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諸葛亮真的有那麼神嗎?

虛心日常VIP精彩視頻


諸葛亮的軍事才幹,獲得後世的高度讚揚。唐肅宗時期,諸葛亮被列入“武廟十哲”之一,《三國演義》更是把諸葛亮塑造成三國時期的第一謀士。後世名人對諸葛亮軍事才幹做出過高度評價的,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實際上,諸葛亮時的軍事能力還真不怎樣,在軍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實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基本上是勞而無功。勞而無功的結果就是勞民傷財,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就算他被人津津樂道的蜀國戰略規劃“隆中對”,由於關羽失荊州,以及數次北伐勞而無功,也被證明是有問題的。連偉人也對“隆中對”提出質疑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諸葛亮劇照)

既然諸葛亮軍事成就乏善可陳,軍事才幹比較一般,為什麼他卻獲得後世那麼多的高度評價呢?

一、諸葛亮有極高的“武德”。

“武德”這次詞,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說一個將領有“武德”,是說他打仗是為了正義而戰,是說他戰場上不濫殺無辜,侵擾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皇權社會里,對“武德”的理解不是這樣的。

古代皇權社會認為,一個將領有“武德”,就是他雖然手握重兵,但是絕不擁兵自重。絕不因為手中有兵,威脅皇帝的安全。

古代的皇帝總是希望大將能夠打勝仗,但又總是害怕大將手裡的權力太大而不受控制,並因此造反。所以,對帶兵的大將,總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監軍,比如輪換將領,比如預授陣圖等等。然而,就算這樣做,也杜絕不了大將擁兵造反這樣的結果。

而諸葛亮當時在蜀國可以說擁有絕對的兵權,劉禪也沒有任何限制諸葛亮兵權的措施。諸葛亮但凡有那麼一絲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當了蜀國的皇帝。但是,諸葛亮雖然興兵五次北伐中原,卻從來沒有任何要擁兵自重的行為。這就是諸葛亮的“武德”。

唐肅宗的時候,之所以要把諸葛亮列入“武廟十哲”之中,就是因為諸葛亮極為忠誠這一點。唐肅宗也是有感而發。當初唐玄宗那麼信任安祿山,可安祿山卻造反了。如此一比較,可見安祿山的“武德”是極為低下的。

(馬謖劇照)

二、諸葛亮為政治收斂軍事才華。

諸葛亮的軍事才幹實際上是很高的,對戰爭也是有很高的閱讀能力的。但是,為了政治上的安定團結,他常常努力收斂自己的軍事才華。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當馬謖失街亭後,本來諸葛亮並不是沒有再戰的機會。但是,由於當初大家都對諸葛亮任用馬謖為先鋒,造成街亭失守這件事很不滿。如果諸葛亮再打下去,將士們的怨氣可能更加大。而且,像魏延這樣的大將,因為沒有被選為先鋒,心中不滿,肯定還會故意搗亂。這樣一來,蜀國軍隊裡的團結就很成問題。諸葛亮認為,保持內部的團結比打勝仗更重要。因此,他選擇了退兵。

再比如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李嚴負責押送糧草,因為他不能及時把糧草送到,於是謊稱沒有糧草了。諸葛亮當時明知道他在說謊,可是依然按他說的,選擇退兵。因為李嚴曾和他是劉備選定的兩個輔政大臣,如果他處罰李嚴,肯定會有人說他爭權奪利。為了團結,諸葛亮寧願選擇犧牲軍事。

因為諸葛亮在任何時候,都重視內部的團結,因此,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整個蜀國基本上沒有內部鬥爭。這也使得諸葛亮能夠持續不斷北伐,不出現任何雜音。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這方面的軍事能力,也是很突出的。

(魏延劇照)

三、諸葛亮追求的“十全”戰爭有遠瞻性。

從戰功及用兵奇謀來說,諸葛亮確實不能和白起、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相比。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追求的是“十全”戰爭。

所謂的“十全”戰爭,就是確保整個戰場高度精密配合的戰爭,先鋒、中軍、側翼、糧草,各方面都要協調配合,及時到位,這樣才能打勝仗。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諸葛亮寧願不打,也不願意冒險。

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就具有相當大的冒險成分。這樣打,也有可能奪取關中,也有可能大敗潰逃。勝利當然不說了,失敗的後果是嚴重的,就是很可能激起蜀國反彈,乃至於被滅國。

