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元吉三箭没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历史一书生


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得出,李元吉此人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应变能力太差,心理素质更差。

《资治通鉴》云:“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李元吉还真是射了三箭,没射死李世民,反倒让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李元吉早在武德七年的时候便曾经试图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了,当时李世民正好和李渊一起去李元吉的府邸,只要李建成点点头,他便会在李世民的卧室中埋伏杀手,一举铲除李世民。

只可惜优柔寡断的李建成并没有同意,所以李元吉只能气呼呼地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谁?对我有什么好处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建成也愈发地感受到了李世民对自己的威胁,对李世民的忌惮和防备之心也越来越重,最后导致了武德九年六月的“李世民东宫中毒事件”的发生。

李世民虽然侥幸没死,可是也害怕李建成和李元吉再一次对自己出手,在试图离开长安去洛阳失败之后,李世民也就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先发制人,解除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自己的威胁。

因为李世民也意识到了自己和建成、元吉二人已经不相容了,一旦让李建成当皇帝,他的下场恐怕会很难看。

为了不让预想中最坏的结果的发生,李世民只能抢在李建成之前,率先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

为什么说是抢在李建成之前呢?因为当时李世民收到了消息,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谋划好了要对他下手,如果他不能抢在李建成之前出手,那么以他在长安的势力去看,他将必死无疑。

这才促使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李世民也凭此登上帝位,随后一手开创了享誉古今的“贞观之治”。

可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明明是先出手射箭的那一个,为什么却射了三箭也没能射死李世民呢?

第一,只能说李元吉这个人的箭术水平不高。

这也和李元吉的经历有关,他毕竟不像李世民一样驰骋于沙场,虽然说喜欢打猎,可也没能练出一手好的箭术。

李世民从背后追过来,李元吉一猜便知道李世民可能要对他和李建成不利,所以迅速拿起弓来对着李世民“咻咻咻”地射了三箭,但是很可惜一箭也没射中,再不济也应该让李世民流点血呀!

不得不说,李元吉的箭术让人很无奈。

第二,李元吉的应变能力也不行,心理素质更差。

为什么李元吉明明在看到李世民之后,第一时间就弯弓射箭射李世民,却说他应变能力不行呢?

他的反应速度确实很快,可是应变能力就很难让人恭维了。

他射了三箭没射中李世民,然后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在李世民持弓射向李建成的过程中,李元吉在干嘛?看戏?为什么不趁着李世民射李建成的空隙再给李世民补一箭呢?原因在于他看到李世民拿起弓,以为李世民要射自己,可当看到李世民射的是李建成之后,他还是没什么行动,只能说他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太差了。

李世民逃到小树林被绊倒之后,李元吉跑过去想射死李世民,可尉迟敬德喊了一声,他就被吓住了,转头就跑!

如果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李世民,拿李世民当人质的话,恐怕下场也不会这么惨了。

李元吉这样的应变能力和心思素质确实堪忧,所以最终只能死在尉迟敬德的手上。

李建成的反应更是出乎人的意料,李元吉再怎么说也射了李世民三箭,李建成倒好,当场愣住了,还没来得及吭声就被李世民给射死了。

李世民是以有备而来,这一点没错,他看上去是以有心打无心,也没错。

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真的没有任何的防备之心吗?显然并非如此,李世民向李渊告状的是事,张婕妤已经告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听完之后当场表示待在家里,哪也不要去。不过,李建成坚持要去参加早朝。

是的,他们是去参加早朝。

但他们察觉情况不对并且马上掉头走,而李世民追出来叫他们的时候,李元吉直接就拿出了弓箭射李世民,参加早朝还带弓箭?这只能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想到了可能会发生意外,所以早有准备,并不算是毫无准备。

只是李建成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李元吉尚且能够射李世民三箭,他却只能站着让李世民射死。

虽然说是突发状况,可李建成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未免太低了,竟然连李元吉都不如,这样的人将来让他当皇帝,恐怕很难像李世民一样能够开创一个盛世。

