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

虚心日常VIP精彩视频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获得后世的高度赞扬。唐肃宗时期,诸葛亮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一,《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后世名人对诸葛亮军事才干做出过高度评价的,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实际上,诸葛亮时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怎样,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基本上是劳而无功。劳而无功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就算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蜀国战略规划“隆中对”,由于关羽失荆州,以及数次北伐劳而无功,也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连伟人也对“隆中对”提出质疑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剧照)

既然诸葛亮军事成就乏善可陈,军事才干比较一般,为什么他却获得后世那么多的高度评价呢?

一、诸葛亮有极高的“武德”。

“武德”这次词,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说一个将领有“武德”,是说他打仗是为了正义而战,是说他战场上不滥杀无辜,侵扰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皇权社会里,对“武德”的理解不是这样的。

古代皇权社会认为,一个将领有“武德”,就是他虽然手握重兵,但是绝不拥兵自重。绝不因为手中有兵,威胁皇帝的安全。

古代的皇帝总是希望大将能够打胜仗,但又总是害怕大将手里的权力太大而不受控制,并因此造反。所以,对带兵的大将,总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监军,比如轮换将领,比如预授阵图等等。然而,就算这样做,也杜绝不了大将拥兵造反这样的结果。

而诸葛亮当时在蜀国可以说拥有绝对的兵权,刘禅也没有任何限制诸葛亮兵权的措施。诸葛亮但凡有那么一丝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当了蜀国的皇帝。但是,诸葛亮虽然兴兵五次北伐中原,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拥兵自重的行为。这就是诸葛亮的“武德”。

唐肃宗的时候,之所以要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之中,就是因为诸葛亮极为忠诚这一点。唐肃宗也是有感而发。当初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可安禄山却造反了。如此一比较,可见安禄山的“武德”是极为低下的。

(马谡剧照)

二、诸葛亮为政治收敛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实际上是很高的,对战争也是有很高的阅读能力的。但是,为了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他常常努力收敛自己的军事才华。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当马谡失街亭后,本来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再战的机会。但是,由于当初大家都对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先锋,造成街亭失守这件事很不满。如果诸葛亮再打下去,将士们的怨气可能更加大。而且,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因为没有被选为先锋,心中不满,肯定还会故意捣乱。这样一来,蜀国军队里的团结就很成问题。诸葛亮认为,保持内部的团结比打胜仗更重要。因此,他选择了退兵。

再比如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因为他不能及时把粮草送到,于是谎称没有粮草了。诸葛亮当时明知道他在说谎,可是依然按他说的,选择退兵。因为李严曾和他是刘备选定的两个辅政大臣,如果他处罚李严,肯定会有人说他争权夺利。为了团结,诸葛亮宁愿选择牺牲军事。

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内部的团结,因此,在诸葛亮执政时期,整个蜀国基本上没有内部斗争。这也使得诸葛亮能够持续不断北伐,不出现任何杂音。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这方面的军事能力,也是很突出的。

(魏延剧照)

三、诸葛亮追求的“十全”战争有远瞻性。

从战功及用兵奇谋来说,诸葛亮确实不能和白起、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相比。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追求的是“十全”战争。

所谓的“十全”战争,就是确保整个战场高度精密配合的战争,先锋、中军、侧翼、粮草,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及时到位,这样才能打胜仗。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诸葛亮宁愿不打,也不愿意冒险。

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成分。这样打,也有可能夺取关中,也有可能大败溃逃。胜利当然不说了,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是很可能激起蜀国反弹,乃至于被灭国。

包括第四次北伐,李严说粮草运不到,诸葛亮除了考虑政治因素外,同时也是害怕后勤保障不到位,影响战争推进。

诸葛亮追求的这种“十全”战争,并非毫无道理。现代化的战争,其实就是一种“十全”战争,是一种各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只不过,当时蜀国确实还不具备打这种战争的能力。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虽然显得有些超前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诸葛亮就算北伐了五次,五次失败,蜀国依然没有崩溃。这也算是诸葛亮军事的一种巨大成功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就说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这个天下奇才是如何产生的?来回答你的问题。原来,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的书香人家,因为父亲早故, 随叔父诸葛玄寄居荆州(湖北襄阳)。他们在襄阳的关系网非比一般,现在略作说明。

襄阳有位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是诸葛亮的姻亲,诸葛亮的姐姐嫁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很器重诸葛亮,常加指教。诸葛亮“每至其家,独拜床下。”襄阳的另一位大名士黄承彦看中诸葛亮是个人才,主动招他为女婿。黄小姐有才无貌,诸葛亮重才轻貌,迎娶了黄小姐,受到时人的推重。当时的襄阳是荆州牧刘表(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驻地,诸葛亮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姊妹,因此,诸葛亮与当地的各级地方官员及许多名士都有交往,受到照顾。他们在荆州虽是寄居,却有安居的条件。

