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代史中,英國作為最大的殖民地佔領國,幾乎囊括了地球四分之一的領地和人口。印度就是日不落帝國的所有殖民屬地中,最耀眼的那顆明珠。
有人說,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幾百年,但印度人卻並不恨英國。那麼,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刻意製造出印巴分治的爛攤子。
在英國沒有進入南亞次大陸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泛指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地域名稱。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突厥人甚至蒙古人,都曾經先後是這兒的主人。南亞次大陸經歷了貴霜王朝、孔雀王朝以及莫臥兒帝國的輝煌更替時代。
英國進入時,印度地區分佈著大小不等的土邦,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土邦之間各自為政,互不干涉。英國人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最終將整個南亞次大陸成功攬入懷中。
不少人認為,印度能有今天的統一局面,完全歸結於英國當年對土邦的整合。這話看似有一定道理,但英國當初整合這些土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自己,為了更大程度的掠奪印度地區的資源和物產。
除此外,英國人還刻意製造印巴分治的矛盾,刻意製造印巴分治的克什米爾紛爭。對於英國來說,對付兩個衝突不斷的國家,比對付一個同仇敵該的民族,顯然要好管理得多。
二、培養出感恩英國的上層既得利益者。
歷史上雅利安人佔領印度後,對當地的哈拉巴文明進行清除,創造了更加深遠的吠陀文明。為了確保雅利安人執政權和不同管理階層的人數,開始實行以血統劃分的種姓制度。
伊斯蘭教統治印度後,為了政權需要,幾度調整,最終種姓制度形成社會等級的劃分體系。
英國人進入印度後,為了更加方便其印度人管理印度人的統治手段,對種姓制度固化完善,讓印度人相互仇視。通過瓦解、分化、收買土邦王公,使印度的上層階級,成為治理印度的同盟。
東印度公司撤銷後,英國派總督直接管轄印度。為了降低管理成本,英國把印度上層階級推到管理階層。曾經的土邦王公氏族不僅沒有受到打壓,反而能繼續作威作福,享受英國人帶來的高等教育及先進文明。
這些印度的尊貴種姓的上層階級,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中,保住了地位,得到了大量的好處。因而,他們對英國心懷感恩。
而印度的下層種姓階級,以出賣勞動力維繫生存,飽受殖民者的壓榨剝削。由於沒有社會地位,雖心有不滿,卻無處發聲。
三、形成了建立在掠奪之上的現代文明。
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先進的行政管理架構,各級部門均參照英國設立。同時把英國的法律制度照搬到印度,成立由英國人主持的現代法院,以鞏固自已的殖民統治。
英國人為了將富饒的物產更方便地運回英國,在印度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路系統,全長6萬多公里。這一條條通向印度各個資源區的鐵路,就象一根根吸血的管道,將印度身體裡的財富,源源不斷地吸取到英國本土。
英國人在印度榨乾吃淨的同時,也在搞工業革命。除了英國的技術之外,從印度掠奪的財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革命成功後,大量的工業品再次返銷印度,實現二次榨取。
二戰後印度謀求獨立,丘吉爾極力反對。因為他知道,英國能維繫整個大英帝國的運轉,印度的造血機能至關重要。在大英帝國工業生產總值中,印度的貢獻達到40%。
所以說,英國對於印度的文明改造,是建立在對印度的瘋狂吸血掠奪基礎上的,並不值得歌功頌德。
四、印度底層百姓一直在抗爭。
面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高等種姓的既得利益階級安於現狀,但底層民眾的反抗卻從未停止。早在1857年莫臥兒王國時代,印度就對入侵的英國爆發了大起義。
英國改變策略直接管轄後,1859年,孟加拉爆發了藍靛農民暴動。1873年又掀起抗租運動。1879年又發生了德干農民起義。
無論是甘地的保守派,還是錢德拉·鮑斯的激進派,目的都是要實現印度獨立。正是在這些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影響下,印度才最終得以獨立。
雖然英國的統治,確實給印度帶來了先進文明。但是誰又能保證,如果沒有英國入侵統治,這些文明就一定不會出現呢?所以說,對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人其實一直是耿耿於懷。
閱讀更多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文章