当然了,李世民之所以能够一箭射死李建成,除了李元吉箭术不行,再加上二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低之外,也是李世民早有预谋。

这么说吧,李世民的第一目标就是李建成,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并且已经当皇太子很多年了,对李世民的威胁最大。

所以,李世民最想杀的,也是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李建成。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早有预谋,再加上对自己箭术很自信,他才能一击毙命,杀了李建成。


流浪的侯爵


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齐王李元吉以箭术了得闻名,却又为何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李世民三箭而不中,李世民却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齐王李元吉并非文弱之辈,他为人骁勇,猜鸷骄侈,擅长使用马槊,曾经还与另一个擅用马槊的大将尉迟敬德以马槊比武。高祖晋阳起兵之后,李元吉跟随二哥李世民从讨四方,东征洛阳、讨平刘黑闼,生擒王世充手下大将乐仁昉,屡立战功。齐王李元吉多次随二哥秦王李世民出征,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关系渐趋紧张,直到最后李元吉彻底倒向大哥太子李建成这边,两人联合起来构陷排挤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大将郁射设统领大军陈兵大唐边境,太子李建成酝酿出一个惊天阴谋,他借助这一次机会请求高祖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领兵北伐突厥,并乘机调走秦王府大将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军出发,还调来秦王府的士卒花名册,抽选精干将士充实齐王府。借机在高祖面前诬陷秦王府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让他们回家赋闲。


而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终极目的,是借由这一次北伐突厥,以在昆明池为李元吉出征饯行为名,预先埋伏刀斧手,将李世民杀死在帷幕后面,然后借口其暴病而死,则大事可成。可惜这样一个计划周密的行动,却被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知道,而王晊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于是他很快就把这一场阴谋秘密告知给李世民。李世民与秦王府的心腹商量后,决定绝地反击发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7月1日),李世民向高祖密报弹劾李建成、李元吉与继母,高祖嫔妃尹德妃、张婕妤通奸偷情、淫乱后宫。高祖大惊,下诏李建成、李元吉次日进宫,并另召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进宫核实李世民密奏之事。

次日一早,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预先埋伏,而自以为宫里都是自己人的太子李建成,虽然知道李世民已有所准备(张婕妤密告),但为了自证清白仍然携李元吉,带着少数亲兵进宫。两人骑马奔向玄武门,到达临湖殿时,觉察身边隐有杀气,感觉不对劲的两人立刻调转马头。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当时情景: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李世民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张弓射李世民,但一连两三次都没能把弓拉满,连射三箭都不中,李世民则从容的张弓射箭,结果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次绝地反击,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齐王李元吉的反应最快,可见他知道此去宫内会有叵测之险,所以提前随身配备了弓射,但是政变发生的时候,两人都处在退往宫外的快马疾驰的状态。李元吉虽擅骑射,但当时顾此失彼,精神高度紧张,又要保持骑马的平衡度,所以难以保持注意力,甚至于连弓都拉不满,才会连射三箭都没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文武双全,骑射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他早有准备,估计在看到两人的时候就已经拿好弓箭准备。李元吉对他连射三箭,他没有还击,而是精准的把箭射在了慌不择路的李建成身上。说明李世民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必须要杀死太子李建成。

倒是李元吉,在被尉迟敬德率领的卫士射伤从马上跌落后,李世民的马也受惊直接把他甩到地上,李元吉迅速赶到,乘着李世民倒地不能动弹,准备用弓弦勒死他,生死存亡关头尉迟敬德骑马赶来,吓的李元吉放过李世民跑往武德殿寻求高祖庇护,结果为尉迟敬德所射死。


