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金庸筆下的一個人物,

或是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

或是“重輕生,瀟灑自在”的令狐沖,

或是“嬉笑怒罵,圓滑無賴”的韋小寶。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1994年張智霖、朱茵版《射鵰英雄傳》


“凡有華人處,皆有人讀金庸”,此話絕非虛言。今天洗馬君就給大家推薦一期,以另類視角解讀金庸作品的節目。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如果要將這四位宗師排個序,我覺得,金庸先生,可排第一。


這個排名,不是基於作品數量,也不是情節描寫,更不是人物塑造,而是對“俠”的理解。


《神鵰俠侶》中,在襄陽城內,金庸先生借郭靖之口,說出了自己對俠的理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其實縱觀金庸先生的全部中長篇小說,

金庸之“俠”,一直作為底層主線貫穿始終。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1995年古天樂、李若彤版《神鵰俠侶》


您可能要說了,《鹿鼎記》似乎與金庸先生的“俠之道”有所違背。但我覺得,金庸先生的這部封筆之作,正是他“武俠之道”的最高體現。


今天我不想解讀這部作品,而是想從這部作品的背景,也就是天地會談起,給您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天地會的同時,再和您探討一下:


倪匡所讚揚的金庸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的作品——《鹿鼎記》。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1998年陳小春版《鹿鼎記》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咱們熟知的天地會,是和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係,和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是洪武大帝有關係。


其實這些信息的淵源,都指向一個人,就是官方記錄的天地會的創始人。


此人姓萬,名叫提喜,是個和尚,因為在家排名老二,被稱為洪二和尚。這洪二和尚有個俗家名字,叫鄭開。您瞧瞧,鄭、洪兩個字兒都有了。


天地會創立於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1年,創立地點是福建漳浦縣雲霄高溪的觀音亭,大致位於現在的雲霄縣東廈鄉一帶。


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創立天地會第二年,萬提喜收了第一個弟子,叫做盧茂。這“反清復明”的活動,就從這裡開始了。


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67年,盧茂約上何哲等10個人,在家中 “拜神結盟”。之後不久,盧茂等在萬提喜的指使下,聚合約320人起兵反清。


只不過,這裡他們宣揚的不是匡復大明,而是大宋。盧茂等人捏稱一個叫趙良明的人為 “宋代後裔”,舉起義旗。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影視劇中韋小寶與反清義士茅十八


您可能會覺得,這幫人膽子也太大了,300多人就敢起兵造反?清軍還不分分鐘就將他們團滅了?


如果您這麼想,可能就高估了清軍的實力。咱們不說戰鬥水平怎麼樣,我跟您簡單說說清軍的編制和大致工作,您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清朝確實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常備軍。


茅海建先生曾說,在鴉片戰爭前,全國有約80萬的兵力,其中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雖然這是鴉片戰爭前的數據,但咱們可以以這個數據作為一個上限。


這些兵力,鎮守京師的大約10萬,剩下的分散於其他地區。這種分散是以省為單位的,而且每個地區的兵力並不是平均分配。


不僅如此,每個地區的兵力十分分散,如果有些重要關隘或者要衝,派駐的人會多一下,比如一千多人,不重要或者次要的,派駐的兵力就少一些,比如幾百幾十人。


所以像萬提喜和盧茂起義的漳浦縣,不屬於軍事要衝,清軍人數不會很多。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除了編制之外,清軍,尤其是綠營,他們的工作也比較煩雜。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治安,類似於現在的警察。1688年的雅克薩之戰後,清軍沒有帝國外患了,自然就將工作聚焦於治安。


戰鬥力減弱,人數不多,這盧茂,自然敢起義了。


只不過,沒過多久,這場起義就被撲滅了。至於原因是什麼,史書並沒有詳細描述。盧茂被捕之後,也確實講義氣,沒有將萬提喜供出來,萬提喜僥倖逃脫。


兩年之後,也就是乾隆三十四年,萬提喜的弟子李少敏、蔡烏強等人又造反了,還是在萬提喜的指使下,只不過,這次打的旗號就和復明有關係了。


只不過啊,這次起事,也沒成功。萬提喜確實幸運,又躲過一劫。但從這次之後,他不再敢傳教了,並於同年病逝。


如果天地會的故事就從這裡結束,那和臺灣就掛不上鉤了。


等到萬提喜去世後,會內的嚴煙遠赴臺灣傳佈天地會。就在這時,一位著名人物加入,他就是林爽文。此後,天地會在臺灣廣為流傳。乾隆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86年,林爽文在臺灣爆發反清起義。