包括第四次北伐,李嚴說糧草運不到,諸葛亮除了考慮政治因素外,同時也是害怕後勤保障不到位,影響戰爭推進。

諸葛亮追求的這種“十全”戰爭,並非毫無道理。現代化的戰爭,其實就是一種“十全”戰爭,是一種各種因素協調配合的結果。只不過,當時蜀國確實還不具備打這種戰爭的能力。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雖然顯得有些超前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諸葛亮就算北伐了五次,五次失敗,蜀國依然沒有崩潰。這也算是諸葛亮軍事的一種巨大成功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就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這個天下奇才是如何產生的?來回答你的問題。原來,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琅琊的書香人家,因為父親早故, 隨叔父諸葛玄寄居荊州(湖北襄陽)。他們在襄陽的關係網非比一般,現在略作說明。

襄陽有位德高望重的大名士龐德公,是諸葛亮的姻親,諸葛亮的姐姐嫁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德公很器重諸葛亮,常加指教。諸葛亮“每至其家,獨拜床下。”襄陽的另一位大名士黃承彥看中諸葛亮是個人才,主動招他為女婿。黃小姐有才無貌,諸葛亮重才輕貌,迎娶了黃小姐,受到時人的推重。當時的襄陽是荊州牧劉表(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的駐地,諸葛亮的岳母和劉表的後妻是親姊妹,因此,諸葛亮與當地的各級地方官員及許多名士都有交往,受到照顧。他們在荊州雖是寄居,卻有安居的條件。

諸葛亮既出生於書香之家,自幼飽讀詩書;到襄陽後,又受到龐德公、黃承彥等名師的教誨,學問的根基自然不錯。當時在襄陽避亂的還有一批青年才俊,如龐統(龐德公之侄)、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人,他們經常聚會,除了切磋學問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信息,探討天下大勢。這既是一個文化沙龍,又是一個瞭解時事的俱樂部。在這種環境中,諸葛亮的學問、見識不斷得到提高,表面上是當農民,實際上在讀研究院。瞭解了以上情況之後,不得不相信諸葛亮這位天下奇才其來有自,絕非偶然!大家對我的觀點是怎麼看的呢?請賜評,同時期待你的關注,評論區大家共同來探討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天天開心歷史


真正的諸葛亮比《三國演義》更神。

第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是《三國志》中,唯一被陳壽稱為“治戎奇才”的人。我們引用一段原文:“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二,提高生產力的發明家。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三,優秀的文學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將苑》《諸葛亮文集》等。

四,美好品德的象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忠貞、智慧的象徵。

從某種程度上講,諸葛亮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象徵。你說他神不神?


胡策陌


諸葛亮的厲害表現在他實際上是一個背叛了自己階級的人。

琅琊諸葛氏在魏晉時期是一個世代簪纓、連陳郡謝氏都看不起的世家大族,當然,這個家族後來的更加輝煌,天下榮之,和一門三方為冠蓋也就是諸葛瑾在東吳擔任大將軍,諸葛亮在蜀漢擔任丞相,而諸葛誕顯名於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早在漢末,琅琊諸葛氏其實就是琅琊陽都的名門望族。

對照之下,諸葛亮的人生軌跡和政治訴求其實是非常弔詭的,這是因為他致力於建設的是一個法家主導寒門秉政的政治體制。

實際上,諸葛亮的政治路線和曹操走的路線是一樣一樣的。

諸葛亮如此作為,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個很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他早年的經歷和心路歷程。

諸葛亮很小的時候,父母雙親都已亡故,他從此被叔叔諸葛玄撫養,10來歲的時候遭遇曹操屠徐州,後來叔叔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守,諸葛亮跟隨叔父赴任,穿過了人相食的淮南地區,抵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很快諸葛玄遭遇兵禍,客死他鄉(一說自己辭官帶著諸葛亮前往荊州後病故)。

諸葛亮發現:所謂的家世尊貴、所謂的學問淵深、所謂的雅人深致,在兵荒馬亂的亂世面前都沒有用,一點都沒有用,諸葛亮或許因為這樣的一些磨礪和契機,加上之後的自我提升和修養,成長為一個『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的政治家。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所有的厲害都是在冰與火之中淬鍊出來的。


談古論金


諸葛亮為什麼這麼神呢?

