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營銷學中的“定位理論”,定位好孩子的人生

在營銷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定位”,是1972年由美國市場營銷大師艾·里斯與傑克·特勞特提出的,開創了一種新的營銷思維和理念,被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

“定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根據自己的目標,通過一系列運作使得自己與眾不同,樹立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從而讓別人更容易記住自己。

這雖然是一個營銷學概念,但是同樣適用於人群。試想一下,把自己看成一個產品,要推廣給別人,讓別人記住自己,接受自己,怎麼做?定位理論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工具。

現在的明星就是在這麼操作的。我們經常在綜藝節目中聽到“人設”這一詞,說的其實就是明星的定位問題。比如迪麗熱巴、陳赫經常曬的“吃貨”人設,大黑牛李晨的“力量”人設,翻車的翟天臨的“學霸”人設……明星們通過強化這一個個人設,使得自己與別的明星區別開,從而讓觀眾更容易的記住他們。

運用營銷學中的“定位理論”,定位好孩子的人生

而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在無意識的應用定位理論。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定位

儘管孩子並不懂什麼是定位理論,但是因為定位理論是建立在人的認知習慣上的,所以儘管孩子不懂什麼是定位,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其實都在不自覺的運用定位理論定位自己的。

在孩子的一生中有三次重要的定位:

第一次定位:家庭中的定位

孩子出生後首先遇到的第一次定位問題就是家庭定位。

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孩子的定位相對簡單,因為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跟他競爭。這就像壟斷,他想怎樣就怎樣,無論他做什麼,父母的關心疼愛都只會給他自己。

但是對於有二孩或多孩家庭就不一樣了,孩子之間要面臨競爭,他需要跟別的孩子爭奪父母的目光,爭奪父母的關心和疼愛。而為了獲得更多的愛,孩子就不自覺得定位自己,從而使自己與別的孩子區別開了。

一般說來,老大因為是最早出生的,如果是3、4年後才有已經跟老二、老三,那麼他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因為他會有先天的優勢,在大部分地方會建立領先。所以老大初期不會有很強的定位壓力,他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完成定位。

但是老二、老三等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一出生時家中就已經有一個老大佔據了很多位置,他們要挑戰老大,從老大的手裡奪取父母的注意力,因此對他們來說,會有很強的定位壓力。

要挑戰老大,就要在一些方面顯得優秀,畢竟沒有人喜歡失敗者。但是,相對老大,老二他們無論在智力還是體力等各個方面都沒有優勢,因此,他們就會有意避開老大的優勢領域,轉而攻擊老大的薄弱區域,建立自己的領先,完成自己的定位。所以父母通常會發現,老二和老大在性格、愛好等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說,如果老大乖巧聽話,老二就會調皮搗蛋;如果老大愛好畫畫,老二就會討厭畫畫。

運用營銷學中的“定位理論”,定位好孩子的人生

第二次定位:學校中的定位

孩子離開家庭的小環境,進入了新的環境,開始接觸更多的人群,因此他們會面臨人生的第二次重要定位:他在班級中屬於什麼位置。

兒童的上學後發生的定位主要在小學而不是幼兒園,因為在幼兒園階段競爭不夠激烈,老師也不會以特別的成績來評價孩子,因此幼兒園就像一個大家庭,所有的孩子沒有強烈的競爭壓力。

但是進入小學以後就不一樣了,孩子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群體環境也更加複雜,競爭也更加激烈,這使得孩子有強烈的壓力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使得他們在班級裡感覺更加舒適。

如果孩子發現自己不是班上學習最好的,那麼他還可以選擇填充其他的位置,比如班上的小丑角色。 有的角色是他們自行選擇的,有的是可能是其他人強加給他們的,無論是什麼情形,一旦角色選定之後,角色特徵往往會被放大。滑稽可笑的孩子變得更加滑稽可笑,聰明的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學習不行的孩子會越來越差。

運用營銷學中的“定位理論”,定位好孩子的人生

這種初期的定位會影響深遠,影響到將來孩子大學中的科目選擇,進而影響將來孩子的職業選擇。

第三次定位:社會中的定位

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孩子會把自己在學校中的定位放大到社會中,孩子初期會把些學校中的定位方式遷移到社會中。

我們會發現那些學習能力好的孩子對自己有強烈的自信,定位自己的通常是高薪體面工作,而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則會因為之前的定位,對工作的初期期望會比較低。而那些從小學就定位搞笑的,他們可能就會從事搞笑職業;那些從小學定位舞蹈的,將來就可能從事舞蹈職業。

但是社會與學校不同,不再是以單一的成績進行評價,因此孩子在進入社會後因為從事職業的不同,他們很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因此他們會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社會定位進行重新定位,變得越來越自信。

運用營銷學中的“定位理論”,定位好孩子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