院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在遇到疾疫時,要參與政府的救治活動。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

京師之人多有疾不能得醫藥者,令太醫院如方製藥.或為湯液丸或膏隨病所宜,用於京城內外散施。

此外,各王府均設良醫所,在地方上.參與瘟疫災害救治的醫療機構多是惠民藥局,惠民藥局在平時主要是救治“貧病”的社會弱勢群體。明政府在全國,無論是內地,還是邊關衛所.普遍設立了這樣的機構。

在瘟疫流行時期參與地方政府的救治活動則是惠民藥局的重要職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京城疾疫流行,禮部侍郎孫承恩:

乞命太醫及順天府惠民藥局依按方術預備藥餌,予都門居民幅奏之處,招諭散給庶阽危貧困之人。

救治措施

在瘟疫流行之時.明朝政府一般都要派遣醫官巡視災區疫情。並由惠民藥局散發藥物。1542年,京城疾疫流行時,太醫院及順天府惠民藥局按方術預備藥餌,製為“濟疫小飲子’方頒下所司遵用濟民。

1587年,太醫院選委官醫,帶藥料去五城開局,按病依方救藥,此次遣醫散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五月底.共醫治:

患病男婦李愛等一萬六百九十九名口,共享銀六百四十一兩九錢,四分錢十萬六千九百九十文。

瘟疫的致命性往往引發大批人死亡,嚴重的瘟疫往往造成村落荒蕪。屍橫遍野,來不及掩埋的屍體腐爛,蚊蠅滋生使環境衛生惡化,則又促使災難進一步加深,形成惡性循環。

明朝在瘟疫發生之時經常積極掩埋疫死屍骨,防止環境進一步惡化。1443年七月,福州府古田縣境內疫癘,死者一千四百四十餘口,福建地方組織人力進行掩埋。

同時,明代在防治一些瘟疫的技術上有了重大的突破。最突出的是防治天花的種痘技術。接種方法有痘衣法和鼻苗法兩種。

前者是將患者穿的內衣給未患病的人穿用,使之傳上天花而產生抵抗力。後者包括漿苗法,以棉團蘸患者的瘡漿,再塞入健康人的鼻腔內.使之感染;旱苗法,將痊癒期患者的痘痂研細後,以管吹入健康人的鼻腔內,使之感染;水苗法,將痊癒期患者的痘痂研細後,加水調和,再以棉團蘸附,塞入健康人的鼻腔內,使之感染。

這幾種方法中以旱苗法和水苗法的效果最好。

在瘟疫發生時,明朝政府除了採取以上積極的辦法救治外,還經常採用祈神的辦法來驅疫。

明代的人們對疫病的發生雖已有了較為科學的認識.但以天命解釋災難和疫病的發生,認為天意不可違的思想仍然存在。

所以上至朝廷下至各級地方官也常採用齋戒祈禱的方法驅避疫氣。現在看來,是一種消極的救災措施.對於緩減疫情無實際作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則體現了在天災面前官府的權威,可減輕民眾對瘟疫的恐懼心理,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大局大曆


我國自商周時代起,有文字記載的疫情頻頻發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在條件有限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疫情的呢?

首先是疫情檢查報告。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如《雲夢書簡》中說到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是隔離治療。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時,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醫生要製作病情記錄,作為年終考評的依據。

在治療疾疫用藥方面,專業醫書記載有藥方,蘇軾在《與王敏仲書》中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元人筆記《輟耕錄》中也有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

西漢時期發生過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蟲爆發,瘟疫橫行。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對疾疫的治療較之以往各代都更為重視。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而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對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和設施建設也很重視。在河北易縣出土的戰國時代燕國下都的陶質陰溝管道,即為我國早期的地下排水設備。在宋代溫革著的《瑣碎錄》中提出:“溝渠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如今,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經非常先進,相信很快就能渡過難關,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武漢一定能行!





高小炮


古代的時候醫療衛生條件太差,一旦爆發了瘟疫會造成很多人的死亡,經常出現十室九空的情況是很正常的事情。瘟疫的爆發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在大水之後容易爆發瘟疫,第二個就是戰爭之後大量士兵的死亡最後形成了疾病。第三個原因就是人為造成的。古代的醫療條件差,當政府反應過來處理的時候,死的人都數量都已經很多的,常用的處理方法就是隔離消毒焚燒在喝藥。這些方法都是經過歷代的發現加以總結形成的處理章程,大災之後必會造成瘟疫,洪水發生之後發生鼠疫最後就會導致瘟疫的蔓延。首先說隔離就是把受災區的人全部集中在一個地區集中處理,除了政府官員醫生都不允許人進來,同時也不允許任何人離開,不能讓瘟疫蔓延開。消毒和焚燒是減少瘟疫源的兩大法寶。利用生石灰可以吧細菌殺死不然細菌繼續蔓延,對於死亡的人一定不能直接掩埋,需要焚燒成灰最後在深埋,儘量的杜絕瘟疫的滿意。在最後的治療上面都是歷代名醫的總結。我國的中醫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發展,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上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瘟疫之後都會用中藥材熬湯,分給人們服用,慢慢的瘟疫才會復原。其實瘟疫造成人員大量傷害的原因就是一個出其不意,在瘟疫剛剛到來的時候人們反應不過來或者是不重視就會造成災難擴大,因此只要做好及時的應對技能減少危害。