因為他熟讀兵書,精通八卦,天文地理,氣候,民情,山川,風土,只有懂得這些,才能運用的爐火純青。

軍事鬥爭也是軍事方法,而這些方法的素材來自眾多人的智慧,把這些智慧載入成書籍,八卦是中國樸素的辯證法,也是中國最早的思想方法。

天文,地理,氣候,民情,山川,風土,這些也必須掌握,而利用之。在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中作戰,必須使用山地招來的士兵,平原岀生的士兵不能爬山。山地作戰,氣候條件必須掌握,下雨,山洪爆發,如果避開山洪,而使不明地理的對方遭遇山洪,把對方引入山洪爆發地區,利用自然條件打敗對方。

必須明確民情,風土,在語言不通,風土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如何應對。

徵糧,徵房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的困難。

這些在進兵打仗時都必須考慮的。比如在作戰之前,戰前的偵查情況,道路情況,道路兩邊是不是有峽谷,而利於敵,不利於我,會不會遭到伏擊,而又必須經過此地,怎麼通過,偵查是勝敗的美鍵,必須清除峽谷上面的敵人,而不盲目冒進等都必須考慮。

諸葛亮,他具有這樣的知識,而遊刃餘戰場自由的空間中,百戰百勝。


雲天廣闊


從真實情況看,諸葛亮是比較出色的行政、後勤方面的人才。就如《三國志》所定義的,非常于軍略。事實上,諸葛亮整個從政生涯中也就只有一個鎮壓孟獲的成績。

不可否認,諸葛亮的行政組織工作能力非常出色,劉備佔領益州四面出擊,諸葛亮坐鎮成都調度兵員錢糧,是極為合格的。

至於為啥蜀漢沒有人才?

倒不是蜀漢集團沒有人才,而是限於政治生態局勢來說,諸葛亮不能使用那些不符合本集團的人才。

蜀漢集團丟失荊州之後,已經成為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據勢力,所以諸葛亮及其繼承者的姜維都在拼命向北進攻雍涼,就是不想死守益州而消磨時光形成墮落態勢。

然而,蜀漢政權是外來戶政權,政權核心就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士,同盟者是東州士,還有大大小小的外來戶,比如法正孟達為首的關隴派、馬超馬岱的西涼騎、龐曦為首的前劉焉劉璋派、王平為首的返回系、魏延為首的孤立派(可憐的魏延,作為荊州小豪強,除了劉備喜歡之外,不屬於荊州士,真的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可憐娃),甚至姜維、夏侯霸這些都還是外來戶。

所以,不管是劉璋,劉備,諸葛亮,還是劉禪姜維這些,都是執行外來戶大團結,合作壓制本地世家的基本政策。

因此,哪怕益州本地可以與江東四大家族並列的張秦兩大世家的人才,都不能進入蜀漢政權的核心層,就可以解釋為啥諸葛亮培養不出人才。因為,哪怕吳懿李嚴代表的東州士集團也不過3萬戶,當然很難出現人才。


四川達州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就是個神人,無一不通,無一不曉沒他不知道的。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有副對聯: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西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涵蓋孔明一生。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又怎樣呢?

咱就說說他的拿手絕技——口才


舌戰群儒——是真有的,噎的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啞口無言。


柴桑弔孝——三氣周瑜不是諸葛乾的,但是柴桑弔孝確實是諸葛亮:“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從此天下,更無知音...”這是演技派啊,好演啊。


罵死王朗——“...我有一言,三軍靜聽...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直接罵出了腦血栓,王朗死於馬下。

足以證明一句名言——好馬出在腿上,好漢出在嘴上!!!


我來問道



厲不厲害,看下圖。


佰L留給


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是要說明的是,諸葛亮的厲害之處在於治國,而非謀略,這與演義裡等我軍師形象有很大區別,諸葛亮的治國,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即便是現在,也對其治國理政相當佩服,其一廉政建設,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其二,制定法律,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即便是現在恐怕也做不到,其三,經濟建設,諸葛亮利用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說明諸葛亮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其四,治軍有方,諸葛亮的治軍來於兩方面,一是治軍以明,也就是公正透明,較強的威信力,二是以信為本,也就是言出必行,較強的執行力,這是諸葛亮的治軍思想,另外,諸葛亮書法、文學、繪畫和音律造詣也很高,諸葛亮的軍事發明也相當出眾,八陣圖,木牛流馬等軍事發明,後世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所以,諸葛亮強的是治國,他的理念歸結為依法治國,這種思想即便放到現在也是先進的,事實上,即便現在也沒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國,所以諸葛亮真的是相當的厲害。


喜歡歷史的學生


許多人看待諸葛亮會陷入誤區,要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拼命吹捧諸葛亮,要麼惟結果論(諸葛亮北伐無功)拼命的黑諸葛亮,我的看法可能與大家不太一樣。那麼正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呢?