大国布衣


李元吉平时很嚣张,一张嘴动不动就弄死你弄死他的,其实就是仗着李建成的太子位,对李世民张牙舞爪而已。

玄武门之变前,李元吉根本就没有想到李世民会主动来真的;到了玄武门这天,看到周围都是秦王府的人,李世民一出手就是想致他和李建成于死地,熊孩子心里立刻拔凉拔凉了。

他知道自己平时太蹦达,所以眼前这一关是不能活着过去了,心里一慌,才会导致三箭都射偏了。


实际上,李元吉的箭术还是很高的,因为他喜欢打猎。

《旧唐书》记载李元吉对打猎的痴迷:“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古代打猎用的就是弓箭。

这样的人你说他箭术很差,没人会信。

但李元吉就是射偏了,最后反而被尉迟恭打下马来,一枪刺死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理解成是李元吉的心理素质不过关,看到李建成被杀心里就慌了,导致最后双双陨命。

从这一角度来说,李世民在冥冥之中有神灵护体,因为他是上天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不能死,那自然就要李建成和李元吉去死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史官和后世的史官对玄武门之变做了些美化。

按照中国正统思想,即成者王败者寇的思维,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是李世民,而且他做皇帝后打造了一个完美的贞观大唐。

所以为了突出李世民的英武不凡的气质,适当的将李元吉说得弱鸡一点也不是不可能。

也许李元吉射向李世民的三箭中,有一箭已经射中了李世民也不一定,只是没射到李世民的要害而已。

真相,谁又知道呢!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李世民能够成为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脱不了干系,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不注意就不会发现的事件。李元吉连射李世民三箭,可没有一箭射中李世民,李世民立马还手张弓搭箭射杀李建成,一切都是那么的行云流水。据记载李元吉箭术了得,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连射世民三箭不中呢?

先来为大家简介一下李元吉的马上功夫:

李渊太原起兵后,李元吉一直跟随自己的二哥李世民征讨八方方,征洛阳、平刘黑闼,生擒王世充手下大将乐仁昉,可谓是战功赫赫。齐王李元吉多次随二哥秦王李世民出征,这个时候李世民也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与元吉的冲突自然多了一些。争功劳二人真可谓是不承多让。


由此可以看出元吉的功夫并不弱,与世民比起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元吉最擅长的兵器是马槊,在战场上他可以发挥出全部的实力。根据电视剧的演化,李元吉成为了一个只会吃喝玩乐,并且阴险狠毒,陷害二哥世民后,拥戴大哥建成的形象。其实这是错误的,当时元吉也是想要争帝位的。


在讨伐天下的过程中,世民屡屡与其抢功劳,导致他不知不觉的偏向了建成阵营。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郁射设统领大军进攻大唐边境,建成酝酿出了惊天阴谋,他借助这一次机会请求高祖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领兵北伐突厥,想要调走秦王大将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军出发,借机在李渊面前诬陷秦王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让他们下大牢。


世民安插在建成身边的人全盘脱出告诉了世民,世民当时非常的生气。手下谋士建议先下手为强,后下手必遭殃。时年7月1日,世民向李渊弹劾建成、元吉与嫔妃尹德妃、张婕妤通奸,李渊非常生气,下诏命令李建成、李元吉次日进宫,殊不知此时的世民已经准备好了对二人下手。


次日建成与元吉带领少数亲兵前往皇宫,行至玄武门时感觉情况有些不会,想要逃走。可惜被世民大量兵马堵截,无路可逃。只见元吉立刻张弓搭箭准备射杀在兵士最前沿的世民,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世民,然世民一箭便射死了建成。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

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当时的元吉是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一边要骑马一边要搭弓射箭。元吉虽然十分善长骑射,可由于当时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元吉心中非常慌,手上在拉弓搭箭心中所想却是怎么才能逃出去,这样的心境下导致他没能将这三箭拉满就射出来,世民从容的一躲一闪一趴直接躲过了三箭。