诸葛亮既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到襄阳后,又受到庞德公、黄承彦等名师的教诲,学问的根基自然不错。当时在襄阳避乱的还有一批青年才俊,如庞统(庞德公之侄)、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他们经常聚会,除了切磋学问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信息,探讨天下大势。这既是一个文化沙龙,又是一个了解时事的俱乐部。在这种环境中,诸葛亮的学问、见识不断得到提高,表面上是当农民,实际上在读研究院。了解了以上情况之后,不得不相信诸葛亮这位天下奇才其来有自,绝非偶然!大家对我的观点是怎么看的呢?请赐评,同时期待你的关注,评论区大家共同来探讨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天天开心历史


真正的诸葛亮比《三国演义》更神。

第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是《三国志》中,唯一被陈寿称为“治戎奇才”的人。我们引用一段原文:“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二,提高生产力的发明家。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三,优秀的文学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将苑》《诸葛亮文集》等。

四,美好品德的象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忠贞、智慧的象征。

从某种程度上讲,诸葛亮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象征。你说他神不神?


胡策陌


诸葛亮的厉害表现在他实际上是一个背叛了自己阶级的人。

琅琊诸葛氏在魏晋时期是一个世代簪缨、连陈郡谢氏都看不起的世家大族,当然,这个家族后来的更加辉煌,天下荣之,和一门三方为冠盖也就是诸葛瑾在东吴担任大将军,诸葛亮在蜀汉担任丞相,而诸葛诞显名于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早在汉末,琅琊诸葛氏其实就是琅琊阳都的名门望族。

对照之下,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和政治诉求其实是非常吊诡的,这是因为他致力于建设的是一个法家主导寒门秉政的政治体制。

实际上,诸葛亮的政治路线和曹操走的路线是一样一样的。

诸葛亮如此作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很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他早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诸葛亮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都已亡故,他从此被叔叔诸葛玄抚养,10来岁的时候遭遇曹操屠徐州,后来叔叔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守,诸葛亮跟随叔父赴任,穿过了人相食的淮南地区,抵达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很快诸葛玄遭遇兵祸,客死他乡(一说自己辞官带着诸葛亮前往荆州后病故)。

诸葛亮发现:所谓的家世尊贵、所谓的学问渊深、所谓的雅人深致,在兵荒马乱的乱世面前都没有用,一点都没有用,诸葛亮或许因为这样的一些磨砺和契机,加上之后的自我提升和修养,成长为一个『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的政治家。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所有的厉害都是在冰与火之中淬炼出来的。


谈古论金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神呢?

因为他熟读兵书,精通八卦,天文地理,气候,民情,山川,风土,只有懂得这些,才能运用的炉火纯青。

军事斗争也是军事方法,而这些方法的素材来自众多人的智慧,把这些智慧载入成书籍,八卦是中国朴素的辩证法,也是中国最早的思想方法。

天文,地理,气候,民情,山川,风土,这些也必须掌握,而利用之。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作战,必须使用山地招来的士兵,平原岀生的士兵不能爬山。山地作战,气候条件必须掌握,下雨,山洪爆发,如果避开山洪,而使不明地理的对方遭遇山洪,把对方引入山洪爆发地区,利用自然条件打败对方。

必须明确民情,风土,在语言不通,风土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如何应对。

征粮,征房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的困难。

这些在进兵打仗时都必须考虑的。比如在作战之前,战前的侦查情况,道路情况,道路两边是不是有峽谷,而利于敌,不利于我,会不会遭到伏击,而又必须经过此地,怎么通过,侦查是胜败的美键,必须清除峡谷上面的敌人,而不盲目冒进等都必须考虑。

诸葛亮,他具有这样的知识,而游刃余战场自由的空间中,百战百胜。


云天广阔


从真实情况看,诸葛亮是比较出色的行政、后勤方面的人才。就如《三国志》所定义的,非常于军略。事实上,诸葛亮整个从政生涯中也就只有一个镇压孟获的成绩。

不可否认,诸葛亮的行政组织工作能力非常出色,刘备占领益州四面出击,诸葛亮坐镇成都调度兵员钱粮,是极为合格的。

至于为啥蜀汉没有人才?

