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荒地變寶地 村民收菜忙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過後,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玉露村蔬菜產業基地,村民與春耕賽跑的“蔬菜搶收戰”熱火朝天……

“今天還要運輸4000斤紅菜薹去冷庫進行打包,通過合作公司直接發往廣州、香港等市場。”初次見到張成林,他正和20多位村民在田裡忙活。

張成林是玉露村的蔬菜種植大戶,有著多年的蔬菜種植經驗。玉露村地處田坪鎮東南部,平均海拔310米,一條小河穿村莊而過,日照時間長,是水稻生長的“黃金地帶”。這裡以往和許許多多的農村一樣,村集體經濟薄弱,蔬菜遠銷香港絕對是稀罕事。

玉屏:荒地变宝地 村民收菜忙

豐收的喜悅。

上世紀90年代,玉露村的村民靠種玉米、水稻維持生活。那時候,張成林家種有幾畝水稻。“靠近河邊的爛泥田,收成入不敷出,日子只能湊合著過。”

時至幾年前,村裡青壯年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山村,去大城市打工。張成林說,人員流動導致村裡許多土地日漸荒廢,有些年未利用的土地佔全村700多畝良田的半數以上,看著都心疼。

如何利用好村裡“荒廢”的土地?農閒之時,部分村民做起了蔬菜生意。

“水分充足,光照時間強,種蔬菜比種水稻效益要高。”彼時,張成林試著種了部分辣椒、茄子。“開始規模小,只能用擔子挑著去附近市場販賣,一年下來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玉屏:荒地变宝地 村民收菜忙

村民在打包紅菜薹。

嚐到甜頭的張成林不再種水稻,索性把自家的田地以及周圍幾畝荒廢的土地都種上了蔬菜。他經過幾年的摸索,種植技術不斷提高,生活也逐漸有了起色,同時還帶動部分村民發展蔬菜種植。

張成林的“成功轉型”,對玉露村239戶964人而言,只是“星星之火”,如何利用好荒廢的土地、盤活村集體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形成“燎原之勢”,最終贏利給村民分紅,才是“大文章”。

2019年10月,藉助全省壩區建設的東風,玉露村把壩區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樹立了產業強村理念,積極與農業公司合作,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盤活閒置良田300餘畝,採取“公司+農戶+村集體”的模式發展蔬菜種植。

“去年種下200畝紅菜薹,70畝白菜薹,今年2月份已進入採收階段。”張成林介紹,依託玉露村的地理優勢,種植的紅菜薹口感好,畝產達到4000斤以上,不僅盤活了荒廢的土地,村民還獲得地租、務工收入和集體分紅。

玉屏:荒地变宝地 村民收菜忙

玉露村蔬菜基地一角。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玉露處處是收穫的喜悅。“我家流轉了4畝地,每年流轉費有2000元。”脫貧戶郭彩仙常年在外務工,家裡2畝多田地都撂荒了,如今流轉後,她回到蔬菜基地務工,每天有70元的工資收入。

同時,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玉露村還充分利用山地發展水果種植、利用爛泥地發展水產養殖。此外,增加蔬菜種植面積、完善基礎設施、打造鄉村旅遊樣板等一系列盤活集體產業的謀劃也正方心未艾。

如今,產業的發展,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看到經濟效益後,過去常年外出的人,這幾年很多人陸續回來了,村裡也開始有了“人氣”。

對於未來,張成林滿眼憧憬,他們計劃以蔬菜種植大戶為核心,指導村裡的其他村民共同發展蔬菜種植,把荒廢的土地全部利用起來,爭取帶動更多的鄉鄰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