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劉備是怎麼發現諸葛亮厲害的?《三國演義》裡記載有三顧茅廬之說,正史上也有記載,不過記載的較為簡單。其實關於兩人的相識還有一個版本,記載於《魏略》上。

當時劉備投靠劉表,劉表安排劉備駐紮在新野。劉備在新野廣招賢士,收買人心。在眾賓客中就有諸葛亮,當時諸葛亮並不顯眼。後曹操平定北方,諸葛亮知道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荊州,於是主動求見劉備,向他獻計。

諸葛亮見到劉備時,劉備正在編制飾物。諸葛亮著急了,於是問劉備:將軍難道沒有大的志向嗎?曹操都要打來了,你還在編東西?怎麼想的。劉備無奈的回答:聊以忘憂而已。諸葛亮說:你和劉表能抵抗曹操嗎?劉備說:不能。諸葛亮說:新野只有千餘士兵,如何拒敵?劉備無奈的笑笑:我也正愁呢?你說怎麼辦?

於是諸葛亮進言道:荊州並不是人少,只是登記在冊的少罷了。如果公開徵調在籍者,大家肯定不會高興。所以你可以稟報劉表,在新野徵集那些遊散的百姓,藉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劉備採取了諸葛亮的計策,於是有了萬餘名兵力,從此以後,劉備才開始重視諸葛亮。

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這才是諸葛亮厲害之處,出山第一計,為劉備擴充兵力,壯大實力。也許諸葛亮確實說過《隆重對》,但是《隆重對》的意圖其實當時是共識,至少周瑜、龐統這些人都有這些見識,而將這種共識故意安在諸葛亮身上,真的欠妥。

正是由於劉備知道諸葛亮的長處,所以在後來平定荊州南部四郡後,將後方理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讓諸葛亮為自己擴充軍資。因此,諸葛亮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後方理政,徵調兵員,調集糧草,管理地方。

如果諸葛亮只會這一種才能,那麼他就不會被評為千古一相了。除了理政,諸葛亮還有一項才能比較厲害,那就是外交。

劉備被曹操追趕,無奈之下逃往夏口。這時東吳魯肅前來聯合,於是劉備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去談判。諸葛亮經過與孫權的接觸,確立了雙方合作的意圖,其前提條件是劉備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聯合,而不是投靠孫權。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什麼呢?

以往劉備投靠他人,往往是半獨立狀態。例如劉備投靠陶謙,陶謙讓劉備據守小沛,既有一定獨立權,但是又受陶謙指揮,屬於半獨立狀態。劉備投靠袁紹,袁紹可以指揮劉備南下偷襲許都,劉備也屬於半獨立。等到劉備在諸葛亮的斡旋下與孫權聯合,劉備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態與之聯合,換句話說,如果打敗曹操,劉備要平分利益的。所以才有了後來劉備南下襲取荊州南部四郡,孫權不能干預的情況發生。這就是諸葛亮的厲害之處。

諸葛亮外交之才不止只出現在劉備初期,劉備死後,局勢震盪,南中四郡叛變,因此孫權對蜀漢是否能夠渡過難關持觀望態度。這時諸葛亮派鄧芝前去和東吳修復關係,此時的孫權腳踏兩隻船,孫權一面派立信都尉馮熙去蜀地為劉備弔喪,等到馮熙回來後又派他出使曹魏,態度模稜兩可,吳蜀關係面臨嚴峻考驗。

