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沼颂》注释

中国·灵沼

《灵沼颂》注释

《灵沼颂》一文内容,源于对灵沼当地的民间传说,结合《诗经》里的文字记载,经过陕西灵沼宗周文化团队多年挖掘、整理和研究,得出了一个基本轮廓,原本是一个关于灵沼的人文历史传说的研究提纲,经过加工润色,写成了《灵沼颂》一文。

该文基本理清了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就在灵沼,有力的佐证就是二十四节气根据沣河两岸、长户两县的农活节令,物候特点十分吻合。当年二十四节气发明、研究和传承,历代不衰,主要得益于它是农耕文明的需要,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的结果,直到汉代初期,才形成现在的一直沿用的版本,又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验证,至今未变。

该论点的提出,源于周文王为什么选在灵沼认祖归宗而不是其他地方?将《诗经•大雅•灵台》中的一句“王在灵沼”和《诗经•大雅•生民》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当年王在灵沼的原因回答的很清楚了。西伯侯姬昌根据周族的壮大发展需要,看中了金周至银户县的这块天下粮仓,认定他的始祖姬弃诞育在灵沼这块风水宝地,修祖祠、建丰邑,名正言顺的在殷商王朝的严密监控之下,顺利完成领土东移和扩张。

周文王在灵沼,完成了推翻商王朝的战略部署,制定了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完善了礼仪文化,促使社会发展往前推进了很大的一步。后世把周文王主持制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文化,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脉,春秋时期的孔圣人认为,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是“礼崩乐坏”,他一辈子的追求就是“克己复礼,唯此为大”,他的信仰就是“吾从周”。咱在这里不讨论孔圣人当年的社会局限性,只证明当时宗周的礼仪文化和典章制度对社会稳定的伟大贡献,而且以德治天下的理念传承至今。

这可不是灵沼人说的这里是后稷故里,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认定他的始祖故里。为什么陕西扶风、武功、合阳、彬县,都在争他们地域是后稷故里。山西稷山、甘肃灵台也在争。其实他们那里都是后世后稷出生、工作或者学习过的地方,各地叫作后稷故里也算合适。后稷一职自尧帝开始,总共承袭了15代,直至夏朝末年不窋出走甘肃庆城终止。我们灵沼这里是尧帝封姬弃为后稷的地方,封稷村就是佐证,是在这里举行的封稷大典。如果谁要与灵沼争后稷故里,我们不用争辩,他可以问周文王当年为什么编的这个故事把后稷故里放在了长安灵沼。

农耕文明原本是几千年以来慢慢形成的文明,自周人建国以后,把这些以前两千多年的历史荣光,都记在了他们始祖的名下,原本也无可厚非,我们后世也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灵沼人不和别人争,只要把历史这个故事完善一下即可。《灵沼颂》里面就是把这1000多年周人的奋斗历史描述清楚了,把三灵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中华文化根脉之地也讲清楚了。虽然《灵沼颂》面面俱到,用了1000个字把灵沼的历史文化勾勒清楚,但遣词不华丽,气势不宏大,仅起一个抛砖引玉之效果。

文章中“石榴古村,枝头累累。

正庄柿园,灯笼一般。

周公姬旦,驻地柳鲁。

闲暇无事,推理解梦。

赵王古镇,商贾云集。

官道通岐,回鹤盘旋。

西南里兆,业乐居安。

灵台四周,阿底邱吴。

上下南丰,大丰花园。”

这几句里面含有灵沼街道除了上面一节所涉及到的苗稼村、冯村和户县董村村名外,其余村名都涵盖其中,石榴村、东正庄村、南正庄村、柳林庄村、鲁坡头村、官道村、回鹤庄村、西南村、里兆渠村、阿底村、邱家庄村、吴家村、上南丰村、下南丰村、大丰村和户县辖内的花园头村、赵王镇村。古时不一定这些村名全有,但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村名出现了,这里仅作文学处理而已。特此说明一下,不是当地人是不会知道这些这些村名的。

三灵文化注重的是3000年前的那段历史,要拔高灵沼历史定位,就是4000多年前的农耕文明发祥之地。王在灵沼不只是灵泉碧沼、瑞莲开花,也不只是一根莲菜九个眼、芦苇荡和毛蜡园。应该是从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的极大进步,在这里制定的典籍制度,更是中华礼仪文化认同的根脉之地!这也是三灵文化的核心所在。

                   张秉勤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三月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