世民的马上功夫不比李元吉差况且本方处于十分大的优势之中,真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拉满之后箭的速度比子弹都不承多让直接将建成射落马下。元吉见到建成死后不得不想要进宫去面见李渊寻求庇护,尉迟敬德看到了这位平日与世民称兄道弟的元吉想跑,直接拿起了手中的兵器杀死了元吉。

总结: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与世民双方都是在赌博,成功便能成为继承皇位,失败一方自然是沦落为阶下囚不够建成、元吉全部被世民杀死。世民也在不久后成为唐太宗,封赏了玄武门之变中的有功之臣,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李元吉身为一个神射手,之所以三箭都没有射死李世民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李元吉身处困境,玄武门内发生的这一切对于毫无准备的李元吉来说都太过突然。毕竟齐王李元吉与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原本是想要前往皇宫觐见自己的父皇。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齐王李元吉善射!可以说是唐高祖李渊年长的几个儿子中射箭技术最好的儿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射手,却在玄武门事变这一关系生死存亡的时刻连续射出了三箭全部失手。最终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也没有扭转这场宫廷事变的结局。原本二人作为秦王李世民追求野心之路上的绊脚石和最大障碍。最终成为了秦王李世民登上大唐王朝皇帝之位的垫脚石。


公元626年7月2日凌晨,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与自己的亲信提前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卫,并且埋伏在玄武门的四周,等待着他们此次行动的目标和猎物。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此时正在进行的是一件可以改写历史的事件。所有人也都清楚成功和失败都是未知的,但这一次必须赌一赌。赌赢了,封侯拜将;赌输了,人头落地!

果不其然,接到皇帝召见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轻装简从缓缓地向玄武门走来。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甚至都没有任何的防备之心,毕竟这条路他们走了许多年,走了无数回。这条路的尽头是他们的父皇唐高祖李渊的皇宫!



但是当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慢慢走进玄武门之后,便彻底的进入到了秦王李世民的包围圈和陷阱之中。一时之间,杀声四起,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根本来不及反应和思考玄武门之中所发生的这一切变化。然而当他们看到秦王李世民与自己手下的将领们站在自己面前时,他们才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场祸起萧墙的宫廷政变。而针对的便是自己。


于是齐王李元吉赶紧搭弓射箭连发三只。结果一向箭无虚发的齐王李元吉竟然将三只箭都射偏了。根本没有伤到秦王李世民分毫!反而是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了齐王李元吉。

玄武门事变过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与他一起争夺皇位继承人的两个有力对手。并且在玄武门事变中成功地夺得了军政大权,架空了唐高祖李渊。可以说顺利的接手了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


珞珈山的猫


李元吉与两位兄长的弓马娴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出身于武人世家大族,父亲唐高祖李渊就是有名的神箭手。

玄武门之变那天黎明,我们从史书中的字里行间,试着找些蛛丝马迹,去分析一点与传统认知不太一样的人物。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在那天黎明刚进入玄武门,发现不对劲,刚要撤离时,看到冲出的全副武装的人马,张弓发箭是本能,慌张中不中或没搭上弦击发是有可能的,当再次张弓时看到是二哥李世民,毕竟是亲二哥不是以前其他敌人,要当面射杀,瞬间心里变化转化为行动的扭曲,接连三不中或三次没搭上弦也是可能的,那为什么李世民就能一箭射杀太子建成呢?因为处境不同,李世民是在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发动政变,是做了充分心理准备的。眼看着大哥被二哥射杀,李元吉逃跑、恐慌、愤恨、当再次看到李世民被树枝挂下马时,此时此刻冲过去用弓弦要勒死的就不是亲二哥了,而是生死仇敌!

尉迟敬德的赶到,一切也就注定!