影視片段重現


中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有了“蟲”“蠱”“瘧疾”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在中國古代文字學中間是指“瘟疫”的意思。這個字在《尚書》《山海經》《左傳》都出現並且使用了,這應當是中國最早的有關瘟疫的文字記載。

一是魏太子曹丕,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撰寫的一封信《與朝歌令吳質書》,信中寫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另一篇是曹植的文章《說疫氣》,文章中記錄到“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

古代對待瘟疫主要採取了三種方法:第一是藥物治療。第二是免疫療法,主要是針對天花。第三是隔離傳染源。

除了以上三種以外,還包括做好公共衛生等等。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創造了很多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方法,這些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




歷史亂彈


1.隔離病人

熙寧九年(1076年)春,“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巨於此也。”知州趙抃在越州建立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所恃。凡死者,使在處隨收隨瘞之。”

杭州知州蘇軾在杭州設立“病坊”

紹定四年(1231年),兩浙西路姑蘇“適有春疫”,知平江軍府事、新除浙西提刑吳淵“亟擇群醫之良,分比閭而治,某人某坊,某人某裡,家至戶至到,悉給以藥···其得不夭者一千七百四十九人”

2.保護水源

吳芾(1104—1183年)知隆興府(治今江西南昌),“當地 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吳帶認為:“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指地勢高而乾燥的地方)以居

3.控制巫醫

八月乙酉,宋真宗頒佈律令“醫師療疾,當按以方,若輒用邪法,傷人肌膚者,以故殺傷論。”

4.發放藥物,刊刻方書,積極宣傳官方正統醫學知識

鹹平三年,曹憲任開江縣令,”蜀人疾病,不知醫藥療治,祠鬼神求佑助而已“,曹憲“出私錢,市藥劑。有病者,輒遣吏烹煎,臨飲之。民初強從,既稍有廖,全活者十七八,於是開人始知信醫藥”。


捎花子


不請自來,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名大學生,對於您的問題,剛好前段時間老師跟我們提過一嘴!下面我就來簡單的回答一下!

在古代,瘟疫發生時,官方大多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為先,並下令各級官員共同抗疫,迅速隔離疫區後派遣醫師為疫民診治;開展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對出入車馬人員防疫處理;災後的救濟工作和減免賦稅政策等都十分的完善。官方組織抗疫在人類的抗疫史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代對瘟疫的處理很科學、很人性化。

公元前67年,漢宣帝處理瘟疫時曾下詔疫後免稅,令官員省吃儉用,縮小開支,節省下銀兩救援染上瘟疫的災民。瘟疫發病時國家會組織大夫為患者義診,藥費也由國家支出。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危害很大。西漢時期,漢平帝曾下詔,每家按死亡人數給予相應的安葬費。唐文宗時,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不滿十二歲的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為其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

古代就已知道飲食衛生對防疫的重要性。

《本草綱目》水部裡提到,地下水較好,其次是河湖之水,而靠近城區排汙管道的水須得煮沸才能飲用,這種用水觀念現在也是十分認可的。古人還認識到鼠類和不合理的飲食可以傳播病菌,倡導不吃老鼠觸及過的食物,禁食生冷,不吃生魚。

清朝設有“查痘章京”的專職官職,專門負責水痘的防疫檢查。

清朝地理著作《海錄》記載:國內及國外到港船隻須經過水痘檢驗,如果有患水痘者,須等到病情穩定才允許上岸,足以證明清朝就已經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





小吳聊歷史


古代面對瘟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離,早在戰國秦國就專門的安置病人的隔離機構。當然國家不會對病人不管,會直接派醫官去為其治病,尤其是宋朝,藥費會由朝廷無償支付。

一般大規模的疫情國家會直接干預,地方性的規模小的,如村落就由地方政府直接處理。當然古時封建迷信思想很盛興,有些地方會請巫師或祭祀之類的,這當然不會管用,也只是一種文化罷了。

中醫藥是我國的瑰寶,古代的瘟疫基本上都要靠中藥防疫,這其中出了許多名醫,如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華佗,東晉時期的葛洪,明代李時珍,清代葉桂、吳瑭等都是對溫病有研究的醫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