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歷史教科書刪除?專家三次復原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教科書刪除?專家三次復原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驚雄逝兮孤雌翔。臨歸風兮思故鄉。張衡之才,古往今來,可存幾許人與之媲美,他慣喜以景賦詩,以詩寄情,在他心中,存著萬千溝壑。國之於前,家之於後,他的一心,心繫百姓疾苦同民生百態。

歸鄉之心偶上心頭,最真的摯誠都獻於國。便是如斯了不得張衡,曾發明了地動儀,但後失傳,導致其於現今需遭受外國學者們的質疑。

張衡與地動儀

張衡生於公元78年,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和數學家,如此多元的身份,並未令張衡的政治腳步有所阻礙與減慢,他半生從政,為國為民,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之成就,縱然白駒過隙,待到北宋,依舊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諸多方面都是著書無數,但他最廣為人知且影響最深遠的發明創造,便是地動儀。即便現世,為了紀念張衡的突出貢獻,聯合國天文組織還將月球背面一環形山命名為

“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亦有其命名的小行星。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教科書刪除?專家三次復原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公元132年,張衡時任太史令,他於當時發明了最早期的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惜隨著歷史的進程,張衡的此項驚世發明最終失傳。唯在《後漢書·張衡傳》中對此地動儀有過簡短記載,大意便是此地動儀用精鋼所鑄,整體為圓,直徑八尺,形狀宛如酒樽,並用篆文山龜鳥獸等等的裝飾。

地動儀中間立著一根大柱子,柱子四周有八哥道口,分別代表了不同方位。每個方位上都有一個口含銅珠的龍頭,下方便是蟾蜍。如若何方發生的地震,此處的銅珠便會掉落。

這項對於地震預測的工具的發明,自然是令無數人覺得“子不言鬼神怪力亂神”,皆不肯相信。

而事實證明,張衡的發明,屬實精準。不然其也無法在數千年後的現在,被記錄於歷史書本之中,接受莘莘學子的“頂禮膜拜”,只可惜,後期因諸多的爭議和不確定,2010年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中的張衡地動儀被刪除了。

言歸正傳,當張衡發現地動儀有了反應之後,便是上報君王,但帝王只以為其攪亂民心,欲將其秋後處決。所幸的是,上報地震的奏章來得足夠及時,保住了張衡的性命,為東漢、為中國、為世界留下了這位聰明睿智的發明家。

張衡地動儀,是令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存在。外國的歷史當中,真正運用儀器觀測地震已是19世紀之事了,而我國古代,在公元百來年左右的時間便開始運用如此精準的儀器,這足以證明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之先進。

然而,在現代,張衡極其地動儀皆受到了來自外國學者們的質疑,甚至是否定,此亦為何?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教科書刪除?專家三次復原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被質疑的地動儀

古代中國,由於戰亂和各種政權之間傾碾,關於張衡的地動儀,竟於一千七百年前神秘消失在世人眼中。因缺乏足夠的書籍介紹,地動儀就此失傳。

而地動儀再次現身於世,已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王振鐸被委以重任,相關單位希望他能夠撫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的器物,其中便包括了張衡的地動儀。

然而,復原地動儀一事談何容易,查閱古今典籍,對於張衡地動儀的記載寥寥無幾,在跨為了千年後的當時,如何能夠較為完美的復原這個偉大的法明呢?王振鐸感到心中混亂無章。

為了亂中求結果,王振鐸先後經歷了兩種原理的轉換。最初,他遵從的是1936年開始便一直堅持的懸垂擺原理,但該原理的研究多年來並無結果。

於是,他索性轉換思路,選擇採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並且在1951年設計同復原出了木質版本的張衡地動儀模型。縱然這個模型只有

“觀賞價值”,並無任何實踐用途,亦足以令全國上下人心振奮。

王振鐸的地動儀模型製作成功消息一出,贏得了空前的關注,而現廣為人知的,被編入歷史教科書中的地動儀便是此模型。為了紀念此模型的誕生,國家更是發明了相關的郵票,而此模型更是多次走出國門,展覽於世界面前。

但,僅具“觀賞價值”的王振鐸版模型在不斷的宣傳介紹當中,聲名愈盛,於是很快遭受到了各方質疑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教科書刪除?專家三次復原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外國地震學家們的質疑之聲此起彼伏,他們從王振鐸版地動儀開始攻訐,後期更是轉移到對張衡和他的地動儀的質疑,有甚者更是直言懷疑所謂的張衡純屬後人虛構杜撰,只為彰顯我國威儀,並非真實歷史。

和國際上的一片質疑之聲相比,國內對王振鐸的地動儀模型亦是有異樣之聲的,不少地震學者紛紛表示了自己的觀點和質疑,因此物無法正常工作,觀測地震,其是否為真正的地動儀模型受到了許多的爭議。

因此款地動儀無法正常運轉,自1969年起,外國學者們的質疑從未停止,他們甚至認為便是由於我方對於張衡地動儀的迷戀,導致了中國科學的停滯。

正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諸多的質疑聲中,河南博物院決心重新復原地動儀模型,還張衡和中國一個清白。

中國第二、三次地動儀復原

2003年,河南博物院找到了地震學家馮銳,希望他能夠參與到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工作當中,馮銳自然是欣然應允的,他將全身心的精力都投注於其中。

在翻閱古籍的過程中,馮銳經過多番對比,推測出《後漢書·張衡傳》中所描寫的地動儀,都柱部分是懸垂擺,而非王振鐸所運用的直立杆。此番推測,可謂徹底推翻了王振鐸的復原模型。

巧妙的是,近現代的懸垂擺理論出自1880年,如若張衡早一千多年便發明出了懸垂擺的地動儀,便意味著中國古代科學之領先,這足以擊潰所有外國學者的質疑之聲。於是,馮銳開始了深入的研究,並且他從大量漢代出土的文物中,確實發大量懸掛物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教科書刪除?專家三次復原推翻外國學者質疑

馮銳的復原雖有所斷續,但未曾停滯不前。他在復原過程中還發現了王振鐸將蟾蜍位子擺放錯誤,並予以調整,將原本朝內的蟾蜍頭部改為朝外。

時至2005年,經過七日七夜的強幹擾實驗,馮銳利用懸垂擺原理的張衡地動儀模型順利誕生。

但這並非結束,2013年,張衡地動儀模型第三次復原,這次的大功臣便是資深的天文儀器研究人員胡寧生先生。他成功研製出了直立杆式地動儀,並且順利完成了驗震實驗。胡寧生先生通過嚴謹縝密的力學分析,多番實驗證明,最終證明了直立杆式地動儀是完全可行的

到2016年11月,中國地震相關方面專家匯聚一堂,對胡寧生先生的張衡地動儀模型進行學術鑑定,專家組一致認可地動儀中的都柱乃是直立柱。此舉亦驗證了《後漢書·張衡傳》記載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而在外國學者對於張衡及其地動儀的質疑聲中,中國專家通過前後三次復原徹底推翻了他們的質疑之聲。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對於張衡這般的偉人,不容任何人玷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