這時鄧芝拿出當年諸葛亮那一套,他對孫權說:如果蜀先滅亡,那麼魏國順江而下,東吳也將不復存在。孫權沉默了很久,終於下定決心與魏國斷交,繼續與蜀國聯合。

諸葛亮後期的每一北伐幾乎都與東吳聯合作戰,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孫權出合肥。第二次諸葛亮領兵攻擊大散關(陳倉)未果,東吳引誘魏兵於石亭,大敗曹休。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孫權入巢湖口,又派陸議、孫韶出淮、沔,圍攻合肥新城。因此,為什麼曹魏怕諸葛亮,就是因為諸葛亮一出,往往東、西方都有戰事,魏國疲於應對。

這是諸葛亮第二個厲害之處,巧妙的外交手段,後期更是軍事、外交相結合,屢次伐魏。那麼諸葛亮在為人方面有什麼厲害之處嗎?有,而且很厲害。說不好聽點,諸葛亮也是個權術家。

當時劉備帳下人才甚多,因此諸葛亮的地位不斷有人挑戰,那麼諸葛亮是如何處理這些試圖挑戰自己的人呢?簡而言之就是比自己厲害的避讓,和自己地位平等的聯合,地位不如自己的就直接打壓。為什麼這樣講呢?

當時法正主謀,引劉備入蜀,後劉備順利取得川蜀,這時的法正在劉備心中中紅的發紫,許多大臣都對諸葛亮說:法正仗著劉備的信任,作威作福,做了許多不法的事情。諸葛亮採取了避讓的態度,他對眾人說:當初主公外有曹魏之憂,近有孫權的逼迫,內懼夫人(孫夫人)之叛,處境非常困難。幸虧法正輔助,方才得以舒志,我們不應該說什麼。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後法正病死,諸葛亮還是首相。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有倆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李嚴也是不服諸葛亮的,那麼諸葛亮是如何處理李嚴的呢?

諸葛亮北上伐魏,請李嚴入漢中督運糧草。而漢中離隴右千里之遙,督運糧草是個苦差事,所以遲早會出事情。果不其然,後來李嚴督運糧草不力,怕諸葛亮責怪,於是騙諸葛亮退兵,又寫信給劉禪說諸葛亮退兵是誘敵深入。後諸葛亮戳穿他的陰謀,然後率領群臣彈劾李嚴,最終罷了李嚴的官。

在這件事情上李嚴固然不對,但諸葛亮故意讓李嚴督運糧草明顯是居心叵測,而李嚴的反應只是過激罷了,諸葛亮以合理理由罷黜李嚴,這讓李嚴無話可說,而諸葛亮則除去一大政敵。那麼諸葛亮是如何對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呢?很簡單,直接貶官或者流放。

當時蜀國官吏廖立自視才高,認為自己和諸葛亮才能差不多,更是恥於屈居李嚴之下。後廖立口出狂言,誹謗劉備,被諸葛亮廢為庶民。

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遊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

這就是諸葛亮厲害的第三個地方,權術。因此,綜合來說,諸葛亮善於理政,精於外交,更通於權謀,典型的國相之才。那麼諸葛亮有什麼不厲害的地方嗎?有。

諸葛亮拙於軍事,這當然是相對而言,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所獲,勞而無功。當初劉備在漢中與曹操對峙,向諸葛亮索要兵員及糧草,諸葛亮還在考慮漢中是否值得堅守,楊洪急諫道:漢中是川蜀的門戶,即使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也要奪過來。劉備更是喊出了:即使曹操親來,我也必得漢中!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軍事直覺及軍事指揮上不如劉備。

諸葛亮聲望不如劉備,當時劉備回擊劉璋,圍困成都不下,呼諸葛亮來援。諸葛亮來援後成都仍然沒有攻下。這時劉備邀請馬超來援,馬超投降了劉備。如果換成諸葛亮,馬超不一定會投降諸葛亮。而後期劉備死後,幾乎沒有什麼大的人物來投靠諸葛亮。因此,從號召力上,諸葛亮不如劉備。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都說諸葛亮是完人,很厲害,其實不是,諸葛亮也有優點和缺點。諸葛亮在外交、理政、權謀方面很精通。但是諸葛亮拙於軍事,個人號召力不如劉備,因此諸葛亮只適合做劉備的下屬,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諸葛亮。你說呢?

劉備稱帝,諸葛亮是第一個帶頭勸進的。曹操稱魏公,荀彧自殺而亡。因此在對漢朝廷的忠貞上,諸葛亮不如荀彧。關於這一點,也算是諸葛亮的汙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