倒不是蜀汉集团没有人才,而是限于政治生态局势来说,诸葛亮不能使用那些不符合本集团的人才。

蜀汉集团丢失荆州之后,已经成为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势力,所以诸葛亮及其继承者的姜维都在拼命向北进攻雍凉,就是不想死守益州而消磨时光形成堕落态势。

然而,蜀汉政权是外来户政权,政权核心就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同盟者是东州士,还有大大小小的外来户,比如法正孟达为首的关陇派、马超马岱的西凉骑、庞曦为首的前刘焉刘璋派、王平为首的返回系、魏延为首的孤立派(可怜的魏延,作为荆州小豪强,除了刘备喜欢之外,不属于荆州士,真的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可怜娃),甚至姜维、夏侯霸这些都还是外来户。

所以,不管是刘璋,刘备,诸葛亮,还是刘禅姜维这些,都是执行外来户大团结,合作压制本地世家的基本政策。

因此,哪怕益州本地可以与江东四大家族并列的张秦两大世家的人才,都不能进入蜀汉政权的核心层,就可以解释为啥诸葛亮培养不出人才。因为,哪怕吴懿李严代表的东州士集团也不过3万户,当然很难出现人才。


四川達州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就是个神人,无一不通,无一不晓没他不知道的。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有副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涵盖孔明一生。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又怎样呢?

咱就说说他的拿手绝技——口才


舌战群儒——是真有的,噎的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哑口无言。


柴桑吊孝——三气周瑜不是诸葛干的,但是柴桑吊孝确实是诸葛亮:“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从此天下,更无知音...”这是演技派啊,好演啊。


骂死王朗——“...我有一言,三军静听...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直接骂出了脑血栓,王朗死于马下。

足以证明一句名言——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我来问道



厉不厉害,看下图。


佰L留給


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是要说明的是,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在于治国,而非谋略,这与演义里等我军师形象有很大区别,诸葛亮的治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即便是现在,也对其治国理政相当佩服,其一廉政建设,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其二,制定法律,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即便是现在恐怕也做不到,其三,经济建设,诸葛亮利用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说明诸葛亮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其四,治军有方,诸葛亮的治军来于两方面,一是治军以明,也就是公正透明,较强的威信力,二是以信为本,也就是言出必行,较强的执行力,这是诸葛亮的治军思想,另外,诸葛亮书法、文学、绘画和音律造诣也很高,诸葛亮的军事发明也相当出众,八阵图,木牛流马等军事发明,后世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所以,诸葛亮强的是治国,他的理念归结为依法治国,这种思想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先进的,事实上,即便现在也没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所以诸葛亮真的是相当的厉害。


喜欢历史的学生


许多人看待诸葛亮会陷入误区,要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拼命吹捧诸葛亮,要么惟结果论(诸葛亮北伐无功)拼命的黑诸葛亮,我的看法可能与大家不太一样。那么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呢?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刘备是怎么发现诸葛亮厉害的?《三国演义》里记载有三顾茅庐之说,正史上也有记载,不过记载的较为简单。其实关于两人的相识还有一个版本,记载于《魏略》上。

当时刘备投靠刘表,刘表安排刘备驻扎在新野。刘备在新野广招贤士,收买人心。在众宾客中就有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并不显眼。后曹操平定北方,诸葛亮知道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荆州,于是主动求见刘备,向他献计。

诸葛亮见到刘备时,刘备正在编制饰物。诸葛亮着急了,于是问刘备:将军难道没有大的志向吗?曹操都要打来了,你还在编东西?怎么想的。刘备无奈的回答:聊以忘忧而已。诸葛亮说:你和刘表能抵抗曹操吗?刘备说:不能。诸葛亮说:新野只有千余士兵,如何拒敌?刘备无奈的笑笑:我也正愁呢?你说怎么办?

于是诸葛亮进言道:荆州并不是人少,只是登记在册的少罢了。如果公开征调在籍者,大家肯定不会高兴。所以你可以禀报刘表,在新野征集那些游散的百姓,借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备采取了诸葛亮的计策,于是有了万余名兵力,从此以后,刘备才开始重视诸葛亮。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这才是诸葛亮厉害之处,出山第一计,为刘备扩充兵力,壮大实力。也许诸葛亮确实说过《隆重对》,但是《隆重对》的意图其实当时是共识,至少周瑜、庞统这些人都有这些见识,而将这种共识故意安在诸葛亮身上,真的欠妥。

正是由于刘备知道诸葛亮的长处,所以在后来平定荆州南部四郡后,将后方理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为自己扩充军资。因此,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后方理政,征调兵员,调集粮草,管理地方。

如果诸葛亮只会这一种才能,那么他就不会被评为千古一相了。除了理政,诸葛亮还有一项才能比较厉害,那就是外交。

刘备被曹操追赶,无奈之下逃往夏口。这时东吴鲁肃前来联合,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去谈判。诸葛亮经过与孙权的接触,确立了双方合作的意图,其前提条件是刘备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联合,而不是投靠孙权。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以往刘备投靠他人,往往是半独立状态。例如刘备投靠陶谦,陶谦让刘备据守小沛,既有一定独立权,但是又受陶谦指挥,属于半独立状态。刘备投靠袁绍,袁绍可以指挥刘备南下偷袭许都,刘备也属于半独立。等到刘备在诸葛亮的斡旋下与孙权联合,刘备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之联合,换句话说,如果打败曹操,刘备要平分利益的。所以才有了后来刘备南下袭取荆州南部四郡,孙权不能干预的情况发生。这就是诸葛亮的厉害之处。