这里我们想想李元吉张弓看清是李世民时,是否顾忌到了一丝亲情,那是和他共同助父建唐,共同征讨王世充窦建德的二哥。自已‘当面’真下的了手?转眼又看到李世民亲手杀太子大哥,跟着追杀自己,李元吉当时心理?他真是史书中那个顽劣不堪无情无义凶残恶毒的李元吉吗?


wubin168857121


玄武门事变发生的时候,李世民带领着自己的心腹,大概十多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当李世民见了李建成之后,他确实只射了一箭,就把李建成给射下了马。

李建成倒地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起来。

这说明李世民那一箭已经要了李建成的命,为什么李世民能够一箭把李建成给射死呢?

原因就是李世民善射。

在和隋朝打仗的过程中,李世民已经练成了百发百中的骑术,再加上玄武门事变,他早就有所准备了。

所以,当李建成出现之后,他一箭就把李建成给射死了。

但是,李建成死的时候,现场还有一个李元吉。

当李建成被射下马之后,李元吉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了,他打马就要跑。同时,他也向李世民射去。

李元吉连发三箭都没有命中李世民,这种可能性的出现是很大的。

毕竟李元吉是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射出去的这几支箭。况且当时的他还骑在马上,属于是边逃边射,这样能射中目标的概率就小多了。

要知道追赶李元吉的人,不仅仅是只有李世民一个,还有李世民带的几个猛将,尤其是尉迟敬德,李元吉最害怕的就是这个人。

当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一起追赶李元吉的时候,可以说他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这时候的他,还哪有心思瞄准呀。

正是在李世民追赶李元吉的时候,李世民给树枝挡了一下,他从树上滑落了下来,李元吉想要调转马头杀已经倒地的李世民。

就在这个时候,尉迟敬德赶来,他一刀把李元吉的脑袋给削了下来。

就这样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都被杀了,最终李世民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不过大家是不是有一个疑问,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打动如此激烈,为何没有惊动其他禁卫军呢?

事实上玄武门是有重军把守的,只不过有一些将领他们被李世民给收买了。所以,在李世民和李建成打仗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两不相帮。

这样李世民就有了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机会。

其实在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过程中,他们的打动声还惊动了李建成的近卫队,这些近卫队赶来后,尉迟敬德把李建成的脑袋给割了下来,然后告诉他们,你们的主人已经死了,人头就在这里。

正是如此,这些李建成的近卫队看到自己的主人都死了,他们也就全部作鸟兽散开了。

所以,最终李世民取得了玄武门事变的胜利。


史学达人


这个很简单,一个是有备而来,蓄意埋伏,胸有成竹;一个是毫无准备,手忙脚乱,这一正一反,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得以成功。



以李建成为核心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党,势力旗鼓相当,一直明争暗斗,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而李渊这个老狐狸不动声色,并不一边倒,不明确支持或反对哪个儿子。可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定程度被自己老爹当作政治平衡旳棋子了。

不过,李渊最终还是玩大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激化到了“有你没我”的程度,双方对彼此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已经脱离李渊控制的轨道。

与一切事关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相同,“先下手为强”是唯一正确的斗争法则。在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两大势力的交锋中,谁够狠辣,谁先下手,就会抢占先机,笑到最后。

这一点,李世民无疑想到了,他不但想到了,还做到了,李世民果断决定先发制人,干点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假传圣旨,让人假冒李渊的名义下通知开会,自己却派人控制了玄武门,并设下埋伏,住在宫外的李建成、李元吉不知是计,连个卫兵都没带(进入皇宫大内也不能带兵),就单枪匹马,准备从玄武门入宫开会,浑然不知此行的危机四伏。

李建成和李元吉接近玄武门时,敏锐地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前面可能有埋伏,便迅速调转马头往回走,反应不可谓不快。

李世民见状,岂能轻易放过,他骑马从后面追赶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喊着两人的名字,装作有事要找兄弟俩一样。

李建成和李元吉可不傻,当然知道老二这是要对自己动手,要亲哥俩的命,李元吉随身带着弓箭,于是便回过头来,拈弓搭箭。

“嗖!嗖!嗖!”李元吉连射三箭。

以李元吉的武力和射术,平时射箭肯定是十拿九稳,可这次他连射三发,定睛一看,却是箭箭落空,李世民毫发无损。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李元吉猝不及防,心中慌乱,才导致射术失准,失去了干掉李世民的最好机会,也彻底改变了历史。

反观李世民,本就有备而来,再看李元吉箭箭落空,李世民心中更有底气,他也张弓搭箭,瞄准李建成,嗖的一声!李建成应声而倒,竟然被一箭射杀,当场毙命!

