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金庸笔下的一个人物,

或是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

或是“重轻生,潇洒自在”的令狐冲,

或是“嬉笑怒骂,圆滑无赖”的韦小宝。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1994年张智霖、朱茵版《射雕英雄传》


“凡有华人处,皆有人读金庸”,此话绝非虚言。今天洗马君就给大家推荐一期,以另类视角解读金庸作品的节目。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如果要将这四位宗师排个序,我觉得,金庸先生,可排第一。


这个排名,不是基于作品数量,也不是情节描写,更不是人物塑造,而是对“侠”的理解。


《神雕侠侣》中,在襄阳城内,金庸先生借郭靖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侠的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其实纵观金庸先生的全部中长篇小说,

金庸之“侠”,一直作为底层主线贯穿始终。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1995年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


您可能要说了,《鹿鼎记》似乎与金庸先生的“侠之道”有所违背。但我觉得,金庸先生的这部封笔之作,正是他“武侠之道”的最高体现。


今天我不想解读这部作品,而是想从这部作品的背景,也就是天地会谈起,给您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天地会的同时,再和您探讨一下:


倪匡所赞扬的金庸创作的最高峰、最顶点的作品——《鹿鼎记》。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1998年陈小春版《鹿鼎记》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咱们熟知的天地会,是和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系,和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是洪武大帝有关系。


其实这些信息的渊源,都指向一个人,就是官方记录的天地会的创始人。


此人姓万,名叫提喜,是个和尚,因为在家排名老二,被称为洪二和尚。这洪二和尚有个俗家名字,叫郑开。您瞧瞧,郑、洪两个字儿都有了。


天地会创立于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1年,创立地点是福建漳浦县云霄高溪的观音亭,大致位于现在的云霄县东厦乡一带。


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创立天地会第二年,万提喜收了第一个弟子,叫做卢茂。这“反清复明”的活动,就从这里开始了。


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67年,卢茂约上何哲等10个人,在家中 “拜神结盟”。之后不久,卢茂等在万提喜的指使下,聚合约320人起兵反清。


只不过,这里他们宣扬的不是匡复大明,而是大宋。卢茂等人捏称一个叫赵良明的人为 “宋代后裔”,举起义旗。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影视剧中韦小宝与反清义士茅十八


您可能会觉得,这帮人胆子也太大了,300多人就敢起兵造反?清军还不分分钟就将他们团灭了?


如果您这么想,可能就高估了清军的实力。咱们不说战斗水平怎么样,我跟您简单说说清军的编制和大致工作,您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清朝确实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常备军。


茅海建先生曾说,在鸦片战争前,全国有约80万的兵力,其中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虽然这是鸦片战争前的数据,但咱们可以以这个数据作为一个上限。


这些兵力,镇守京师的大约10万,剩下的分散于其他地区。这种分散是以省为单位的,而且每个地区的兵力并不是平均分配。


不仅如此,每个地区的兵力十分分散,如果有些重要关隘或者要冲,派驻的人会多一下,比如一千多人,不重要或者次要的,派驻的兵力就少一些,比如几百几十人。


所以像万提喜和卢茂起义的漳浦县,不属于军事要冲,清军人数不会很多。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除了编制之外,清军,尤其是绿营,他们的工作也比较烦杂。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治安,类似于现在的警察。1688年的雅克萨之战后,清军没有帝国外患了,自然就将工作聚焦于治安。


战斗力减弱,人数不多,这卢茂,自然敢起义了。


只不过,没过多久,这场起义就被扑灭了。至于原因是什么,史书并没有详细描述。卢茂被捕之后,也确实讲义气,没有将万提喜供出来,万提喜侥幸逃脱。


两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三十四年,万提喜的弟子李少敏、蔡乌强等人又造反了,还是在万提喜的指使下,只不过,这次打的旗号就和复明有关系了。


只不过啊,这次起事,也没成功。万提喜确实幸运,又躲过一劫。但从这次之后,他不再敢传教了,并于同年病逝。


如果天地会的故事就从这里结束,那和台湾就挂不上钩了。


等到万提喜去世后,会内的严烟远赴台湾传布天地会。就在这时,一位著名人物加入,他就是林爽文。此后,天地会在台湾广为流传。乾隆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86年,林爽文在台湾爆发反清起义。


