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爱巴学园


昨天与佳佳一起复习必读书目,当看到孩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感受时,我忍不住再次捧起这本书,细细地品读了一遍。

或许《窗边的小豆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小豆豆那样的幸运,但是黑柳彻子的真诚倾述却勾起了人性中最为纯真的一面。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一个梦中的巴学园,因为那里充满了包容与呵护,是梦想萌芽时的一方净土,是做错了事时永远接纳自己的港湾!

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会得到全世界不同人群地追捧?为此我也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其实现在日本本土的教育也是“多极化”发展,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以及公益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一直以来也不乏有人质疑小林校长的“宽大”试教育是否真正对孩子有益?对于这一点,黑柳彻子在《文库本后记》里也详细描述了巴学园每个孩子以后的人生走向。值得肯定的是,巴学园的特殊经历,给每个孩子都塑造了伴其一生的优良品质!

童年是一个天性释放的年代,大爱而不溺爱或许才是小林宗作先生建巴学园真正的初衷。

巴学园之所以会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上学,因为那里处处弥漫着真诚的氛围,校园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心灵隔阂。很多教育工学者推崇巴学园气氛,但很难真正融入巴学园的精神,因为现实左右着初衷!

《窗边的小豆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耐人寻味:小豆豆在一次代表巴学园去慰问伤兵的活动中,由于自己不会唱当时流行的慰问歌曲,而显得尴尬。一位伤兵问小豆豆:“你不会唱歌吗?”小豆豆说:“她只会唱巴学园的饭前歌。”但是当她唱完那首“不入流”的歌曲时,受伤士兵却感动的泪流满面,直到多年以后黑柳彻子回忆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在伤兵内心深处,那种被战争摧残带来的痛苦是很多人难以体会的。形式主义的慰问,把更多的人鼓动到了战场,最后就连巴学园里最善良的校工阿良也上了战场。

真正的关爱到任何时候都不会以形式主义出现,只有包容、接纳、真诚,才会收获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