当然,故事还没结束。后来,李世民钻入一片树林追击李元吉,自己的坐骑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来了个马失前蹄,一下子把李世民掀倒在地,狠狠摔了一跤,一时居然站不起来。

这个时候,李元吉跑过来准备将李世民反杀。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尉迟敬德及时出现,干掉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方面蓄意发动的,所以并不惊慌,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准备,慌乱之中射术失准十分正常。这也充分说明“先下手为强”始终是正确的选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动人心魄的兄弟喋血。此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恭又带人杀死了齐王李元吉,随后秦王带着心腹大将逼宫,让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宣布李建成、李元吉为乱臣贼子。最终,整个事变以李世民的完胜而告终。

关于事变的细节,尤以《资治通鉴》写的最为精彩。按司马光所说,当时李世民带人设伏,后太子和齐王发现情况有变,慌忙逃窜,而李世民等人便在后面追赶。随即,战斗开始: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

当时,精通箭术的李元吉,在骑马逃跑的过程中,先后三次拉弓射杀李世民,但可惜“再三不彀”。此处的“不彀”是指未能将弓拉满,因而射出的箭没有力道,难以伤人。而在后面追赶的李世民,却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战斗状况来看,李元吉、李建成在前面骑马奔跑,而李世民则在后面纵马追逐。最先动手的,是李元吉,不过他要射杀李世民,却必须要侧转身形。如此一来,既要骑马,又要转身射箭瞄准,自然难以发力;而在后面的李世民则在视野、操作难度上,都要占据优势;

其次,李元吉和李建成突然发现李世民带伏兵出现,已然大惊失色,因而拨马逃跑。人在极其慌张的情况下,接二连三地发生失误,倒也十分正常。相反,早已带兵守候多时的李世民,不仅是以逸待劳,而且身后猛将如云,在心理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单纯从史料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包括在战斗中的视野、射箭的姿势以及作战心态等方面,均处于上风,而李元吉仓皇之间未能射杀李世民,倒也比较好理解了。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包括《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史料,都有为尊者讳的影子。整个事件中,买通玄武门守卫并设伏的是李世民,杀兄诛弟的也是李世民,最后夺取皇位的自然还是李世民。

因此,史书故意强调李元吉先动手射杀李世民,又称李世民从容果敢地杀死了李建成,便使一个伟岸高大的唐太宗跃然纸上了。我个人始终有种推测:当时先动手的很可能是李世民,甚至于李元吉和李建成都没来得及还击。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罢了。


史海烂柯人


玄武门之变,众所周知。李世民杀兄弑弟,最终登上皇位!这个过程其实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焦灼,基本上是一边倒,为什么?

大家所熟知的版本,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想要陷害秦王李世民。于是在秦王入宫面圣时,埋伏雄兵在玄武门准备杀死李世民。李元吉连发三箭都没射死李世民。最终援兵赶来,李建成与李元吉送了双杀。

可是,大家细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当时,太子李建成已经稳坐东宫,手中既有战绩也有政绩。李世民的确能征善战,但这并不构成他能当太子的条件。我个人认为真是情况应该是这样,李世民功高盖主,手下一群骄兵悍将,全都想更进一步。于是,在玄武门埋伏,等到太子和齐王来。大家一拥而上,直接了断二人。

最后,李世民入宫面圣,说太子和齐王想不顾兄弟之情想置他于死地。自己是被迫反击,不得已杀死二人。李渊听到,也只是漠然,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


以上内容,纯属猜测,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