这,应该就是《鹿鼎记》中,天地会组织反清活动的原型。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鹿鼎记》中,天地会总舵主、韦小宝师父陈近南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虽然主要情节都是反清复明,但传说中还加入了为清廷立功,保家卫国的前提。


如果看传说,那排满的情绪并不是十分强烈,毕竟还有匡扶朝廷的义举在。这不排除通过类似小说演义的写法杜撰传说,达到一些目的。


不过,这些其实都掩盖不了一个底层逻辑,就是底层群众对于庙堂权力的向往。


所以“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只是宣扬起义的着眼点或者包装手段,只不过在明清之际,这种民族情绪,被夸张放大而已。


我并没有贬低天地会的意思,不过从历史记录看,他们似乎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正义。


他们也会有打家劫舍的行径,也会和同道中人用江湖暗语约定互不伤害等等。如果不是那个时代

,也许天地会也会和其他农民起义一样,至少不会被如此大书特书。


但恰恰就是他们所处的时代,造就了天地会的发展。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孙中山。孙中山曾经说过:

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藉为资助也。此殆洪门创设之本意也。”


咱们都熟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不过他在发动辛亥革命的时候,提出的思想其实有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他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直指满清王朝。


这是受限于那个时代,不能作为咱们批判否定孙中山的证据。但能与天地会合作,也确实和这种相同的思想有关系。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那么,金庸先生如何看待天地会呢?


鸮胖觉得,金庸先生对于天地会还是比较推崇的。推崇的不是民族情结,而是内部的兄弟之义。


这并不代表金庸先生对于康熙帝的厌恶。在《鹿鼎记》的最后,有一篇《康熙帝的机密奏折》。这其中就表现了康熙帝的爱民如子,以及试图缓和满汉关系的种种做法。


但这两方在当时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论是站在天地会反清,还是站在清政府镇压的角度,都容易夹杂民族情绪,这与金庸先生“侠之大者”的基调违背,因为“侠”,是不会做分裂祖国的事情的。


所以金庸先生的处理很巧妙,也很高明。他引入了一个地位卑微,形象猥琐的小人物,就是韦小宝。人们对金庸先生所塑造的韦小宝很有争议,认为这不能称之为侠。


在常人眼中,侠应该是像郭靖、张无忌、黄蓉这一类有一定背景的人。


但我觉得,侠只是对于这个人的称呼。其实侠的核心,应该是“义”。这个“义”,既包含兄弟之义,又包含家国之义。只要符合义的品性,不论贵贱,都应称为侠。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金庸先生敢于塑造韦小宝这个角色,也是希望打破人们对于大侠一成不变的看法。


鸮胖其实觉得,金庸先生塑造的武侠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因为在那个世界里,谁都不能被看不起,一种多元、但又平等的秩序,被建立起来。


咱们再回来聊聊韦小宝。在《鹿鼎记》整部书中,韦小宝看似玩世不恭,但其实他身上聚集着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正是金庸先生所展现的“义”。


他是天地会的香主,要对兄弟之义负责,同时他又是朝廷的鹿鼎公,要对康熙负责。


但双方又是死敌,韦小宝夹在其中,两面为难。这种矛盾,落在油嘴滑舌的小人物身上,确实有些滑稽。所以在全书的末尾,韦小宝想到一个不是最优,但是最为合适的办法,就是五个字:老子不干了。


担荷不了的责任,选择放下,既不违背义的精神,也不违背小人物的人设。


金庸诞辰96周年:你压根没看懂《鹿鼎记》和韦小宝


我觉得,金庸先生最为高明的地方,就是设计韦小宝的出身。


他出身于扬州的妓院,仿佛回到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


而且在全文最后,韦小宝调查自己的身世,想要弄清楚自己的父亲是谁,至少弄清楚自己的民族。但他的妈妈却说不清楚,觉得满、蒙、回、藏、汉都有可能。


这就是金庸先生用比较戏谑的手法,传递一个普世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


金庸先生虽然驾鹤西去,但留下的经典注定永恒,尤其是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必将会成为千古奉行的道义和准则。




参考文献:

[1]李恭忠 《蒙冤叙事与下层抗争:天地会起源传说新论》

[2]胡小伟《康熙·天地会·韦小宝》

[3]秦宝琦《天地会起源新论》

[4]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5]金庸《鹿鼎记》


- END -


主播:鸮胖,历史学硕士,高中历史教师,曾参与多个国家级社科项目,历史狂热爱好者,喜马拉雅账号:鸮胖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