诸葛亮外交之才不止只出现在刘备初期,刘备死后,局势震荡,南中四郡叛变,因此孙权对蜀汉是否能够渡过难关持观望态度。这时诸葛亮派邓芝前去和东吴修复关系,此时的孙权脚踏两只船,孙权一面派立信都尉冯熙去蜀地为刘备吊丧,等到冯熙回来后又派他出使曹魏,态度模棱两可,吴蜀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这时邓芝拿出当年诸葛亮那一套,他对孙权说:如果蜀先灭亡,那么魏国顺江而下,东吴也将不复存在。孙权沉默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与魏国断交,继续与蜀国联合。

诸葛亮后期的每一北伐几乎都与东吴联合作战,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出祁山,孙权出合肥。第二次诸葛亮领兵攻击大散关(陈仓)未果,东吴引诱魏兵于石亭,大败曹休。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孙权入巢湖口,又派陆议、孙韶出淮、沔,围攻合肥新城。因此,为什么曹魏怕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一出,往往东、西方都有战事,魏国疲于应对。

这是诸葛亮第二个厉害之处,巧妙的外交手段,后期更是军事、外交相结合,屡次伐魏。那么诸葛亮在为人方面有什么厉害之处吗?有,而且很厉害。说不好听点,诸葛亮也是个权术家。

当时刘备帐下人才甚多,因此诸葛亮的地位不断有人挑战,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处理这些试图挑战自己的人呢?简而言之就是比自己厉害的避让,和自己地位平等的联合,地位不如自己的就直接打压。为什么这样讲呢?

当时法正主谋,引刘备入蜀,后刘备顺利取得川蜀,这时的法正在刘备心中中红的发紫,许多大臣都对诸葛亮说:法正仗着刘备的信任,作威作福,做了许多不法的事情。诸葛亮采取了避让的态度,他对众人说:当初主公外有曹魏之忧,近有孙权的逼迫,内惧夫人(孙夫人)之叛,处境非常困难。幸亏法正辅助,方才得以舒志,我们不应该说什么。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后法正病死,诸葛亮还是首相。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有俩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也是不服诸葛亮的,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处理李严的呢?

诸葛亮北上伐魏,请李严入汉中督运粮草。而汉中离陇右千里之遥,督运粮草是个苦差事,所以迟早会出事情。果不其然,后来李严督运粮草不力,怕诸葛亮责怪,于是骗诸葛亮退兵,又写信给刘禅说诸葛亮退兵是诱敌深入。后诸葛亮戳穿他的阴谋,然后率领群臣弹劾李严,最终罢了李严的官。

在这件事情上李严固然不对,但诸葛亮故意让李严督运粮草明显是居心叵测,而李严的反应只是过激罢了,诸葛亮以合理理由罢黜李严,这让李严无话可说,而诸葛亮则除去一大政敌。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对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呢?很简单,直接贬官或者流放。

当时蜀国官吏廖立自视才高,认为自己和诸葛亮才能差不多,更是耻于屈居李严之下。后廖立口出狂言,诽谤刘备,被诸葛亮废为庶民。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这就是诸葛亮厉害的第三个地方,权术。因此,综合来说,诸葛亮善于理政,精于外交,更通于权谋,典型的国相之才。那么诸葛亮有什么不厉害的地方吗?有。

诸葛亮拙于军事,这当然是相对而言,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所获,劳而无功。当初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向诸葛亮索要兵员及粮草,诸葛亮还在考虑汉中是否值得坚守,杨洪急谏道:汉中是川蜀的门户,即使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要夺过来。刘备更是喊出了:即使曹操亲来,我也必得汉中!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军事直觉及军事指挥上不如刘备。

诸葛亮声望不如刘备,当时刘备回击刘璋,围困成都不下,呼诸葛亮来援。诸葛亮来援后成都仍然没有攻下。这时刘备邀请马超来援,马超投降了刘备。如果换成诸葛亮,马超不一定会投降诸葛亮。而后期刘备死后,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人物来投靠诸葛亮。因此,从号召力上,诸葛亮不如刘备。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都说诸葛亮是完人,很厉害,其实不是,诸葛亮也有优点和缺点。诸葛亮在外交、理政、权谋方面很精通。但是诸葛亮拙于军事,个人号召力不如刘备,因此诸葛亮只适合做刘备的下属,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诸葛亮。你说呢?

刘备称帝,诸葛亮是第一个带头劝进的。曹操称魏公,荀彧自杀而亡。因此在对汉朝廷的忠贞上,诸葛亮不如荀彧。关于这一点,也算是诸葛亮的污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