這,應該就是《鹿鼎記》中,天地會組織反清活動的原型。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鹿鼎記》中,天地會總舵主、韋小寶師父陳近南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雖然主要情節都是反清復明,但傳說中還加入了為清廷立功,保家衛國的前提。


如果看傳說,那排滿的情緒並不是十分強烈,畢竟還有匡扶朝廷的義舉在。這不排除通過類似小說演義的寫法杜撰傳說,達到一些目的。


不過,這些其實都掩蓋不了一個底層邏輯,就是底層群眾對於廟堂權力的嚮往。


所以“反清復明”的民族情緒,只是宣揚起義的著眼點或者包裝手段,只不過在明清之際,這種民族情緒,被誇張放大而已。


我並沒有貶低天地會的意思,不過從歷史記錄看,他們似乎沒有咱們想象的那麼正義。


他們也會有打家劫舍的行徑,也會和同道中人用江湖暗語約定互不傷害等等。如果不是那個時代

,也許天地會也會和其他農民起義一樣,至少不會被如此大書特書。


但恰恰就是他們所處的時代,造就了天地會的發展。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當屬孫中山。孫中山曾經說過:

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設之本意也。”


咱們都熟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


不過他在發動辛亥革命的時候,提出的思想其實有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他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八個字,直指滿清王朝。


這是受限於那個時代,不能作為咱們批判否定孫中山的證據。但能與天地會合作,也確實和這種相同的思想有關係。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那麼,金庸先生如何看待天地會呢?


鴞胖覺得,金庸先生對於天地會還是比較推崇的。推崇的不是民族情結,而是內部的兄弟之義。


這並不代表金庸先生對於康熙帝的厭惡。在《鹿鼎記》的最後,有一篇《康熙帝的機密奏摺》。這其中就表現了康熙帝的愛民如子,以及試圖緩和滿漢關係的種種做法。


但這兩方在當時卻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不論是站在天地會反清,還是站在清政府鎮壓的角度,都容易夾雜民族情緒,這與金庸先生“俠之大者”的基調違背,因為“俠”,是不會做分裂祖國的事情的。


所以金庸先生的處理很巧妙,也很高明。他引入了一個地位卑微,形象猥瑣的小人物,就是韋小寶。人們對金庸先生所塑造的韋小寶很有爭議,認為這不能稱之為俠。


在常人眼中,俠應該是像郭靖、張無忌、黃蓉這一類有一定背景的人。


但我覺得,俠只是對於這個人的稱呼。其實俠的核心,應該是“義”。這個“義”,既包含兄弟之義,又包含家國之義。只要符合義的品性,不論貴賤,都應稱為俠。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金庸先生敢於塑造韋小寶這個角色,也是希望打破人們對於大俠一成不變的看法。


鴞胖其實覺得,金庸先生塑造的武俠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因為在那個世界裡,誰都不能被看不起,一種多元、但又平等的秩序,被建立起來。


咱們再回來聊聊韋小寶。在《鹿鼎記》整部書中,韋小寶看似玩世不恭,但其實他身上聚集著兩對矛盾,這兩對矛盾,正是金庸先生所展現的“義”。


他是天地會的香主,要對兄弟之義負責,同時他又是朝廷的鹿鼎公,要對康熙負責。


但雙方又是死敵,韋小寶夾在其中,兩面為難。這種矛盾,落在油嘴滑舌的小人物身上,確實有些滑稽。所以在全書的末尾,韋小寶想到一個不是最優,但是最為合適的辦法,就是五個字:老子不幹了。


擔荷不了的責任,選擇放下,既不違背義的精神,也不違背小人物的人設。


金庸誕辰96週年:你壓根沒看懂《鹿鼎記》和韋小寶


我覺得,金庸先生最為高明的地方,就是設計韋小寶的出身。


他出身於揚州的妓院,彷彿回到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會。


而且在全文最後,韋小寶調查自己的身世,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父親是誰,至少弄清楚自己的民族。但他的媽媽卻說不清楚,覺得滿、蒙、回、藏、漢都有可能。


這就是金庸先生用比較戲謔的手法,傳遞一個普世的價值觀: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


金庸先生雖然駕鶴西去,但留下的經典註定永恆,尤其是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必將會成為千古奉行的道義和準則。




參考文獻:

[1]李恭忠 《蒙冤敘事與下層抗爭:天地會起源傳說新論》

[2]胡小偉《康熙·天地會·韋小寶》

[3]秦寶琦《天地會起源新論》

[4]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5]金庸《鹿鼎記》


- END -


主播:鴞胖,歷史學碩士,高中歷史教師,曾參與多個國家級社科項目,歷史狂熱愛好者,喜馬拉雅賬號:鴞胖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